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椎斜扳手法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推拿临床上颈椎斜板法操作常带有一定盲目性,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医源性损伤。本实验采用七具新鲜颈椎标本,运用生物力学电测技术,设计了一种斜扳装置,测量了斜扳时颈椎寰齿关节和关节突关节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拔伸与非拔伸条件下的关节作用内力变化。结果显示:正常生理状态下斜板,后伸位的局部作用力大于前屈位和中立位,前屈位关节内力最小;颈椎病理失稳下斜板,关节内力显著增大,而拔伸下斜扳能有效降低关节内力  相似文献   

2.
腰部斜扳法的生物力学原理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刘焕超 《医学信息》2005,18(2):144-146
本文对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采用牵引为主,辅以按摩、针灸、超短波治疗,并配合中药口服,进行综合疗法的治疗。三疗程后,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87.5%,且12个月及24个月的复发率低,均优于单一疗法,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物理治疗提供了值得探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合考虑推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一种评价振荡激励和脉冲激励腰椎推拿斜扳法优劣的方法,并对振荡激励腰椎推拿斜扳法进行优化。方法 建立多刚体胸-腰椎生物力学模型,手法作用力作为模型的输入力,运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模拟得到腰椎各节段位移和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对腰椎推拿手法行优化时,改变推拿作用力的核心要素频率f和操作次数n,比较腰椎各节段最大相对位移和最大加速度,并提出一种新的指标z,对推拿手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两种激励腰椎推拿斜扳法作用时,腰椎各节段最大相对位移没有差异;振荡激励腰椎推拿斜扳法作用时,腰椎各节段的最大加速度均明显小于脉冲激励腰椎推拿斜扳法作用时的最大加速度。当f=1~2.5 Hz时,推拿整体效果比较好,且整体效果与操作数无关,推拿作用力持续1个操作数即可;当f=3.33 Hz,n≥5时,推拿治疗效果最好,但此时腰椎各节段承受力也相对较大;当f≥5 Hz时,推拿整体表现不佳。结论 振荡激励腰椎推拿斜扳法比脉冲激励腰椎推拿斜扳法更安全,研究结果为医生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振荡激励腰椎推拿斜扳法操作参数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损,髓核自破损处脱出于椎管内压迫脊神经根。引起腰伴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症的综合病症。用强扳法能够有效地解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很好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运动学规律和机制,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魏氏伤科手法中的经典“悬足压膝”和“腰部提拉”手法动作作为研究对象。对10名健康青年男性施加手法动作,并通过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手法作用时受试者的5次运动学数据,定义人体相对关节坐标系,并通过Visual3D软件建立人体三维运动模型。计算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相对运动角度,并分解对应得到各关节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轴向旋转运动,处理计算得到关节的平均运动角度和轨迹规律。统计各运动数据,分析运动的左右侧差异。结果表明,右侧髋关节的平均被动屈曲角度可达137.33°,被动伸展角度可达30.86°,这与解剖学上髋关节的被动最大角度以及其与膝关节位置相关的理论相一致,也验证了髋关节的极限屈曲/伸展角度与膝关节的位置有关,从而说明魏氏手法的运动学作用机理在于促进髋关节被动运动达到可达最大程度。同时发现,部分关节运动角度针对下肢惯用侧存在统计学上的左右侧差异(P<0.05)。该研究为手法的研究和定量评估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观察提拉旋转斜扳法操作时椎间盘应力及应变发生的变化规律,探寻手法治疗腰椎疾患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方法 在构建的L4~5节段腰椎模型上模拟加载提拉旋转斜扳手法,观察手法作用过程中椎间盘应力的分布及变化,髓核及纤维环的位移及应变。 结果 椎间盘应力变化从右后方开始出现,以弧形向周围传递扩散,应力的变化呈递减分布。椎间盘应变最小的位置在髓核偏后,以此为中心呈圆弧状向周围递增。应变最大的位置主要发生于纤维环,特别是椎间盘右侧外缘。 结论 手法操作中应力主要集中于后侧关节突关节,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相对较小,提示手法治疗是安全的。纤维环后外侧在操作中有较明显的应变,局部的位移变化可能是手法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多点薄膜压力测试系统研究腰椎提拉旋转斜扳手法,以阐明手法的力学特点。方法 21名男性推拿操作者分专家组、熟练者组、初学者组,连续在压力测试系统上操作7次,每人均重复3次,将收集的图形及数据指标进行处理分析。结果专家组手法操作时间-力曲线的图形规律,平均预加载力为(147.25±26.04)N,持续时间为(0.98±0.20)s,谷值平均值(79.22±9.50)N,最大冲击力(706.26±56.21)N,扳动时间(0.44±0.09)s,扳动速度(1 666.33±411.91)N/s,冲量(310.95±56.67)N·s。熟练者手法与专家组手法图形基本相似,各组指标相差不大,但平均最大冲击力相对较小,为(464.51±53.49)N。初学者手法图形轨迹大致可分为3类,Ⅰ类杂乱无章型,无规律可循;Ⅱ类只有冲击相无预加载相,且最大冲击力大小不一;Ⅲ类既有冲击相又有预加载相,且力量较稳定,但两者力度均偏小。结论多点薄膜压力测试系统可很好地显示林氏腰椎提拉旋转斜扳手法力学特点,是林氏手法动力学参数量化研究较理想的测试工具。试验结果为手法的直观显示、量化、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使用中药熏蒸加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中药熏洗加手法疗法。10d后评估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0.01);对照组无明显差异(﹥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0.01)。结论中药熏蒸加手法推拿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压迫功能。  相似文献   

