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死亡时间分析与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及死亡时间,分析发病及死亡与时间的关系及护理探讨。方法:将1597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及其中90例死亡患者的死亡时间0~24时化为角度坐标,作圆形统计分析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时间与死亡时间的特点进行护理探讨。结果:1597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在中午午时11~13时有明显集中趋势,发病的高峰时间点在11时32分左右(P〈0.005);死亡时间在早上4-6时有相对的集中趋势(p〉0.10);结论:日中午时是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易发时段,要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临床上应注意日中午时的治疗和护理;缺血性中风患者相对死亡高峰期在上午4-6时间段,提示应加强该时间段的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15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发病后行CT及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的时间不同将其分成三组:发病后6h内行CT以及DWI检查组(A组,n=66),发病后6~24 h行CT以及DWI检查组(B组,n=57),发病后24~72 h行CT及DWI检查组(C组,n=29).所有患者均通过NIHSS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分析不同时间段CT、D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根据患者病情以及就诊时间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A组、B组DWI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头颅CT平扫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C组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发病24 h内)诊断的患者病死率为5.89%(7/119)明显低于后期(发病24~72 h)诊断的患者的病死率22.23%(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7,P=0.03<0.05),早期及时诊断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结论]DWI检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检出率方面明显优于CT平扫,可有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对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中风患者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 (MRIDWI)对超急性中风患者 (发病后 6小时内 )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比较了早期的MRI DWI和常规MRI。结果 MRI DWI提示中风的 15例患者最终临床均诊断为急性中风 ,而常规MRI为 3例 (DWI的敏感性 10 0 % ,特异性 10 0 % ) ,常规MRI敏感性 2 0 % ,特异性 10 0 % ,病变组织对比度(CNR)的百分比DWI为 77% ,常规MRIT2 WI为 9 8%。结论 MRI DWI对 6小时症状起病的急性中风的诊断明显高于传统MRI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72小时内)死亡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降低早期死亡率。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急诊科抢救诊断为急性脑卒中的242例病患,根据纳入标准,分为死亡组和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对照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72 h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显示中风类型、年龄、高血压病史、心脏病病史、脉搏、呼吸、合并症、中线移位、意识状态、GCS评分、WBC、C反应蛋白、PT、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D-II聚体、LDL、LDH、CK、CK-MB、血糖、BUN、Cr均与72 h内死亡密切相关。中风类型、年龄、合并症、GCS评分、WBC、C反应蛋白、LDL、血糖是引起脑卒中发病72 h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风类型、年龄、合并症、GCS评分、WBC、C反应蛋白、LDL和血糖是脑卒中发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T平扫以及MRI检查DWI(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2013年07月~2016年08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诊断时间的不同分为A1组、A2组以及A3组。A1组(40例):在发病6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诊断;A2组(40例):在发病后6-24小时对患者实施诊断;A3组(40例):在发病后的24-72小时之间,对患者实施疾病诊断。之后选择NIHSS量表,对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情况展开评估,最终比较检出率以及死亡率等。结果:同头颅CT平扫进行比较,A1组以及A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疾病检出率显著提高(P0.05);A3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检出率方面,DWI检查与头颅CT平扫检查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疾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同疾病后期死亡率比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MRI联合DWI对早期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常规CT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为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后的2周至6个月内,是由急性期向后遗症期过渡的中间时期,也是言语、认知、运动等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其中医病机以虚中夹实为主,与脾的关系尤为密切。文章论述从脾诊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为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缺血半暗带(IP)影像学的确认,临床挽救可逆性的缺血脑组织。方法复习100例缺血性脑梗死病例CT影像,其中36例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64例为缺血性脑梗死,根据发病到CT扫描时间的不同,分析缺血性半暗带累及的部位、范围、程度及预后。结果缺血性低灌注区可逆性及可变性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在有利的情况下可转化为正常灌注区;在不利的条件下转化为梗死区。结论确认IP将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缺血性急性中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目的是挽救生命、降低残废和预防复发。1 治疗原则1.1 早期治疗,早期预防 发病后开始治疗的时间愈早愈好。6小时内接受治疗较好,最好是在发病后3小时内开始治疗。发达国家许多病例已能在发病后1小时内得到治疗。然而我国大多数地区6小时内能得到治疗的病例仅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20%~30%。应尽早寻找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治疗,减少卒中的复发。1.2 联合治疗 目的是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多途径阻断急性脑梗死后的病理生理过程。1.3 个体化治疗 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采用适合该个体的最适治疗方案。1.4 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脉络宁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脉络宁注射液的临床疗效与给药时间、药物剂量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502例随机分为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组377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125例,连续治疗14日~28日。结果:脉络宁注射液的基本显效率(70.03%)及总有效率(95.7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6.40%和81.60%),P均<0.01。时效关系:脉络宁注射液的起效时间在7日,持续作用到14日;量效关系:脉络宁注射液每日40ml为治疗的最佳剂量;证效关系:脉络宁注射液可广泛应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各个中医证型。结论:脉络宁注射液更适合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为我院1990~1995年经头颅CT证实的脑出血252例住院病人,对其中140例于发病6h内行CT扫描起早期的临床表现及CT与发病6~72h内行CT扫描的112例进行了对比分析。1临床进科1.1一般资料将急性发病在6h内行头颅CT扫描的140例为I组(趁早期组),发病6~72h内行CT扫描的112例为I组(早期组)。I组男89例,女51例,年龄16~84岁,其中44岁以下14例,45~59岁56例,60~70岁49例,70岁以上21例。I组男68例,女44冽,年龄28~81岁,其中44岁以下9例,45~60岁45例,61~70岁47例,70岁以上11例。高血压史I组II组分别为81、48例,中…  相似文献   

