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钛网植骨融合术后植骨融合的双源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31例颈椎钛网植骨融合术患者,术后3~12个月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利用单能谱成像及MPR后处理观察植骨的密度及其周围的骨小梁桥接。15例相同术式患者行普通螺旋CT扫描作为对照组。结果颈椎双源CT扫描图像明显优于普通螺旋CT,其金属伪影基本消除,植骨及钛网周围骨质结构显示清晰。植骨融合表现为植骨密度均匀并与邻近椎骨趋于一致,植骨间见连续骨小梁桥接或融为一体,椎体前、侧方出现穿过钛网孔的骨桥连接,椎体终板与植骨界面未出现间隙。结论双源CT单能谱成像能客观评价颈椎钛网融合器内植骨成活及融合状态,对植骨融合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及三维重建对寰枢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二维(2D)及三维(3D)重建,分析其CT、2D及3D征象。结果:寰枢椎骨折23例,其中寰椎骨折5例,枢椎椎体6例,椎弓5例,齿状交7例;寰枢关节脱住9例。CT结合2D及3D重建确诊病例中,依据X线正确诊断仅23例,准确率为71.9%。结论:螺旋CT及三维重建是安全准确诊断寰枢推骨折及脱位并确定其类型的较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颈椎左右前斜位摄影方法的点滴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摄颈椎双斜位片时充分显示颈椎椎间孔、小关节、椎弓根的方法。方法根据各椎体运行角度差异,头部冠状面与胶片成45°角,躯干冠状面与胶片成60°角,X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角。结果依上述改进后的方法摄颈椎双斜位片,能清晰显示被检测椎间孔和椎间根。结论改进后的颈椎X线摄影术对颈椎斜位解剖学全貌显示良好,操作方法,省时省力,病人易于配合。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 (MSCT)具有很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并且可以实现重建图像的各向同性,在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均具有极高的优越性[1-2].目前,MSCT扫描能准确地显示脊柱畸形节段的变异和分布情况,有助于区分各类畸形,且可以判断畸形发展的趋势,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基础[3].  相似文献   

