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H-7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和PKC抑制剂H-7组(H-7组),每组n=18.进行硬脑膜血流量、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放电记录和ERK1/2磷酸化水平检测.结果 (1)硬脑膜血流量检测:造模后2hM组[(78.0±4.2)%]与C组[(3.8±1.0)%]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7组[(-24.8±4.9)%]与M组[(78.0±4.2)%]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放电变化:造模后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增加,造模后2h为造模前的[(325.9±47.3)%];M组[(325.9±47.3)%]高于C组[(107.3±16.4)%](P<0.01).H-7组[(136.0±26.5)%]低于M组[(325.9±47.3)%](P<0.01);H-7组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磷酸化水平:M组ERK1/2磷酸化水平高于C组(P<0.01);H-7组低于C组(P<0.05);H-7组低于M组(P<0.01).结论 在偏头痛中枢发病机制中,ERK1/2是PKC下游信号通路,PKC可能对ERK1/2具有间接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兔三叉神经脊束核由颈段脊髓后角顶向吻侧延至三叉神经感觉主核。根据细胞构筑特点,此核可分为两部分,即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和三叉神经吻侧脊束核。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介于颈段脊髓后角顶与三叉神经吻侧脊束核之间。该核分为带状亚核、胶状质亚核和大细胞亚核。三个亚核的细胞形态各有特点,分界比较清楚。三叉神经吻侧脊束核介于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感觉主核之间。该核分为α、β和γ三个亚核。各亚核间无明显分界。核之尾段细胞排列较密集,嘴段的较稀疏。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神经元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和梭形,其中多数属中小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贝母素乙对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MEK1/2、ERK1/2及其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大鼠麻醉后,经气管软骨环间隙向心端穿刺,注入博莱霉素5mg/kg建立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在同样麻醉条件下气管内注入等容积生理盐水。术后第2天开始每天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地塞米松组给予等容积地塞米松蒸馏水溶液,贝母素乙A组、B组分别给予等容积贝母素乙5、2.5mg/kg蒸馏水溶液。灌胃28d后,麻醉并颈动脉取血后处死大鼠,肺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常规脱蜡,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肺组织MEK1/2、ERK1/2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MEK1/2、pERK1/2水平。结果贝母素乙可显著降低肺纤维化大鼠的肺组织ERK1/2、MEK1/2水平(P0.01),与地塞米松作用相似(P0.05),贝母素乙A组、B组之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贝母素乙可以显著降肺纤维化大鼠的肺组织p-MEK1/2、p-ERK1/2水平(P0.01),较地塞米松更为显著(P0.01),贝母素乙B组较贝母素乙A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贝母素乙减轻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的MEK1/2、ERK1/2及其磷酸化水平可能是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对慢性脑缺血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钙通道Cav1.3表达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成针刺组、缺血对照组、假手术组,通过阻断左侧颈总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方法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针刺组大鼠电针刺激大鼠"四白"穴15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钙通道Cav1.3蛋白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针刺组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钙通道Cav1.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神经元凋亡数量为缺血对照组>针刺组>假手术组(P<0.05).电镜下,针刺组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内可见有衣小泡出现.结论:针刺大鼠"四白"穴能提高慢性脑缺血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钙通道Cav1.3的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前原强啡肽(PPD)免疫组化染色性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钙结合蛋白calbindin D28k(CB)、caleratin(CR)或pavalbumin(PV)的共存情况。方法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结果 PPD阳性神经元在Vc各层均有分布,以Ⅰ层和Ⅱ层外侧部(Ⅱo)最为密集。CB、CR和PV阳性神经元分布于Vc各层,Ⅱ层最为密集,Ⅰ和Ⅲ层较少。部分PPD阳性神经元同时也呈CB、CR或PV阳性,CB/PPD、CR/PPD和PV/PPD共存神经元主要位于Ⅱ层。CB/PPD共存神经元占CB或PPD阳性神经元的比率分别为3.9%和5.1%;CR/PPD共存神经元占CR或PPD阳性神经元的比率分别为3.4%和3.9%;PV/PPD共存神经元占PV或PPD阳性神经元的比率分别为14.0%和3.6%。