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常规保留导引导丝操作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实践价值.方法 根据VSD介入操作方法随机分为常规操作方法组(对照组,65例)及常规保留导引导丝操作组(研究组,63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常规保留导引导丝操作介入封堵VSD的安全性及有无优越性.结果 (1)X线曝光时间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5.2)s与(40.0±8.0)s;P=0.0495],手术时间研究组较对照组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1);(2)研究组、对照组介入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对照组在心律失常、穿刺部位血肿等常见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常规保留导引导丝操作介入封堵VSD具有X线曝光时间及手术时间短、介入成功率高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等特点,可成为介入封堵VSD术中的常规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导管介入封堵术与外科微创封堵术三种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方法进行回顾性临床对比分析研究.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65例VSD患者分别接受了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A组)33例、导管介入封堵术(B组)21例与外科微创封堵术(C组)11例的治疗.结果三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A组在手术时间、总出血量和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大于B组和C组,后2组间则无明显差异.术后带气管插管时间, A组明显大于C组.由于国产封堵器的应用,住院费用方面,三组间则无明显差异.B组和C组术后常规抗凝4-6个月,A组术后无需抗凝.结论外科微创封堵术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和导管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患儿均成功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术后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发生呕吐,1例发生血肿,经对症治疗完全恢复。无一例因临床护理问题影响患儿康复。结论了解先心病患儿的临床特点,重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是保证介入封堵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评价先天性心脏病(CDH)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心脏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22例CDH患者,其中8例继发房间隔缺损(ASD),7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均采用国产类似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治疗。于封堵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CDFI检查,检测其形态功能等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2例CHD均顺利实施封堵手术(封堵器均位置良好,未见偏移,且分流消失),CDFI所检测的形态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CDFI在CHD介入封堵术前后病例筛选及术后心脏形态和功能的评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近年来对VSD封堵治疗成为一个热点,以往在介入术中均不能完全脱离放射线指导。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能从三维空间角度实时立体显示心脏结构,从而提供较二维超声心动图更多的信息,本研究探讨应用RT-3DE诊断和引导VSD封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 患儿均成功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术后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发生呕吐,1例发生血肿,经对症治疗完全恢复.无一例因临床护理问题影响患儿康复.结论 了解先心病患儿的临床特点,重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是保证介入封堵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经皮介入封堵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SD)术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费用低,为临床广泛应用,但近年来心脏传导系统并发症,尤其是膜周部VSD紧邻主动脉瓣、房室瓣和传导系统,术中、术后更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已引起我们临床足够的重视。本个案护理主要讲述我院今年收治1例室间隔缺损(膜周部)介入术后48小时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心室停搏;给予安置了临时起搏器(经静脉心内膜起搏),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儿心律为窦性心律,房室呈1:1传导,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护理要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5年5月~2007年5月对60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进行介入封堵手术,其中30例室间隔缺损(VSD),15例房间隔缺损(ASD),1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果全组均在Advantx LC^+心血管专用X线介入系统和彩色多普勒配合下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封堵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技术成功率高等优点,优质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对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锥体外系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2004年8月实施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手术,术后患者并发迟发性脑栓塞,经急诊溶栓治疗和护理后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经右心室穿刺封堵、导管介入封堵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辅助心脏直视修补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3种手术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分析不同方式的特点.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分别采用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术、导管介入封堵术及CPB辅助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治疗VSD患者共87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对比不同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血及输血总量等情况.结果:A组15例,15例均封堵成,未出现近期并发症;B组15例,13例封堵成功,并发室性早搏1例;C组57例,57例修补成功,并发死亡2例、肺炎2例、胸腔积液3例.C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及输血总量明显多于A组和B组(P<0.05);后两者差异无显著(P>0.05).C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B组无需呼吸机辅助呼吸.C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VSD.经右心室穿刺封堵术操作简便,全身组织损伤小;导管介入封堵术美观性佳,无需呼吸机辅助呼吸;CPB辅助心脏直视缺损修补术费用低廉,适应证广(尤其VSD合并复杂畸形者).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6例 VSD介入封堵治疗病人护理问题及对策。[结果]36例病人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术后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 VSD介入治疗全过程的精心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评价右胸小切口房缺封堵术与右心导管房缺封堵术的优缺点。 方法43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中,21例行介入手术ASD封堵术,22例行右胸小切口ASD封堵术。介入手术ASD封堵术是在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下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封堵器的位置,观察有无残余分流,是否影响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的功能。右胸小切口ASD封堵术是在手术室进行,无体外循环,完全由超声心动图监测整个过程。 结果21例行介入手术ASD封堵术者成功19例,22例行右胸小切口ASD封堵术全部封堵成功,其中包括腔静脉型房缺3例。 结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有2种方式,一是右胸小切口经超声心动图全过程指导放置封堵器,二是经右心导管在DSA下放置ASD封堵器。两者比较介入疗法放置封堵器对患者创伤小,但对30mm以上大房缺及腔静脉型房缺封堵器放置不易成功。而外科微创手术对这些难治型ASD封堵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VSD)是1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VSD介入封堵治疗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术后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封堵术中及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1%~8.6%,术后严密的观察与精心的护理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此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1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的发病率为0.7%~0.8%,据此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CHD患儿达15万左右,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指左右心室之间存在着异常交通,引起心室水平的分流,导致血流动力学的紊乱。VSD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常见为先天性,发生率约占CHD的12%~23%。近10年来,随着设备器材的改进和技术的日臻成熟,CHD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从早期的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逐步扩大到不同类型的VSD,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目前有关VSD介入封堵治疗研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4例膜部VSD患者,超声测量VSD直径3~10 mm,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1(7.6&#177;1.9)mm,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间隔建立轨道,用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治疗。结果:23例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放弃治疗,2例术后有微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精湛的手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2005年5月~2006年5月,我们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220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20例,1.5~66岁。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128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5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34例。2护理2.1术前护理作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指导,以解除  相似文献   

17.
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电改变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后的心电图(ECG)变化,探索避免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记录260例介入封堵VSD术前后的ECG,据此分成术后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对照组),对发生完全性或重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患儿及时营养心肌和减轻心肌水肿治疗,必要时放置临时起搏器。结果心律失常组82例(31.5%),对照组178例。心律失常组中4例(1.5%)为完全性或重度AVB。36例(13.8%)给予营养心肌等药物处理。两组VSD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年龄小,体质量轻(P〈0.05),选用封堵器较对照组大(P〈0.05)。心率、QRS时限、PR间期、QT间期和QTc封堵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介入封堵术中和术后需密切注意ECG改变,避免选择过大封堵器。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二度AVB者,应尽早营养心肌治疗;完全性或重度AVB者,尽早安装临时起搏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25例膜周部VSD患者,男7例,女18例,年龄3-47(32±10.3)岁,体重11~65(37±12.5)kg,左心室造影测缺损直径3~10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置入的封堵器直径5~13mm,术后仅有1例出现短暂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VSD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任香娣  彭艳  孙献梅 《护理研究》2007,21(3):239-241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最常见的类型,其介入治疗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领域。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开始应用于膜部及膜周部VSD治疗,其治疗成功率与手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并被广泛地应用,但封堵术中及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其预防及处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院自2002年7月-2005年3月对13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介入治疗,现将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心脏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 患者的围术期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进行介入封堵的100例小儿心脏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疗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0例患者中,92例患者封堵成功,8例患者因病情不适于封堵治疗转行外科手术。92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即刻微量残余分流者4例、心律失常者22例、穿刺局部明显血肿者1例,患者的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患者,创伤小、成功率高,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是患者康复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