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收集自1992 ~1998 年8 月行上消化道钡透检查,且于1 周前后行胃镜检查取活检确诊的365 例胃窦炎X 线间接征象、直接征象进行分析。结果:365 例中胃粘膜皱襞增粗、增大273 例;胃粘膜皱襞纵横走向、排列紊乱、互相交织呈网状者62 例;胃粘膜呈息肉样改变出现靶样征或牛眼征16 例;胃窦部呈锯齿或波浪状、小切迹状改变23 例;胃窦呈向心性狭窄19 例;胃窦激惹5 例;有胃潴留液18 例。认为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是诊断胃窦炎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胃粘膜皱襞肥大症(亦称肥大性胃炎、胃粘膜巨大皱襞),较为罕见,病因不明.今遇一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48岁,住院号21339.上腹部不适,纳差,吐酸水3年,体重逐渐减轻.查体:慢性病容,左上腹部有轻度压痛.肝脾(-).血清蛋白5.8克%,Hb9克%.X 线检查:示胃粘膜皱襞较大,迂曲,宽度可达1厘米.检查结果:怀疑胃癌?于1982年4月2日行大部胃切除术.切除部分重约1.5公斤.病理检查:沿大弯侧剪开胃襞,外观胃粘膜皱襞巨大,皱襞之间的凹沟很深,形似脑回.粘膜皱襞表面呈结节样,覆盖较厚的粘液。巨大粘膜皱襞弥漫于胃底及胃体,以胃体部大弯侧为最明显,至胃窦部逐渐终止。切面粘膜皱襞厚度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主人双对比造影检查中“晕征”及其他各征象对胃粘膜下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癌及胃粘膜下占位病例各100例,均做过双对比造影检查,对“晕征”在两组病例中的颁布以及各种征象对胃粘膜下占位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晕征”在胃癌和胃粘膜下占位两例病例中出现率分别为28%和9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晕征”对胃粘膜下占位病变诊断的敏感性(95%)明显高于其他征象(P<0.01),其特异性与雾状影单悬滴、桥形皱襞、猎帽征、牛眼征等胃粘膜下占位的典型征象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范围“晕征”在诊断胃粘膜下占位方面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其对各征角(P<0.01,0.05)。结论 双对比造影检查中,“晕征”是一种诊断胃粘膜下占位病变的可靠、实用征象,对胃癌与胃粘膜下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十二指肠溃疡钡透检查征象检出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法成  张健 《当代医学》2011,17(6):88-89
目的分析统计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在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中各种征象的出现率,指导临床检查。方法总结100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征象表现,比较各种征象的出现率。结果 71例检出有蠕动异常;63例检出钡斑或龛影;粘膜皱襞改变检出55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正常(但由胃镜、十二指肠镜等其他检查方法检查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11例;其它征象检出16例。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征象蠕动异常出现率最高,钡斑或龛影次之,粘膜皱襞改变居第三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粘膜下占位模型双对比造影的征象特点 ,提高对胃粘膜下占位鉴别的诊断水平。方法 应用模拟胃粘膜下占位的模型、标本 ,在不同的潮相及体位下行双对比造影检查 ,并对其出现的征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胃粘膜下占位双对比造影近地壁低潮相时均出现“晕征” ,其范围广泛且均匀 ;此时显示的病灶小于实际病灶。在一定范围内 ,占位隆起角度与成像后模糊带宽度、模糊现象出现时病灶可显示范围均呈负向直线相关 (r=- 0 .99,- 0 .98,P <0 .0 1,0 .0 5) ;投照的kV条件与两者分别呈负向、正向直线相关 (r =- 0 .98,0 .99,P <0 .0 5,0 .0 1) ;成像时潮位与两者分别呈正向、负向直线相关 (r =1.0 0 ,- 0 .99,P <0 .0 1) ;投照的mAs与这两者无明显相关性。远地壁位可见占位处有均匀且聚积方向明确的白雾状影和单一悬滴。病变区粘膜皱襞走行迂曲 ,有时略有分离 ,切线位可见桥形皱襞、复线征。结论 双对比造影成像时 ,广泛而均匀的“晕征”是胃粘膜下占位的可靠征象 ;某些远地壁征象和粘膜皱襞改变有助于胃粘膜下占位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陈荣英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190-191