结论 CB/PPD、CR/PPD和PV/PPD共存神经主要位于Vc的Ⅱ层,PPD与钙结合蛋白共存神经元可能参与传递面口部伤害性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玻璃体内注射谷氨酸后视网膜Müller细胞内ERK1/2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为探讨ERK1/2通路的激活在谷氨酸毒性损伤视网膜时的保护作用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 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谷氨酸注射后3 d组和7 d组,每组6只.随机选取大鼠的一只眼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实验组注射谷氨酸(375 nmol) 2μL, 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3或7 d后,取出眼球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显示视网膜中的含磷酸化ERK1/2的阳性结构,用图像分析比较对照组和不同实验组的平均灰度值.结果: 注射谷氨酸7 d组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内ERK1/2表达上调,其灰度值(97.00±2.21)比对照组灰度值(128.00±3.23)和注射谷氨酸3 d组的灰度值(126.00±4.12)均低(P<0.05),与这两组的灰度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谷氨酸导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激活,ERK1/2磷酸化水平增高,ERK1/2通路的激活可能在视网膜节细胞受到兴奋性毒性损伤时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玻璃体内注射谷氨酸后视网膜 M櫣ller细胞内ERK1/2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为探讨ERK1/2通 路的激活在谷氨酸毒性损伤视网膜时的保护作用提供形态学 证据.方法: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谷氨酸 注射后3d组和7d组,每组6只.随机选取大鼠的一只眼进 行玻璃体内注射,实验组注射谷氨酸(375nmol)2μL,对照组 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3或7d后,取出眼球作冰冻切片, 采用免疫组化法显示视网膜中的含磷酸化ERK1/2的阳性结 构,用图像分析比较对照组和不同实验组的平均灰度值. 结果:注射谷氨酸7d组的视网膜M櫣ller细胞内ERK1/2表 达上调,其灰度值(97.00±2.21)比对照组灰度值(128.00± 3.23)和注射谷氨酸3d组的灰度值(126.00±4.12)均低 (P<0.05),与这两组的灰度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玻 璃体内注射谷氨酸导致大鼠视网膜M櫣ller细胞激活,ERK1/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磷酸化ERK1/2(p-ERK1/2)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黑质NF-κB p65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应用MPTP建立PD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小鼠黑质抗酪氨酸羟化酶(TH)、NF-κB p65及p-ERK1/2的表达变化;并观察给予ER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小鼠于MPTP第3次注射后1h,黑质区p-ERK1/2阳性细胞数多于NF-κB p65阳性细胞,第5次注射后24h,NF-κB阳性细胞增多,p-ERK1/2阳性细胞减少,同时伴有TH阳性神经元丢失;给予ER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后,上述变化明显减轻。结论在MPTP所致PD小鼠模型中ERK1/2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控NF-κB p65活化从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  相似文献   

9.
利用对突触传递有特异效应的药物,探讨了中缝大核(NRM)对三叉神经脊束核(NST)尾端由下齿槽神经刺激引起的诱发放电的抑制作用的方式。在静脉注射印防已毒素的作用下,NRM刺激的抑制时程明显缩短;在戊巴比妥钠的作用下明显延长,而在马钱子素的作用下基本不变。实验结果提示,NRM对NST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主要属于突触前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磷酸化ERK1/2(p-ERK1/2)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黑质NF-κB p65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 应用MPTP建立PD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小鼠黑质抗酪氨酸羟化酶(TH)、NF-κB p65及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热凝脑膜中动脉对硝酸甘油诱发的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生理盐水组(A组),硝酸甘油组(B组,10mg/kg),假手术组(C组),手术组(D组)。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成功建模后每组随即平分为2小组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结果各组大鼠挠头、爬笼及耳红等行为学评分(x珋±s)分别为2.33±0.74,39.57±5.44,37.87±4.68,15.6±3.30。4组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0±0.08,0.94±0.12,0.91±0.09,0.71±0.08;c-fos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7±0.08,0.93±0.09,0.93±0.09,0.73±0.11。A组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B组,C组和D组,且D组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凝脑膜中动脉...  相似文献   

12.
