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①《伤寒论》原文221条所述早期亦属于外寒内热,客寒包火,与大青龙汤证有相似之处,其脉浮紧、身重、烦躁、喘等症状与大青龙汤证类同,而所不同者,大青龙汤证恶寒、无汗,是外寒初袭,表寒较重;本证则是恶热、汗出,是外邪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是太阳表寒里热证,而本证是阳明表寒里热证;大青龙汤证以表寒重为主,而本证则是表寒将尽,里热已炽。大青龙汤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表寒,本证宜辛凉清里,清宣里热。②阳明病的初期,应以阳明中风和阳明伤寒为多,但由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生理特点和阳明病多热、多实的病理特征,阳明中风证和阳明伤寒证多为一过性证候。六经在体表都各有分布,都具有感受外邪的可能性,不独太阳经才能够感受外邪,只是太阳经气,也就是卫气布散于表,所分布的面积较大而偏于外侧、背部等阳位,所以太阳经感受外邪的机会也就远远的高于其它五经,太阳经的病证也以表证为多。  相似文献   

2.
倪诚 《中医杂志》2004,45(2):147-149
3 变通解表 3.1 解毒清热:适应证候为表寒里热证.由于表寒里热病机不尽相同,因此临证当分辨之,如表寒较重兼郁热烦躁,治宜峻发其汗,兼清热除烦,代表方如大青龙汤;表寒郁热轻证,治宜微发其汗,兼清郁热,代表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风寒挟湿兼有里热者,治宜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代表方如九味羌活汤;太阳经表寒未解,入里化热,初传阳明经,形成二阳经络同病甚或三阳经络同病者,治当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代表方如柴葛解肌汤.  相似文献   

3.
上海中医学院叶怡庭老师,年过花甲,行医40余年,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临诊擅用经方,迭起沉疴。兹将叶老部分学术经验整理如下。一、治热病明辨六经汤证叶老强调,治热病既要辨病在何经(以六经为纲),更要辨是属什么汤证(以汤证为目)。辨明前者,仅可确定治疗方向;分清后者,方可施治贯的。如治热病太阳未罢、里热已现之表寒里热证时,叶老每要详细辨明证侯:如见发热壮盛,恶寒显著,肤燥无汗,烦躁口渴之重证,是为大青龙汤所主;倘是发热而不壮,恶寒而不显,口渴而不剧之轻证,则为桂枝二越婢一汤所宜。上两方,药物仅一味之差(前方用杏仁,后方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选读》教材认为第96条之“往来寒热”属于少阳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交替。通过进一步研读《伤寒论》原文,笔者认为第96条所论为柴胡证。在《伤寒论》中,柴胡证不同于少阳证,而是太阳病的变证,主要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基本病机是表寒里热。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之热型,体现了柴胡证“半在里半在外”的病位及太阳病渐趋阳明病的病势。往来寒热并非“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而是患者在持续发热状态下,时感恶寒、时觉恶热,恶寒与恶热交替而作。太阳病向阳明病的传变存在着发热恶寒→往来寒热→发热恶热的热型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伴景组方,随证制宜.寒热并投,乃一变法,千百年来,临床不乏运用,笔者就此略述梗概.一、温表散寒清里泄热温表清里,用于表寒里热证.表有寒当以辛温散之,里有热,又需寒凉清之.单用寒凉清污里热则助其表寒,表证不解;独以辛温解表,里热得温易炽,故立此表里双解之法.若见“脉浮数,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寒客于表,卫闭营郁,当以辛温发之.而烦躁一症,已示有化热入里,欲传阳明之象.此时治疗,虽必用辛温以散其表寒,但里热之症亦不得不除.仲景设大青龙汤一方,外用麻、桂、姜等发散表寒,另入辛甘大寒之石膏,除其里热之烦,以断其内传阳明之势.而仲师独能于证中见证、变中测变,又用一味石  相似文献   

6.
朱太平  朱彦昭  蒋丽娜 《光明中医》2010,25(8):1335-1336
<正>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乃为纯寒证和纯热证之治疗法则。若为寒热并存之证,治当寒热并治。仲师《伤寒论》一书,可谓是寒热并治之典范。无论表寒里热,下寒上热,寒热互结,寒热错杂等证,其医理之精  相似文献   

7.
病往往虚实寒热错杂互见,因之,辨证论治立法遣药也较困难,方书最早详于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两书内容丰富,辨证论治精当,今天仍有重要实用价值。兹择其部分寒热错杂证候,立方寒热并用者,试述个人粗浅休会。一、表容里热证治表寒里热证,系指肌体寒邪外束与内有实热二证同时存在的证候,治疗大法以辛温散表寒,寒凉泄内热并用。外寒有表虚表实之不同,里热有在肺、胃、大肠之异。表寒里热孰  相似文献   

8.
辨证施治由于肺部急性感染而发生的大叶性肺炎,从其症候性状,可分为以下诸候而辨证施治:(1)表热候:高热,或发热重而微恶寒,或有恶风,咳嗽,气促,胸痛,微有汗出,口渴,小便虽黄,大便不燥,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或数.乃邪在表,尚未传里.表热宜解,治宜辛凉,选银翘散、桑菊饮,随证加减.(2)表寒候:证见恶寒,或恶寒重而微发热,亦有恶塞战慄情况,头痛,项强,无汗,骨节痛,二便多自调,咳喘气促,胸痛口渴喜热饮,舌  相似文献   