目的:旨在提高和认识对学龄期儿童上消化道炎症性疾病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6-12岁学龄期儿童经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诊断为炎症疾病的资料。结果:对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性疾病的X线表现均有其共同的特征,即黏膜皱襞的增粗紊乱,但也有不同的特征有助于鉴别。在胃体部伴胃窦炎中,好发在胃体及胃窦部,胃体黏膜明显增粗紊乱、肿胀,胃窦部伴紊乱以及痉挛。会于胃小弯侧(胃角切迹)渍疡6例中,溃疡龛影小,且向腔外凸出形如尖锐湿疣状,黏膜向龛影集中。胃窦炎惠儿中胃窦部可有狭窄性改变,钡剂通过多数呈现一时痉挛状态,也可出现刺激征,造影剂通过快速。结论:口服龛餐造影术是诊断儿童上消化道炎症性疾病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卢英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77-78
慢性胃炎在内镜下胃黏膜形态改变,除有红斑、糜烂或隆起糜烂、皱襞肥厚、血管显露外,还有表面不规则颗粒样改变。陈氏等把胃窦这种胃黏膜颗粒样改变描述为结节状,并将其分为结节类型A和B。为了研究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以及与萎缩性胃炎的关系,将93例胃窦黏膜颗粒样改变的患者行胃黏膜活检,做病理及幽门螺杆菌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底黏膜滤泡样增生改变的特点并与胃窦黏膜病变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的价值。方法对137例患者行胃镜检查和病理及幽门螺杆菌(坳)检查,并对胃底、胃窦黏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137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胃底黏膜胃镜下见透明滤泡样改变,其中5例行病理检查报告均为淋巴细胞浸润和/或淋巴滤泡形成。另有69例患者行病理检查,共发现7例患者病理检查为淋巴细胞浸润和/或淋巴滤泡形成,但胃镜下未见透明滤泡样改变,其中2例患者肉眼观胃黏膜呈结节状改变。结论胃底黏膜与胃窦黏膜淋巴细胞浸润与淋巴滤泡样增生的胃镜下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在胃底黏膜这种病变胃镜下检出率更高,黏膜透明滤泡样改变可能是胃底黏膜淋巴细胞浸润或淋巴滤泡增生的特征性表现。胃黏膜这种淋巴滤泡样改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可能系原发性MALT淋巴瘤的1种前期病变,是可逆性病变,及时根除Hp可能是减少或阻止原发性MALT淋巴瘤发生发展的1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胃窦部粗大皱襞内镜与病理分析(附23例报告)贾卫旗(临沂铁路医院胃镜室)关键词胃镜术;胃粘膜;病理学1989年至1993年间,在胃镜检查时,以不同注气量对粗大皱壁消失情况进行筛选.共查出胃窦部粗大皱努23例,占全部胃镜检查者的1.2%。1临床资料且....  相似文献   

10.
收集85例糜烂性胃炎病例,X线表现一般呈多发性,发病部位胃窦最多(24例),胃窦和胃体共存在24例,单纯胃体者仅1例。糜烂性病灶发现64例;有粘膜皱襞膨大或粗大征者50例;有息肉样征者5例。对糜烂性胃炎的分类、分度、造影方法和是否会发生癌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组有3例十二指肠球部有糜烂病灶,此种表现国内尚少报道。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89-8以来应用电子内镑对65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男57例,女8例,年龄21~68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2例.酒精中毒肝硬化20例,胆汁性肝硬化3例.65例均经内镜检查证实出血处的存在,诊断丰IO0%.其中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20例,急性胃粘膜病变41例,胃溃疡《例。1.2内镜检查所见:轻型胃粘膜病变为①细微粉红样斑点或猩红热样疹,②表面发红,易发生在粘膜皱续表面呈红色条纹状,③红色或粉红色水肿粘膜上出现细小网状红白相间类似“蛇皮样”。重型胃粘膜改…  相似文献   

12.
