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葛根素对急性低气压环境下噪声性听器损伤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模拟急性低气压环境下噪声性听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只听力正常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阳性对照组、葛根素防治组和葛根素治疗组.后3组置于模拟高原海拔5 500 m低气压环境,130 dB SPL白噪声持续刺激8小时;防治组和治疗组每日腹腔注射葛根素注射液(150 mg/kg).观察各组的听性脑干反应(ABR)反应阈、耳蜗形态学改变、血液流变学和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含量的变化.结果出舱后8小时,各组ABR阈移最大,对照组、防治组在1 kHz的阈移分别为33.67±5.40、26.50±4.76 dB,在8 kHz的阈移分别为59.33±5.20、48.67±4.70 dB(P<0.01);高频听力损失较低频严重(P<0.01).以后各组ABR阈移逐渐恢复,给药两组恢复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1).形态学改变与听力变化一致.防治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用药的两组血清SOD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值明显升高,与用药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葛根素对急性低气压环境下的听器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能与其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特性、抗氧化自由基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对模拟低气压环境下豚鼠噪声性听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方法48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低气压噪声暴露1d及7d两大组,又各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丹参治疗组及防治组。后3组均置于模拟高原5500m低气压环境,110dBSPL白噪声刺激;防治组和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前3天和出舱当天开始每日肌肉注射丹参注射液(1.3mlkg)。然后检测各组的听性脑干反应(ABR)反应阈,观察耳蜗铺片的形态学改变,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出舱后各组均有不同程度ABR阈移,暴露7d组较1d组重,以4kHz阈移明显。随出舱时间延长阈移减轻,暴露7d出舱14d后,治疗组和防治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各观察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形态学改变与听力变化一致。治疗组和防治组间无显著差异。血清MDA浓度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防治组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及治疗组(P<0.05),治疗组于7d及14d时亦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血清SOD活性则随暴露时间延长而下降;用药的两组SOD均高于阳性对照组。全血粘度值阳性对照组明显升高,暴露前用药可减轻血粘度的上升而且恢复较快。结论丹参对低气压噪声环境下的听器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能与其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特性、抗氧化自由基作用,从而减轻低气压噪声暴露后的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噪声性聋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 18只白化雄性豚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单纯噪声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噪声+葛根素组每日腹腔注射葛根素150 mg/kg,空白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三组动物均持续给药10日。单纯噪声组和葛根素组于给药第3日给予噪声刺激,噪声模式采用4 kHz纯音,强度128 dB SPL,时间6小时。并于实验第1、4、7、10日分别对各组豚鼠进行ABR检测。10日后随机抽取各组豚鼠进行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组化染色、硝基自由基含量测定。结果三组豚鼠噪声刺激前ABR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第4、7、10日时,噪声+葛根素组ABR反应阈较单纯噪声组显著降低(P<0.01),但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耳蜗基底膜铺片结果显示,单纯噪声组外毛细胞缺失率约72.65%,噪声+葛根素组外毛细胞缺失率约21.48%,空白对照组外毛细胞无缺失。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显示,噪声+葛根素组的硝基自由基表达较单纯噪声组弱,但比空白对照组强。结论葛根素对噪声性聋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以减少听力下降的幅度,降低毛细胞损伤的比例,但不能完全逆转噪声所致的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低气压缺氧条件下噪声性聋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低气压缺氧噪声性聋的治疗方法,采用模拟高原5000m、95dB SPL白噪声持续刺激4小时,造成豚鼠低气压缺氧噪声性聋的动物模型。用磷酸川芎嗪、复方丹参、地塞米松进行治疗。以ABR反应阈、耳蜗毛细胞损伤率、扫描电镜下毛细胞的形态为指标,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发现对照组(未治疗组)与三个治疗组之间ABR反应阈阈移、外毛细胞损伤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扫描电镜发现:三个治疗组低气压缺氧噪声刺激后4、8天外毛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结果表明:上述三种药物对低气压缺氧噪声性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对其治疗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152^mm加农炮对听器损伤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参加实战的××式152mm加农炮兵撤出战斗后4个月的47名94耳进行了听器损伤的调查,结果表明耳聋症状发病率为24.5%(以耳计,下同);耳鸣发病率为19.2%,多为低音调间歇性耳鸣。鼓膜内陷发病率为66.0%。PTA有改变者为12.8%,高频听力损失(HF)为36.2%。且以6000Hz受损最明显,占受损耳的87.0%。分析了47名152mm加农炮兵听器损伤较轻的原因主要是发射炮弹时个人对耳的防护较好。  相似文献   

6.