10.
孙玉萍 《医学信息》2004,17(6):378-378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破裂症或髓核脱出症。多发于青壮年男性。腰椎牵引普遍被认为是治疗该病保守疗法的重要手段。引用周士枋所言,即为“必须清醒地看到牵引并非万能.牵引方法有其应用指征和局限性”。提示在牵引治疗的同时应考虑配合其他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本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单纯牵引治疗及其结合低频脉冲治疗作一个临床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推拿手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三维空间位移的影响,探讨推拿手法治疗腰突症"骨错缝"的干预机制。方法选取10名腰突症患者,分为理筋手法组(5例,简称理筋组)和理筋手法加调整手法组(5例,简称理调组)进行治疗;正常志愿者5例为理筋手法(简称正常组)。应用ITK重建软件重建腰椎椎体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3组手法干预前后腰椎椎体三维位移变化情况。结果 3组腰突症患者推拿手法治疗后L1~5各椎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一定改变。理调组L3在X轴角位移为(1.77±0.46)°;L4在X、Y轴角位移分别为(1.78±0.53)°、(1.89±0.75)°,显著大于理筋组和正常组(P<0.05);理调组L1~5在X轴三维角位移分别为(1.50±0.47)°、(1.55±0.57)°、(1.77±0.46)°、(1.78±0.53)°、(1.61±0.39)°,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理调组L3在Y轴三维位移为(2.87±0.74)mm,L4在X轴三维位移为(1.68±0.64)mm,显著大于理筋组和正常组(P<0.05);理调组L1、L4、L5在X轴三维位移分别为(1.28±0.21)、(1.68±0.64)、(1.30±0.51)mm,L1~3在Y轴三维位移分别为(1.92±0.42)、(2.25±0.61)、(2.87±0.74)mm,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理筋手法组L1~5各节段三维角位移和位移与正常组相比,均呈现大于正常组的趋势。结论理调手法比理筋手法更能调整失稳或退变节段的空间位置,使腰椎椎体产生水平及旋转移位,而非上下移位,对纠正腰椎"骨错缝"产生重要作用。理筋手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棘突旁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棘突旁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9例,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价疗效。结果38例顺利实施手术,1例扩大切口。术后随访1—2年,平均1.3年,根据Macnab改良的疗效评定标准,优33例(84.6%),良5例(12.8%),总优良率97.4%。结论该方法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失血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很少遗留慢性腰痛症状,具有实施简便、安全可行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 目的:全面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蛋白质组学相关的研究。 方法:检索万方、清华同方等中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2001-01/2010-12的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中医证型、蛋白质组学、腰椎间盘突出症”,英文检索词为“syndrome typ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tcomics,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protrusion”。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及蛋白质组学、中医分型与中医药3者关联的研究,排除重复研究及Meta分析类文章。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检索得到361篇文献,中文79篇,英文282篇,阅读标题与摘要进行筛选,排除与此文无关的文献。对29个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综述。研究认为,部分疾病的中医分型与血清蛋白质组学有关,机体某些特异性标志蛋白表达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相关。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中医血瘀证、湿热证、寒湿证等证型的关联性得到了部分实验及临床的验证,但缺乏蛋白质组学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TTL系统(一代Isobar系统)和Isobar EVO系统(二代Isobar系统)对手术和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骨三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共计63例采用Isobar动态固定系统联合减压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TTL组(34例)和EVO组(29例),对比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椎间高度指数(DHI)、上邻节段髓核容积(LNPV)和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情况的变化情况。