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胰岛素(FINS)、铁蛋白(FT)、转铁蛋白(TRF)水平,生化法检测空腹血葡萄糖(FPC)、血清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血脂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FT升高,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及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降低(P均〈0.05);FT与HOMA-IR及TIBC与HOMA-β均呈正相关(r=0.34、0.38,P均〈0.05)。提示铁超载可能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而引发T2DM。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那格列奈和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经生活干预治疗6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100例给予那格列奈60~90 mg治疗,100例采用瑞格列奈0.5~1.0 mg,两组均治疗12 w,治疗前后分别观察Homa-β、IRG、AUCi/AUCg等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测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量身高和体重,用稳态模式法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PG、2 h PG、HbA1c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那格列奈组患者治疗后FPG、2 h PG、HbA1c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瑞格列奈组患者治疗后FPG、2 h PG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 h PG、HbA1c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那格列奈组患者治疗后TC、LDL-C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瑞格列奈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LDL-C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LDL-C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胰岛素抵抗(IR)、FINS、体重指数(BMI)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那格列奈组患者治疗后IR、BMI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瑞格列奈组患者治疗后IR、FINS、BMI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那格列奈组患者治疗后IR水平与瑞格列奈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那格列奈组患者治疗后FINS、BMI与瑞格列奈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oma-β、IRG、AUCi/AUCg等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oma-β、IRG、AUCi/AUCg等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 h PG、HbA1c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那格列奈和瑞格列奈均能有效改善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IR。 相似文献
3.
高血糖状态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了解葡萄糖毒性对胰岛 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 观察 118例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在不同血糖状态下 ,胰岛 β细胞分泌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和胰高血糖素刺激试验 (GST)的反应能力。 结果 胰岛 β细胞的分泌功能在OGTT随空腹血糖的升高而下降(P <0 0 1) ;在GST随血糖升高而增强 ,达 9mmol/L以上时维持在高水平。OGTT胰岛素释放倍数与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 IR)呈负相关 (P <0 0 1) ,GST胰岛素释放倍数与胰岛 β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呈正相关 (P <0 0 1)。 结论 葡萄糖毒性干扰胰岛 β细胞功能的判断 ,血糖过高抑制OGTT时的胰岛素释放 ,GST受此影响小 ,能较客观反映胰岛 β细胞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与2型糖尿病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两大致病机制。β细胞功能,尤其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对维持正常葡萄糖代谢有重要作用。在从正常糖耐量向糖尿病进展的过程中,β细胞功能呈进行性下降,早期应用促进或模拟早时相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保护β细胞功能有助于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6.
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标化的总糖尿病患病率为9.7%,另有15.5%的人可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据此推算我国现有9240万成年糖尿病患者、1.428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2DM)现就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慢性高血糖为特点,其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最基本的病理生理特征。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会对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疾病进展或恶化。目前肺结核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仍较少。本文通过高血糖、慢性炎症、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4个方面,阐述肺结核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的相关机制,旨在为及时有效控制血糖、早期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肺结核进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9.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方法250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按HOMA模型计算HOMAIS,HOMAIR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因素。结果(1)随FPG升高,胰岛β细胞功能逐步下降;FPG≥8.2mmol/L,下降明显(P<0.05);FPG≥11.1mmol/L,出现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FPG≥13.9mmol/L,细胞功能进一步衰退(P<0.01)。(2)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胰岛β细胞功能与FPG呈显著负相关,与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随着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FPG升高,胰岛素分泌功能呈不同水平下降;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衰竭。因此,必须尽早给予严格的血糖控制,保护β细胞功能,延缓β细胞衰竭。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型糖尿病(DM)的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有关,目前一般认为在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由于遗传及环境因素作用出现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导致2型DM发病的主要原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一、2型DM不同阶段胰岛素分泌缺陷的状况对2型DM高危人群的研究发现,在出现糖耐量异常之前,有空腹及(或)葡萄糖刺激后的高胰岛素血症,提示已存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而胰岛素敏感性同样是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因子,此时已开始胰岛素分泌的代偿性改变,若胰岛素分泌不能适应血糖的变化,就会出现糖耐量减低(IGT)。在IGT阶段,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 相似文献
11.
胡云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1):3-5
2型糖尿病(2TDM)患者一级亲属是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分泌缺陷,不同的种族,人群和个体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使IR和胰岛β细胞分泌缺陷的程度不同,IR及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TDM的独立预测因素,而二者同时存在是糖耐量从正常到异常并向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先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采用胰岛素强化模式治疗2周,之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改为口服降糖药物单用或联用进行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口服降糖药物单用或联用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h PG、Hb A1c、FINS、HOMA-β、HOMA-IR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其中FINS、HOMA-β、HOMA-I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T2DM能在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同时,显著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缓解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和研究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6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Homa-β)及C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INS有所提高,对照组无显著变化,两组患者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FBG、HbA1c、C肽水平、Homa-IR及Homa-β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与胰岛α和β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将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睡眠障碍组和睡眠障碍组,检测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胰高糖素释放试验,比较两组间空腹和糖负荷后胰岛β细胞功能、胰高糖素和胰高糖素/胰岛素比值等的变化,对PSQI总分行相关及回归性分析.结果 睡眠障碍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8.6±2.4)%,空腹血糖为(8.5±2.1)mmol/L,空腹胰岛素为(14.4±4.4)mU/L,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为5.2±1.0,均高于无睡眠障碍组[分别为(7.5±1.9)%,(6.7±1.3)mmol/L,(12.9±4.6)mU/L和3.8±1.0](t=5.358、11.085、3.578、14.448,均P<0.05).睡眠障碍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为(-4.3±0.9),低于无睡眠障碍组的(-4.0±0.6)(t=3.379,P<0.05).两组患者基础胰岛素和早时相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差异,睡眠障碍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1较无睡眠障碍组高(t=2.489,P<0.05).睡眠障碍组各时相胰高糖素水平、胰高糖素曲线下面积(AUCG)及胰高糖素/胰岛素比值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t=2.047~ 8.131,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SQI总分与胰高糖素/胰岛素比值、HOMA-IR、年龄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244、0.281、0.307,均P<0.05),与ISI呈负相关(β=-0.105,P<0.05).结论 睡眠障碍与胰岛α和β细胞功能异常有关,改善睡眠障碍可能有助于改善“黎明现象”,从而优化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应用葛根芩连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霞浦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以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30例)以二甲双胍与葛根芩连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芩连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β细胞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治疗后不同治疗方案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86例初发糖尿病患者经2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分别给予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胰岛β细胞功能改变.结果 经强化血糖控制后继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6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糖尿病严格血糖控制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对于解除高血糖毒性后的患者不论继续采用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均可良好控制血糖并进一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针灸对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针灸对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化原则分为针刺组、用药组、安慰剂组,同时将普食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针刺组大鼠取"后三里"(相当于足三里)、内庭和胰俞穴给予针刺治疗,用药组用罗格列酮(0.2 mg/kg体重)灌胃,安慰剂组用生理盐水(2 ml/kg体重)灌胃,均1次/d,连续4 w.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变化;实验结束时,HE染色观察大鼠胰腺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标记胰岛β细胞,末端脱氧核糖核酸缺口标记法(TUNEL)+免疫组化法标记凋亡的胰岛β细胞.结果 针刺组、用药组胰岛β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1),针刺组胰岛β细胞凋亡率有低于用药组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可有效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