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的医学家为了说明“伤寒”、“温病”这两大类外感病在病因病机、证候治疗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有“风寒由皮毛而入……温热由口鼻而入”(《外感温热篇》沈尧封按),“风寒先受于足经……风温先受于手经”(前书章虚谷按),“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外感温热篇》),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有一纵一横之妙”(《温病条辨·凡例》),“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则断不可发汗”(《温病条辨·卷四·论汗》)等等说法。这些提法,从鉴别对比的角度看,固然言简意赅,有  相似文献   

2.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一书,是一部论述温热病的专书。该书是在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博采前代和当时江浙医家论治温热之法,间附作者临床经验而成。他创立的三焦分证法,在临床上可以和叶天士的营卫气血分证法互相补充。本文仅就《温病条辨》所涉及控制论方面的一些内容,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耗津伤阴”是贯穿温病全程的基本病机,保津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须贯串温病治疗的始终。笔者不揣浅陋,略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 历代温病学家据临证心得对温病的机理证治,各杼己见,皆有发挥,但在强调保津养阴上,则几无例外。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中,“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屡见不鲜。叶天士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鞠通不但认为“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而且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4.
口渴是温热病中常见的症状,在临床上可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有关口渴的论述甚为丰富,仅三焦篇中涉及渴证的条文就约占总条文数的四分之一,对温热病产生口渴的原因、辨证、治疗作了较全面、深入的讨论。【病因病机分析】口渴是由于津液不能润泽口舌咽喉而致,吴氏把其成因归结为体内津液不足和津液输布失常两大类。  相似文献   

5.
浅谈“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金培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温病,治则历代温病学家,根据其临证心得,对温病之机理证治,各抒已见,皆有发挥。但对保津养阴之强调,则几无例外。“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在《温热论》、《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6.
温热病发于四时,由温热邪气而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温病条辨》)温热之邪侵入人体,阳热炽盛,消灼阴津,热愈炽,津愈伤,温热伤阴是温热病的基本病机。这一病机,始终贯穿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病在卫分,则伤肺阴,病在气分,则伤胃律,病在营血伤肾液。阴液耗伤程度,标志着温热病的预后及转归,故“温热为法,法在救阴。”1 祛邪除热——防止伤阴津1.1 辛凉保津 温热病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温为阳邪,初犯人体即有高热,口微渴,舌边尖红等邪热伤阴征象。此时宜尽早祛邪外出,使邪从卫分而解。“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问答     
问:温病有哪些病名? 答:温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各有所论,互不统一,可谓琐碎,繁杂,五花八门,为后世医者造成混乱。仅就清代几位著名的温病学家所论来看: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篇即说: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瘟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共九种。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又增加了若干种:在“仲案湿温篇”中收入“湿家之为病”等条。在《仲景疫病篇》中增加了阳毒,阴毒,百合病,孤惑等病。雷少逸在《时病论》中则按四时六气所伤来列病。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相似文献   

8.
《湿病条辨》是清·吴瑭的代表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纲,病名为目,系统地提出了温病的辨证施治纲领,详细地阐述了风温、温热等九种温病的证治,制定了三焦温病的治则,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温病学专著。它对于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指导温病临床实践上也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深得历代医家的推崇和珍视。在《温病条辨》的全部内容中,方剂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对该书的全部方剂,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探讨全书方剂的特点,以图发掘《温病条辨》在方剂学上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9.
温热病是由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最善伤阴,历代温病学家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病经纬》中均提出“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其说屡见不鲜。而且一再告诫不可误表,不可妄攻,以防耗津伤阴,切忌辛温解表,注意保津液,保胃气,而慎于涌吐,当下则下,而不可妄下。对于阴亏当下者,宜用增水行舟的润下救津法,避免误治。因此我们对于温热病伤津耗阴这一基本病机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素问·热论》、《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都是治疗热病的专著,其理论经验经过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为大众所认可。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作为温病学派的大家之一,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不仅擅长应用经方,化裁经方,而且也擅长应用温热药物治疗疾病。同时《温病条辨》在理论上弥补和完善了《伤寒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可以说吴鞠通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12.
《温病条辨》桑菊饮方可以治疗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痉病,其中以风温痉、温热痉、暑痉、燥痉4种热在卫分兼有咳症的痉病为主。桑菊饮治疗风温痉、温热痉体现了温病学中"金囚木旺"的理论;治疗暑痉初起热邪不盛见咳嗽之症,注重了既病防变;治疗燥痉时体现了辛凉甘润之法。  相似文献   

13.
正李玉贤主任属国家第五批老中医专家,从医济世40余年,在内科杂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师临证重视四诊合参、中西互鉴、经方时方并用;强调疑难病诊治,慎遵八纲;杂病用药,次第更迭,认准经纬。循前贤之主张"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对外感热病治疗更有独到之处,下面将其灵活应用"银翘散"的临床经验总结整理如下。银翘散源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1],是吴氏总结叶天士治疗温病表证之主方,专为治温热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指阳气鼓动、蒸化阴液外泄。汗液源于脏腑化生之阴液,阳气对阴液的温煦、鼓动和蒸化是汗液产生的动力。吴鞠通也在《温病条辨·论汗》中说:“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早在《内经》中,就对有关汗出辨证论述详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温病的病因,以外感温热病邪为主,其发病与否,与正气强弱有关。历代湿病学家十分重视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治疗上也处处贯穿体质辨治观。本文仅就《温病条辨》的体质辨治进行初探,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为温病学派一代宗师,对温病学他既接受了叶天士的薪传,又有着自己的创见,特别是温热病清热养阴法的确立,吴氏尤有殊功。其育阴清热之复脉法,对温热病伤阴阶段的论治,即见其养阴之特点,试就《温病条辨》所论析之。师仲景法圆珠在手吴氏复脉法主方为加减复脉汤。是从仲景《伤寒论》复脉汤化裁而来。复脉汤(炙甘草汤)是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复脉之法,药用炙甘草、桂枝、生姜、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生  相似文献   

17.
银翘散研究方法的新探讨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银翘散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卷一,是治疗风温、温热以及某些杂病属于邪在卫分、上焦,治当辛凉清解者的代表方剂。现代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疱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1],为中医临床广泛应用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之一...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首先见于《内经》一书,以后又经过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叶天士、吴塘等人的《温热论》及《温病条辨》为代表的两次重大总结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几千年来,这一基本理论不断地指导着我国的医学实践,并在广泛的医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和发展。它是祖国医学的精髓,贯穿着祖国医学发展的始终,也融合于祖国医学各个学科之中,具有补素的辨证唯物观点。  相似文献   

19.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名医吴瑭,以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下简称《条辨》)鸣世,创“三焦辨证”,概括温热病的病理变化和证候分类,对外感热病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吴氏在继承《伤寒论》(下简称《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深感“寒邪伤阳”的理论,不尽合于温热病,遂在总结前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