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卵黄抗体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沙土鼠的预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成功研制出抗幽门螺杆菌(Hp)卵黄抗体的基础上,利用蒙古沙土鼠作为实验动物,观察抗Hp卵黄抗体对Hp感染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44只实验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6只。Ⅰ、Ⅱ、Ⅲ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复合抗生素和抗Hp卵黄抗体,1次/d,连续13 d;Ⅳ组皮下注射抗Hp卵黄抗体,1次/d,48 h后再注射1次。在首次用药后48 h口服接种幽门螺杆菌(ATCC43504)2.75×10^8CFU(布氏培养液)。结果在接种后第15、30、45天,Ⅰ组鼠胃内均有大量Hp定植,感染率为100%;Ⅱ、Ⅲ、Ⅳ组的感染率均〈23%,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服和注射抗Hp卵黄抗体,可以抑制沙土鼠感染Hp,其抑制效果与抗生素相仿。  相似文献   

2.
Jin Z  Hu FL  Wei H  Tang XY  Do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2):1518-1522
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简称沙鼠)腺胃的模型,并观察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病理改变及其与致癌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是否具有协同致损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沙鼠9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2只)、Hp组(24只)、MNNG组(20只)、Hp+MNNG组(24只).采用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胃,建立Hp长期感染沙鼠腺胃模型.并在接种Hp 4周后在相应组给予MNNG灌胃.接种Hp后20周及40周时分两批处死动物Warthin-Starry银染判定Hp定植情况,HE染色观察沙鼠胃黏膜病理改变.结果 (1)成功建立了Hp长期感染沙鼠腺胃的动物模型.(2)沙鼠胃黏膜病理学变化显示:20周时,对照组沙鼠胃黏膜腺体排列整齐,未见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等异常表现;Hp组3只出现腺体萎缩;MNNG组1只出现腺体萎缩;Hp+MNNG组5只出现腺体萎缩,1只出现肠上皮化生.40周时,对照组胃黏膜病理未见异常表现;Hp组6只出现腺体萎缩,5只出现肠上皮化生,1只出现非典型增生;MNNG组5只出现腺体萎缩,2只出现肠上皮化生,无非典型增生发生;Hp+MNNG组10只全部出现腺体萎缩,7只出现肠上皮化生,5只出现非典型增生.Hp+MNNG组发生癌前病变的例数多于其他各组,由于时间尚短,暂未观察到胃癌发生.结论 Hp NCTC11637可以稳定的定植于沙鼠腺胃黏膜,并使之出现类似于人感染Hp后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Hp与MNNG两者均可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两者同时作用会导致胃黏膜更严重的病理改变,两者存在协同致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基础上,探讨H.pylori感染诱致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H.pylori国际标准 株NCC11637灌喂蒙古沙土鼠,建立H.pylori长期感染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致胃上皮细胞增殖的改变。结果:成功建立了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其胃粘膜的组织学变化显示,H.pylori感染可致正常胃粘膜发生慢性胃炎-胃萎缩-胃上皮肠化生-胃上皮异型增生的发展过程。H.pylori感染能引起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增加(P<0.05),随着H.pylori感染时间的延长,表皮在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mRNA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RNA的阳性信号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的异常,对正常胃窦粘膜向不典型增生进展的过程起重要作用;EGF及EGFR在mRNA水平的异常表达可能是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军事应激状态下部队官兵胃黏膜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表达,探讨HSP70、ET-1对军事应激状态所致胃黏膜病变的影响,为军事应激引起的胃黏膜病变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内窥镜下留取某部60名官兵军事演习前后的胃黏膜组织活检标本,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SP70及ET-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HSP70主要表达于黏膜固有层腺上皮细胞及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浆中,ET-1主要表达于黏膜固有层腺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军事演习前后上述分子的分布一致;军事演习后HSP70及ET-1的表达明显高于军事演习前(P〈0.01)。