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刀耕火种,炎帝获嘉禾,阳光雨露伴随着人类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人体61%为水,33%为热能。水火平衡成为生命的基本代谢过程。缺氧和酸性体质形成人体疾病的根本病因,“阳虚阴盛”构成人类疾病的基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吃出营养,走出健康,活出幸福,休闲娱乐,辨证施膳,散步健体。”君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在于运动。把握“水属阴,火属阳,阳主阴从,水火平衡”的辨证施膳治未病原则。“天人相应,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和辨证医学理论,必将推动新的医学保健模式的诞生和普及。人体微生物同人体细胞共同组成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微生态,同人体免疫功能和营养供给密切相关,肠道益生菌群同胃肠功能及脾胃状态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饮食有节,散步娱乐是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辨证施膳治未病的医疗保健模式,更使“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的治则得到普及和推广。“脾胃一气一人体微生态圈”是精气神和气血神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消化吸收利用从理化过程到生物利用的过程。生物利用过程由人体微生态圈到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微生态的肠微生态益生菌群效应,尤如中医的“中焦”功能。疾病的侵袭通过肠微生态到人体微生态圈直至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治未病”同样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膳食营养是生命的基础。饮食有节和辨证施膳及散步和自由运动即有限度的随意锻炼,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治未病不但造福于当代,同样从遗传学层次讲,更重要的是造福后代。医疗保健治未病,“修身养性,性命双修”,个人修为在自己。严格的自律精神,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闲娱乐三位一体,是辨证施膳治未病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无极,气也;从无到有,太极也。感悟水火,无处不在。水火纵横生命及八纲全过程,故,不知水火,不足以言八纲;不知八纲,不足以言中医。营养过剩,水火平衡失调,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超限增加。CO2具有二重属性,作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属阳,最终形成酸性体质,二氧化碳又属阴。一方面,阳明火盛和壮火妄行;一方面火情频发,暗潮汹涌。代谢亢进,氧化应激造成微血管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促进并加重了代谢综合征,肥胖已成为肿瘤的首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都和氧化应激有关。重视对氧化应激的防治和对微血管的保护是辨证施膳治未病的关键。饮食有节和散步运动是防治代谢综合征和保护微血管的主要措施。养生保健,生命在于运动,君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气血湿炎虚五证合一,是强化整体辨证的重中之重,辨证施膳和辨证施治是治未病的有效选择。缺氧和二氧化碳增加及酸性体质,是健康和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滴水穿石和星火燎原同样揭示了“水火理论”在辨证施膳及辨证施治和治未病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量变到质变的病情发展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从疾病的分类、病位、属性、体质多方面、多层次、多靶点论证了辨证施治和治未病的重要性,八纲既是整体观,也是辨证观即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运动变化的、动态的整体观念去思考问题和解决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多重矛盾和病变,就显得非常必要。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共存,是指垃圾食品热量过剩,而必需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微量元素及非必需微量元素的缺乏。事实上,人体内的矛盾运动规律和矛盾平衡以及对立统一规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并存在于人的一生中。“矛盾平衡”法则在人生和辨证施治中是一个普遍规律。矛盾运动,矛盾统一,矛盾平衡和对立统一法则,是中医辨证的核心重点。辨证施治充分体现了“矛盾论”和“实践论”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更年期综合征,是指人的生理功能衰退,是老年疾病的必然趋势,就“虚实”而言,“虚”是绝对的,“实”是相对的。而养生保健和治未病就是一个扶正祛邪的自洽过程。饮食、生活、运动和基因的关系,基因和“精气神”的关系,在这个整体网络中,各种因素互为因果,既自相矛盾又相辅相成,局部病变只是整体因素的外在表达和症状。辨证施膳就是治未病,合理膳食休闲运动就是养生保健。医疗保健中的任一合理措施,都有利于辨证施膳以及辨证施治,有利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介了现代生态医学及其三层次即宏观、微观、分子生态医学,并就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与现代医学微生态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平衡理论,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物系统的功能,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不是伪科学.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气化失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是养生和治未病的关键环节,“过则不及”和“中病量勿太过”以及“物极必反”都揭示了养生保健的“后天”效应是延年益寿的不二法则。“风水”是一个生态人居环境的传统概念,“风流”是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风险”是人生和健康的危险信息,“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集合,构成了中医“形神一体”的最高医疗保健模式。气化调控和“碳氢氧”平衡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中医“水火”理论的深层次涵义。