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和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88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根据颈总IMT将所有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 缺血性卒中组的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颈总IMT明显高于对照组.(2)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hs 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 颈总IMT、hs-CRP、LDL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 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医学》2017,(9):845-84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01—2016-10间7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验组)和健康体检人员74例(对照组)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和斑块数量。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伏焱 《中外医疗》2010,29(4):59-60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临床确诊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55例,对照组58例。利用高频超声探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老年血管性痴呆组的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血管性痴呆组中软斑检出率高于硬斑及混合斑(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的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检出斑块中软斑占优势。高频超声是检测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新成 《当代医学》2013,(31):82-83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结果及原因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012午郑州币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非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通过血管外超声手段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原因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不同治疗方式,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种治疗效果。结果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而对照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进行比较,得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脑梗死组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敏感性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蒋蓓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0):1353-1354,1357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形成情况,探讨NAF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75例NAFL患者,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62例、中度组67例、重度组46例,另选取同期门诊或住院无脂肪肝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各组患者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及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分析NAFL患者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组患者的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NAFL严重程度与颈动脉斑块和狭窄发生率、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NAFL与CAS密切相关,对于NAFL患者应注意观察CAS及狭窄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王德江  朱育昌 《当代医学》2011,17(17):53-55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探讨缺血性卒中所致的智能改变,防治智能残缺的发生。方法用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患者在早上8点钟的智能情况。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与异常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发生缺血性卒中后智能改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导致大脑急、慢性缺血,使大脑认识、记忆功能区的表达能力下降,造成智能不同程度的残缺。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探讨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的应用及意义。 方法 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冠心病组,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性质(扁平斑块、软斑块、硬斑块、溃疡斑块)、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法)、斑块总面积高于对照组。 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IMT、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的软斑块和溃疡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扁平斑块和硬斑块又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会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也会随之增大;属于不稳定性斑块的软斑块和溃疡斑块也明显增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粥脉粥样硬化情况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将同期我院住院患者随机抽取82例作为对照组,同样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其稳定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和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及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粥样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痛)的关系。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分为单纯高血压痛组(A组,20例)、合并冠心痛心肌缺血组(B组,38例)及合并冠心痛,心肌梗死组(C组,15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井观察粥样斑块特征,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IMT、斑块积分,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B组高于A组,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斑块检出率B、C组均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C组软斑和渍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特征,既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并与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颈动脉彩超检查对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观测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检查的颈动脉硬化患者120例,将65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55例非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厚情况、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和斑块检测情况,以及颈总及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IMT增厚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22例,颈内动脉闭塞者1例,占35.4%,对照组患者检测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者4例,占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内动脉EDV、PSV参数和颈内动脉AT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颈内动脉RI、PI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流壁切应力值分别为(12.98±3.052)和(10.61±4.072),TC值分别为(4.85±0.87) mmol/L和(5.34±0.74)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能够有效帮助医生确诊,为疾病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以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为研究组,以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或TIA患者96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查两组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内一中膜(IMT)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评价斑块的位置、形态、回声、数量及大小。超声诊断两组颈动脉是否有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和数量。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增厚、颈总动脉及颈动脉球部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的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研究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累及66条,对照组累及20条,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累及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狭窄的血管数目比较无差异,累及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数日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的回声、形状、部位、是否导致颈内动脉狭窄及狭窄的程度与数量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能更快、更准确地评价颈动脉斑块的超声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改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结果高血压病患者ED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01),而NEDD两组则无明显不同。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血压病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分别<0.001及<0.05)。颈动脉IMT与肱动脉EDD呈负相关(r=-0.596,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低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冠心病(CHD)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双侧颈动脉、双侧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探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65例作为CHD组,选择不明原因有心悸、胸闷、气短、胸痛等不适感觉的患者65例作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测量其左、右颈动脉、股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GLU)。结果CHD组TC、TG、LDL-C、GLU均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股动脉分叉处斑块检出明显多于其他部位(P<0.01)。结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较显著,冠状动脉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及早行外周动脉超声检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0例T2DM患者按病程分为三组:病程〈5年(A组)36例;5~10年(B组)31例;〉10年(C组)33例;正常对照组(D组)30例。利用高频超声探测T2DM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C组的IMT、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组(C组的IMT、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分别为(0.99±0.22)mm、75.76%、(2.16±0.82)mm;A、B、D组的为(0.79±0.15)mm、(0.80±0.17)mm、(0.64±0.14)mm;36.11%、51.61%、20.0%;(1.65±0.73)mm、(1.89±0.69)、(1.23±0.62);P〈0.05);A组 、B组也明显高于D组(A、B组的为(0.79±0.15)mm、(0.80± 0.17)mm;36.11%、51.61%;(1.65± 0.73)mm、(1.89±0.69);D组的为(0.64±0.14)mm、20 .0%、1.23±0.62,P〈0.05);C组中血管受累条数及有多枚斑块的血管条数均高于其他组(C组中血管受累条数及有多枚斑块的血管条数分别为40、22;A、 B、D组的分别为17、3;26、7;9、 1;P〈0.05);各组中软斑检出率高于硬斑及混合斑(A、B、C、D组中软斑检出率分别为:66.67%、58.82%、55.56%、70.0%;A、B、C、D组中硬斑及混合斑检出率分别为:9.52%、23.80%;11.76%、29.41%;10.0%、20.0%;P〈0.05);各组间斑块类型所占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2DM患者的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与病程密切相关。高频超声是检测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异常,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及溃疡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脑梗死患者89例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IMT进行测量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进行观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IMT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梗死组较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例数及溃疡斑块检出例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溃疡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王静  陈时芳  徐淑静 《重庆医学》2016,(10):1345-134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部动脉斑块的关系,并分析引起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2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baPWV、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生化指标检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记录。分析baPWV与IM T的相关性。并根据baPWV结果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对两组的IM T、颈部动脉斑块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危险因素中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个数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年龄、腹围、BMI、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部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斑块平均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组明显多于正常组;IMT正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明显高于异常组。两组IMT值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组较正常组明显增厚。对baP‐WV与IM 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 T与baPWV呈正相关关系(r=0.228,P<0.05)。结论动脉弹性降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颈IM T明显增厚、斑块数量明显增多。结合baPWV及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可更好地进行颈动脉硬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12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9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高于健康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和性别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患者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Thedistributionandseverityofatheroscleroticcerebrovasculardiseasehasbeenreportedtovaryamongpatientsofdifferentethnicorigins 1 PreviousstudieshavereportedthatChinesestroke patientshavemoreintracranialsmall vesseldiseasethandowhiteCaucasianstrokepatients,whereasextracranialdiseaseisextremelyrare However,thesereportswerelimitedbytheirrelativelysmallsamplesizeorinsufficientuseofdetailedclinicalandlaboratorytechniques (e g ,duplexultrasonographyorcerebralarteriography)fordetectingextracranialdi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