结论HSP70和ET-1可能参与军事应激所致的官兵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盐环境诱导幽门螺杆菌(H.pylori)菌株对蒙古沙土鼠(MGs)胃黏膜的损伤作用。方法将90只雄性SPF级MGs,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只)、H.pylori组(n=30只)和高盐诱导H.pylori组(n=30只)。在灌胃后的13、26及73w分别处死MGs,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高盐诱导组H.pylori在MGs胃黏膜定植密度较H.pylori组明显降低(P〈0.05);高盐诱导H.pylori组MGs黏膜发生慢性炎症、黏膜变性/坏死、腺体萎缩及肠化生的概率均明显低于H.pylori组,黏膜发生糜烂/溃疡及小凹上皮增生的概率明显高于H.pylori组。结论高盐诱导前后H.pylori均能导致MGS胃黏膜的损伤,高盐环境对H.pylori的致病能力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相关性。方法230例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黏膜组织Giemsa染色法进行Hp检测。根据Hp感染情况分组,比较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在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Hp阳性组12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黏膜腺体轻度萎缩84例(65.1%),中重度45例(34.9%);轻度肠上皮化生48例(37.2%),中重度23例(17.8%);轻度异型增生31例(24.0%),重度6例(4.6%)。与Hp阴性组比较,Hp阳性组胃黏膜中重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腺体中重度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比较不同幽门螺杆菌(H.pylori)临床菌株对人胃黏膜细胞系GES-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了解不同毒力菌株对胃黏膜的影响及致癌性。方法:选用临床分离自胃癌、胃炎患者的菌株各10例分别与GES-1细胞以不同浓度比例共培养,在不同时间点进行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筛选出对GES-1细胞的增殖影响最大(A菌株)和最小(B菌株)的两株菌株,利用蒙古沙土鼠感染模型了解其导致胃黏膜病变情况及致癌性。结果:当细肜细菌浓度比为1:1,1:50共培养12h和细胞/细菌浓度比为1:50共培养24h时,分离自胃癌患者的麒H.pylori临床菌株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GES-1细胞增殖,与胃炎菌株组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细肜细菌浓度比为1:50,1:200共培养时,胃炎菌株纽和胃癌菌株纽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胃炎菌株组与胃癌菌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出的2株菌株感染蒙古沙土鼠模型后28周,A菌株引起蒙古沙土鼠胃黏膜肠化及癌变,与B菌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来源的Hpylori临床菌株对GES-1细胞的增殖影响具有差异性,分离自胃癌黏膜的菌株可明显促细胞增殖,并可以引起蒙古沙土鼠严重的胃黏膜癌前病变及胃癌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黏膜炎症的病变特征及炎症程度的组织学评价标准。方法 2134例胃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病例,包括胃窦、胃体、胃角取材。Hp检测按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甲杠胺蓝或免疫组化染色,HE组织学切片染色用于组织炎症及炎症活动度的评价。结果Hp感染主要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病变,正常胃黏膜腺上皮内无炎细胞浸润,重度炎症有上皮层炎细胞的聚集破坏。黏膜炎症分级反映了Hp感染状况且不受活检部位、组织取材标本小、包埋切片方向的影响。在Hp感染阳性组,重度活动性炎症者占39.6%,而在阴性组仅为0.4%,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Hp胃黏膜定植量与黏膜炎症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胃黏膜炎症分级方法十分简便,标准容易掌握,反映了Hp的定植情况及其致病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对蒙古沙土鼠胃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基础上,探讨H.pylori感染诱致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H.pylori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喂蒙古沙土鼠,建立H.pylori长期感染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致胃上皮细胞增殖的改变。结果成功建立了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其胃粘膜的组织学变化显示,H.pylori感染可致正常胃粘膜发生慢性胃炎→胃萎缩→胃上皮肠化生→胃上皮异型增生的发展过程。