5.
莫昌期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29-413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3D)技术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3例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常规做X线检查后发现骨折16例,其中13例患者做普通CT平扫发现骨折10例,1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充分利用3D技术的SSD、MPR及VR后均发现齿状突骨折。结果:多层螺旋CT-3D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各种类型的枢椎齿状突骨折。结论:多层螺旋CT-3D技术在诊断枢椎齿状突骨折中明显优于X线片和普通CT扫描,MPR、SSD、MIP及VR的联合应用能清楚显示骨折类型及与相邻椎体的关系,对显示椎管内碎骨片形态、位置、数量,椎管狭窄程度,脊髓受损情况均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椎弓根尺寸、进钉点和进钉角度为置入椎弓根螺钉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2月-2005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收治怀疑颈椎损伤患者60例,男30例,年龄(42.9±18.9)岁,女30例,年龄(42.2±14.9)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扫描范围C2~T1,扫描电压140kV,200~250mA。【结果】颈椎椎弓根平均内径为1.3~3.3mm,颈椎椎弓根平均外径为4.0~7.0mm,最小的椎弓根宽度在女性颈3椎体,最小的椎弓根外径为3.2mm,最大椎弓根宽为C7,男性为11.1mm,女性为6.6mm。平均内壁皮质骨厚度为1.5~1.9mm,平均椎弓根轴长度29.3~33.7mm,平均椎弓根长轴与中线的夹角40.6°~49.6°,颈椎弓根钉进钉点到中线的垂直距离平均为20.2~23.7mm。【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应行CT测量,螺钉角度接近50°,椎钉角度尽可能侧块的外侧。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青少年先天性脊柱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图像与X线平片进行对比研究,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的X线平片、MSCT后处理图像,将3D CT、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与X线平片进行等级比较。MSCT重建图像能发现新病变、进一步证实X线平片上的模糊病变、没有新的发现分别为A、B、C级。其中20例怀疑合并神经系统异常行脊髓核磁共振(MRI)检查。结果: A级 25例(227处),B级5例(29处),C级7例(35处)。畸形位于颈椎、胸椎、腰椎、颈胸椎、胸腰椎、腰骶椎段,分别为2、12、8、4、7、2例,颈、胸、腰段均有病变2例。X线检出64处,MSCT检出291处,X线所见病变均可在MSCT图像上显示。同组患者行脊髓MRI检查20例,其中脊髓栓系、脊髓纵裂、脊髓空洞、Chiari-Ι畸形、脊膜膨出分别为5、5、3、1、2例,脊髓无明显异常4例。结论: 3D CT、MPR、CPR图像相结合可清晰显示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整体和细微结构,发现X线平片上不能显示的病变。CPR图像可使侧凸的脊柱整体显示在冠状和矢状位,有利于对复杂脊柱畸形的整体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性上颈椎损伤的CT征像,评价CT在急性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及限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上颈椎外伤的X线、CT检查资料,6例行MRI检查.结果 寰椎骨折7例,齿状突骨折16例,枢椎椎体骨折3例,枢椎椎弓骨折7例,单纯性寰枢关节半脱位1例.结论 在急性颈椎损伤中,CT能快速、安全地对上颈椎骨折、脱位、做出准确诊断,CT是上颈椎损伤最好的检查方法,应该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间孔狭窄致腰腿痛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对2002~2008年因椎间孔狭窄致腰腿痛行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术后疗效。结果 106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22个月,优80例,良22例,可4例,优良率为96.00%。结论 CT是有效诊断椎间孔狭窄的方法。椎间孔狭窄的病人症状重,易漏诊,需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应根据致椎间孔狭窄的不同原因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Cheng G  Xie LP  Li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76-278
目的了解非增强螺旋CT的结石CT值对预测上尿路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后结石排空率的价值。方法对52例结石大小在0.5cm~1.5cm、需行ESWL的上尿路单发结石患者先行非增强螺旋CT检查,并测定结石CT值,经ESWL后复查B型超声及肾、输尿管、膀胱检查,随访3个月,根据碎石屑残留与否,将52例患者分结石排空组及结石残留组(将残留碎石屑<3mm者归入结石排空组)。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患者的基本特征、结石CT值、能量冲击次数。结果结石排空者36例(69.2%),结石残留者16例(30.8%),总的结石排空组与残留组的结石平均CT值分别为580HU±195HU和1032HU±271HU(t=6.84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的结石排空组与结石残留组的能量平均冲击次数分别为1527次±723次和2613次±519次(t=5.4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石CT值和能量冲击次数的OR值分别为0.993(95%CI0.988-0.998)、0.998(95%CI0.997-1.000)。结论非增强螺旋CT的结石CT值能预测体内上尿路结石ESWL后结石的粉碎率和排空率。CT值低者ESWL后结石容易被粉碎和易于排空;CT值高者结石的粉碎率和排空率明显下降,此类患者则可考虑选择输尿管镜下取石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碎石术。  相似文献   

11.
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采用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适应证、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25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年龄42~75岁,平均53.2岁.骨化物分型包括局限型7例,分节型5例,连续型8例,混合型5例;骨化物范围涉及2~4个椎节,平均2.8个椎节;椎管狭窄率50%~97%,平均68.4%.所有患者均通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减压,并采用钛网植骨钢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结果 本组两椎体次全切除16例,三椎体次全切除9例.随访2~18个月,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3(5~1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4.2(11~16)分,恢复率22.2%~87.5%,平均63.2%.并发症包括6例脑脊液漏(4例间歇性脑脊液假性囊肿),2例神经根麻痹,1例血肿压迫,1例术后短期四肢肌力下降.结论 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手术疗效,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相似文献   

