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0年在疟疾中度地方性流行区河南省固始县进行了α-氯氰菊酯浸泡蚊帐疟疾及其媒介的社区干预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浸泡蚊帐后疟疾人年发病率下降2.0%,显著低于对照区的3.6%,其保护效能为43%;10岁以下儿童原虫率浸泡区内对照区的1/4。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室外叮人率分别下降70.3%和29.3%,停息于蚊帐内的按蚊数接近于0。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评价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中华按蚊及防疟的效果.方法选择广东花都市梯面镇1 5个自然村为实验区.浸帐前一年进行了流行病学基本数据调查.1995年4月和1996年4月分别用氟氯氰菊酯50 mg ai/m2浸泡蚊帐;浸帐率分别为98.6%和95.1%,药帐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3.4%和88.7%. 结果实验区浸帐前(1 994年)的月平均发病率为9.17‰,浸帐后分别降为2.23‰(1995年)和1.29‰(1996年),比浸帐前分别下降75.7%和85.9%;浸帐前(1994年)中华按蚊密度为8.38只,1995年、1996年第1、2次浸帐后下降为1.21和0.18只,浸帐后密度分别下降85.6%和97.9%.浸帐人群疟疾发病率明显低于无浸帐或无蚊帐的人群(P均<0.01).结论氟氯氰菊酯50 mg ai/m2浸泡蚊帐对控制中华按蚊自然种群密度及疟疾传播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1990~1993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发区采用2.5%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按蚊,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措施,使嗜人按蚊疟区疟疾平均发病率从1990年的0.38%降至1993年的0.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0年的2.78%降为1993年的0.76%。结果显示此类疟区用这种抗疟措施具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项有效的疟疾防治技术措施,杀虫剂浸泡蚊帐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部分疟区,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探索杀虫剂浸泡蚊帐地区疟疾流行的危险因素,选择在已持续开展杀虫剂浸泡蚊帐灭蚊达8年,至今疟疾仍未基本控制的四川省筠连县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社会经济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人群不良的生活习惯,卫生保健意识淡漠以及疟疾防治工作质量不高是影响杀虫剂浸泡蚊帐控制疟疾效果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对产生这些因素的原因及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疟疾现场防治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项有效的疟疾防治技术措施,杀虫剂浸泡蚊帐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部分疟分,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探索杀虫剂浸蚊帐地区疟疾流行的危险因素,选择在已持续展开杀虫巡泡蚊帐灭蚊达8年,至今疟疾仍未基本控制的四川省筠连县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社会经济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人群不良的生活习惯,卫生保健意识淡漠以及疟疾防治工作质量不高是影响杀虫剂浸泡蚊帐控制疟疾效果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对产生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连续四年溴氰菊酯泡蚊帐防制媒介和控制疟疾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3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发区采用2.5%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按蚊,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措施,使嗜人按蚊疟区疟疾平均发率从1990年的0.38%降至1993年的0.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0年的2.78%降为1993年的0.76%。结果显示此为疟区用这种抗疟4措施具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虫卵和毛蚴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简单快速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方法。方法 将各株虫卵分别孵育于 5× 10 -6、10 -6、5× 10 -7mol/ L和 10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2 4h,后移至清水孵化 ,比较虫卵的孵化率。将各株毛蚴分别暴露于 10 -3 、10 -4 、10 -5、5× 10 -6、10 -6、5× 10 -7mol/ L和 10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0、1、5 min后观察比较毛蚴的运动及形态学变化。结果 经 10 -6mol/ L 和 5× 10 -7mol/L吡喹酮孵育 2 4h后 ,敏感株血吸虫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 4.2 %和 3 0 .7% ,抗性株分别为 2 4.2 %和61.2 %。当毛蚴暴露于 5× 10 -6mol/ L吡喹酮中 ,敏感株 10 0 %毛蚴体中部立刻收缩变形 ,而抗性株仅见 13 .4%毛蚴变形 ;当暴露于 10 -6mol/ L 吡喹酮 0、1、5 min后 ,敏感株毛蚴的变形率分别为3 5 .5 %、63 .9%、91.2 % ;抗性株分别为 0、7.6%、14 .3 %。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虫卵与毛蚴阶段对吡喹酮的体外反应性的差异均非常显著。提示 ,将毛蚴移入 10 -6mol/ L吡喹酮溶液中 1min,镜下观察其变形率 ,作为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方法 ,可用于现场判断病人化疗失败的原因是否是由于吡喹酮抗性  相似文献   

12.
1992-1998年期间用新型荧光光源,薄血膜吖淀橙染色法和吖啶橙包被的毛细管法,分别在四川省筠连县和名山县疟疾流行区,对428人进行现场应用,其中145例采用AO法和QBC技术同时检测,并用姬姆萨染色作对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方法从1981年起,在滇西、滇南、滇东南监测点选择符合条件的恶性疟病人,取静脉血,采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并将相隔8~10年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滇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2年的100%下降到2003年的83.3%,ID50从240.0nmol/L降到123.0nmol/L,MIC从1171.6nmol/L降至325.9nmol/L,分别下降13.0%、48.8%和72.2%。滇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1年的97.4%降到2004年的69.0%,ID50从170.0nmol/L降至58.6nmol/L,MIC从1108.0nmol/L降至312.6nmol/L,分别下降29.1%、65.5%和71.8%;滇东南抗性率从1993年的78.9%下降至2003年的53.3%,ID50从136.0nmol/L降至75.5nmol/L,MIC从452.0nmol/L降至238.3nmol/L,分别下降32.4%、44.5%和47.3%。结论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仍具有抗性,但抗性程度明显下降;中越边境恶性疟的抗性程度低于中老、中缅边境地区。目前仍不宜用氯喹治疗当地恶性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在中度流行区较高感染率人群(≥10%而<15%)采用“询诊”法筛检的化疗方案和在中度流行区较低感染率人群(10%而>3%)采用IHA法隔年筛检1次的化疗方案的防治效果和费用-效果。方法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人群感染率为10%左右的5具行政村的沿湖20个村民组作为试区,其中10个村民组实行“询诊”法筛检的化疗方案,另10个村民组实行IHA法筛检的化疗方案。方案实施2年后评价两种化疗方案的防治效果和费用-效果。当人群感染率下降到较低水平后,两组均采取IHA法隔年筛检1次的化疗方案,观察其防治效果和费用-效果。结果 通过2年现场实施,“询诊”组人群感染率下降66.4%,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为4.86元,“询诊”组的防治效果是IHA法筛检组的1.8倍,费用-效果是IHA组的0.75倍。当感染率下降到较低水平后,IHA法筛检方案的防治效果是较高感染率时的2倍以上,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是较高感染率时的0.6倍以下。结论 在中度流行区较高感染率人群宜采用“询诊”法筛检的化疗方案;在中度流行区较低感染率人群可采用免疫学方法筛检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