结果 TTL组随访21 ~ 28个月,平均(26.32±2.15)个月;EVO组随访21 ~ 30个月,平均(25.46±4.4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1年、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DH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术前增高(P<0.05),而上邻节段EVO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EVO组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DHI较TTL组增高(P<0.05)。TTL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上邻节段LNPV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O组较术前均有所增高(P>0.05);两组间上邻节段LN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L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Pfirrmann分级变化情况与术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而EVO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Isobar EVO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非融合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在短期内可能延缓固定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对退变的椎间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椎间盘镜与常规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镜(MED)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其中400例患者采用MED治疗,200例患者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一年。结果MED治疗优良率在97%左右,常规开放手术治疗优良率在85%左右。结论MED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比常规开放手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棘突间植入物(DIAM)对腰椎间盘及关节突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纳入9具急性脑外伤死亡的中青年新鲜尸体的脊柱标本L1~5段,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4组:A组(2例)标本无特殊处理(生理状态),B组(2例)标本实施L3~4开窗联合椎间盘切除术,C组(3例)及D组(2例)标本分别在B组手术基础上安置DIAM及椎弓根钉内固定。分别检测标本L2~3、L3~4、L4~5水平腰椎、椎间盘及关节突的应力。结果 B组标本L3~4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力较生理状态增大。应用DIAM固定后,L3~4节段相邻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力与生理状态下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脊柱ISOLA内固定融合手术后,L3~4节段关节突及椎间盘应力下降,同时相邻椎间盘所受应力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IAM能够有效降低因手术导致腰椎后部关节突及椎间盘不良应力增高,并降低脊柱融合引起的相邻节段的应力升高。  相似文献   

17.
生物力学在中医骨伤手法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临床优势突出,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理论意义。回顾近年来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从手法的力学测量、不同颈椎手法术式(理筋手法、正骨手法)、手法对颈椎组织(椎体、椎间盘、肌肉、血管)影响等方面的生物力学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中医骨伤手法更好治疗颈椎病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及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临床优势突出,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理论意义。回顾近年来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从手法的力学测量、不同颈椎手法术式(理筋手法、正骨手法)、手法对颈椎组织(椎体、椎间盘、肌肉、血管)影响等方面的生物力学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中医骨伤手法更好治疗颈椎病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及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临床优势突出,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理论意义。回顾近年来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从手法的力学测量、不同颈椎手法术式(理筋手法、正骨手法)、手法对颈椎组织(椎体、椎间盘、肌肉、血管)影响等方面的生物力学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中医骨伤手法更好治疗颈椎病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及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