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创伤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 选取了26名正常人与65名患者检测PT、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选择素(GMP140)、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等7项的凝血标志物,同时对65名患者进行了术后 1小时、24小时、3天和7天凝血标志物变化的动态观察.结果 (1)妇科一般疾病组手术前所有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5);术后1小时FIB、VWF有升高(P<0.01),其余所有测定结果 与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2)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与对照组比较,VWF、GMP140、TAT均升高(P<0.01),手术后1小时与术前比FIB、VWF、GMP140、TAT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24小时FIB、VWF、GMP140、TAT继续升高,术后3天开始回复,术后7天基本正常;ATⅢ术前与对照组比较降低(P<0.01),手术后1、24小时变化不明显,术后3天后开始回升,术后7天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对大手术创伤患者应检测FIB、VWF、GMP140、TAT等凝血的分子标志物,以监测凝血活性,便于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腹腔镜手术是否存在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改变,为预防术后血栓的形成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妇科手术的90例患者,进行4项敏感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检测.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比较,TF:A、TAT、t-PA、PAI-1水平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腹组术前、术后TF:A、PAI-1、t-PA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AT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前、术后TF:A、PAI-1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AT、t-PA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镜术后凝血及纤溶系统均激活,但与开腹手术比较,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在产后出血中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根据产后出血量分组 :出血量 5 0 0~ 80 0ml为第 1组 (2 8例 ) ;产后出血量 >80 0ml为第 2组 (11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 ,分别检测产后出血患者及同期正常分娩对照组 (31例 )产时及产后 72h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结果 每组的产后与产时比较 ,第 1组抗凝血酶抗原 (antithrombinantigen ,AT :Ag)上升 (P <0 .0 0 5 ) ,D二聚体 (Ddimer ,D D)、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 (plasmin antiplasmincomplex ,PAP)下降 (P均 <0 .0 5 )。产时第 1组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activity ,AT :A)比对照组低 ,D D比对照组高 (P均 <0 .0 0 5 ) ;第 2组的AT :A、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hrombin antithrombincomplex ,TAT)比对照组低 ,D D、PAP比对照组高 (P <0 .0 5 )。产后第 1组的TAT比对照组低 ,D D比对照组高 (P <0 .0 0 5 ) ;而第 2组的AT :A、TAT比对照组低 (P <0 .0 5 ,0 .0 0 5 ) ,D D比对照组高 (P <0 .0 0 5 ) ;并且产后第 2组的AT :Ag比第 1组明显低 (P <0 .0 5 )。 结论 抗凝血酶 (antithrombin ,AT)、D D、PAP在产后出血时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产后出血中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根据产后出血量分组出血量500~800ml为第1组(28例);产后出血量>800 ml为第2组(1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产后出血患者及同期正常分娩对照组(31例)产时及产后72 h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结果每组的产后与产时比较,第1组抗凝血酶抗原(antithrombin antigen,ATAg)上升(P<0.005),D二聚体(D dimer,D-D)、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 complex,PAP)下降(P均<0.05).产时第1组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ATA)比对照组低,D-D比对照组高(P均<0.005);第2组的AT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比对照组低,D-D、PAP比对照组高(P<0.05).产后第1组的TAT比对照组低,D-D比对照组高(P<0.005);而第2组的ATA、TAT比对照组低(P<0.05,0.005),D-D比对照组高(P<0.005);并且产后第2组的ATAg比第1组明显低(P<0.05).结论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D-D、PAP在产后出血时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颅脑损伤后的脑损害与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程度密切相关 ,因为颅脑损伤后 ,脑细胞中所含的组织因子、凝血活酶激活物释放入血 ,激活、启动了凝血、纤溶系统 ,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了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改变规律 ,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我们对部分凝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患者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42例子宫肌瘤患者,12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宫颈癌45例,卵巢癌31例,子宫内膜癌25例,乳腺癌18例,绒癌2例,葡萄胎5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并与30例妇科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Fib及Ddimer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均增高(P〈0.01);而APTT、PT、TT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肿瘤恶性程度分期为Ⅲ-Ⅳ期患者的血浆Fib及D-dimer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5)。卵巢癌患者的血浆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0.01)。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的上述指标与正常健康体检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b及D-dimer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实验室检查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恶性妇科肿瘤的分期中也有一定的作用。D-dimer的检测对于卵巢癌的实验室诊断有特别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的凝血标志物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选择2019年1-4月在该院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危重症患者143例,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88例)和死亡组(55例).检测患者进入ICU接受抗凝治疗前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孕妇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 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水平的变化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50例正常妊娠妇女、85例妊高征患者及50例正常非孕妇女血中F1 2、TAT及SFMC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正常晚孕组及妊高征各组F1 2、TAT、SFMC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轻度妊高征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及重度妊高征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且随病情加重含量有升高趋势。结论 正常晚孕妇女凝血功能增强,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而在妊高征时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李雷  向阳 《协和医学杂志》2019,10(6):557-561