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可塑性的变化,阐明在伤害性刺激及神经损伤时“中枢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在神经病理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的腰5/腰6(L5/L6)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诱导的差异。结果:(1)在神经病理痛大鼠,高频、低强度的条件电刺激(频率100Hz,波宽0.5ms,强度10V,串长ls,串间隔10s的4串电刺激)作用于坐骨神经即可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PT;然而在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同样的刺激则不能诱导LTP的产生,只有高频、高强度的条件电刺激(强度30—40V,其余参数同上)作用于坐骨神经才可诱导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产生LTP。(2)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相比,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场电位的诱发阈值显著降低,而幅值显著升高。结论:神经损伤情况下,在脊髓背角更容易诱导出C-纤维诱发场电位的LTP,使脊髓伤害性感觉的突触产生“超敏变化”。这种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变化很可能是神经病理痛产生中枢敏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文领  张文斌  张宇飞 《医学争鸣》2003,24(15):1387-138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IN V)内接受口面部深层结构(咬肌)伤害性信息的calbindin D-28k(CB)神经元是否投射到孤束核(NTS).方法:应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结合Fos和CB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结果:FG逆标细胞和Fos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注射和刺激同侧IN V的背侧边缘旁核(PaMd)和三叉旁核(Pa V)内;大量的CB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双侧IN V内.IN V内的大部分FG逆标细胞(约73.3%)呈CB免疫反应阳性.在FG和CB双标记的神经元中。又有一部分(约47.4%)为同时呈Fos免疫反应阳性的三重标记.结论:IN V投射至NTS的CB神经元接受口面部深层结构的躯体伤害性信息,含CB的神经元可能在口面深部伤害性信息经IN V至NTS的传导径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简单、可重复利用的三叉神经痛样动物模型。方法设计固位结构,在脑闩蛛网膜下腔留置插管,建立模型观察行为学反应。结果注药后大鼠发生三叉神经痛样反应,对照组无行为学反应。结论行为学反应明确,模型稳定,利于推广。  相似文献   

15.
作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跨节追踪结合包埋后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方法,对三叉旁核内含P物质的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终末形态和突触构筑进行了观察,这类终末大多较细,主要与树突和树突棘构成突触联系,另外,作还区分了三叉旁核内不含P物质的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终末以及含P物质的非三叉神经终末,上述结果提示三叉旁核可能感受与感合经不同类型终末传入的痛与非痛性感觉信息。  相似文献   

16.
用束路追踪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丘脑投射神经元与初级传入和中缝大核下行投射纤维间的突触联系。光镜观察发现,HRP跨节标记三叉神经传入终末与中缝大核(RMg)顺行追踪的PHA-L标记终末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Vc)浅层有重叠分布。在Vc浅层丘脑投射神经元与初级传入和RMg下行投射的分布也有重叠。电镜观察发现初级传入终末和丘脑投射神经元树突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而RMg下行投射终末与三叉丘脑投射神经元树突形成对称性或非对称性轴树突触,提示RMg下行投射纤维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丘脑投射神经元对初级传入的伤害性信息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样SD大鼠动物模型神经微循环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手术组经口内切口行右侧三叉神经的眶下神经结扎术;对照组手术同前,但只分离暴露右侧眶下神经不予以结扎。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解剖眶下神经,通过明胶-墨汁灌注HE染色和透明标本焦点堆迭观察微循环变化。结果眶下神经外膜的血管沿神经长轴走行,并可见有较粗的微血管纵向贯穿神经全长,途中发出斜向或横向的分支穿入神经束间,并沿神经束分布,相互交织形成微血管网,继而又发出分支穿入神经内膜;手术组眶下神经的微循环在不同的时间点略有不同,微血管网的密度比对照组低。结论大鼠眶下神经长期受压引起微循环障碍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心血管中枢孤束核(solitary tract nucleus, NTS)氨基酸递质受体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SD大鼠T4脊髓横断模型,分为SCI组(n=5)和假手术组(n=5),动态观察SCI后1、2、3、4、6周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及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TS区兴奋性递质谷氨酸(glutamate)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和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A受体α1(GABAA-α1)在SCI后的变化特点。 结果 SCI后,大鼠平均动脉压于1~3周明显下降(P<0.05),4周后逐渐恢复正常;心率于1~4周明显升高(P<0.05),6周时恢复正常。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发现,NMDA-R1表达于1~4周明显升高(P<0.05),6周时恢复正常;GABAA-α1表达于2周时明显升高,4、6周明显下降(P<0.05);NMDA-R1与GABAA-α1的相对比值在损伤后即明显升高(P<0.05)。 结论 SCI后心血管中枢NTS区主要功能受体发生适应性变化,可能有助于纠正SCI后心血管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神经痛(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PDN)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量的变化。方法:1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5):PDN组和对照组(C组)。PDN组采用腹腔注射6%STZ 60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C组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注射后72 h测定空腹血糖(FBG),以FBG>11.1 mmol/L为糖尿病建模成功。注射STZ前1 d及血糖升高后第4、7、14、28天分别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第28天测痛后取L5段脊髓,进行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光学体视框交替计数一侧脊髓背角内突触的数量。结果:PDN组大鼠FBG均达糖尿病诊断标准,自FBG升高后4 d开始痛阈降低,至28 d时未恢复。与C组比较,PDN组L5节段脊髓背角内突触数量增加(P<0.05)。结论:PDN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量增加,突触数量增加可诱导PDN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