气化在风水及意识流层次,尤其是在“精气神”思维中,天气人气的气化辨证理念横贯“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医疗保健要重视营养,意识,生活方式三要素。从“治未病”层次,调控人体气血平衡,碳水平衡,以气化调控为中心靶点,多层次,多靶点,依据中医药“君臣佐使”和标本兼治原则辨证施治。意识决定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气化中的“质能转换”是“精气神”平衡的内在调控,“天人相应”中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气化的自控和调谐,构成了以“气化”为特点“形神合一”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治未病”重点在于营养和意识的自我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学的医疗观,是完善和发展医疗保健模式的必然趋势。人体气化和生活方式的无序和紊乱是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管理”是主宰人体气化和意识理念有序运行的利器及有效方法论,在健康的自我管理及临床医疗管理中,管理思维是克服亚健康及治未病的关键。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空气的湿度和气温以及气压是影响人体肺呼吸和细胞呼吸的关键因素。中医所讲的气,是从营养到意识,从新陈代谢到基因变异和重组并从“精气神”层面的全方位和整体的自我调控过程。食疗和药疗以及非药物疗法,具有同样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气化失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是养生和治未病的关键环节,“过则不及”和“中病量勿太过”以及“物极必反”都揭示了养生保健的“后天”效应是延年益寿的不二法则。“风水”是一个生态人居环境的传统概念,风流是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风险”是人生和健康的危险信息,“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集合,构成了中医“形神一体”的最高医疗保健模式。气化调控和“碳氢氧”平衡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中医“水火”理论的深层次涵意。气化在风水及意识流层次,尤其是在“精气神”思维中,天气人气的气化辨证理念横贯“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医疗保健要重视营养,意识,生活方式三要素。从“治未病”层次,调控人体气血平衡,碳水平衡,以气化调控为中心靶点,多层次,多靶点,依据中医药“君臣佐使”和标本兼治原则辨证施治。意识决定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气化中的“质能转换”是“精气神”平衡的内在调控,“天人相应”中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气化的自控和调谐,构成了以“气化”为特点“形神合一”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治未病”重点在于营养和意识的自我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学的医疗观,是完善和发展医疗保健模式的必然趋势。人体气化和生活方式的无序和紊乱是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管理”是主宰人体气化和意识理念有序运行的利器及有效方法论,在健康的自我管理及临床医疗管理中,管理思维是克服亚健康及治未病的关键。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空气的湿度和气温以及气压是影响人体肺呼吸和细胞呼吸的关键因素,中医所讲的气,是从营养到意识,新陈代谢到基因变异和重组并从“精气神”层面的全方位和整体的自我调控过程。食疗和药疗以及非药物疗法,具有同样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物质不灭”定律告诉我们,万千世界,各异人生,最终都是物质。物质构成万物,万物归于物质。营养食品在体内耗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热能,富营养者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更多热量,耗更多的氧,关键是产生更多的代谢性垃圾。人体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在炎热和阳光下,.二氧化碳生成臭氧,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人体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氧、二氧化碳、臭氧生态链维持着自然界和人体的基本气体生态环境。“水火平衡失调”,可以通过自洽调控和饮食有节及休闲运动,从而实现养生保健。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在有限范围的辨证施治,还必须有治未病和“天变不足畏”及“天人合一”的自信心以及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执著追求,才能有养生保健治未病的良好氛围。北京奥运推动中国健身热。天行健,生命在于运动。是一个人类谈论了几千年的古老话题。粟用非药物疗法,体育健身,性命双修是重视体育和精神心理保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周滔  张声生 《环球中医药》2009,2(4):265-268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于《黄帝内经》,逐渐在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等方面。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等论述体现了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肝硬化等脾胃病时,注重贯彻“治未病”思想,注重脾胃,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探讨李东垣脾胃藏象的现代科学内涵、疫病辨治学术思想、防疫“治未病”思想、肺系疫病治则治法等,探究其肺系疫病证治经验。李东垣创立的脾胃藏象学说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等关系密切,疫病辨治思想主要包括“疫病防治,首在辨证”“疫病诡变,不拘古方”“疫病防治,主治未病”,其防疫“治未病”思想亦基于脾胃藏象系统,善从脾胃论治肺系疫病,有关肺系疫病的主要治法包括“风升辟秽,透达调神”“斡旋中焦,健复气机”“清涤脏腑,予邪出路”等。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蕴涵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是人类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的盛衰直接关系着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未病先防,保养脾胃;既病防变,调补脾胃;瘥后防复,顾护脾胃。因此,摄生防病当以脾胃为先。  相似文献   

10.
