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腋淋巴结状态是影响乳癌病人生存的诸多因素(肿瘤大小、肿瘤分级、受体状态等)中最重要的独立性预后因子。腋清扫能提供精确的病理学分期、肿瘤局部控制、生存上的改善以及指导辅助治疗,因而腋清扫长期以来作为乳癌各种手术治疗的标准组成部分。近几年,不少学者观察到...  相似文献   

2.
男性乳癌特征分析(附3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男性乳癌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男性乳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合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男性乳癌少见,病因不清,发病多在50岁以上,临床病例晚期多见,容易侵犯皮肤及胸肌,乳头常受累,可伴乳头溢血,淋巴结转移较早,雌激素受体阳性率高,治疗以手术为主,主要是改良根治术,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预后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结论:男性乳癌晚期多见,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预后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隐性乳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以腋淋巴结转移为主征的隐性乳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随访结果 :1~ 5年存活者 4例 ,5~ 10年存活者 9例 ,10年以上存活者 2例 ,5年存活率 73 3 % (11/15 )。结论 在腋窝受侵范围相同的前提下 ,隐性乳癌与原发灶明确的乳癌相比 ,其生存期相似 ,术后应循淋巴结阳性乳癌的治疗原则进行全身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157例3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伟国  李健文  朱丽  李亚芬  朱建新 《肿瘤》2001,21(2):135-137
目的 分析青年期乳腺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及这些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对1962-1993年间157例青年期乳腺癌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腋淋巴结情况、TNM分期与生存率的关系,以及妊娠乳腺癌的预预后。结果 发病率占同期乳癌人群的8.9%,十年 生存率45.9%。肿瘤>3cm,腋淋巴结转移82.5%。十年生存率22.4%;肿瘤≤3cm,腋淋巴结转移45.9%,十年生存率59.6%(P<0.001)。腋淋巴结转移数量≥4枚,5年内死亡率高达61.8%。Ⅱb期以早的病人五年生存率83.0%,Ⅲa期以后的病人五年生存率31.1%。妊娠或产后1年内乳腺癌十年总生存率51%。结论 青年期乳腺癌与年长内乳腺癌十年总生存率51%。结论 青年期乳腺癌与年长组相比不更差的预后、肿瘤大小与腋淋巴结转移以及数量呈正相关,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数量与生存率负相关。Ⅱb基以早病人显示良好预后。妊娠或产后1年内乳腺癌预后并不差。手术范围扩大不体现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71年1月-2011年11月间我院诊治的565例双乳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同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synchronous breastcancer)和异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a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在发病年龄、发病间隔、月经情况、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淋巴结数目、激素受体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异时性双乳癌首发癌年龄要早于同时性双乳癌(P<0.05)。同时性/异时性双乳癌在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腋淋巴结数目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性双乳癌两侧病灶内分泌受体表达一致率高于异时性双乳癌(P<0.01)。无论同时性或异时性双乳癌其第二癌的肿瘤体积、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情况都优于第一癌。同时性双乳癌与异时性双乳癌5年无病生存率与10年总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第二癌与第一癌可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癌灶。单侧发生乳癌之后对侧乳癌发生的累积危险度逐年增加,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异时性双乳癌的5年无病生存率与10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同时性双乳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99mTC tetrofosmin显像诊断乳腺癌和腋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5 2例乳腺肿块病人进行99mTC tetrofosmin显像。全部患者均在 2周内行外科手术治疗 ,并作病理诊断对照。结果  2 6例患者被病理证实患有乳腺癌。 3 0例为良性病变。99mTC tetrofosmin显像发现了乳癌中的 2 1例 ,以及 16例合并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癌中的 11例。99mTC tetrofosmin显像对乳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是 80 .8%、76.7%、78.6%。诊断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是 68.8%、80 .0 %、76.0 %。结论 99mTC tetrofosmin显像鉴别乳腺肿物良恶性和腋淋巴结转移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隐性乳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以腋淋巴结转移为主征的隐性乳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随访结果:1-5年存活者4例,5-10年存活者9例,10年以上存活者2例,5年存活率73.3%(11/15)。结论:在腋窝受侵范围相同的前提下,隐性乳癌与原发灶明确的乳癌相比,其生存期相似,术后应循淋巴结阳性乳癌的治疗原则进行全身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腋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蓉仙  张苏展  郑备义 《肿瘤》1999,19(2):104-105
乳腺癌病理检查腋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决定分期、病人预后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1]。寻找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病人的预后指标以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是乳腺癌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研究常规病理检查诊断为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ANN)病人其腋淋巴结隐匿性...  相似文献   