H.pylori感染能引起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增加(P<0.05),随着H.pylori感染时间的延长,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mRNA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mRNA的阳性信号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的异常,对正常胃窦粘膜向不典型增生进展的过程起重要作用;EGF及EGFR在mRNA水平的异常表达可能是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在胃黏膜中定植深度及分布的临床病理学意义。采用HE、HP检测试剂盒(银染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1例胃黏膜活检标本,观察不同形态HP在黏膜中的定植数量及部位,同时观察胃黏膜病变的相关病理学指标。结果显示,HP感染可分布于黏膜表面、小凹腺腔、上皮细胞及间质中;螺旋状HP主要分布于黏膜表面黏液及小凹腺腔中,部分可附着于上皮细胞表面;球形HP还可以出现在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和黏膜间质中。螺旋状及球形HP的定植深度与黏膜糜烂、炎症活动及间质淋巴细胞数量有关。提示螺旋状HP感染对球形HP分布的深度有促进作用,HP感染密度与炎症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蒙古沙鼠模型胃黏膜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Hp感染与胃内菌群的关系。方法建立Hp感染的蒙古沙鼠模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直接感染组和预处理感染组各15例,4周后采集胃黏膜样本,同时检测HP定植率,并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对黏膜局部菌群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对特异性条带进行测序鉴定分析。结果预处理感染组感染率(93.3%)与直接感染组感染率(26.7%)有明显差异(P<0.05);各实验组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显示条带数量,空白对照组(21.6±2.5)、阴性对照组(3.3±1.1)、直接感染组(14.6±2.4)和预处理感染组(7.2±2.2),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蒙古沙鼠各组间菌群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结论 Hp感染与胃黏膜菌群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蜂胶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爪沙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 5周龄长爪沙鼠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蜂胶组.所有沙鼠禁食24h后,感染组和蜂胶组灌胃Hp菌液109cfu/ml,0.5 ml/只,连续灌胃3次,感染后4周每隔5d灌胃一次,感染后第16周连续5d每天灌胃一次加强感染;对照组灌胃无菌肉汤;蜂胶组在第22周和第24周灌胃蜂胶溶液,感染组和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27周处死所有试验动物,测量肝、肾、脾重量并计算脏器系数,测定血清IL-8,取胃黏膜进行Hp定量培养和病理学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血清IL-8显著降低(P<0.05),与感染组相比,蜂胶组血清IL-8显著升高(P<0.01);各组肝脏、肾脏和脾脏脏器系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蜂胶组的Hp数量(246±172 cfu/mg)显著低于感染组(1075±688 cfu/mg)(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感染组胃黏膜炎症较严重.结论 蜂胶可抑制沙鼠胃内Hp的生长,具有一定的黏膜修复和器官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HP感染蒙古沙土鼠致Barrett食管及胃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春慧  房殿春  邹全明 《重庆医学》2007,36(15):1491-1493
目的 通过建立幽门螺杆菌(HP)感染蒙古沙土鼠的动物模型,观察HP及HP与N-甲基-N′-硝基-N-亚甲基胍(MNNG)共同作用后食管和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方法 96只SPF级蒙古沙土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A组单用HP菌液灌胃;B组在接种HP后4周,摄入MNNG水(20μg/ml),连续30周;C组单用MNNG水(20μg/ml),连续30周;D组为对照组.各组分别在实验后12、24和48周3个时相点各处死8只,取食管和胃黏膜行组织学检查,用Warthin-Starry银染、PCR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结果 累计至48周,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A组(62.5%,33.3%,37.5%)、B组(62.5%,20.8%,54.2%)显著高于C组(37.5%,4.2%,8.3%)、D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有1例发生胃癌,2例出现Barrett食管.结论 HP感染可以直接导致胃癌发生,同时也能诱发出Barrett食管.  相似文献   

14.
