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留置行闭式引流配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总结2001年6月-2009年6月呼吸内科收治8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留置闭式引流,并配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的经验。结果治愈80例,转外科治疗6例,治愈率93%,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闭式引流并配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操作简单、取材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配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同时配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治疗方式。将两组的肺平均付账时间、住院天数、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作比较。结果:两组在肺复张时间以及治愈的人数上无明显差异,在平均的住院天数上,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是治疗组最少。结论:中心静脉导管配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的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来说更加容易操作,且疗效好,对患者的伤害小,价格更低廉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可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联合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老年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住院的65例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联合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65例患者中,53例患者肺完全复张,治愈率为81.54%,平均肺复张时间为(11.25±2.32)d.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联合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老年性自发性气胸,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柳勋法  杨超  钟贤良  钟源波  单爱军 《吉林医学》2011,32(22):4579-4579
目的:探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5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对照组25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比较,试验组在治疗自发性气胸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杨海云  何良文 《吉林医学》2009,30(8):697-698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负压吸引与普通胸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6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负压吸引闭式引流,51例行普通胸管闭式引流,观察疗效。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负压吸引与普通胸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普通胸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并发症多。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负压吸引行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操作简单、舒适、耐受好。  相似文献   

6.
何良文  杨美艳  杨海云 《吉林医学》2008,29(13):1084-1085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负压吸引与普通胸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治疗组为63例行中心静脉导管合负压吸引闭式引流的自发性气胸患者,对照组为51例行普通胸管闭式引流的自发性气胸患者,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负压吸引与普通胸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普通胸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并发症多。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合负压吸引行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是安全、操作简单、舒适患者易耐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经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持续置管闭式引流3~14天,平均8天.60例患者中,38例患者单纯引流治疗后痊愈,19例加用持续负压吸引或空针抽吸治疗后治愈,治愈率95%(57/60);3例引流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持续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对1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若为张力性气胸,导管接负压引流装置,保持持续负压引流,如为闭合性气胸,用消毒空针管接导管,抽尽积气。结果:12例患者均得到根治性治愈,治愈率达100%。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治疗自发性气胸简单易行,出血少,创伤小,抽气过程中可随意控制抽气速度,可反复使用,治疗彻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并接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将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接负压吸引和常规胸腔穿刺。结果: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发性气胸的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常规穿刺组的56%(P<0.01)。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的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闭式引流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手段,操作安全,简便,肺复张完全、能缩短疗程,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柯堃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8):919-92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观察组31例用传统外科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平均肺复张天数。结果治疗组36例患者平均3.4 d肺完全复张,对照组31例患者平均3.6 d肺完全复张,2组治疗后肺复张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1例出现皮下气肿,占2.78%,对照组6例出现皮下气肿,占19.36%,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虽然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负压吸引与传统外科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其能减少患者痛苦及皮下气肿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自发性气胸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结合持续低负压吸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均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微创胸腔闭式引流的新方法。结果:43例自发性气胸病人行胸腔闭式引流34例,胸腔闭式引流电动负压吸引7例,2例需应用常规胸腔闭式引流,平均住院时间为4.8天,均治愈出院。