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旭 《大家健康》2009,(4):65-65
对于便秘者来说,最大的痛苦可能就是面对卫生间时的那种恐惧,但如果你能改变一下排便时的姿势,也许排便时痛苦就会减轻一些。专家提醒,在排便时,便秘者如果是蹲便,将比坐马桶更有利于身体形成最佳的排便角度。  相似文献   

2.
排便造影在排便障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早在六十年代Broden、phiuips等将硫酸钡悬液注入直肠,用电影摄影法来进行排便造影,国内八十年代后期始开展此项工作。因其能对直肠肛门部位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异常作出动静态观察及诊断,因此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目前,治疗此病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调节饮食、加强运动及使用泻药等。但是,调节饮食、加强运动的疗法见效较慢,而使用泻药的副作用又较大。那么,有什么好方法能在起效快、没有副作用的前提下治好便秘呢?下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护理的要点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无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护理并进行试验性改进。结果:38例中,发生便秘者8例,3例出现排便时头昏、心悸,无死亡。结论:通过对38例心肌梗死患者排便的护理,使患者便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减少了因便秘导致患者用力排便而引起的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降低了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王爱霞  肖艳丽 《吉林医学》2008,29(2):161-161
我国脑血管病患者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因其有意识改变和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障碍,经常会出现便秘,因粪便在体内停留过久,肠内细菌的分解发酵和腐败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导致头疼、头晕,食欲不振^[1]。患者排便时腹腔压力升高,继之血压升高,诱发或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再次出血或出现新的梗死,导致不可逆性死亡。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对患者便秘的预防和护理。我科自2004年~2006年对46例脑血管患者便秘采取了综合康复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丹  李一凡 《黑龙江医学》2010,34(12):945-946
目的探讨排便训练法预防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效果。方法对实验组40例便秘病人进行排便训练,并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31例无便秘发生。结论排便训练法对于预防及解除卧床病人便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马Ⅲ专家委员会在近年研究基础上,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病的诊治标准进行了修订,将功能性便秘的出口梗阻型归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病中,称为功能性排便障碍。功能性排便障碍包括盆底失迟缓和排便时直肠推进力不足所引起的排便困难。近年来认为脑-肠轴功能异常是也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原因。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等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CNS)与肠神经系统(ENS)的脑-肠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生物反馈治疗因无创伤、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被认为是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生物反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马Ⅲ专家委员会在近年研究基础上,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病的诊治标准进行了修订,将功能性便秘的出口梗阻型归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病中,称为功能性排便障碍。功能性排便障碍包括盆底失迟缓和排便时直肠推进力不足所引起的排便困难。近年来认为脑-肠轴功能异常是也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原因。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等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CNS)与肠神经系统(ENS)的脑-肠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生物反馈治疗因无创伤、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被认为是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磁共振排便造影在慢性便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慢性便秘患者行MRI检查,采用FIESTA序列采集患者在静息、提肛、力排、排便后矢状位及静息冠状位图像,其结果与临床其他检查(包括X线排便造影)及手术进行对比,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16例慢性便秘患者中,会阴降10例,直肠膨出8例,直肠粘膜脱垂7例,盆底痉挛4例,耻骨直肠肌增厚2例,结肠冗长1例,动态磁共振排便造影显示了X线未发现的异常,包括膀胱下垂4例,子宫下垂3例,阴道前膨1例。结论:动态磁共振排便造影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除了发现直肠肛管异常外,还能发现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尤其对复合性盆底功能障碍引起的便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薛梅 《大家健康》2010,(8):42-42
纽约大学医疗中心临床微生物学专家菲利普·泰尔诺博士指出,如果冲水时打开马桶盖,马桶内的瞬间气旋最高可以将病菌或微生物带到6米高的空中,并悬浮在空气中长达几小时,进而落在墙壁和其他物品上。现在大部分家庭中,上厕所、洗漱、淋浴都在卫生间里进行,牙刷、漱口杯、毛巾等与马桶共处一室,自然容易受到细菌污染。细菌也会趁机进入人体口腔和呼吸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变排便方式对急性脑出血患者便秘及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 63例急性自发性幕上性脑实质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床旁坐便器排便(25例,床旁坐便器排便组)以及传统的卧床排便(38例,卧床排便组)两种方式排便,观察住院4周内便秘发生情况,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价焦虑程度.结果 ①床旁坐便器排便组便秘发生率16% (4/25),低于卧床排便组61%(2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P<0.01).②入院第14、21和28天焦虑程度Zung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床旁坐便器排便组分别为(40.4±8.3)、(35.3±7.2)和(33.4±6.6)分,低于卧床排便组的(52.6±10.1)、(45.5±9.2)和(46.6±10.1)分(t值分别为6.9、7.7和9.8,均P<0.01).结论 床旁坐便器排便有利于改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便秘和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2.
