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肤癣菌病的诊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定义: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霉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感染称甲真菌病,而由皮肤癣菌引起者则称甲癣.  相似文献   

2.
马拉色菌属引起甲真菌病三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真菌病是真菌感染甲板或甲下组织的疾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致病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主要是念珠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而由马拉色菌属引起的甲真菌病报道不多,我科从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收集到3例马拉色菌属引起的甲真菌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紫色毛癣菌致婴儿黑点癣1例。方法取病损处皮屑、病发数根镜检,并置沙堡培养基(SDA)、改良KANE/FISCHER系统25℃,4~10天;马铃薯葡萄琼脂(PDA)小培养观察该菌株菌落生长、生理变化情况及观察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镜检可见发内、外成串孢子菌丝,SDA培养10天时可见湿润、紫红色菌落,表面皱褶不规则;皮肤癣菌培养基培养7天时琼脂变红;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10天菌落边缘可见约3mm水解晕;脲素酶4天时培养基未变色;PDA培养10天时小培养镜下可见菌丝分支畸形、粗短和不规则突起及大量厚壁孢子。结论临床分离株为紫色毛癣菌,是此例婴儿黑点癣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甲真菌病及其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真菌病(Onaychomycosis)指甲板、甲床和甲周围组织的真菌感染。是皮肤科常见病,某些特殊人群如肥胖、高龄、恶性肿瘤等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其病原菌可分为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酵母菌(Yeasts)和除外皮肤癣菌的多种霉菌(Nondennatophytic moulds,NDM)。以皮肤癣菌感染居多,因为皮肤癣菌有角蛋白酶,对含丰富角质蛋白的甲板更具侵  相似文献   

5.
真菌病     
20131468甲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李若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2).-93~95我国2008年制定了甲真菌病指南。2011年Hay等增加了混合型甲真菌病、继发性甲真菌病的概念。①远端侧缘甲下型:甲板纵形,白色、黄色或棕色条纹,称为皮肤癣菌瘤,是由大量病原真菌所形成的甲下角蛋白通道;②近端甲下型:多见于免疫功能有缺陷患者;③浅表白斑型为最轻型;④甲板内型:临床很少见;⑤全甲损毁型为最严重型,近年又发现黑色型甲真菌  相似文献   

6.
甲真菌病是最常见的甲病之一。近几年来 ,一度被认为甲板中不存在或罕见的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在迅速增多。该文报告了非皮肤癣菌性甲真菌病的发生率 ,临床特点 ,抗真菌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病例收集自 1994年 1月至 1997年 1月意大利米兰的圣保罗医院。其间因甲病就诊患者共 10 12例 ,均做真菌学检查 ,包括镜检和培养。若首次培养示霉菌生长则重复两次取材培养以证实非皮肤癣菌性甲真菌病的诊断 ,否则视为污染苗。结果显示共有 589例经真菌学检查确诊为甲真菌病 ,其中皮肤癣菌引起者 4 0 3例 ,占 6 8% ,酵母菌135例 ,占…  相似文献   

7.
报告一例由球毛壳菌所致的皮肤和甲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性 ,13岁 ,江苏农民。主诉面部、四肢、掌跖、臀部出现暗红色结节、斑块伴溃疡和结蛎壳样厚痂 5年。组织病理显示为慢性肉芽肿样反应 ,见大量淡棕色分枝分隔的菌丝。损害中分离出的真菌 2 5℃和 37℃生长良好。菌落灰褐色 ,有大量棕黑色子囊壳。根据子囊壳、顶生附属丝、侧生附属丝和子囊孢子形态学特点本菌被定为球毛壳菌。  相似文献   

8.
报道1例甲母质细胞癌。患者女, 76岁, 左手拇指甲下肿物3年。皮肤科检查:左手拇指甲板增厚, 局部呈黄色及黑色, 远端甲板略弯曲, 甲板下可见明显血管扩张, 甲下及甲板外侧缘可见疣状增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呈团块状向下浸润生长, 团块中央明显角化坏死, 伴较多"鳞状涡"结构及细胞异形, 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HK31、HK85在鳞状涡区域阳性表达, K6/K16在肿瘤基底部阳性表达, HK75在整个肿瘤区域强阳性表达。诊断:甲母质细胞癌。治疗:手术切除联合3次皮肤光动力治疗, 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9.
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的霉菌等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主要表现为甲的外形损害和色泽改变。其治疗方案与非真菌性甲病治疗方案迥异。如对非真菌性甲病认识不足,则容易简单地将甲损害等同于甲真菌病从而导致误诊,因此鉴别两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两者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的霉菌等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而临床上也不乏其他因素导致的甲形态及结构异常,易与甲真菌病混淆,但其治疗方案截然不同。因此准确诊断甲真菌病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病患病率高,约占自然人群的2%~18%,占所有甲病的50%。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趾甲多于指甲。免疫受损状态,如罹患糖尿病、HIV感染、接受  相似文献   

