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8例(13条患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此过程做好患肢护理、溶栓护理、病情及并发症观察。结果 5例(9条患肢)血栓完全溶解,3例(4条患肢)血栓部分溶解。结论保持患肢有效体位,严密病情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下肢深静脉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手术结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后留置导管溶栓的经验。方法 手术取栓后留置导管溶栓者31例,均为混合性。股青肿7例,股白肿2例。术前全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果 术后7d经留置导管静脉造影示28例患肢深静脉全程通畅。静脉壁光滑无返流;1例胭静脉狭窄50%,2例胫前静脉部分再通。随访:29例症状全部消失,2例穿弹力袜后能正常工作。结论 手术取栓结合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总结8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行导管溶栓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是关注患肢舒适护理与安全护理,同时做好一般护理,严密观察病情,严格做好出院宣教。83例患者导管溶栓抗凝治疗3~7d,患肢肿痛较治疗前明显消退。  相似文献   

4.
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取栓,但该法难以清除静脉内的附壁血栓。我们自2 0 0 3- 0 7~2 0 0 3- 12应用导管溶栓技术(Trellis)治疗1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35~73岁,平均5 6岁;左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病程1~10d ,平均6 0d。入院时查体患肢明显肿胀,皮肤色泽发绀,有压痛;患肢周长测量:大腿较对侧平均增粗6 5cm ,小腿较对侧增粗4 5cm ;患肢静脉造影显示:混合型深静脉血栓12例,周围型…  相似文献   

5.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宁奋 《护理与康复》2004,3(2):101-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不及时易发展成肺动脉栓塞。下腔静脉置入滤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有效拦截深静脉血栓从而避免肺栓塞的方法,尿激酶溶栓则为公认的有效方法。本院内科自2001年6月~2003年1月为17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腔静脉滤器,同时用大剂量尿激酶经股静脉留置溶栓导管或患肢足背浅静脉加压推注进行溶栓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现将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导管溶栓术联合利伐沙班片抗凝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导管溶栓术联合利伐沙班片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收集整理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治疗3天、7天后,两组下肢健侧与患侧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住院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3天、7天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肢体周径差均明显缩小,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术和利伐沙班片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有助于促进血栓溶解,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43例行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髂静脉血栓6条、髂股静脉血栓10条、全肢型血栓27条,均采用Unifuse溶栓导管,经小隐静脉途径28例、胫后静脉7例、大隐静脉6例、大隐静脉-交通静脉2例,插入血栓内用尿激酶、肝素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并观察疗效及总结护理体会。结果经顺行静脉造影确认所有患肢静脉通畅度均明显改善,患肢症状明显好转。43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仅6例患者发生一般性出血现象,包括穿刺处渗血3例、尿路出血2例、眼底出血1例,经对症处理后出血缓解。结论 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疗效显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各项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是确保导管溶栓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张新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124-3127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有明确临床症状、体征,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造影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在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抗凝治疗,治疗组经插管溶栓或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并联合应用中药内服外敷,对照组经插管溶栓或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按血管通畅度评价,治疗组血管通畅度高于对照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P<0.01).溶栓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结论 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方法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效,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综合治疗,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26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断与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行介入方法诊断及治疗的26例PTE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胸闷、气短、气促、咯血、休克等,其中7例有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4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D-二聚体检查,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肢静脉造影。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右侧或左侧股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溶栓,其中4例先采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的机械方法后留置导管溶栓。对7例严重下肢静脉曲张并血栓形成、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患者留置导管溶栓前行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2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溶栓3~4d复查肺动脉造影,23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82%增至94%;3例患者肺动脉造影有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继续经留置导管抗凝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主干及分支内血栓消失。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36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结论肺动脉造影并留置导管局部溶栓术治疗PTE起效快、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结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38例患者采取手术取栓后在滤器保护下行置管溶栓术,术后经留置导管内滴入溶栓药物,全身应用抗凝治疗,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平均置管5 d。经留置导管静脉造影示:120例患肢深静脉全程通畅,静脉壁光滑无反流,5例腘静脉狭窄50%,10例胫前静脉部分再通,3例胫后静脉部分再通。随访:136例症状全部消失,2例穿弹力袜后能正常工作。结论:手术取栓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动脉溶栓临床效果。方法21例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接受经胭动脉置管并保留导管,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5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果21例患者均于24h内患肢疼痛、肿胀开始好转,14例患者1周内效果显著,行血管彩超显示血栓完全溶解,7例血栓部分溶解,1例于溶栓第3天突发小脑出血,紧急内科处理后未留后遗症。5例滤器均无变形、移位。结论经动脉置管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简单、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是肿瘤患者严重的并发症,肿瘤患者在手术、化疗、深静脉置管的情况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增加[1]。目前治疗D V T多采用静脉溶栓加抗凝治疗为主,但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易并发出血及肺栓塞。我院2005年2~9月收治了2例深静脉置管化疗并发同侧下肢静脉血栓的恶性肿瘤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病例简介病例1女性,37岁,2004年12月确诊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05年2月28日留置右股深静脉导管,先后予“C A F”方案化疗5程。2005年5月6日行左胸壁肿物切除术,于留置右股深静脉导管77d及术后第9天出现右下肢D V T症状。表现为右股内侧隐痛,右下肢轻度肿胀,伴麻痹感,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正常。即拔除右股深静脉留置导管。彩色B超示:右侧股总、股浅静脉完全性血栓形成,右侧股深静脉不完全性血栓形成,右月国窝静脉及胫后静脉交界孤立性栓子形成,右髂总静脉、大隐静脉、胫前静脉血流通畅。经抬高患肢、制动、穿弹力袜,并予溶栓抗凝治疗。两周后患肢疼痛消失,肿胀明显消退,右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复查彩色B超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小部分浅静脉内有附壁血栓,呈不完全性梗阻,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经留置导管、患肢足背静脉留置针交替缓慢泵入尿激酶,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口服华法林进行治疗。结果 53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抗凝、热敷治疗2~4 d恢复正常,经超声检查、静脉造影,证实血栓完全溶解,血流通畅,未出现出血及致命性肺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给药途径的探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红  沈延艳 《护理研究》2005,19(8):1467-146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将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分为股动脉组及周围静脉组,每组20例。股动脉组采用中心静脉穿刺导管经惠侧股动脉穿刺并留置导管,用微量泵注入中等量尿激酶,与同期20例经周围静脉穿刺,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股动脉组治愈率及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周围静脉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患肢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可以使药物从微静脉开始直接发挥溶栓作用,治疗效果优于经周围静脉穿刺溶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支具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中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将经腘静脉穿刺置管行溶栓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在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后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改良支具固定患肢。结果观察组腰背部酸痛、导管和输液接头脱开、皮肤压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过程中,使用改良支具固定溶栓下肢,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总结经颈内静脉导管溶栓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患肢护理、溶栓护理、抗凝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出院时做好相关指导。35例经治疗及护理,患肢肿胀消退,未发生肺栓塞。  相似文献   

