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评价子宫内膜癌常用临床病理因素(绝经前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术后辅助治疗、肌层浸润深度)和生物学因素(COX-2、VEGF、KDR及ER、PR)对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的影响,筛选出对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最有显著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可能与子宫内膜癌预后有关的常用临床病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Cox模型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3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通过随访,共获得确切随访者112例,5年生存率为83.04%.Ⅰ~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6%,80.00%,53.85%,0.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OX-2、VEGF及KDR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47.32%、66.07%及52.68%,且三者表达具有协同性.COX-2、VEGF、KDR蛋白阳性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47%、78.38%、72.88%.将这些临床病理因素及生物学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COX-2阳性表达、KDR阳性表达、ER阳性表达、PR阳性表达8个因素与预后明显相关(P 均><0.05=,绝经前后、病理类型、术后辅助治疗、VEGF阳性表达与预后无关(P 均>0.05).应用Cox模型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8个有显著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表明:肌层浸润深度、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最显著的3个因素.结论:肌层浸润深度、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的因素,但浸润肌层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结果:12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90.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组织分级、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分期及术后放化疗等因素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深肌层浸润以及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总体生存率高,手术-病理分期、肌层受累程度以及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6例子宫内膜癌(Ⅰ型114例,Ⅱ型12例)和50例癌旁组织中STAT3、ER、PR的表达。结果: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子宫内膜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TAT3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和浸润的新靶点。ER、PR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估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行子宫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子宫浆膜浸润以及脉管内癌栓是影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脉管内是否有癌栓是影响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状况改善有效率为56.52%,明显低于未转移患者(8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患者1年生存率(69.57%)明显低于无转移组患者(9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脉管内癌栓是影响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对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随访4年,观察影响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随访4年后,死亡13例,死亡率16.25%。经单因素分析,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手术病理分期、脉管癌栓、肌层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对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手术病理分期、盆腔淋巴结阳性、肌层浸润深度及脉管癌栓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5岁、手术病理分期、盆腔淋巴结阳性、肌层浸润深度及合并脉管癌栓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癌,并接受了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240例。随访共36个月,至2015年3月,分为绝经前和绝经后两组。绝经前115例,绝经后1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两组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两组间生存率差异。结果:本研究显示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子宫内膜癌在腺癌类型、深肌层浸润、宫颈受累、淋巴转移、附件受累、病理分级例数、ER、PR阳性例数,比较两者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组织类型、浸润深度、病理分级、附件转移、宫颈受累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绝经前与绝经后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7%、72%,P<0.05,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预后差异显著,绝经是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1995年1月-2003年12月广西肿瘤医院妇瘤科收治的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4例。对其中139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和随访资料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5,8年生存率为90%,78%,69%,57%。单因素分析表明:是否绝经、手术病理期别、病理分级、组织类型、肌层浸润、ER、PR、手术方式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病理期别、病理分级、组织类型、肌层浸润、ER、PR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高危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139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1995年1月-2003年12月广西肿瘤医院妇瘤科收治的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4例.对其中139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和随访资料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5,8年生存率为90%,78%,69%,57%.单因素分析表明:是否绝经、手术病理期别、病理分级、组织类型、肌层浸润、ER、PR、手术方式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手术病理期别、病理分级、组织类型、肌层浸润、ER、PR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高危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侯俊芳  唐静  张海霞 《癌症进展》2021,19(18):1874-1877,1929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00例EC患者手术后石蜡包埋EC组织标本100例,另取同期因其他妇科疾病切除的子宫内膜组织标本100例作为对照.所有标本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中ER、PR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ER、PR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统计术后1年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EC组织中ER、PR及双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子宫内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肌肉浸润程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EC患者的EC组织中ER、PR及双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及双阳性表达均与EC患者肌肉浸润程度、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ER阳性与阴性、PR阳性与阴性、ER和PR双阳性与双阴性EC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在EC组织中表达下调,ER、PR表达与EC患者肌肉浸润程度、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相关性,与预后无关.ER、PR的表达对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2组子宫内膜标本中ER、PR、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STAT3、ER表达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R则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STAT3与ER激素呈正相关(γ=0.452,P=0.000),与PR激素无关(γ=0.1378,P=0.071)。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R、PR、STAT3过度表达有关,而STAT3的表达与雌激素调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甲乳外科收治年龄≤35岁行NAC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NAC后依据Miller-Payne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pCR组和非pCR组。探讨临床病理因素对青年乳腺癌患者pCR、复发转移和死亡的影响,同时分析pCR与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68例患者中pCR 37例,pCR率为22.0%。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淋巴结状态、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Ki-67、p53及分子分型与青年乳腺癌患者NAC后的pCR率关系密切(P<0.05)。