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海峰  张丽  杨子超 《医学综述》2012,18(10):1502-1505
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阿司匹林抵抗(AR)是指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仍有血栓事件发生或者血小板功能不能有效被抑制。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较复杂,包括不适当应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环氧化酶1基因的多态性,感染,代谢疾病等。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实验室诊断AR的患者,其脑血管事件风险,致死和非致死的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对应用阿司匹林患者定期检测血小板功能,规范、联合、个体化用药可减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减少血栓性事件,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及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接受规范阿司匹林应用的患者并不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此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产生AR的机制亦复杂,可能涉及血小板聚集过程的多个环节。基因多态性影响蛋白的结构或构象,从而影响阿司匹林对不同个体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AR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该文主要介绍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AR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期望未来临床中进行AR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使得临床医师有可能按照基因多态性的特点,以制订个体化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也可对可能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预测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谷玉平  何小燕 《河北医学》2011,17(6):726-72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及GPⅡb/Ⅲa的变化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以及同期体检健康人30例,采用FCM测定人群体内CD62p、CD63及GPⅡb/Ⅲa表达的阳性率,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阿司匹林(1...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世德  伍伟锋 《医学综述》2005,11(6):529-531
阿司匹林因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药源充分,价格便宜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可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但是,10%,~20%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sistance.AR)。现仅就AR的定义、AR的机制、AR的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与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h lipoprotein,LDL)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间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共162例予以阿司匹林治疗,根据AR将患者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spirin semi responder,ASR)、AR+ASR组、阿司匹林敏感组(aspirin sensitive,AS),分析AR的发生率以及分析与糖尿病关系。统计AR与低密度脂蛋白关系。结果 AR、ASR、AR+ASR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值均较A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及ASR的发生可能与低密度脂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连服14d,分别测定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和0.5mmol/L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满足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两项者为阿司匹林抵抗(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满足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并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R+ASR组及AS组,同时比较AR+ASR组及AS组临床因素与生化指标。结果 60例脑梗死患者中AR与ASR发生率为35.0%,AR+ASR组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AS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糖控制不良及高LDL-C的患者更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对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以明确是否达到治疗目的 ,同时应积极调控血糖、LDL-C等危险因素。若有AR存在,需及时选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  相似文献   

7.
陈雅洁  任明山 《安徽医学》2013,34(11):1610-1613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分析其临床特征,探讨李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对172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后予以阿司匹林(100mg/d)连续服用至少7d后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根据测定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分析两组各项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34.3%(59例),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既往脑梗死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低文化程度、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肴关,其中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结论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在脑梗死病人中存在,其发生与众多因素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CHD组(经冠脉造影确诊,156例)和对照组(冠脉造影正常,44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周后,检测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PAG)及血浆P-选择素浓度.根据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情况将CHD组分为AR亚组(35例)、阿司匹林半抵抗(ASR)亚组(28例)、阿司匹林敏感(AS)亚组(93例),检测血生化指标并对比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PAG及血浆P-选择素浓度.结果 CHD组PAGAA、血浆P-选择素浓度及AR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AR亚组合并糖尿病比例、总胆固醇及LDL-C浓度均明显高于AS亚组(P<0.05或0.01);ASR、AR亚组PAGAA、PAGADP及P-选择素浓度均显著高于AS亚组(均P<0.01);而AR亚组PAGAA、PAGADP及P-选择素浓度均明显高于ASR亚组(P<0.05或0.01);CHD组血浆P-选择素浓度与PAGAA、PAGADP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0.509、0.382,均P<0.01).结论 CHD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疗效会降低,AR或ASR患者血浆P-选择素浓度及AR患者总胆固醇、LDL-C浓度均较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AR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蔡建华 《医学综述》2012,18(1):139-141
缺血性脑卒中(I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抗血小板治疗在IS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都被广泛用于IS预防,治疗方案各异。研究发现在IS的一级预防中,主要推荐使用的是阿司匹林,而在IS的二级预防中,第一治疗应当给予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或者单用氯吡格雷。现就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在预防IS的主要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寻找抗血小板聚集药预防IS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因素。 方法 将 107 例住院脑梗死患者,根据血小板聚集能力(入院后阿司匹林 200mg/d 顿服给药,10d 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分为 AR 组 27 例和非 AR 组 80 例,并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 病、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尿酸、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对脑梗死患者发生 AR 的影响。 结果 AR 发生率为 25.2%。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x-LDL 水平是脑梗死患者发生 AR 的危险因素 (OR=1.009,95%CI:1.002~1.016,P=0.012)。 结论 ox-LDL 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发生 AR 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37-4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PCI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126例PCIS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3例,阿司匹林)和观察组(63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阿尔茨海默症评估量表(ADAS-Cog)评分、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并在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ADAS-Cog评分、PLT、FIB水平及全血黏度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总不良预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提高PCIS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且具有良好安全性,临床可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上海部分社区医院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况,探讨阿司匹林应用不恰当的原因,并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 ,将上海10家社区医院的22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98)与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125),分析从脑梗死初发到调查时应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有51例(40.80%)患者因出现可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停药或减量,就总调查人数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总调查人数的22.87%,42例(33.60%)从未被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或只单用活血化淤类中药;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62例(49.60%)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30例(30.61%)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8.04%)与未合并者复发率(25.19%)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76, 95%可信区间为1.056~3.331).结论 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存在阿司匹林应用不足的状况;老年脑梗死幸存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上海部分社区医院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况,探讨阿司匹林应用不恰当的原因,并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 ,将上海10家社区医院的22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98)与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125),分析从脑梗死初发到调查时应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有51例(40.80%)患者因出现可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停药或减量,就总调查人数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总调查人数的22.87%,42例(33.60%)从未被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或只单用活血化淤类中药;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62例(49.60%)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30例(30.61%)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8.04%)与未合并者复发率(25.19%)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76, 95%可信区间为1.056~3.331).结论 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存在阿司匹林应用不足的状况;老年脑梗死幸存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的临床特点,指导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方法选取2014-2017年神经内科住院的75例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作为青年卒中组,选取同期住院的80例中老年缺血性卒中病人作为中老年卒中组,进行危险因素、中国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脑动脉狭窄分布和预后评价的分析。结果2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卒中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率高于青年组,而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率低于青年组(P<0.05~P<0.01);青年卒中组在CISS分型上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53.33%),2组CISS亚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卒中组前循环狭窄率高于中老年组,而后循环狭窄低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卒中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中老年卒中组,2组预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经成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在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常见分型;狭窄部位以前循环狭窄为主;同时短期预后优于中老年卒中病人。  相似文献   

17.
洪柳 《广西医学》2003,25(8):1378-1380
目的:探讨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综合分析82例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变部位、CT、MRI结果、治疗转归、复发率及复发危险因素。结果:396例缺血性卒中,其中82例复发,总复发率20.7%,大部分(70.7%)复发发生在原患侧,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结论:加强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对降低卒中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4年12月入住本院的脑梗死患者253例,均口服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跟踪随访并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高血脂及阿司匹林抵抗等对复发率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和高血脂均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另外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也是导致复发的重要原因.结论:许多因素都会影响阿司匹林二级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提示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需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塞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ubclinicalhypothyroidism,SCH)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NIHSS评分,用酶标免疫方法进行急性期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测定,将TSH升高值分为轻度及中度两组,并比较TSH不同程度升高时NIHSS评分变化。结果 TSH中度升高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轻度升高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受TSH水平变化的影响,TSH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对越轻,TSH水平对判断病情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