17.
局部加压溶栓治疗老年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  吴秀英  吴庆昌 《护理研究》2005,19(3):418-419
[目的]观察局部加压溶栓治疗老年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将77例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尿激酶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经患肢远端足背静脉于半小时内注入,同时用血压计袖带包扎加压患肢大腿处.疗程7d~21d;对照组采用尿激酶经常规静脉输入,其余治疗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达90.0%,无一例发生出血严重并发症。[结论]局部加压溶栓治疗老年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护理时应重视患肢及并发症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霍红  沈延艳 《护理研究》2005,19(16):1467-146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将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分为股动脉组及周围静脉组,每组20例,股动脉组采用中心静脉穿刺导管经患侧股动脉穿刺并留置导管,用微量泵注入中等量尿激酶,与同期20例经周围静脉穿刺,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股动脉组治愈率及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周围静脉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患肢股动脉穿刺置管溶栓,可以使药物从微静脉开始直接发挥溶栓作用,治疗效果优于经周围静脉穿刺溶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留置导管溶栓术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31例均采用先置滤器于下腔静脉,而后运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静脉将溶栓导管、溶栓导丝置于深静脉血栓附近推注溶栓药物。并留置导管两到三周,用滴定泵持续给与溶栓药物。2—3周造影复查。结果:治疗后3—5天症状明显改善28例;症状减轻3例。总有效率达100%,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与其他溶栓方法比较有明显差异(P〈0.11)。治疗三周造影复查发现26例血管再通,血流通过〉50%。5例建立了丰富的侧枝循环。结论:留置导管溶栓术是目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80-718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患肢抬高制动;观察患肢局部情况;药物祛聚、抗凝、溶栓治疗,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肺静脉栓塞发生;给予康复护理指导。结果:本组患者患肢肿胀均减轻或消失。住院时间13--23d。1例因肺栓塞死亡。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康复护理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