肿瘤大小、术前淋巴结状态、ER、PR、HER-2、p53及分子分型影响患者的复发转移和死亡(P<0.05),同时肿瘤大小、术前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ER、PR、HER-2、Ki-67及分子分型均是D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66例复发转移患者中pCR患者7例,占pCR患者的18.9%(7/37),pCR组和非pCR组DF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死亡患者中pCR患者3例,占pCR患者的8.1%(3/37),pCR组和非pCR组O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pCR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较多,获得pCR的患者具有更好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年轻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年轻女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年轻(≤35岁)乳腺癌患者73例及老年(≥60岁)女性乳腺癌患者51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组乳腺癌患者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年轻组患者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均较老年组高,而ER、PR表达率较老年组低(P<0.05)。结论年轻女性乳腺癌较老年女性乳腺癌侵袭性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18~35岁)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2年度在本院治疗的青年女性乳腺癌176例,就肿瘤大小、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及C-erbB-2表达等方面与同期就诊的242例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35岁)相比较。结果青年组就诊时间明显晚于中老年组;两组在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分布上并无明显差异;组织学分级中,青年组Ⅰ级明显较中老年组少,而Ⅲ级明显多于中老年组,青年组腋窝淋巴结以及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晚期(Ⅲ、Ⅳ期)病例数比例较中老年组高,青年组ER、PR阳性率低,而C-erbB-2阳性率高,与中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乳腺癌相对于中老年乳腺癌具有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结转移率高,激素受体阳性率低,c-erbB-2阳性率高等特点,且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子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p53抑癌基因(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Ki67)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37例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18F-FDG PET/CT SUVmax与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直径≥2.5cm、肿瘤高分化(III级)、淋巴结转移组平均SUVmax分别高于〈2.5cm、低分化(I-II级)及淋巴结未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ER(﹣)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ER(﹢)组(P〈0.05),Ki67(﹢)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Ki67(﹣)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C-erbB-2及p53对18F-FDG摄取影响不明显。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ER、Ki67的表达影响18F-FDG摄取,18F-FDG PET/CT鉴别诊断及初步分期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IK3CA和C-KIT基因突变与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84例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存档癌组织石蜡标本,采用Ion Torrent测序技术检测其PIK3CA、C-KIT基因的突变情况(突变率及突变位点分布);分析两种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月经、淋巴结转移数、癌栓、肿瘤大小、临床分期、ER/PR和HER-2表达情况)的关系;根据突变情况分组(突变组和未突变组),随访3年无瘤生存率。结果 PIK3CA、C-KIT基因突变率分别为63.1%(53/84)和15.5%(13/84),均为错义突变;其中PIK3CA第9、13和20号外显子突变依次有7、8和24例,第13、20号外显子双突变共14例,而C-KIT基因突变均位于第10号外显子。两基因突变均与HER-2表达有关,仅PIK3CA与临床分期和ER/PR表达有关,但其各外显子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IK3CA基因突变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为75.5%,未突变组为48.4%;而C-KIT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分别为76.9%和62.0%,两种基因不同突变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月经、淋巴结转移数、肿瘤大小、临床分期、ER/PR表达、HER-2表达、PIK3CA基因突变和C-KIT基因突变均不是影响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IK3CA的基因突变率较高,与临床分期、ER/PR及HER-2表达有关;C-KIT仅与HER-2表达有关,两种基因突变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乳腺癌的3种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将乳腺癌简易分为4种分子亚型,并探讨这4种分子亚型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依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采用回顾性方法将本院51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luminal A、luminal B、HER-2(+)及basal-like 4种类型.对各型的临床特征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各型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结果 在510例乳腺癌患者中,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型及basal-like型分别占56.86%(290/510)、9.02%(46/510)、3.53%(18/510)和30.59%(156/510).中位随访66个月,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型及basal-like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21%(279/290)、97.83%(45/46)、83.33%(15/18)和78.85%(123/156),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62%(257/290)、95.65%(44/46)、83.33%(15/18)和72.44%(113/156).basal-like型与luminal A、luminal B型相比,患者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较低(P〈0.05);HER-2(+)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比luminal A型患者低(P〈0.05).经Cox多因素预后分析发现淋巴结状况及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较淋巴结阴性患者差,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型及basal-like型患者的预后依次变差(P=0.00).结论 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患者表现不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淋巴结状况及分子类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阳性及basal-like型患者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1例浸润性乳腺癌中DNA-PKcs以及ER、PR、c-erbB-2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及Spearman秩和相关检验分析结果。结果:DNA-PKcs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量、TNM分期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319,P=0.001;r=-0.378,P=0.000;rs=-0.428,P=0.000);与ER表达呈正相关(rs=0.279,P=0.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学分级、及PR、c-erbB-2表达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PKcs低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进展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预后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Flt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表达程度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后行石蜡包埋的乳腺癌标本60例,制作成4um厚的连续切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乳腺癌组织中VEGF—C、Flt4的表达情况。结果 (1)乳腺癌细胞VEGF—C与其受体Flt4表达呈正相关(P〈0.01);(2)VEGF—C与PCNA表达显著相关(P〈0.01);(3)Flt4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相关(P〈0.01);(4)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细胞VEGF—C/Flt4阳性指数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5);(5)VEGF—C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及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关系(均P〉0.05);(6)VEGF—C与预后无统计学关系。结论 VEGF—C/Flt4调控系统在乳腺癌细胞增殖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VEGF—C/Flt4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促进淋巴结转移;VEGF—C不能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髓样癌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9例乳腺髓样癌临床资料。结果:19例中腋淋巴结阳性率21.1%(4/19),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阳性率(ER+)、孕激素受体阳性率(PR+)和HER-2的表达率分别为26.3%、21.1%和31.6%。全组进行手术和辅助化疗,其中9例服用三苯氧胺,2例腋窝淋巴结阳性〉3者行局部放疗。Ⅱa期13例,Ⅱb期3例,Ⅰ期、Ⅲa期和Ⅲc期各1例。随访2-5.5年,除1例Ⅲc期患者在手术后3年发生肺和肝转移而死亡,1例Ⅲa期患者手术后3年发生骨转移外,其余患者术后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髓样癌属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手术加辅助性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手段。而腋窝淋巴结阳性〉3者有远处转移的可能,治疗上应更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