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药资源和民族医药文化,通过对云南民族药发现性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概括和总结,探讨民族药发现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云南民族药发现性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结合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坚持医与药,抢救与保护,发掘整理与研究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医药单方验方进行全面收集,开展系统发掘,规范整理,科学研究与评价,建立云南民族医药单验方资料库,发现、储备、开发一批有研究开发前景的单验方,为"云药"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国内6家代表性民族药企业及其部分主打产品专利的申请量、类别、授权率等,分析民族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为我国民族药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方法:运用中外专利搜索引擎Soopat数据库,检索6家代表性民族药企业(奇正藏药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益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傣药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主打产品(奇正藏药的奇正消痛贴膏、贵州益佰的镇痛活络酊、云南白药的云南白药气雾剂)的专利申请状况,数据截止专利申请公开或公告日为2011年3月10日。结果:民族药企业专利申请参差不齐,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增加迟缓;部分主打产品专利质量高,发明专利比率大;民族药产业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保护。结论: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专利制度在民族药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药生产企业需加强专利申请意识,充分运用专利保护制度,注重专利战略和专利结构类型,抓住"十二五"知识产权政策优势,努力发展成为产业链,增强经济实力,为民族药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云南是民族药研究的重地,云南各地州是民族药的主要发源地。云南地方高校是区域人才汇聚基地,在民族药研究中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政策优势,但普遍存在研究团队力量不足、科研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打造多边联动的研究团队是解决云南地方高校民族药研究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960年成立的云南中医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四季如春的云南省省会昆明市,是全国第二批成立的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研究发展中心于2004年2月通过整合院内外民族医药研究资源和力量,在原学院民族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现承担云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医学”、云南省高校“云南民族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并与云南省药转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共建“云南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已形成了以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及文献整理研究、民族医药临床研究、民族药新药开发研究等三个稳定的、具有鲜明特色和优…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展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民族医药优势病种临床治疗方案及其特色诊疗技术示范性研究、民族药的发掘与新药研发、民族药特殊炮制技术和民族药物传统制备工艺评价研究等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将进一步完善民族医药体系,加强民族医药的经验总结和传承发展;为民族医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省民族医药的整体科研水平,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传统医药,是我国乃至世界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瑰宝。随着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认可,与广西相邻的兄弟省份云南、贵州近年来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民族医药,打造民族品牌“苗药”、“云药”,其民族药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通过了解云南、贵州两省特色民族医药的发展,取长补短,有利于促进广西壮医药的发展和提高,更好地为广大患者和广西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区药用植物资源颇为丰富,因其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新疆各民族药中,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当地卫生事业提供一定保障。新疆各民族药呈现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特点,共同构成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中以维吾尔药、哈萨克药、柯尔克孜药、塔吉克药、塔塔尔药等最具地域特色,但新疆民族药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有待于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近年来,研究报道新疆民族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着潜在的开发与研究价值,但由于民族药的实践经验流失、基础研究薄弱、品牌效应较弱、资源破坏严重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新疆民族药的发展。该文通过对新疆民族药的药用价值、发展现状、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梳理新疆民族药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新疆民族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旨在促进新疆民族药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弘扬我国传统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9.
一、云南中药产业发展的优势 云南中药产业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与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云南天然药物资源在全国有明显优势 首先,云南有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省中药材、民族药资源种类均居全国首位;野生植物资源蕴藏量巨大,是著名的天然药物资源宝库。其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天然药物新药研发方面,我省拥有一批包括中科院驻昆机构、中国医科院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等在内的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拥有一支优秀的研发科技队伍和一批造诣很高的专家、学者,具有实现新药研发、进行  相似文献   

10.
民族药产业面临市场空间狭小、资源枯竭、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和后继乏人等诸多困境,前景堪忧。该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当前民族医药产业的构成要素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民族药产业摆脱困境并实现持久健康发展提出对策。民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生态资源、民族医学、产业政策、人才培养和现代技术5大要素,通过企业、政府和公众三方共同努力可有效应对民族药产业发展的困境,最终实现民族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民族医药是天然药物发现性研究的摇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云南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天然资源多样性、民族医药的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及从云南民族医药中发现新药的主要思路是发挥云南民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在民族医药理论为指导下,依据传统用药经验和临床研究成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民族药新药开发研究,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响铃豆为云南习用地丁——黄花地丁的品种之一,来源于豆科猪屎豆属植物响铃豆Crotalaria albida Heyne.的全草,在云南各民族中广泛应用.对其植物来源、药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作了初步研究,为云南地丁的品种整理研究提供了资料,并为开发利用这一民族药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结合云南民族医药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坚持医与药,抢救与保护,发掘整理与研究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对傣族医药单验方进行一次系统的田野调查收集。对所收集的傣族医药单验方规范整理,科学研究与评价,建立傣族医药单验方资料库,发现、储备、开发一批有研究开发前景的傣族医药单验方,为"云药"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互动发展"的新视角及与多学科对话层面,对云南民族医药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找出民族地区中医与民族医学互动发展的契合点,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医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升民族医药理论研究水平,发展云南民族医药事业。  相似文献   

15.
民族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问题,如各民族医药的经验实践未得到有效传承;基础研究薄弱、人才匮乏;民族药资源破坏严重,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国内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严重制约民族药的发展。鉴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应加大保护并挖掘古籍,弘扬民族医药文化;强化国家和地方标准建设,加强民族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药材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打造民族药知名品牌,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加强民族药基础研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体系。通过整合文化、科研、人才、产业的力量,以期促进民族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开发新药所循之有效的途径有:研究开发民间药及民族药,对传统中药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新用途,应用植物亲缘关系的规律发掘有效成分,从植物中开发合成药原料,发展以植物成分为原料的半合成药,充分利用农副产品下足料,引种与栽培。  相似文献   

17.
响铃豆为云南实地丁-黄花地丁的品种之一,来源于豆科猪屎豆属植物响铃豆CrotalariaaibidaHeyne,的全草,在云南各民族中广泛应用,对其植物来源,药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作了初步研究,为云南地丁的品种整理研究提供了资料,并为开发利用这一民族药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本院校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定向班)专业的教学实践,从编写内容、收载云南民族药种类筛选和编写体例对《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的编写进行探讨,使《云南民族药学》教材更符合中药学和中医基础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生长在云南地区的常用民族药双参的生药性状、显微特征和理化鉴别进行了研究,为该药的鉴定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云南民族医药的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人才匮乏、临床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研机构不足等方面。本文从加强机构建设、人才培养、提高科研、加速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加强民族医药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