减少手术创伤始终是快速康复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点在目前的加速康复外科研究尤其是复杂手术, 如妇科肿瘤手术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尊重学习曲线、全面规划手术方案、总结失利经验、开展前瞻性研究是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方案。本文着重讨论妇科肿瘤手术创伤对术后加速康复的影响及可能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0种肿瘤标志物在妇科肿瘤患者中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采集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患者血液样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CA153、CA50、铁蛋白(FRT)、人附睾蛋白4(HE4)、鳞状细胞癌抗原(SCC)、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运用卵巢恶性肿瘤风险算法计算绝经后罗马指数(post-ROMA)、绝经前罗马指数(pre-ROMA)的结果。比较分析上述标志物在4种妇科肿瘤患者中的阳性率及水平差异,采用Spearman分析肿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卵巢癌患者年龄高于乳腺癌患者,其余各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标志物在妇科肿瘤中的阳性率结果显示:CA125、HE4、SCC及post-ROMA在4种肿瘤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肿瘤标志物在4种肿瘤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125、HE4及post-ROMA在卵巢癌患者中阳性率最高,SCC在宫颈癌患者中阳性率最高。10种肿瘤标志物在妇科肿瘤中的水平结果显示:CA...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血栓标志物及凝血指标9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发病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脑梗死的发病涉及血管壁、血流动力学及血流状态等多种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它的病理基础。最近,血浆中D-二聚体(D-D)、抗凝血酶活性(AT:A)、C反应蛋白(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3、0例脑出血患者和对照组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TM、ET-1、P-selection、D-Dimer测定、PC活性以发色底物法测定。结果脑梗死组TM、ET-1、P-selectio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脑出血组PC活性及D-Dimer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TM、ET-1含量增高提示脑梗死患者有较严重的血管内皮损伤,P-selection含量增高则提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被激活,为临床抗血小板聚集及保护血管内皮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高水平的PC和D-Dimer则说明脑出血患者存在抗凝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
高凝状态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检测48例心绞痛、42例糖尿病和38例脑血栓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P-造反2素(P0-selectin)和血管星血友病因子抗原含量(vWF,A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以上指标匀显著同(P〈0.05~〈0.01)。其中,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TAT和D-D升高更明显。与无合并症者相比,糖尿病合并大血管为者TAT变化更显著。脑血栓患者  相似文献   

1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子标志物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DIC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4个条件方可成立。①有引起DIC的病因;②DIC的临床表现;③实验室诊断依据;④抗凝治疗有效。近年来,一些对诊断和监测DIC有价值且易测定的分子标志物已逐渐被应用到临床实验室诊断。现就DIC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1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由于DIC的病理生理过程很复杂,一般性的血栓与止血试验对诊断DIC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目前国内外开…  相似文献   

15.
许峰 《浙江临床医学》2012,(12):1580-158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妇女所特有而又常见的疾病,以高血压、蛋白尿、水肿、抽搐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母子死亡为特点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子宫胎盘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关。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分析180例妊高征患者的产前产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和血栓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预测、诊断及防治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6.
血栓与止血分子标志物检测方法近10余年来发展很快,其内容与方法颇多.并且大多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特点;主要分为内皮细胞受损标志物、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抗凝和纤溶活化分子标志物。检测血栓与止血分子标志物对血栓性与出血性疾病,特别是临床各类疾病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前DIC(Pre-DIC)状态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因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创伤性凝血病(TIC)血小板功能障碍早期分子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收治的90例T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病距入院时间分为6 h内组(n=35)、6~12 h组(n=29)与12 h后组(n=26).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患者血小板功能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段健康儿童四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血浆含量是否随年龄变化.方法 用ELISA法检测了87例不同年龄健康儿童的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D-二聚体(D-D)的血浆含量.结果 各年龄段四种止凝分子标志物血浆含量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健康儿童的TM、F1+2、SFMC、D-D的血浆含量不随年龄变化出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产科早期DIC患者止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3):399-401
目的研究术中保温措施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体温以及对凝血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42例,以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观察组采用术中保温措施来加强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的体温、手术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体温对比两组无差异,观察组在术中、术后体温均高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前TT、APTT以及FIB等指标对比无差异,术后观察组TT、APTT低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出现寒战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术中保温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体温有较好为稳定作用,并且能改善凝血功能障碍,具有极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