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和分析前牙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和位点保存常规种植疗效。方法:对2014年9月-2017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前牙微创拔牙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遵循患者的入院顺序分甲组、乙组,每组38例。甲组患者在拔牙后即刻种植,而乙组患者进行位点保存常规种植,评价甲乙两组患者的种植体稳定度、种植体边缘骨水平、美学效果以及满意程度。结果:甲乙两组患者间的ISQ值、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远中侧骨吸收量、近中侧骨吸收量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患者间的WES评分、PES评分、总满意度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牙微创拔牙患者中,即刻种植同位点保存常规种植的疗效相近,但即刻种植的美容效果更佳,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骨巨细胞瘤术后软组织种植较为少见。我院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2岁。7年前无明确原因出现右大腿间歇性疼痛、肿胀,在当地医院确诊为骨巨细胞瘤(Ⅱ级),行右股骨下端肿瘤切除术,痊愈出院。1月前无诱因又出现右大腿间歇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来我院诊治。体检:右股骨下端内侧有约12 cm长手术瘢痕,手术区周围皮肤紧张发亮,潮红,皮温增高,触之有鸡蛋大小质硬肿物,疼痛明显,膝关节活动受限。临床诊断为右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X线检查:右股骨下端内侧软组织内可见2个大小约6.5 cm×6.3 cm×6.5 cm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定量分析后牙种植冠桥修复后局部咬合力与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为种植修复体的精确咬合设计、调整和维护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后牙区缺牙并行种植单冠或固定桥修复的患者,分别于修复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采用咬合纸和T-Scan Ⅲ ?(Tekscan,South Boston,USA)电子咬合分析系统检查全牙列咬合接触情况,分别记录每个时间点对照牙、近中邻牙和种植修复体的咬合接触时间和咬合力百分比,分析局部咬合接触和咬合力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共收集33例患者(男性16人,女性17人,年龄24~72岁)、37颗种植修复体,修复体戴用3~12个月(平均8.3个月)。2周到3个月,种植修复体达到咬合接触的时间显著缩短(P<0.05,Wilcoxon检验),种植修复体的咬合力百分比显著增大(P<0.05,Wilcoxon检验);3~6个月、6~12个月期间,咬合力百分比和咬合接触时间变化均不明显。2周时,种植修复体咬合力显著低于对照牙(P<0.01),而戴用3个月后种植修复体咬合力与对照牙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轻咬合接触和咬合接触时间延迟的后牙种植修复体,在修复后3个月咬合接触强度会明显增加,临床上种植修复后3个月复查时应重点关注咬合情况。  相似文献   

5.
种植修复时达到最佳软组织形态非常重要,尤其是上颌前牙区。通过对种植修复前的义齿修复,种植中切口设计,以及对二期手术中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处理以获得术后较为理想的种植修复牙龈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软组织肿瘤的术后放疗14例报告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李安临软组织肿瘤一直被认为恶性程度高,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易复发易转移的恶性肿瘤,过去多年均采用截肢或扩大根治术的手段以图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然而这种治疗方法逐渐被临床所排斥[1]。为探讨软组...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7-89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1月45例口腔种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选择常规牙槽窝清理、缝合压迫止血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择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对口腔种植的满意度;治疗前后患者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以及美学评分;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以及美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口腔种植的满意度(95.02±2.12)分优于对照组的(82.14±2.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0,P0.05),观察组并发症有1例(感染1例),对照组并发症有6例(感染3例和松动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种植患者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并提高牙槽美学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9.
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种植义齿的优越性及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已得到医师及患者的认可。种植义齿可获得良好的固位,最大限度的恢复咀嚼功能,避免或减少切割牙体组织,防止或减缓牙槽骨萎缩吸收,现已成为牙列缺损功能恢复的首选修复方法。笔者科室2006年7月-2011年10月采用Straumann种植系统为137例患者进行固定种植义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存拔牙位点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郑州颐和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8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拔牙后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拔牙后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处理。所有患者之后均接受种植体植入。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种植成功率、牙槽骨吸收量、牙槽骨密度、牙槽骨宽度、牙槽骨高度、美学效果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种植成功率[100.00%(44/44)]高于对照组[88.64%(3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槽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美学效果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和密度均小于治疗前,观察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和密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保存拔牙位点应用于口腔种植可有效减少拔牙造成的牙槽骨吸收,为后期修复提供良好的种植条件,提高种植成功率、美学效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与自然愈合比较,观察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并覆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愈合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方法:16名患者共18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纳入本研究,分为对照组(牙齿拔除后自然愈合组)和试验组(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拔牙位点保存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检查,通过根尖片和CBCT测量评价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2.90 mm和1.45 mm,而对照组中央和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00 mm和1.45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宽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去蛋白牛骨基质与可吸收胶原膜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可明显增加颊侧牙槽骨高度和牙槽嵴顶根方1 mm和4 mm处牙槽骨宽度。  相似文献   

12.
