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ieosis,IM,简称传单)是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高并出现异型细胞等为其特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不典型病例多,极易造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于儿意及青少年,老人及婴幼儿亦偶有发生,是由EB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亚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传播途径主要由鼻咽腔通过飞沫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对3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孩,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眶周水肿、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经治疗,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造成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多为急性、自限性病程,以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增多、出现异常淋巴细胞为主要表现,预后良好。诊断以临床症状、典型血象以及阳性嗜异性凝集实验为主要依据,尤以后两者较为重要。本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做一陈述 相似文献
9.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菊梅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6(2):173-174
目的 为加深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 对已确诊的80例(IM)患儿按年龄段进行分组,观察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感染EB病毒后,发病率高。绝大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所有病例均有淋巴结肿大,80%的患儿有咽峡炎,50%患儿有肝脾肿大,皮疹不典型且比例较小。以双眼睑水肿、颈部包块为首发症状并不少见。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为主占91.3%,异性淋巴细胞≥10%67例,多聚酶链反应EB病毒DNA(PCR-EB-DNA)阳性76例。肝功能一般正常。结论 (IM)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的多次化验,PCR-EB-DNA的检测均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自1987~1992年我科共收治本病15例,有的呈类白血病反应,有的在短期内复发、肝功能损害严重,但预后良好。现将15例临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男11例,女4例,发病年龄9月~7岁,9月~1岁3例,~3岁3例,~7岁9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3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孩,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眶周水肿、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经治疗,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造成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该病在基层医院误诊率极高,我院内科于2004年10月收治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器官系统损害的情况。方法 对我院儿内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以发热(100%)、肺淋巴结炎(87.5%)、咽峡炎(86.8%)、脾脏肿大(64.7%)为主要表现,其次咳嗽(59.6%)、肝脏肿大(44.1%)、眼睑浮肿(41.2%)、皮损等。器官系统损害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肝胆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损害,但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EB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性、极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7年1月-1999年12月收住的13例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杜颖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3):192-194
目的 观察阿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 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采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1~2周,同时给予退热等对症处理;对照组20例应用病毒唑治疗1~2周,对症处理同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在退热时间(P〈0.01)、淋巴结消退时间(P〈0.01)、异型淋巴细胞消失时间(P〈0.05)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促进EB—VCA—IgM转阴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阿昔洛韦是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pstein—Burr病毒,简称EB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γ亚科,是已知的8个人类疱疹病毒之一。自1964年由Epstein,Achong和Barr首次在建立的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中发现、体外传代细胞中发现EBV以来,已有多种疾病被证实与EBV感染有关。该病毒通过唾液传播,人群血清阳性转化率在90%以上。原发感染的年龄分布与社会经济状况直接相关,原发感染多数无症状,有时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 相似文献
18.
1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临床合并症的统计分析 ,揭示 EB病毒对机体的损害情况。方法 :收集最近 4 a我科诊治的 14 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 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 ,男女之比为 1.15∶ 1,发病时年龄 3月~ 13岁 ,从发病到来我院就诊时间 ,最短病程 4 d,最长达 6个月。主诉中有发热的病例数占 96 % ,无发热的病例数占 4%。其中出现血液系统合并症病例数较多。19.9%病例出现白细胞减低 ,2 .8%病例出现血小板减低 ,2 .0 %病例出现溶血性贫血 ,0 .7%病例出现骨髓抑制 ,0 .7%病例出现病毒相关性噬血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VAHS)。另外约 2 .0 %病例合并川崎病 ,2 .0 %病例出现肾脏损害、出血性肾炎 ,6 .2 %病例出现喉炎、支气管炎及间质性肺炎等呼吸系统合并症 ,2 .0%病例出现心肌损害、心包炎等循环系统合并症 ,4 .1%病例出现热性惊厥及病毒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大约10 .3%病例出现各型皮疹 ,约 2 .0 %病例出现关节炎症状 ,约 0 .7%病人出现多发性肌炎 ,约 9.6 %病人出现脾肿大 ,约 6 .8%病人出现肝肿大。结论 :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可出现几乎全身各个系统的合并症 ,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病情轻重不一 ,并可合并川崎病、骨髓抑制及出现病毒相关性噬血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 相似文献
19.
<正>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2012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67例,其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6个月至14岁,平均7.48±4.37岁。均符合张之南教授制定的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本组67例患者中,发热64例,占95.52%;淋巴结肿大50例,占74.63%;咽喉肿痛44例,占65.67%;肝脾肿大7例,占10.45%;皮疹、水肿各6例,各占8.96%;头晕、恶心2例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骨髓象中异型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增多。方法:将20例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患者血、骨髓适量成分涂片、染色、镜检。结果:血中异型淋巴细胞12%—42%,骨髓中异型淋巴细胞0%—5%,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多于骨髓中。以此来鉴别淋巴瘤合并白血病。结论:在使用血细胞计数分析仪时,在无报警情况下,MID高时一定要做白细胞分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