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方法:对3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31例在2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余4例3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是详细了解服药史,及时处理;提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避免或减少病人自行超量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6例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中药9例(25%),居首位,其次为抗生素7例(19.4%)和抗结核药物6例(16.7%)。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55.6%)、乏力(47.2%)、纳差(44.4%);其中肝细胞损伤型22.2%,胆汁淤积型66.7%,混合型11.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常见病,应重视中药的肝毒性,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识别,尤其应重视胆汁淤积型肝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37%,无效率33.63%;其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中草药类,抗微生物药,抗结核药,分别占38.05%,20.35%,10.62%;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中草药和抗微生物药是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近 5年来 ,我们收治药物性肝损害 55例 ,现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55例中 ,男 2 1例 ,女 34例 ;年龄17~ 72岁 ,平均 4 4岁。服西药 38例 ,服中药 17例。诊断均符合以下标准 :( 1)用药 1~ 4周出现肝功能损害 ;( 2 )具备发热、皮疹、皮肤瘙痒、关节炎 2项以上者 ;( 3)使用同一药物再次出现肝损害 ;( 4 )停用可疑药物肝功能好转或转正常 ;( 5)排除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肝损害。1 2 临床表现 服西药后 38例中 ,乏力 17例 ,消化道症状 12例 ,皮肤瘙痒 11例 ,皮疹 16例 ,发热 5例 ,关节肿胀 4例。服中药 17例 ,乏力 5例 …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肾移植术后因免疫抑制剂应用所致的肝损害(DILI),本组发生率为18.6%(23/124),其中21例治愈,2例死亡。结果提示术后定期监测肝功能对保证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8岁。因右小腿肿痛,自服头孢氨苄0.5g/次,3次/d,服药1周后右小腿肿痛范围逐渐扩大,并出现低热。拟诊“右小腿丹毒”,给予甲培新注射液400mg/次,2次/d,林可霉素注射液0.6g/次,2次/d,静脉滴注,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右下肢肿痛症状减轻。但连续用药14天后,突然出现畏寒、发热,体温升至38.8℃,不伴其他症状,改用新福欣注射液2.0g/次,  相似文献   

7.
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这就是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liver injury,DILI),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占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常见且易产生严重后果,本文就扑热息痛、百服宁用于发热的常规治疗剂量致病人肝损害,谈谈预防与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通过对利福平导致药物性肝损害机理的研究,寻找治疗结核病而不致造成药物性肝损-害的合理给药方案。方法:采用药动学和免疫学对利福平导致药物性肝损害机理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可能是由于利福平代谢物引起,减少用量,提高血药浓度,减少代谢物形成是预防药物肝损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晓芳 《武警医学》2007,18(1):46-47
目前常用抗结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毒性,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是目前抗结核药物短程化疗所必需的。随着结核发病的日益增多,可供选择的有效抗结核药物不多,如果抗结核过程中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而不能坚持化疗,往往会延误治疗,增加结核病传染和流行的机会。如何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79例肝组织活检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肝功能异常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至2015-01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符合条件的诊断为肝功能异常且可排除甲乙丙戊型病毒性肝炎、EB病毒及CMV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遗传代谢性肝病导致的肝损伤病例179例。依据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急性/亚急性组和慢性组,分析两组间临床特征及病理表现差异。结果 在发病类型方面,急性/亚急性肝损伤以青年为主(64.3%),而对于慢性肝损伤以老年为主(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表现中,乏力、肝区不适、发热、皮肤瘙痒方面,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急性/亚急性组中纳差(50.0% vs 30.9%)和尿黄(58.9% vs 35.0%)症状较慢性组更明显(P<0.05)。肝功能生化检测指标方面,急性/亚急性组在ALT、AST、TBIL、DBIL方面明显高于慢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两组在ALP、GGT、ANA的分布比例无统计学差异。急性/亚急性组与慢性组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表现不同,两组在胆汁淤积病理表现方面没有差异,而急性/亚急性组多见于混合型病理表现,慢性组多见肝细胞损伤病理表现。结论 老年人易发生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并且多以肝细胞损伤病理表现为主,对于病因不明的反复肝功能异常老年患者,应警惕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9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190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用药、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抗肿瘤药占首位56例(29.4%),中药50例(26.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152例(80.0%),胆汁淤积型24例(12.6%);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其中无任何临床表现者84例(44.2%),有明显黄疸者48例(25.3%);经治疗后治愈30例(15.8%),好转150例(78.9%),死亡0例,10例失访。结论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呈明显增加趋势,以抗肿瘤药及中药为主,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注射液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90例因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给予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每次600 mg,1/d;对照组32例,不用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停用抗结核药物.两组所采用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均为30 d.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下降非常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硫普罗宁注射液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松果菊苷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细胞外组蛋白水平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野生型C57BL/6(B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ConA染毒组(n=8)和松果菊苷+ConA组(n=8).ConA染毒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ConA(30mg/kg)诱导急性肝损伤,松果菊苷+ConA组小鼠先给予松果菊苷(50mg/kg)连续灌胃3d,然后再给予ConA染毒;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计算各组小鼠的生存率,HE染色观察肝损伤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外组蛋白表达情况,高效液相芯片系统测定细胞因子IL-1β、IL-6、IL-10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nA染毒组小鼠肝损伤严重,病理学观察可见大量肝细胞凋亡变性坏死,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血清中细胞外组蛋白和细胞因子IL-1β、IL-6、IL-10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ConA染毒组比较,松果菊苷+ConA组生存小鼠明显增多,肝损伤程度亦减轻;细胞外组蛋白、IL-1β、IL-6、IL-10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松果菊苷能明显减轻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细胞外组蛋白及肝损伤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合并肝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方法对128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AP中有78例合并肝损害,发生率为60.9%。其中重型急性胰腺炎(SAP)较轻症急性胰腺炎(MAP)肝损害发生率更高,损害程度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大多伴有肝损害,其损害程度可反映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并与其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炎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诊治水平。方法根据患者的原发病、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抗结核药物(25.0%),抗肿瘤药物(23.3%),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和风湿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15.0%),抗感染药物(11.6%)和抗真菌药物(6.7%)等。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2月。结论临床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2003-012008-01我院住院诊治的43例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分为人工肝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平均住院日、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ALT、TBIL、PTA有显著差异(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亦具显著性(P均〈0.05);治疗后组间对照,ALT下降无差异(P〉0.05),治疗组TBIL下降明显(P〈0.05),PTA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日47.5 d,病死率24.1%,对照组平均住院日34.7 d,病死率57.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常规内科治疗相比较,人工肝可显著改善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肝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128例,对照组以甘草酸二胺治疗药物性肝损害92例,治疗结束后观察其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2周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75.78%)高于对照组显效率(6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且显效率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药源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源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6例住院老年患者药源性心律失常的用药情况、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老年人药源性心律失常易发生在80岁以上病人(占46.1%),注射用药(占64.3%)和联合用药(占80.4%)易发生,按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物种类,以抗心律失常药(占39.3%)、抗感染药(占18.6%)和平喘药(占17.9%)多见。分析危险因素前3位依次为感染(占29.5%),慢性心功能不全(占22.9%)和传导系统病变(占18%)。结论 80岁以上老年人有感染时,若多种药联合应用,特别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时易发生药源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