噪声性听损伤的微循环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噪声与内耳血流研究的进展,探讨噪声对耳微循环的影响,观察内耳生理、生化及新陈代谢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寻找合理的治疗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噪声污染已被认为是世界性七大公害之首。噪声性听器损伤是工业、建筑业、军事、交通和娱乐业等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和听力致残因素。噪声性聋的发病率仅次于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和噪声对大鼠听功能及耳蜗Corti器损伤的协同作用。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失重组、噪声组和失重+噪声组,每组12只。失重组以Morey -Holton法模拟失重环境,噪声组暴露的噪声环境为模拟航天载人飞船内复合噪声,包括72±2 dB SPL的持续稳态噪声和160 dB SPL的脉冲噪声,失重+噪声组则同时暴露于上述失重及噪声环境中,空白组常规饲养,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暴露1周和2周后,每组随机选出6只大鼠行ABR阈值检测后取材行 HE染色、免疫荧光(DAPI)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耳蜗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暴露2周后大鼠ABR阈值较暴露1周时升高,失重+噪声组ABR阈值最高( P<0.01),其次为噪声组。HE染色示暴露1周和2周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耳蜗Corti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失重+噪声组最严重。免疫荧光染色示暴露1周后大鼠耳蜗毛细胞死亡方式以肿胀坏死为主,失重+噪声组最严重(肿胀率10%),其次为噪声组(肿胀率3.33%);暴露2周后大鼠耳蜗外毛细胞以核缺失为主,失重+噪声组缺失率最高(缺失率13.6%),其次为噪声组(缺失率12.7%),失重组毛细胞缺失以内毛细胞为主。扫描电镜示,失重+噪声组毛细胞静纤毛损伤最严重,其次为噪声组,再次为失重组。结论模拟失重和噪声环境对大鼠听功能的影响有协同作用,且这种协同作用对耳蜗Corti器有显著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噪声性聋患者的听性稳态反应(ASSR)阈与纯音听阈的关系,为客观评估噪声性聋及伪聋提供依据.方法 对40例(80耳)噪声性聋患者及20例(40耳)正常人分别进行ASSR与纯音听阈测试,分别比较0.25、0.5、1、2、3、4、6 kHz各频率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差值及相关性.结果 正常组在0.25、0.5 kHz的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3、4、6 kHz的ASSR反应阈高于纯音听阈,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性聋组除2 kHz外其余各频率ASSR的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在0.25、0.5、1、2、3、4、6 kHz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62、0.55、0.49、0.54、0.73、0.73.结论 噪声性聋患者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显著相关,且随着听力损失的加重,ASSR反应阈越接近纯音听阈;ASSR可作为噪声性聋及伪聋患者的客观听力评估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噪声暴露对声反射增长函数 (acousticreflexgrowthfunction ,ARGF )的影响。方法 对有长期噪声暴露史的工人 5 7例 (10 6耳 )及正常听力青年人 2 5例 (5 0耳 )进行ARGF测试 ,观察受试耳对 10 0 0Hz纯音刺激级由声反射阈 (acousticreflexthreshold ,ART)水平增加至 12 5dBHL时声抗量值变化的函数关系。根据纯音平均听阈 (pure-tonethresholdaverage ,PTA)将噪声暴露耳分为三组。结果 噪声暴露组的声反射 (acousticreflex ,AR)动态范围变窄 ,声抗增长量值减小 ,ARGF曲线坡度变缓 ,反射振幅及声抗增长量值与正常青年组相比有显著下降 (P <0 .0 1) ,而听力损失程度不同的三个病变组间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分别用声抗量值及声抗量增幅比随AR刺激级的增加而变化两种方法分析所得数据 ,发现噪声暴露组的ARGF与正常耳有明显差别 (P <0 .0 5 ,P <0 .0 1)。结论 噪声暴露对ARGF有显著影响。ARGF可用作监测早期噪声性听觉损害 (noiseinducedhearingloss,NIHL)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多是长时间接受噪声刺激而引起内耳进行性的、缓慢的听觉丧失或短期内遭受强烈爆震或声音后所引起的损害。接触噪声环境时间较短、损伤程度轻微者,尽早离开噪声环境,听觉有可能会逐渐恢复;若时间较长、损伤较重者,则很难恢复,甚至导致感音神经性聋。而NIHL的发病机制目前仍尚未完全阐明,但公认的噪声性耳聋致病机制首先发生机械性损伤,其次是代谢性损伤,而在代谢性损伤中又包括以下几点:1氧化应激学说2钙离子超载学说3耳蜗组织缺血再灌注学说4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学说。因此,通过阻止或抑制以上各途径,推测可起到保护噪声性耳聋的作用,而在目前如何预防和治疗NIHL问题已成为各国耳科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NIHL在发病机制上的氧化还原药物保护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上NIHL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近年研究表明氢气对噪声性聋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但其对噪声性聋预防作用持续时间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建立豚鼠噪声性聋模型探索氢气预防作用持续时间及防护机制.