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和T细胞亚群检测在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43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TP患者93例(ITP组),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ITP)患者50例(sITP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PAIgA)和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小板抗体和T细胞亚群诊断ITP的作用。结果 ITP组患者PAIgG、PAIgM、PAIgA均明显高于sIT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4~+/CD8~+水平明显低于sIT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水平明显高于sIT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患者PAIgG、PAIgM、PAIgA异常率均明显高于sIT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8~+、CD4~+/CD8~+异常率均明显高于sIT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联合T细胞亚群诊断IT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灵敏度为86.5%,特异度为87.5%。结论 ITP患者存在血小板抗体升高和T细胞亚群紊乱的现象,联合检测血小板抗体和T细胞亚群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患者病情,提高诊断效能,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和血小板相关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ITP患儿98例和健康儿童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同时比对24例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ROC曲线分析其与血小板数量的相关性和对ITP的诊断效能。结果 ITP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PAIgA阳性百分率均高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患儿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相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亚群中CD16+CD56+NK细胞比例低于健康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B细胞、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了76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GPⅡb/Ⅲa).结果发现,初治3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PAIgM、PAIA)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9例经激素治疗的ITP患者PAIgG,PAIgM,PAIg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SLE、Evans综合征、甲亢、乙肝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表面阳性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小板膜糖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12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小板膜糖蛋白上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CM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的特点,是适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4):4409-4411
目的探讨运用血小板抗体与T细胞亚群检测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段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小板抗体及T细胞亚群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AIgA、PAIgG与PA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4~+、CD3~+、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水平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与T细胞亚群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会出现血小板抗体升高、T细胞亚群发生紊乱的情况,对血小板抗体与T细胞亚群开展联合检测可以使得患者的实际病情得到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三项PAIg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在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平衡状态中起重要作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不仅Tregs数量减少,而且伴有明显的功能下降.但与其相关的细胞因子和分子机制等尚不明确.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对Tregs的数量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临床发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西安市临潼区妇幼保健该院2012年9月至2017年7月确诊的87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病史、临床表现等资料,治疗前后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等检查,均给予氢化泼尼松注射液、人免疫球蛋白针等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87例ITP患儿中,男、女分别占62.07%、37.93%;1岁、≥1岁者分别占43.68%、56.32%;新诊断ITP、持续性ITP、慢性ITP患儿分别占43.68%、40.23%、16.09%;无或轻度出血、中度出血、重度出血者分别占47.13%、41.38%、11.49%。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儿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患儿分型、出血严重程度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不同分型患儿出血严重程度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87例ITP患儿治疗后完全反应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49.42%、44.83%、5.75%,不同疗效在不同性别患儿中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年龄、不同ITP分型患儿中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反应、有效、无效患儿PLT依次明显降低,PA-IgG、PA-IgM、PA-IgA依次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TP患儿治疗后PLT与PA-IgG、PA-IgM、PA-IgA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1)ITP患儿中1岁婴儿将近一半,临床以新诊断、持续性ITP患儿为主,慢性ITP以年长儿为主,临床症状主要为轻、中度出血;(2)ITP患儿年龄、分型、出血严重程度密切相关;(3)ITP患儿治疗效果受PA-Ig、PLT、年龄、分型的影响,且PA-Ig与PL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糖蛋白(P-gp)与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该院确诊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例,依据血小板计数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例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浆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P-g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浆P-gp与血浆CD4~+、CD8~+、CD4~+/CD8~+的关系,统计分析所有研究对象血浆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和P-gp水平。结果重度组患者血浆CD4~+、CD8~+、CD4~+/CD8~+和P-g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7、2.957、2.315、2.646,P0.05),轻度组患者血浆CD4~+、CD8~+、CD4~+/CD8~+和P-g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9、2.921、4.536、7.750,P0.05)。血浆P-gp水平与血浆CD4~+、CD8~+、CD4~+/CD8~+水平呈正相关(r=0.683、0.617、0.548,P0.05)。结论血浆CD4~+、CD8~+、CD4~+/CD8~+和P-gp水平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病情有关,血浆P-gp水平与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亢进存在密切联系,提示检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医师评估患者药物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以PLT减少为主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异常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笔者主要就与ITP发病相关的分子拟态,T细胞异常,B细胞异常,抗原提呈细胞,异常细胞因子模式和遗传学异常等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骨髓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数量及功能,探讨Tfh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取2013年1月至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就诊的21例初治ITP患者、20例恢复期ITP患者及18名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Tfh细胞数量、Tfh细胞功能相关分子CD40L、ICOS、IL-21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BMMNC转录因子BCL-6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将各项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TP初治组骨髓CD4+CXCR5+/CD4+细胞比例[(5.532±2.599)%]高于恢复期组[(4.064±2.026)%]和对照组[(4.048±1.413)%](P〈0.05);ITP初治组骨髓CD4+CXCR5+ICOS+/CIM+CXCR5+细胞比例[(14.586±8.561)%]高于恢复期组[(12.884±10.161)%]和对照组[(7.487±5.176)%],初治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初治组和恢复期组骨髓CIM+CXCR5+CD40L+/CD4+CXCR5+细胞比例[(15.309±10.756)%]及[(18.242±12.243)%],高于对照组[(8.618±5.719)%](P〈0.05);ITP初治组和恢复组骨髓CD4+CXCR5+IL-21+/CD4+CXCR5+细胞比例1(58.560±26.285)%]及[(57.035±30.936)%]高于对照组[(36.289±24.868)%](P〈0.05);初治组、恢复组、对照组BCL-6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407±0.264)、(1.149±0.217)和(0.846±0.1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fh细胞在ITP患者的骨髓中数量增加,功能分子表达增多,功能亢进,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付海霞 