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脊柱单椎体结核并椎管内脓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椎体结核合并椎管内脓肿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对1993年7月~2002年3月收治的7例单椎体结核进行总结。病灶部位在颈椎1例,胸椎1例,腰椎5例。3例有神经症状。MRI检查5例,均发现椎管内脓肿。CT检查7例,均发现椎体后缘骨质局限性破坏。7例均行椎管探查减压、病灶清除术,4例附加内固定及植骨。结果:本组7例术后局部无复发。3例合并神经症状者2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单椎体结核应用MRI检查可清晰显示出椎管内脓肿的大小及范围。椎管内脓肿宜早期进行病灶清除及椎管减压术。 相似文献
2.
胸椎结核合并流注脓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椎结核合并流注脓肿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05年9月间收治的21例合并流注脓肿的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37.2岁。结核病灶累及2个椎体12例、3个椎体6例、4个椎体3例,均合并椎旁或流注脓肿。8例出现它处流注脓肿,8例伴神经功能损害,14例合并后凸畸形,平均后凸Cobb角55.3°。病灶仅累及椎间隙和椎体骨膜下且无后凸畸形者,行前路病灶清除和椎间植骨;2个以上椎体中心型破坏和合并后凸畸形者采用后路畸形矫正、一期或分期前路病灶清除和植骨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应用自体髂骨植骨14例,钛网植骨4例,髂骨联合钛网植骨3例。术后伤口窦道形成2例,再次行清创术后2周愈合;合并胸背部疼痛1例,保守治疗半年后好转。术后后凸角平均30.5°。平均随访2.1年,8例伴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植骨均融合。结论:胸椎结核伴脓肿形成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病灶清除、闭式灌洗、负压引流或分段植骨重建结合合理的后路内固定,均可取得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前 ,一度得到较好控制的结核病流行重新加剧。中国是全球 2 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 ,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 2位[1] 。骨关节结核是常见的继发性肺外结核 ,其中约一半累及脊柱。随着结核病流行的加剧 ,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亦明显上升 ,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近年来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有关进展作一综述。1 脊柱结核治疗原则脊柱结核是结核杆菌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现 ,应采取局部与系统兼顾的综合治疗 ,包括 :全身治疗 (休息、营养、一般支持疗法 )、局部制动、药物化疗及外科治疗等。化疗应遵从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用的原则并强调全程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 60例脊柱结核患者分为两组:A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脊柱结核;B组,正常骨密度的脊柱结核。根据病灶部位及病变程度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在药敏试验指导下抗结核治疗9~12月。A组行钙剂、骨化三醇、鲑鱼降钙素,"三联"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半年。结果随访1~4.2年,平均2.9年。A组术后骨密度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均无内固定螺钉断裂、松动及拔出等,X线或CT检查提示全部植骨融合。神经功能受损者,术后改善或完全恢复。结论在合理抗骨质疏松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5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6例老年人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1~86岁,平均70.2岁。术前有合并症者28例,合并截瘫者20例。3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12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术;5例选择前路清除病灶、植骨、后路内固定术;7例采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9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内固定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24个月。随访时间1.5—6年,平均3年10个月。结果术后33例次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围手术期肺部感染死亡,随访期间因心梗及脑出血各死亡1例,其余患者病灶治愈,未再复发。31例患者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后凸畸形得到部分矫正。术前截瘫者,完全恢复11例,部分恢复5例。结论通过对伴发疾病及并发症的患者术前认真评估和处理,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一般可耐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内固定的应用有助于病灶愈合,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6.