涉及到前牙美学区的残冠残根是临床处置的难题,其治疗目的不但要恢复健康、重建功能,还需同时改善美观[1-2]。本文完整展示了1例针对前牙美学区病例的病情分析、多学科参与治疗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和修复后效果的全过程,并分析了面临复杂病情如何拟定个性化的治疗决策和规划简捷的实施流程,对不同牙周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5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行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50例手术均获成动,术后临床症状消失,精液质量显著提高,随访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因牙周炎缺失上前牙种植修复后的短期软组织美学效果.方法:选择因牙周炎需拔除上前牙的患者15人,共涉及牙齿20颗,患牙两侧有天然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系统牙周治疗.拔牙后自然愈合2~3个月,采用常规翻瓣种植手术植入种植体,术中记录牙槽骨缺损的程度、种植体植入深度(种植体距离邻牙釉牙骨质界连线的距离)等指标,采用埋入愈合方式.愈合3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并完成修复.修复后1~3个月复查,用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评价软组织美学效果.结果:所有种植体均成功达到骨结合,没有早期种植体松动脱落发生.因牙周炎缺失的上前牙经种植修复后,PES均值为(9.6±2.4)分(5~13分),其中3颗修复体的PES低于7分.仅有水平骨缺损的13个位点种植修复后的PES均值为(10.5±1.9)分,显著高于伴有垂直向骨缺损的7个位点[(7.9±2.3)分,P<0.05].PES与种植体植入深度呈负相关关系(r=-0.608,P<0.01).结论:因牙周炎导致的前牙缺失存在较高的种植美学风险,牙槽骨缺损尤其是垂直骨缺损的程度和部位是影响软组织美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刘明辉 《医学综述》2014,20(18):3449-3450
目的探讨在治疗小脑及第四脑室出血时微创软通道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德州市市立医院收治的29例小脑及第四脑室出血患者采用微创软通道技术进行穿刺,分析患者的引流时间、清除血肿的比率、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患者术后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运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法进行分级。结果引流时间在424 h的患者20例(68.97%);患者的清除率达到90%以上者18例(62.07%),清除率为80%24 h的患者20例(68.97%);患者的清除率达到90%以上者18例(62.07%),清除率为80%90%者10例(34.48%),清除率为70%90%者10例(34.48%),清除率为70%80%者1例(3.45%);发生了颅内感染患者3例(10.34%),无再出血、脑脊液漏、脑积水等其他并发症;治疗效果显著19例(65.5%);治疗有效7例(24.1%);治疗效果差3例(10.3%),总有效率为89.7%;随访3个月后,ADLⅠ级和Ⅱ级的患者19例(65.52%)。结论应用微创软通道技术行小脑和第四脑室穿刺,能够迅速降低压力,改善脑干的供血症状,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Mu JW  Xing XZ  Li J  Cheng GY  Sun KL  He 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7):468-470
目的 总结纵隔原发性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78年1月到2005年7月收治的22例纵隔原发性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影像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治疗方式和生存时间.结果 22例患者中位年龄46岁;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和肩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巨大的分叶状肿物;全组5年生存率62.8%,肿瘤大小(肿瘤≥10 cm者5年生存率38.8%,肿瘤<10 cm者5年生存率65.6%;P=0.019)影响预后,手术方式(完全性切除者中位生存期84个月,不完全切除者中位生存期8个月;P=0.059)影响预后的趋势明显.而组织学分级(高分级者5年生存率38.2%,低分级者5年生存率60%;P=0.317)、分期(Ⅰ期5年生存率60%,Ⅲ期5年生存率38.2%;P=0.317)和综合治疗(单纯手术者中位生存期8个月,综合治疗者中位生存期12个月;P=0.204)对预后影响不明显.结论 手术性质及肿瘤大小是影响纵隔原发性软组织肉瘤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治疗巨大子宫肌瘤伴盆腔复杂粘连患者l例,结合文献讨论该病的临床症状、手术术式及机器人手术的优势。方法 患者1998年体检发现子宫肌瘤后未予治疗,定期复查提示肌瘤逐渐增长。超声提示多发子宫肌瘤,盆腔MRI提示巨大子宫肌瘤伴出血。结果 完善相关检查后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手术进展顺利,患者术后4 d出院,腹壁美观,随访恢复良好。结论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因其特有的优势,为巨大子宫切除伴盆腔复杂粘连患者提供了微创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 (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0.34) mm和(0.95±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9.
牙龈退缩或根面暴露是由于牙齿周围发生了软、硬组织丧失,其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牙齿的功能,甚至导致牙齿丧失.本文对1例发生于上颌中切牙的牙龈退缩患者(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进行了2年的系统疗效观察,包括病史采集、临床和X线片检查、诊断、治疗计划的制定、牙体牙髓的根管治疗及牙周序列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局部药物治疗、牙周植骨术和引导性组织再生术并结合双侧转位瓣、结缔组织移植结合冠向复位瓣等),并探讨了牙龈退缩原因和如何更好地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及几种根面覆盖术的联合应用重建牙齿周围的软、硬组织,恢复健康和具有美学效果的牙龈外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软硬组织增量术联合即刻种植对重度慢性牙周炎软硬组织缺失患者的修复效果,分析其对口腔疾病的治疗以及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患者,男性,50岁。25和26残根,断面高度位于龈缘以下2 mm。锥形束CT(CBCT)测量26颊和腭侧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距离分别为5.9和3.6 mm。全口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为5~7 mm,附着丧失(AL)为3~4 mm,探诊出血(BOP)(+)。对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稳定后拔除残根,同时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和即刻种植,并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引导骨再生术(GBR),择期行游离牙龈移植术。定期复诊。结果:患者牙周状态稳定,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移植术后供区恢复良好,受区平均角化黏膜宽度达到8 mm。18个月后复查,种植体稳固,随访X线片示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影像与邻牙无明显区别,种植牙牙龈上皮袖口形态良好,龈粉红,角化龈充足。结论:在牙周炎症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牙周软硬组织缺失的治疗可采取上颌窦外提升术、PRF和GBR联合游离牙龈移植术,有利于种植体的健康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