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内插管闭式引流术,安全有效,操作简捷,胸膜组织损伤小,避免了反复穿刺造成的胸膜多处损伤、出血、皮下气肿、复张性肺水肿及循环障碍等,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了治疗疗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胸腔置入细导管负压吸引对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非张力性自发性气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采用持续负压吸引、间断抽气、闭式引流治疗,对比3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改善情况。结果:A、B两组治疗有效率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肺复张时间最短,依次为B、C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BA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BAI评分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胸腔置入细导管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确切,对患者心理影响较小,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管治疗合并严重心衰的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单纯气胸于患侧锁骨中线外侧第二肋间隙,液气胸经腋中线第七、八肋间,局灶性气胸依CT定位气体最多处,经皮微创穿刺的方法在胸腔内置入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交通性气胸可考虑加用负压吸引。结果15例患者均在一周肺复张,拔除导管后未复发。疗效与传统外科手术置管引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明显少于后者(P〈0.05)。结论以静脉导管作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严重心衰合并自发性气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林宏  倪军  刘伟春 《西部医学》2014,(2):194-195,198
目的 观察持续负压联合小导管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6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经临床确诊合并自发性气胸,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传统引流方式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采取持续负压联合小导管引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治愈率为90.63%,对照组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为(2.5±0.3)d,对照组为(6.8±2.2)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伤口疼痛和皮下气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负压联合小导管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显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老年性气胸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适应性.方法 将老年性气胸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的观察组和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治疗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及不同疾病类型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COPD老年性气胸患者治疗有效率(42.86%)、复张时间(1.8±0.3)d、胸痛持续时间(1.3±0.2)d、拔管时间(4.8±0.9)d、卧床时间(5.6±1.1)d及住院总时间(8.1±1.5)d、NRS评分(1.3±0.5)、皮下水肿(5.0%)、发热(25.0%)、穿刺部位感染(2.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但对COPD老年气胸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李钢  甘崇志  丛伟  谢家勇  王学海 《西部医学》2013,(10):1480-1481,1483
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置入在自发性气胸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对4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术前予以深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气体,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术前胸部CT观察气胸吸收情况及肺大疱检出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40例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术前胸部CT发现44例压迫肺组织明显复张,46例发现肺大疱(阳性率95.83%),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气胸复发,再次深静脉导管置入负压吸引后好转,所有患者无复张性肺水肿发生。结论深静脉导管置入在自发性气胸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操作简单、创伤小,提高术前肺大疱检出率,很好的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有效的减少了术后气胸复发和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双腔导管血栓形成治疗的有效办法。方法:45例肾功能衰竭留置中心静脉双腔导管的患者,经确定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栓塞后,先用尿激酶10万U+生理盐水10 ml配成浓度为1万U/ml尿激酶溶液,予以1 ml注射器于血栓形成侧导管内缓慢注射尿激酶溶液1.0 ml,10 min后再注射尿激酶溶液0.3~0.5 ml,再过10 min注射尿激酶溶液0.3~0.5 ml,保留10 min后用10 ml注射器抽吸导管,导管通畅即接生理盐水点滴数分钟,若血透导管不通可重复上述步骤。结果:45例采用此法治疗的患者中,43例导管再通,2例因导管栓塞时间大于3 d,溶栓治疗失败,改其他部位重新置管。结论:早期应用此法溶栓治疗导管再通率高,减少患者再次置管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钟洁 《中国现代医生》2012,(27):107-108
目的探讨定量抽吸方法减少静脉血液在中心静脉导管尾端及无针接头处的血液残留。方法将12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抽吸方法判断留置针是否在静脉内;观察组通过计算主管腔的容量进行定量抽吸。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尾端及无针接头处残留血液为3.47%,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尾端及无针接头处残留血液为21.92%。结论定量抽吸方法可使中心静脉导管尾端及无针接头处残留血液明显减少,可有效防范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尾端及无针接头处的血液残留。  相似文献   

19.
对84例自发性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后肺复张不满意的患者,给予持续低负压吸引观察与护理。发现自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过程中,加强观察与护理,能促进气体的排除,提高治疗效果好,无胸腔内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并分次硬化治疗肝囊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6月住院的36例肝囊肿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持续引流并分次硬化治疗,观察其并发症,评价其疗效。结果 36例患者中,2例导管脱落、1例导管堵塞重新置管,除部分患者有疼痛、醉酒样反应外,未见其他明显不适反应及并发症。6个月后复查肝脏超声,治愈31例(囊肿消失或直径小于1 cm),显效5例(直径小于治疗前的1/2为显效)。治愈率86.1%(31/36),有效率100%。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用于治疗肝囊肿穿刺引流操作简单,费用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易于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