12.
许胤  钟炯彪  谌思萍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135-136,139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8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80例患者术后随访5~35个月,平均11.5个月,手术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MRI检查显示椎管容积扩大,颈髓受压缓解,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可以明显获得脊髓的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双开门减压内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双开门减压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我院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访比较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42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脊髓JOA评分由...  相似文献   

14.
刘星和  李波  黄磊 《海南医学》2012,23(15):65-67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前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脊髓功能术后改善率,并根据年龄、病程、术前评分进行分组,观察年龄、病程、术前功能评分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术后改善优良率为80.77%。年龄轻者、病程短者、术前功能评分高者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年龄、病程、术前脊髓功能评分是影响早期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Xing YG  Tian W  Liu B  Li Q  Hu L  Yuan Q  Han X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5):2458-2460
目的 探讨颈椎融合术对颈椎邻近节段矢状位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患者28例,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评价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近端、远端节段矢状位活动度、下颈椎整体矢状位活动度.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3±1.6)年,X线评价融合节段融合率为100%,对融合节段上、下邻近节段矢状位活动度术前与随访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下颈椎矢状位总体活动度明显下降,单节段融合术前(46.8±13.4)°,随访时(36.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2,P=0.007),活动度平均减少16.8%;而双节段融合术前48.6°±14.6°,随访时(39.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4,P<0.01),活动度平均减少35.6%.结论 颈椎融合手术仍是颈椎结构重建的良好方法,短节段融合术并没有增加邻近节段的屈伸活动度,而对下颈椎整体屈伸活动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前路撑开复位治疗双侧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 HL  Ye XJ  Tan JM  Li JS  Jia LS  Chen DY  Ni B  Yuan 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4):1698-1700
目的 探讨前路撑开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1例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前路撑开并提拉撬拨复位,并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21例脱位患者均取得复位成功,术后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4例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结论 前路撑开复位法是治疗双侧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简单、安全、融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方式选择,观察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4例,短节段(≤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6例行前路手术。多节段(≥3个节段)颈椎管狭窄18例行后路手术,其中1例合并C5~6髓核游离于椎管,二期再行前路手术。结果 JOA评分术前平均5.70分,术后6周评分平均8.47分,术后12周10.26分,术后24周为12.02分。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结论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彻底减压,可靠融合及内固定,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ZEPHIR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ZEPHIR钢板内固定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术后随访 3~ 12 (平均 9)个月 ,观察植骨融合率、功能恢复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 ;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结果 :术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者占 88.9%,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性增高 (P <0 .0 0 1) ;植骨融合率为 10 0 %;椎间高度维持良好 ;未发生内置物并发症。结论 :ZEPHIR颈椎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减少并发症 ,是颈椎前路固定的良好器械。  相似文献   

19.
Zhou D  Xu NW  Nong LM  Zh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3):1612-1614
目的 探讨CT三维导航技术在胸椎椎弓根钉植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植钉准确性.方法 采用CT三维导航技术对24例胸椎骨折患者行椎弓根钉(102枚)植入手术进行立体引导,术后行CT内固定层面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同时总结C臂机透视引导下22例胸椎骨折椎弓根钉(98)的植钉准确性,并与CT三维导航引导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CT扫描显示CT三维导航组102枚胸椎椎弓根钉I级99枚(97.1%),Ⅱ级(突破椎弓根皮质≤2 mm)3枚,Ⅲ级(突破椎弓根皮质>2 mm)0枚.Ⅱ级有1枚螺钉位置偏于椎弓根内侧,其余均偏在椎弓根外侧.c臂机透视组98枚胸椎椎弓根钉I级88枚(89.8%),Ⅱ级8枚,Ⅲ级2枚.Ⅱ级和Ⅲ级所有螺钉位置偏于椎弓根外侧,Ⅲ级中一例患者出现顽固性胸背痛.余两组临床无神经损伤症状.两组I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利用CT三维重建影像进行术中导航给术者提供即时的,多维的清晰图像,准确地按照计算机设计的精确进钉路线进行手术内固定.提高了胸椎椎弓根钉植入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