王海滨  郝素珍  刘蕾  田锋 《热带医学杂志》2007,7(5):415-417,F000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表达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影响。方法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对照组,口服液体培养基;第2、3、4组为实验组,分别等量口服Hp菌悬液。于末次灌胃后第10、10、24、32天将第1、2、3、4组小鼠处死。用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和Hp培养作Hp感染诊断;用免疫组化比较各组COX-2表达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数(PI)。结果对照组均无Hp感染,实验组均检测到Hp。第1组与第2、3、4组COX-2表达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第2组与第3、4组表达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第3、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组间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在Hp感染初期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就可能启动了由COX-2介导的细胞增殖机制,并参与了Hp相关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蒙古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杆菌 (Hp) NCTC11637株和临床分离的 Y0 6株沙鼠感染模型 ,观察感染沙鼠胃粘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 :蒙古沙鼠随机分成 6组标准菌株组 (n=6)和 6组临床菌株组 (n=6) ,另设置 6组阴性对照 (n=4 )。用布氏肉汤配制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的 NCTC11637株和 Y0 6株菌液。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各3组用 2× 10 8CFU/ ml菌液 0 .5 ml1次灌胃。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各 3组分别用 2× 10 9CFU/ ml菌液 0 .5 ml灌胃 ,连续 3次 ,每次间隔 2 4 h。末次感染后的第 2、4、6周处死沙鼠 ,取胃粘膜组织标本进行尿素酶试验、分离培养、常规病理学和 Hp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次感染的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第 2、4、6周的感染率分别为 0 %、0 %、66.7%和 0 %、16.7%、16.7%。 3次感染的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组第 2、4、6周的感染率分别为 66.7%、10 0 %、10 0 %和 66.7%、66.7%、10 0 %。分离结果阳性的感染动物胃粘膜细胞表面和胃小凹有 Hp定植 ,固有层出现少量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结论 :高浓度 (1× 10 9CFU) Hp多次经口感染沙鼠可制备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感染动物胃粘膜组织有 Hp定植并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16蛋白在胃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及肠化)及胃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胃黏膜,15例胃不典型增生,15例胃黏膜肠化生,30例胃癌组织中 P16蛋白的表达。结果:P16蛋白阳性表达正常胃黏膜90%,不典型增生86.67%,肠化86.67%,胃癌36.67%,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及胃癌前病变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P16蛋白与胃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Shi YY  Ding SG  Lu FM  Zhang J  Chen XM  Liu LN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0):2830-2833
目的 测定不同胃疾病分离的幽门螺杆菌(Hp)临床菌株中硫氧还蛋白(Trx)1、2基因序列,并确定其氨基酸序列,探讨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胃镜获取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3种疾病共25例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从中分离培养Hp菌株,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基因组中Hp基因序列设计Trx1、Trx2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国际标准菌株比对.结果 应用PCR的方法成功扩增出Trx1全基因序列及Trx2基因前295核苷酸.应用BioEdit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不同疾病分离的Hp Trx1均含有321个核苷酸,总突变位点率13.4%(43/321);编码106个氨基酸,含有一个Cys-Gly-Pro-Cys氧化还原活性位点,25例不同胃疾病Hp TRX1的氨基酸同源性高达97.2%(103/106).Trx2的前295个核苷酸,总突变位点率18.6%(55/295);编码的氨基酸无Cys-Gly-Pro-Cys,含有一个CXXC区域,氨基酸同源性为84.7%(83/98).结论 Hp临床分离菌株的Trx两个亚型核苷酸序列均有不同程度的位点突变,但氨基酸的序列同源性较高,均为无效突变.不同疾病分离的Hp Trx1均含有一个Cys-Gly-Pro-Cys氧化还原活性位点,TRX2仅含有一个CXXC区域.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Hp Trx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致病机制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巢式PCR方法通过胃液活体检测长爪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建立可以持续监测长爪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技术。方法体外培养幽门螺杆菌并接种至长爪沙鼠体内,在感染后第10周使用普通PCR方法检测长爪沙鼠胃液,使用巢式PCR方法对长爪沙鼠胃液、胃组织、十二指肠内容物、结肠粪便进行检测;同时还利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血清ELISA方法等对比分析巢式PCR方法的准确性,上述PCR产物均经过测序验证。结果普通PCR方法检测胃液、巢式PCR方法检测胃液、胃组织、十二指肠内容物,结肠粪便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ELISA检测方法检验结果阳性率分别为30%、100%、100%、90%、10%、100%和0%。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发现,胃液巢式PCR、胃组织巢式PCR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均有100%的检测率,普通PCR检测胃液的方法、结肠粪便巢式PCR方法及血清学ELISA检测方法检测率均比较低。结论胃液巢式PCR检测方法由于其特异性、准确性及灵敏性较高等特点可以用于长爪沙鼠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检测,特别是对于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