结肠运输试验和排便造影对便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结肠运输试验和排便造影对便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0例临床诊断便秘的患者同时进行结肠运输试验和排便造影.结果 结肠运输试验异常者58例,排便造影异常者62例.结论 由于结肠无力和出口梗阻常合并存在且相互作用,所以结肠运输试验和排便造影联合应用将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排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排便动力学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40例结肠传输功能正常的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OOC)患者行肛肠测压,肛管肌电图测定等动力学检查,计算出动力参数,运动指数,并与20例自愿受试者作对照分析。结果 静息状态下内括约肌压力FOOC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OOC的直肠感知敏感性降低;FOOC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肛管超慢波及不规律波增多,运动指数升高,自发性松弛减少,FOOC组25%肛管外括约肌无排例时的松弛反射,52.5%EMG为矛盾性收缩。结论 FOOC患者存在平滑肌,横纹肌,自主神经或体神经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成年非病人人群排便习惯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Fang X  Lu S  Pan G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1):1287-1290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成年非病人人群的排便习惯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地区常住人口中对成年人进行2486份问卷调查,将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其中1952例非病人人群的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排便时间以及异常排便情况。结果 在1952例非病人人群中,每日排便1次者占84.17%,平均排便次数为7.09次/周,大使为成形软便和半成形便占89.86%,93.08%的非病人人群排便为每日3次至每周3次成形软便和半成形便;大部分人(77%)为早上和上午排便;便秘、腹泻和排便伴有腹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74%、1.08%、7.38%;排便频率和性状无性别和年龄差异。结论 北京地区成年非病人人群的排便频率与西方人接近,93.08%排便属正常。人们对异常排便的理解存在差异,有必要参照国际标准并根据国人的排便情况统一便秘和腹泻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对习惯性便秘患者排便功能的护理效果.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9月,对深圳市中医肛肠医院218例习惯性便秘患者进行临床对照试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比较,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742,P<0.05).结论 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习惯性便秘患者的排便情况.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便秘大鼠模型排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刺对便秘大鼠模型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复方地芬诺酯复制便秘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合谷、足三里对大鼠首次排便时间、12 h排便粒数和排便重量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首次排便时间延长、大便粒数和重量显著减少;针刺治疗后,便秘大鼠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12 h大便重量和粒数明显增加.结论:针刺能够显著改善便秘大鼠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2):120-122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BF)联合电刺激(ES)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DDC)的治疗效果。方法:60名DDC患者随机分入两组。最终46例完成研究,BF组21例,联合治疗组25例。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月的肛门直肠压力感觉指标、便秘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PAC-QOL)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便秘症状评分、PAC-QOL、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直肠初始感觉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指标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病人各指标均有所改善,联合治疗组优于BF组。结论:联合疗法对于DDC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BF治疗,能有效改善症状,可作为一种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以RomeⅡ为标准,由胃肠和盆底肌解剖和功能失常而引起的排便障碍通常称之为慢性功能性便秘(CFC),它是肛肠领域治疗上的一大难题,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临床报道认为,绝大多数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为尽早减轻患者生活痛苦和精神压抑,避免病情加重和病变复杂化,对经半年正规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积极慎重的外科治疗势在必行。兹就CFC中涉及外科治疗的出口梗阻型便秘(OOC)和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的生物反馈治疗临床应用特点,同时观察治疗频次、总治疗次数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4月在我院消化科行生物反馈治疗的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155例,统计其基本信息、中医证候、治疗频次、总治疗次数及治疗前后便秘症状评分等资料.结果 155例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以中年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排便频率与结肠通过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次性口服20粒不透X线标志物后每24h连续7d摄片对168例患者进行结肠运输试验。测定全结肠及其分段结肠通过时间(CTT)。比较排便频率(次/周)与结肠通过时间的关系。结果全结肠和分段结肠通过时间在低排便频率(03次/周)和高排便频率(≥3次/周)便秘病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通过时间正常和异常便秘病人均以低排便频率为主,分别为58·6%和48·8%,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便秘排便频率与结肠通过时间无相关性,提示排便频率不能判断结肠传输是否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