胃粘膜脱垂症(prolapse o the gastricmucosa)是胃窦粘膜经幽门脱入十二指肠球部引致消化道症状的疾病。临床并非少见。以往主要依据肠道X线钡剂造影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报告内镜诊断961例的镜下形态特点并探讨诊断价值。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75年至今本院已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18802例,诊断胃粘膜脱垂症961例,检出率为5.11%,其中单纯性73例,占7.6%;与胃窦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  相似文献   

13.
胃窦部变形狭窄 是上消化道X线检查中较常见的征象 这种狭窄 可因胃窦癌所致,亦可因良性病变或神经反射性所引起 鉴别诊断比较复杂自1975年以来 我们对胃窦部变形狭窄病人 用针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48例食管裂孔疝X线表现,基主要X线征象为膈上疝囊征、食管胃环征,疝囊中出现胃黏膜皱襞征、鸟咀征、孔征、胃小区征、食管旁型征等。根据上述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发现可疑征象时,按食管裂孔疝的方法检查,但必须要了解胃——食管前庭部的解剖生理、正常X线,才能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胃窦部黏膜结节样改变的发生原因及影响冈素.方法 对52例胃窦黏膜呈结节样改变的患者行0.2%靛胭脂染色观察,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检测,胃黏膜活检做病理组织学及嗜银染色检测,与间期胃窦黏膜无结节样改变患者比较.结果 共检出52例胃窦黏膜呈结节样改变的患者,总检出率为7.10%(52/732),其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90.38%(47/52);女性患者发生胃窦黏膜结节样改变的明显高于男性,其比例分别为女性5.74%(42/732),男性1.37%(10/732).在女性患者中,30岁以下人群发生胃窦黏膜结节样改变者明显高于30岁以上人群.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为出现胃窦黏膜结节样改变可能影响因素,要重视对伴有胃窦黏膜结节样改变的年轻女性患者Hp感染的检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胃息肉是指单发性或多发性胃粘膜肿瘤样降起,息肉好发部位是胃窦部,其次是胃体。作者近遇一例为广泛性胃窦部腺瘤型息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食管裂孔疝(EHH)的临床认识并探讨CT对EH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4月经上消化道造影、胃镜等证实的20例EHH的CT影像特征。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见18例疝囊及疝内容物位于脊柱左前方,2例位于脊柱前方或右侧。其中,20例清晰显示膈上疝囊及"胸腔胃黏膜征",显示疝入胸腔之胃体呈"束腰状"改变者14例,疝囊形态呈现"电缆线征"者2例,口服造影剂的6例患者及行CT增强扫描的8例患者CT图像显示经食管裂孔延续于膈下胃腔的黏膜皱襞,并与膈下胃壁呈均匀一致性强化;3例患者亦可见部分大网膜疝入胸腔,13例CT轴位及MPR图像显示食管裂孔的膈肌脚间距增大。结论 EHH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EHH的多种征象,对确诊不同类型的EHH及其与相关疾病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可作为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较好的补充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83年Warren和Marshal,从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胃窦弯曲菌(Camdylobacter—like organisms,简称Clos),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我们从1987年3~9月,对因上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在取胃粘膜活检做病理检查的同时,通过细菌学检查,证实了Clos的存在。现报导如下。材料和方法病例来源:本组121例,均系有上消化道症状并做纤维胃镜检查的患者。经纤维胃镜检查,取活检病理证实,正常胃粘膜9例,食管炎4例,胃癌6例,溃疡病  相似文献   

19.
胃粘膜脱垂(简称脱垂)发生主要原因是由于胃窦部粘膜下结缔组织异常松弛,每当炎症水肿、粘膜肌收缩时出现粗大皱襞呈“V”,“S”,“I”及槌状等形态,可持续存在或随蠕动变化而隐现,每当蠕动收缩时粗大皱襞向十二指肠延伸或止于幽门口引起堵塞。我们应用微波凝除法治疗持续存在的脱垂粘膜5例,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29~60岁,平均42岁,5例患者均为脱垂1条,伴有慢性胃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尿素酶试验(+)~(+++)]。5例均有程度不…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甲:男性,68。因胃部不适纳差、恶心、呕吐就诊。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片示:胃窦部小弯侧较大溃疡伴充盈缺损,变换体位病变无明显变化,局部胃粘膜展平、对侧胃壁未见尖角征、指压迹征等,溃疡基底较宽而光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