9.
温病邪在卫分,恶寒是以恶寒发热并见,以及恶寒的全身性和短暂性为特征,治疗以透表散寒为主;邪在半表半里,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常伴痰湿遏阻气机的临床表现,治当和解、分消、开达、祛邪以解寒;热炽气分,以热象显、恶寒局限为特征,治应清热、益气生津以除寒;湿盛阳微和脱证恶寒,其特点是热退身凉,里外皆寒,治以温阳化湿、回阳救逆以逐寒。  相似文献   

10.
初探《伤寒论》中有关表里同病证治的论述。表里同病表现即有太阳表证,又有他经或本经内脏为病者,属《伤寒论》中“两感”“并病”范畴,概述有表寒里热、表里俱热、表寒里饮、表病里实、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之证。并提出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标本缓急之别的治疗原则。认为其至今对临床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热病是泛指以发热为主症的外感、内伤疾病。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应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纲,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脏腑为目。具体可分为表寒虚实证治、表热虚实证治、半表半里寒热虚实证治、里热虚实证治和里寒虚实证治。这种统一方法,既保持了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论治各自的局部系统性,又避免了重复,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使热病辨证论治具有共同的整体系统性。  相似文献   

12.
刘景源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常分为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表寒里热证、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4种类型。其中,寒邪束表证、风热袭表证是临床常见的外感表证。由于近年来人们的饮食起居多不规律,饮食肥甘较多,又贪食生冷,伤脾生痰,痰阻气机,气郁化热,故体内往往多有蕴热,一旦外感风寒,多易形成表寒里热之证。本文的重点探讨了刘景源教授用自拟清解汤辨治外感发热表寒里热证、用自拟止咳平喘八味饮治疗外感咳嗽风寒蕴热证等独到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用大青龙汤者凡二见,一是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是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古今注家多认为38条是大青龙汤的主证,39条是其副证,二证均是表寒里热,大青龙汤是解表清里之剂。笔者有不同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冯静克 《中医研究》2006,19(5):13-15
寒热错杂证,即寒证和热证交错,同时出现的病证。在《伤寒论》中主要分为上热下寒,表热里寒,表寒里热,寒热夹杂等证,现将《伤寒论》中寒热错杂证及其辨证治疗规律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1、寒证或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寒证化热多见于外感病。例如患者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苔白等表寒证,寒邪入里与正气相争,进而化热,表寒证消失。出现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苔黄等里热证。  相似文献   

16.
刘咏  潘明义 《河南中医》1999,19(4):63-63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主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不渴、苔白、脉弦细濡。笔者抓住其清、宣之功,用治某些汗证,有立竿见影之效。1自汗周某,男,32岁,1997年11月1...  相似文献   

17.
刘青 《光明中医》2010,25(1):92-93
中医学中,感受风寒之邪出现表寒证,由于未及时治疗或因失治、误治而出现表寒证未消失而里热证又出现的证候,称为表寒里热证。对此,医家多以寒邪人里化热来解释。然而寒为阴邪,热为阳邪,二者属性完全相反,寒邪何能转化为热邪?对于“寒邪人里化热”,历代医家皆有解释,但言之者众,解之者寡,偶有正确解释者,也往往语焉不详。本人试从麻黄汤证到白虎汤证的生理、病理演变及方药的变化来解释之。  相似文献   

18.
在急性热病过程中,里热并见恶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况,也是辛温解表误治温病(温病的核心病机是里热)的主因,这种情况的辨治规律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可以为处理此类问题提供思路。《伤寒论》、《金匮要略》里热并见恶寒的原因可归纳为"里热本证所致"和"里热兼证所致"两大类。在施治时,前者清除里热就可达到"里热清"而"恶寒解"的治疗目的,后者属于"表里同病"的范畴,应该依据《伤寒论》"表里先后缓急"的治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31 4首 ,其中麻黄、石膏同用之方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厚朴汤等 9方。纵观仲景将辛温之麻黄与甘寒之石膏同用 ,不外乎治疗表寒里热证、上寒下热证、寒轻热重证、寒重热轻证等 ,均系寒热错杂之证。然细揣摩 ,由于方中麻黄、石膏用量不同 ,君臣佐使作用不一 ,故其功效迥异。笔者不揣浅陋 ,特作探讨如下。1 麻黄、石膏配伍的功效1 .1 宣畅肺气 ,清热平喘 主治表寒里热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 ,不可更…  相似文献   

20.
奚小土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88-1288,1300
温法乃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一.<内经>言"寒者温之",往往临证之时,"寒者"之证非详辨不能识别,其非单包括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紧之明显表寒、罩寒之证,尚须辨别是风寒束表、郁而化热,抑或是风热犯表;是伤寒六经之热抑或感受乖戾温热邪气之温病;寒热真假须细察慎思莫之能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