9.
自采用保留乳房法治疗乳癌以来,根治性放疗再度兴起,以此治疗残留乳腺和代替腋淋巴结清除。研究表明,腋淋巴结清除和放疗对乳癌病人治疗效果相近。究竟哪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严重,这对病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作者对94例可切除的乳癌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所有病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8.8(33~77)岁。随机将病人分为接受乳房切除加腋淋巴结清除(40例),或乳房切除加腋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Maspin基因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7例乳腺病变组织(12例良性病变,65例乳腺癌)Maspin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形态学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12例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中Maspin蛋白阳性率100%,65例乳癌组织中Maspin蛋白阳性率30.8%(20/65),差异有显著性(P〈0.01)。乳腺癌中Maspin的表达与ER、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Maspin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腋淋巴结转移、ER和组织学分级是Maspin蛋白阳性表达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Maspin蛋白可作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肿瘤恶性转化、转移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82年1月至1994年12月共收治35岁以下女性乳癌90例,占同期女性乳癌总例数的9.33%。通过临床分析,我们认为本组病人有易误诊、病期晚、恶性程度高、腋淋巴结转移率高、发展快及预后差等特点,应提高对青年女性发生乳癌的警惕性。对乳腺肿物最有效的确诊方法是针吸细胞学检查。我们建议行乳癌根治术,并常规围手术期化疗,然后根据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激素受体测定情况的不同选择进一步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为配合第二届上海国际乳腺癌会议的召开,本刊特约了几位乳腺癌专家的述评和论著,主要介绍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是近年来乳腺癌手术治疗中的热点,常规的腋淋巴结清除目的是局部的控制和作为分期,术后常有一定的并发症。随着早期诊断的开展,临床腋淋巴结转移率有明显下降,而常规的腋淋巴结清除,使部分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手术,前哨淋巴结能较正确反映腋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情况。在25项8687例应用前哨淋巴结代替腋清除手术中,仅31例(0.36%)有局部复发,说明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取代腋淋巴结清除术的安全的方法。有经验医…  相似文献   

13.
作者自1982年始采用随机分组试验的方法观察大剂量甲孕酮(HD-MPA)对淋巴结阴性乳癌的辅助治疗作用。本文报告其3年随访结果。病例选择条件为腋淋巴结阴性(至少分析5个淋巴结)、无远处转移的绝经前后患者。凡有心血管疾患及炎性乳癌,局部病变达 T,者均排除在试验之外。全部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甲组)和治疗组(乙组)。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回顾性复习,探讨微小乳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可能影响腋淋巴结转移因素之间的关系。 病例包括1984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美国罗得岛联合医院和麻省Baystate医学中心登记在册的所有乳癌患者,共12030例,其中2185例(18%)肿瘤直径≤1cm。 2185例中T_(1a)期377例,T_(1b)期1808例。75%的病例有腋淋巴结病理检查,其中16%有淋巴结转移。年龄在40岁以下者31%(29/93)淋巴结阳性,40岁以上者  相似文献   

15.
以腋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癌,据国外文献记载,自1907年Halsted首次报告3例以来,至今只有百余例。国内文献仅见  相似文献   

16.
我们序贯运用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等各种手段,成功治疗了1例乳癌骨转移患者,其中内分泌药物为患者带来了长达54个月的获益,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50岁。1992年6月行右乳腺癌根治术,术前临床分期Ⅱ期,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腋淋巴结无转移(0/4),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均阳性。未行辅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CNA、c erbB 2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及其在乳腺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及治疗上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 ,对 52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PCNA与临床分期、激素受体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正相关 ,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c erbB 2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与激素受体呈负相关。结论 :PCNA、c erbB 2作为联合指标对乳腺癌的分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并对指导治疗 ,特别是内分泌治疗也起到辅助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CNA、c-erbB-2 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及治疗上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2例乳腺癌患得术后病理组织进行检测。结果:PCNA与临床分期、激素受体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c-erbB-2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激素受体呈负相关。结论:PCNA、c-erbB-2作为联合指标对乳腺癌的分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并对指导治疗,特别是内分泌治疗也起到辅助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 分析我院 1986年 8月至 1999年 12月期间收治的 2 3例男性乳腺癌。结果 该病占同期乳腺癌的 1 2 5 % ,Ⅰ、Ⅱ、Ⅲ、Ⅳ期分别为 2例、10例、8例、3例 ,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 ,腋窝淋巴结转移率 5 6 5 % ,ER、PR受体阳性占 75 % ,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 61 5 %、2 5 0 % ,Ⅰ~Ⅱ期、腋淋巴结阴性组 5年、10年生存率明显高于Ⅲ~Ⅳ、腋淋巴结阳性组。结论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少见恶性肿瘤 ,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重要的预后指标。以根治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是男性乳腺癌的较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劈开胸大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附5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腋淋巴结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转移情况是判断预后、制定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关键。近年来,虽然乳腺癌手术有缩小的趋势,但对腋淋巴结的清除范围尚一直存有争议。为深入了解腋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清除第Ⅲ水平淋巴结的临床价值,2003年10月~2004年3月,我们对50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施行了劈开胸大肌的改良根治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