方法 选用听力正常的豚鼠30只,随机等分为氢气组和噪声组,氢气组在首次脉冲噪声暴露前给予1h氢气吸入,两组动物随后每隔两小时重复施加脉冲噪声(峰值声强为163dB...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In an article titled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inChildren, by Brookhouser et al (1992), the authors notea dramatic loss of hearing in children 19 years of ageand under. According to Brookhouser et al (1992):“Such irreversible, but potential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耳蜗干细胞移植治疗噪声性聋豚鼠和药物性聋豚鼠模型的效果。方法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纯白红目豚鼠120只,建立噪声性聋模型耳蜗干细胞移植组、噪声性聋模型空白对照组、药物性聋模型耳蜗干细胞移植组、药物性聋模型空白对照组,每组30只;向噪声性聋模型耳蜗干细胞移植组和药物性聋模型耳蜗干细胞移植组耳蜗分别注入耳蜗干细胞悬液10μl,向噪声性聋模型空白对照组和药物性聋模型空白对照组耳蜗分别注入10μl 生理盐水。于术后7、28、56 d 进行 ABR 检测并进行免疫荧光观测 Nestin 阳性细胞数和 MyosinⅦA阳性细胞数。结果在噪声性聋和药物性聋耳蜗干细胞移植组的耳蜗鼓阶处观测到 Nestin 阳性细胞和 MyosinⅦA 阳性细胞,但噪声性聋干细胞移植组的 Nestin 阳性细胞和 MyosinⅦA 阳性细胞数量多于药物性聋干细胞移植组;耳蜗干细胞移植后噪声性聋和药物性聋组 ABR 反应阈均下降,但术后28天和56天噪声性聋干细胞移植组ABR 阈值分别为52.61±5.14和40.39±4.59 dB SPL,低于药物性聋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为66.39±4.77和60.41±4.17 dB SPL)。结论耳蜗干细胞移植对于噪声性聋豚鼠模型的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性聋豚鼠模型。  相似文献   

16.
西安市中学生噪声性听力损失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西安市中学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现况,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西安市中学生行问卷调查、耳科检查及听力学检查,数据用SPSSl5.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共调查1 567人,男793人(50.61%),女774人(49.39%),平均15.7±1.4岁,使用MP3或MP4者1 335人.未使用者232人.噪声性听力损失55人,患病率为3.51%.其中,男、女性分别为45人(5.67%)和10人(1.29%),有、无MP3或MP4使用史者分别为52人(3.90%)和3人(1.29%),有、无学习压力问题者分别为21人(3.33%)和24人(2.56%),有无睡眠问题者分别为24人(4.62%)和21人(2.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MP3/MP4使用时间、失眠等因素与听力损失有关,OR值分别为0.21、4.115、1.187,MP3/MP4使用是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噪声性听力损失是目前西安市中学生听力减退的重要因素,MP3/MP4使用不当可导致噪声性听力损失.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asked whether or not listeners 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have an impaired ability to use top–down attention to enhance speech intelligibility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fering talkers. Listeners were presented with a target string of spoken digits embedded in a mixture of five spatially separated speech streams. The benefit of providing simple visual cues indicating when and/or where the target would occur was measured in listeners with hearing loss, listeners with normal hearing, and a control group of listeners with normal hearing who were tested at a lower target-to-masker ratio to equate their baseline (no cue) performance with the hearing-loss group. All groups received robust benefits from the visual cues. The magnitude of the spatial-cue benefit, however,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in listeners with hearing loss. Results suggest that reduced utility of selective attention for resolving competition between simultaneous sounds contributes to the communication difficulties experienced by listeners with hearing loss in everyday listening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