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新发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内固定即刻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作用,促进局部结核控制和骨性融合达到结核病灶的静止与修复。临床实践证明在结核病灶局部植入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强的钛合金材料不会增加术后感染及结核扩散的发生率。内固定应用的适应证:①脊柱结核造成椎体破坏明显,在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必须用植骨来修复骨缺损及恢复椎间高度者;②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对脊柱的稳定性有明显损害者;③脊柱后凸畸形需矫正者。采用内固定时,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方法,采用Ⅰ期或Ⅱ期手术。应该明确,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只是辅助治疗方法,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才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耐药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60例耐药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6例,女24例,年龄5~79岁,平均47.3岁.其中34例患者有神经受损症状,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标准:A级2例,B级5例,C级13例,D级14例.根据病灶部位及病变程度采用经脊柱前路、肋横突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并在药敏试验结合耐药基因检测指导下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观察患者复发、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年,平均3.1年.2例术后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神经功能受损的34例,术后改善或完全恢复.X线或CT检查提示57例患者植骨融合.结论:对耐药脊柱结核,药敏试验结合耐药基因检测指导下抗结核治疗,个体化术式选择,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新发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内固定即刻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作用,促进局部结核控制和骨性融合达到结核病灶的静止与修复。临床实践证明在结核病灶局部植入组织相容性好、耐腐蚀性强的钛合金材料不会增加术后感染及结核扩散的发生率。内固定应用的适应证:①脊柱结核造成椎体破坏明显,在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必须用植骨来修复骨缺损及恢复椎间高度者;②病灶清除或切除后对脊柱的稳定性有明显损害者;③脊柱后凸畸形需矫正者。采用内固定时,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方法,采用Ⅰ期或Ⅱ期手术。应该明确,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只是辅助治疗方法,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才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跳跃型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3例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结果.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41.5岁.病灶位于颈椎+胸椎3例,胸椎+胸椎3例,胸椎+胸腰段6例,胸椎+腰椎4例,胸腰段+腰椎5例,颈椎+胸椎+胸腰段1例,颈椎+胸腰段+腰椎1例.术前后凸角度-5.0°~65.0°,平均30.6°.各处病灶根据病变特点、部位及椎体破坏程度选择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术、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单纯病灶清除术或保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所有病灶均治愈,未再复发.术后6~12个月,行植骨者病灶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术前11例合并截瘫者,7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后凸角度改善至平均14.2°.术后9例次发生并发症,未造成机体残余损害.结论 跳跃型脊柱结核应根据各处病灶的部位、稳定性、畸形状况及神经损伤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有效的抗结核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前提下积极术前准备,对绝大多数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可一期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4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38.2岁。其中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14例,L2以下腰椎结核17例。术前采用四至六联正规抗结核治疗至少3周,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椎板间植骨(人工骨),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前路手术切口根据病变节段分别采用经胸腔入路、胸膜外腹膜外入路、经腹膜外肾切口、经腹直肌旁腹膜外切口及腹正中腹膜外入路。平均手术时间为2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50ml。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4周下地行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46个月随访,平均24.3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腰背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复查血沉及CRP均正常。结论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一期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75,自引:4,他引:75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手术方法:(1)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2)经肋横突切除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3)后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4)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后配戴支具3~5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6~9个月。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术时4.5h,术中平均出血650ml;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平均术时3.5h,术中平均出血450ml;其余两种手术平均术时3.0h,术中平均出血350ml。(2)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较大,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次之。手术并发症有大血管破裂1例,暂时性窦道形成5例,内固定器松动和断裂3例。(3)临床疗效:患者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行走,术后6~8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患者结核病灶全部治愈。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前提,坚强内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抗结核药物和病灶彻底清除是内固定安全植人的前提。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应该是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探讨应用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确切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采用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柱结核共1 054例,男542例,女512例,平均年龄(39.23±6.81)岁(3~84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胸腰背痛、脊柱后凸畸形、肋间神经痛、截瘫等。