《临床荟萃》2021,36(10):896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为免疫失耐受导致的血小板破坏过多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小板减少性的出血及疲劳等症状。ITP的诊断无特异性指标,需排除其他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治疗目的为维持血小板在安全水平,预防出血,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指征为血小板≤30×109/L和(或)有出血表现,对于老年患者、重体力劳动者、有高血压等出血风险较高的合并症患者以及需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患者等,可适当放宽治疗指征。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及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包括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利妥昔单抗及脾切除等治疗;对于难治性ITP患者,可考虑维A酸等三线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和IL-21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作用。方法采集15例ITP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XCR5+CD4+Tfh细胞的百分率,ELISA法检测血清IL-21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中IL-21 mRNA的表达。结果 ITP组PBMC中CXCR5+CD4+Tfh细胞比例(17.55±1.015)%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10.19±0.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57,P0.01);ITP组血清中IL-21水平(100.7±3.71)pg/mL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64.6±0.8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4,P0.01),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689 3,P0.01)。ITP患者IL-21 mRNA的相对表达量4.319±0.767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1.125±0.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3,P0.01)。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Tfh细胞比例、IL-21水平及IL-21 mRNA表达均增高,可能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免疫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为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ITP发病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对从免疫细胞亚群、血小板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因素来对ITP发病的免疫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既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ITP合并Hp感染患者(40例)的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未给予根除HP治疗;后者给予根除HP治疗。两组均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血液指标改善的优劣。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液指标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TP伴HP感染患者采取联合抗HP感染治疗效果确切,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原发ITP,以下简称为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产期结局,同时研究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发病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25例妊娠合并ITP患者、8例非妊娠的ITP患者及11例正常孕妇的临床资料,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其T细胞分泌的代表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并分析妊娠合并ITP患者的T细胞功能变化与其妊娠合并ITP发病间的关系。结果:13例患者(13/25)为妊娠前即有ITP病史,另12例(12/25)则于妊娠期间诊断为ITP;25例患者中的16例(64%)接受了ITP治疗,共分娩了24名新生儿,1例死胎,母亲血小板计数与新生儿间的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蛋白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妊娠合并ITP患者与正常孕妇相比,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IL-5、IL-6水平显著升高,IL-12p40和IL-16显著降低;同时,妊娠合并ITP患者与非妊娠期ITP患者相比,其IL-1α、IL-10及IL-13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多数ITP孕妇母婴结局良好。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能通过T细胞功能变化参与了妊娠合并ITP患者的发病机制,其中Th1细胞、Th17细胞及CD8+T细胞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可能是妊娠合并ITP患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由母婴不同的人类血小板(PLT)同种抗原(HPAs)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TP)大约为1/1000到1/2000次怀孕,其可以恶化并可以导致严重的出血体质,颅内出血及胎儿和婴儿的死亡。作为对NATP研究的国家参比中心,作者回顾了12年间处理该疾病的经验。研究设计及方法分析了所有1990年1月1日到2002年12月31日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中TRAIL的表达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28例ITP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RAIL基因的表达,采用 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和 IL-10的量,并分析TRAIL与患者TNF-α,INF-γ,IL-10和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 PBMC中 TRAIL表达显著增高(2.80±0.43 vs 1.00±0.24,t=19.72,P<0.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者血清中IFN-γ和TNF-α升高(52.43±11.04 pg/ml vs 23.26±8.15 pg/ml;69.14±10.89 pg/ml vs 36.14±13.17 pg/ml,t=10.36~11.50,P值均<0.001),IL-10降低(11.18±6.13 pg/ml vs 33.28±9.85 pg/ml,t=10.17,P<0.001),IL-4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75±12.52 pg/ml vs 40.16±14.26 pg/ml,t=1.25,P>0.05)。且ITP患者TRAIL的表达与血清中IFN-γ,TNF-α正相关(r=0.432,0.541,P 值均<0.05),与 IL-10,血小板计数负相关(r=-0.424,-0.553,P 值均<0.05)。结论TRAIL可能通过介导细胞因子免疫紊乱,参与了 ITP的发生与发展,这为进一步研究 ITP的免疫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125例于2005年1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125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41岁,男女比为1∶1.78;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28.59±23.05)×109/L;69.1%(67/97)的患者有风湿免疫检查异常;肝炎病毒和细小病毒B19携带率分别为37.3%(22/59)和44.8%(26/58);慢性患者CD3+T细胞为(62.7%±14.11%),在急性患者为(55.44%±14.31%)。慢性患者CD19+B细胞为(12.83%±6.96%),在急性患者为(19.47%±6.93%);91例患者行骨髓细胞膜抗体检查显示,54.9%(50/91)的患者抗体阴性,45.1%(41/91)患者抗体阳性;急性患者阳性率63.0%(17/27),在慢性患者为37.5%(24/64);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有效率为81.7%(49/60),部分难治性患者对RCP化疗或硫唑嘌呤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57.14%(4/7)和40.0%(2/5)。结论:ITP患者常合并病毒感染或风湿免疫学异常,急性患者以体液免疫功能亢进为主,慢性患者则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亢进;骨髓细胞膜抗体阳性的患者多是急性患者,因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药物组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