饮食,活动,意识既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临床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临床生物医疗模式必将为全方位和较为完善有效的医疗保健模式所取代。治未病的辨证施治,必将推动临床辨证施治水平的提高。临床营养,意识医学作为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早期并表现在整个病情的恶化和康复过程。治未病中的辨证施治同样是临床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在于运动,一“勤”天下无难事,生活方式中的勤和俭,是克服“奢侈贪懒”的一剂良药,也是养生保健的必备良方。这就是力崇勤俭之德。克勤克俭,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也是修身养性。勤俭合一,言行一体,勤俭是生命的基础,勤俭是亚健治未病的必要措施,也是健康长寿的必由之路。勤行俭食必将成为修身养心的自律和辨证养生的不二法则。  相似文献   

11.
“高碳”既是高热量又是人体酸性体质的主要病因,低氧和氧化应激增加是其并发症,葡萄糖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人体气血平衡失调及湿证和“气血湿炎虚”五证形成的关键。碳平衡失调直接引发了气化和人体新陈代谢平衡紊乱的链锁反应。气血水火平衡失调既是阴阳平衡失调,也是人体气化失调。“碳氢氧”既是构成“基因”即DNA的化学元素,又是人体气化和新陈代谢的辨证要点。营养,理念,生活方式以及生物,心理,社会的内因和外因是影响人体健康及中医治未病的不二法则。以人为本就是以气为本,是从“精气神”层次及“形神合一”层次的整体医疗保健理念。人体气化和新陈代谢同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一样,尤其是代谢性综合征,“天人合一”理念贯穿疾病的发生和康复及辨证施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肺炎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可伴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健康。肺炎患者多伴有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有益菌减少,且益生菌可通过“肠-肺轴”影响肺部免疫参与肺炎的发生发展。中医以“肺”与“大肠”两者之间的生理及病理关系为基础,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发挥了治疗肺炎的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肺炎的过程中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作用,但肺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本文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肺炎的角度出发,总结不同辨证分型的肺炎与肠道菌群结构特征,阐述中医治疗肺炎过程中对于益生菌的调节作用和“证型—中药—益生菌”的对应关系。通过讨论益生菌在防治肺炎中的关键作用,展望中医辩证联合益生菌治疗肺炎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肺炎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也为将来指导不同肺炎证型患者选择适合的中药及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体能维持必不可少的物质来源,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合理的饮食调护,是临床上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而将中医辨证施膳理论应用于临床饮食护理中,不仅能促使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治疾病,尤其是对慢性疾病和重病的恢复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辨证施膳的理论依据1.1药食同源祖国医学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认为"食治胜于药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治未病”思想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强身保健,未病先防,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祖国医学历来重视“治未病”,并明确指出“治未病”必须首重脾胃,认为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无不与正气的强弱,尤其与脾胃的盛衰密切相关。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说明脾在一年四季中对机体的生命活动和抗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赋予脾在预防疾病方面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5.
冯新玲  何万春 《光明中医》2014,29(12):2629-2630
中医学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气血化生之源.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围绕“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理论,从根本的病因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治脾胃病。  相似文献   

16.
药膳在临床实践当中有着显著的疗效。在应用药膳的过程中,要因人、因地、因病,要根据中医的辨证理论和药物性能的变化来进行调养。辨证论治是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以证为基础普遍应用的一种诊治方法。药膳在治病、保健等方面,均需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病证情况的差异,对药膳的具体使方面也应有所区别,这就叫“辨证施膳”。如《金匮要略》所言:“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补体,为害则成疾。”所以在临床应用中,必须强调辨证施膳。下面讲一述应用药膳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针灸法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祖国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针灸法在“治未病”方面有特殊作用,由于针灸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针灸法“治未病”的作用及临床研究,对针灸法“治未病”辨证选穴的思想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阐述中医理论体系中“通”的概念和原理具有积极意义。人体窍道保持通畅状态非常重要,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百病皆从不“通”起,肠腑不通则容易便秘,脉络不通则皮肤不仁,腠理不通则容易外感。从中医学角度分别阐述肠腑、脉络及腠理的生理功能、不“通”的病因病机、和不“通”引起的相关疾病的治法治则。中医“治未病”强调天人合一,目前“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其关键均需要保持人体“通”的状态,期待中医“治未病”思想能在日常中为因各种因素导致机体产生“不通”状态预防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荆鲁 《中医杂志》2002,43(5):396-396
治未病理论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涉及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各个方面。治未病虽是中医学的一大优势,但长期以来多局限于预防范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问题。本文试从未病的概念、治未病的理论形成与内涵、发展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探讨。1 未病的概念所谓“未病”包括以下含义:(1)“未病”为“无病”,即人体的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学先进的医学思想,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治未病”思想为当代防治亚健康指明了正确方向。本文在分析亚健康成因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未病学”在预防亚健康中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传统保健体育疗法在干预亚健康中的优势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