其中单纯经后路结核病灶清除、神经减压,由后向前椎体间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支撑植骨术725例(后路组);采用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板内固定术329例(前路组)。[结果]与前路比较,单纯经后路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8~108个月,平均(62.64±12.37)个月,两组间随访时间、瘫痪恢复效果、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后凸畸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优于单纯前路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发生率低于单纯前路组。[结论]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对于病灶较局限的单节段脊柱结核,采用单纯经后路手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较单纯前路手术更加安全可行,畸形矫正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1)
目的 探讨分期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老年颈胸段长节段脊柱结核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2006-12-2011-06诊治的老年颈胸段脊柱结核8例均行分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 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结核复发.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8~64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3个月内ESR均降至正常.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2例,E级5例.结论 对于老年长节段颈胸段结核采用分期后前路手术具有彻底清除病灶、矫正畸形、360°植骨、重建稳定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并评价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治疗的78例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33例;年龄13~71岁,平均39.5岁。骨病活动型截瘫69例,41例已行抗结核治疗,发生截瘫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3周(0~4周)行早期手术治疗;22例(合并活动肺结核6例、结核性脑膜炎5例、药物性肝炎7例、尿毒症3例、不稳定心绞痛1例)经围手术期处理后行手术治疗,发生截瘫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5周(3~8周);6例单纯行药物治疗。骨病治愈型截瘫9例,行常规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 个月,平均31.4个月。术后第1天~3周,神经功能开始部分恢复;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恢复65例,部分恢复7例,无改善6例。骨病活动型截瘫患者预后相似,骨病治愈型截瘫患者初始恢复慢,且预后较差。术后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病灶无复发,X线片或CT提示病灶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对于骨病活动型截瘫,病变较轻者可行单纯药物治疗;病变较重者(Frankel分级C级以下,后凸畸形)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有早期手术禁忌者,合并症处理后,延期手术治疗亦可取得较好疗效。骨病治愈型截瘫的神经症状改善较骨病活动型截瘫患者差,提示初治病例(尤其是儿童结核)应强调脊柱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腰骶椎后凸合并脊髓畸形一期脊髓圆锥松解、后路顶椎切除椎弓根钉腰骨盆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步骤包括椎弓根钉固定腰椎、骶椎或髂骨翼,松解圆锥,后路切除顶椎,加压矫正后凸并自体骨加异体骨植骨融合。[结果]5例患儿后凸及神经症状逐渐加重。全部病例合并脊髓纵裂脊髓空洞脊髓低位栓系,固定1~3个腰椎节段。术前后凸Cobb角52°~91°,平均76°,术后Cobb角后凸15°~30°,平均22°,校正率63%~80%,平均71%。手术时间225~390分,平均300min,出血300~600ml,平均420ml。随访时间24~52个月,平均32个月。1例术后短暂神经症状加重,随访时5例神经症状均较术前好转,3例恢复明显。[结论]一期脊髓圆锥松解后路顶椎切除椎弓根钉腰骨盆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腰骶椎后凸合并脊髓畸形短期随访疗效好,手术可导致神经症状短暂加重。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并发症越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发展迅速,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巳成为代表性术式,并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国内学者在脊柱结核手术的治疗理念、方法等方面仍存在某些不同的观点和争议。现就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与同道商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9.
<正>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广泛应用,包括拟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在内的许多脊柱侧凸畸形被发现合并有脊髓病变~([1、2])。目前,关于脊髓病变与脊柱侧凸之间的伴发关系仍不清楚。此外,对于此类合并脊髓病变的脊柱侧凸,在进行脊柱畸形矫正时是否需要处理伴发的脊髓病变、如何处理及何时处理等尚未达成共识。笔者就此 相似文献
20.
Qi-Shan Huang Changkun Zheng Yuezheng Hu Xiaoling Yin Huazi Xu Guoyou Zhang Qi Wang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2009,33(5):1385-1390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one-stage surgical management for children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by
anterior decompression, bone grafting,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 Between January 2002 and December 2006, 15 cases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were treated with one-stage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and anterior debridement. All cases were
followed-up for an average of 30.3 months (range 12–48 months). The average neurological recovery in the patients was 0.93
grades on the scale of Frankel et al. (Paraplegia 7:179–192, 1969).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kyphosis was 36° (range 19–59°),
and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kyphosis was 23° (range 15–38°) at final follow-up. At final follow-up, minimal progression
of kyphosis was seen, with an average kyphosis of 27° (range 16–40°). An average loss of correction of 4° was seen at final
follow-up. One-stage surgical management for children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by anterior decompression, bone grafting,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 wa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