11.
张鸣明 《华西医学》2000,15(2):129-131
一、中风组(Stroke Group) 1.抗促凝对急性局部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摘要) 背景和目的:大多数局部缺血性中风由阻塞在脑内动脉的血块引起.采用抗凝疗法预防血块形成可对病人的存活率、病废以及中风复发有明显影响.本篇评价的目的是评估在急性局部缺血性病人的早期治疗中抗促凝疗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丁冠云 《现代护理》2002,8(10):778-778
对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使用尿激酶 ,临床疗效确切 ,但并发出血发生率高 ,并且治疗时间窗短。对于发病时间在 12~72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使用龙津降纤酶治疗 48例 ,并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为基础治疗作为对照组 40例 ,临床疗效明显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发病时间在 12~ 72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 ,分为治疗组 48例 ,对照组 4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保证疗效观察的一致性 ,选取颈动脉系统脑梗死 88例 ,均经头颅CT检查未见出血 ,2 4~ 72小时后复查头颅CT可见与…  相似文献   

13.
中风计量诊断是鉴别出血性、缺血性中风迅速而可靠的方法之一,现将我科经CT证实的中风病例计量诊断与CT诊断对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0年8月~1992年8月经CT确诊的住院病例830例。出血性中风279例,占33.6%,男170例,女109例,年龄21~85岁,平均57.23岁,发病至做脑CT时间0.5小时~16天,经治疗痊愈或基本痊愈141例,好转90例,恶化自动出院23例,死亡25例。缺血性中风551例,占66.4%,男366例,女185例,年龄34~82岁,平均57.53岁。发病至做脑CT时间2小时~20天,经治疗痊愈或基本痊愈376例,好转158例,恶化自动出院11例,死亡6例。 2 方法与结果 采用冯氏脑出血与脑梗塞鉴别诊断表,病人入院后立即详细询同病史、体检,然后将所需项目填入表内,其代数和正数为出血,负数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由于应激反应患者血清皮质醇常常可增高[1,2]。为了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患者血清皮质醇含量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本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40例急性脑血管病早期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浓度并进行与临床相关的分析。1材料和方法患者40例,年龄28~98岁,平均61岁。其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26例(男14,女12例);急性脑出血14例(男8例,女6例)。均为突然发病1~3天,经神经科详细检查及头颅CT和腰穿后确诊。右侧脑缺血性改变7例,左侧19例;右侧脑出血5例,左侧9例。脑出血患者线昏迷9例,深昏迷5例均死亡。全部…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1986年1月~1996年6月,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行开颅手术共116例,并分成两组,发病后8~72小时手术为早期手术组,发病后小于7小时手术为超早期手术组,现对两组手术时机的临床资料和预后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早期手术组(早期组)男90例,女8例。年龄50~59岁41例,60~69岁53例,70~79岁4例。超早期手术组(超早期组)男16例,女2例,各年龄组分别为9例、8例、1例。早期组发病至手术时间8~12小时82例,12~24小时14例,24~72小时2例。1.2临床表现:(1)意识:早期组神志朦胧21例,浅昏迷17例,昏迷40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数学统计法探讨缺血性中风发病及死亡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将1 597例缺血性中风病例的发病时间以及其中90例死亡病例的死亡时间以每日0~24时化为角度坐标,作圆形统计分析,观察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死亡时间的特点.结果:1 597例缺血性中风病例的发病时间在午时11:00~13:00时段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发病高峰时间点在11:32:41(P<0.005);90例死亡病例发病时间在午时11:00~13:00时段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发病高峰时间点在12:03:03(P<0.005),死亡时间在上午4:00~6:00时段有相对的集中趋势(P>0.05);1 507例非死亡病例发病高峰时间点为午时11:31:12(P<0.005).结论:日中午时是缺血性中风的易发病时段,注意日中午时的治疗和护理,可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缺血性中风相对死亡高峰期在上午4:00~6:00时段,该时段应加强治疗和护理,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本身病变和(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导致脑血液供给障碍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以急性脑血管病多见,因其发病急骤又被称为急性脑血管意外或中风(卒中),通常分为两大类:80%为缺血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20%为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我国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病率为120/10万~180/10万,死亡率约为60/10万~120/10万。  相似文献   

18.
大脑中动脉梗塞超早期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 (6 h内 )诊断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国外曾有学者对急性大脑中动脉梗塞患者超早期 CT征象分析 ,发现绝大多数存在着异常影像学改变 ,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病例选自 1999- 0 6~ 2 0 0 1- 0 3我科收治的 2 3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 ,首次发病具有大脑中动脉梗塞定位体征 ,且发病在 6 h内行首次 CT检查 47例为观察对象。男 33例 ,女 14例。年龄 2 6~ 74岁 ,平均 5 4.6岁。 47例均在发病 6 h内行 CT检查 ,其中 :1~ 2 h14例 ,3~ 4h18例 ,5~ 6 h15例。并分别于病后 2~ 9d进行第 2…  相似文献   

19.
电针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缺血性中风(AIS)占有相当大的比例(75%~85%)。西医治疗中风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临床治疗进展不大,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针灸疗法已从对中风后遗症期和恢复期的治疗进入到了对急性期的治疗,但是在预防和超早期治疗方面的系统研究还是比较欠缺。能够早期干预缺血性中风,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又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及时有效地预防中风高危人群的发病,提高临床溶栓疗效,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69例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2年1月~1995年12月,共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8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临床诊断符合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fi8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访期间死亡58例,失访32例,实际分析778例。其中出现癫病发作者共69例,69例中男48例,年龄40~72岁;平均为59.6岁;女21例,年龄42~76岁,平均61.2岁。7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脑血栓形成620例,48例出现癫痫发作(71%);脑栓塞128例,18例发生癫痛(14.1%);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