11.
甲真菌病的概念包括原发和继发的甲真菌感染。前者为致病菌侵犯正常甲板,后者则在原有甲病,如甲床分离症和甲弯曲症等基础上继发感染。一般皮肤癣菌的甲感染属于原发性,但有时也见于甲床分离症之后;其它真菌如土曲霉和枝顶孢霉等均为继发感染的致病菌,在甲营养不良时偶可分离出此两种菌。由非皮肤癣菌引起的甲感染直接镜检可找到菌丝,多次分离出同一菌种,但许多真菌并非完全适用于此种分类,有些菌既可引起原发感染又可引起继发感染,如短帚霉,从临床角度来看,主要问题是抗真菌治疗是否可以使甲营养不良得到明显的改善。白念珠菌(白念)在甲病中的致病作用是这一复杂问题的一个例子。原来认为念珠菌引起的甲  相似文献   

12.
1例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甲病理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4岁男孩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甲组织PAS及Grocott改良六胺银染色可见甲板中有杂乱无章的假菌丝,扫描电镜见菌丝自甲板腹侧侵入,并在甲板内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种皮肤癣菌分离鉴定培养基对实验室保存菌株及临床标本的皮肤癣菌分离鉴定情况.方法:实验室保存菌株包括皮肤癣菌65株,其他霉菌38株,酵母菌30株.临床标本取自28例体股癣及足癣患者.分别将菌种和皮屑接种于1个皮肤癣菌培养基(DTM)、2个皮肤癣菌鉴定培养基(DIM)和1个含氯霉素的沙堡培养基(SDA).SDA、DTM和1个DIM在30℃培养2周,另1个DIM在37℃培养2周.每天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及菌落生长情况.结果:30℃时1周内DIM和DTM上分别有89.2%和100%的皮肤癣菌变色.37℃时,DIM上只有31株能够生长.非皮肤癣菌30℃条件下在DIM上有32株生长,8株变色;在DTM培养基上有37株生长,14株变色.37℃条件下DIM培养基上有17株生长,6株变色.结论:DIM和DTM均能简便、快速、准确地分离鉴定皮肤癣菌,并有效控制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甲真菌病的病理学诊断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是人体皮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生长在手指、足趾伸侧的末端,由硬角蛋白组成,呈长方形、方形或梯形,成人平均长约12.8mm,厚度为0.5~0.75mm,表面平整,有光泽,可见多数平行的纵沟纹。甲前缘游离,基部为甲板,甲板紧贴在甲床上,甲床有纵横交错的结缔组织纤维,使甲板粘固而不脱落。甲板呈半透明状,由于甲床毛细血管丰富,故呈粉红色,甲半月由于甲床有较厚的棘细胞层,以致毛细血管的颜色被遮呈灰白色。甲的生长无休止期,指甲每天平均以0.1mm的速度向前生长。甲具有支持、保护、美观等功能,如发生甲真菌…  相似文献   

15.
掌黑癣     
报告1例掌黑癣。患者男,42岁。因左手掌黑斑15 d就诊,无自觉症状。真菌镜检见棕色分隔、分枝菌丝。真菌培养示黑色酵母样菌落生长,镜下为棕色分隔菌丝、大量厚壁孢子。ITS区域DNA序列分析法鉴定为威尼克外瓶霉。外用复方硫酸铜溶液及特比萘芬乳膏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16.
面部裴氏着色芽生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例裴氏着色芽生菌所致的面部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54岁.面部反复浸润性斑块1年,表面覆有鳞屑及黑色痂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淡褐色厚壁孢子.痂皮直接镜检见圆形厚壁暗棕色孢子及棕色分隔菌丝.真菌培养出黑色菌落,小培养见喙枝孢型及瓶型分生孢子梗,鉴定为裴氏着色芽生菌.口服伊曲康唑,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5岁,全身出现泛发红斑、斑块、结节伴瘙痒8年。皮肤科检查:头面部及躯干四肢大片丘疹、红斑、浸润性斑块及结节,部分皮损边界清,伴少量鳞屑、结痂、萎缩性瘢痕,双眼睑肿胀,右耳廓已破坏消失,左耳廓变形,头发、眉毛、睫毛稀疏脱落,指(趾)甲甲板均肥厚、变形、断裂。真菌学检查:取皮损处皮屑直接镜检示分枝分隔菌丝阳性,真菌培养鉴定为红色毛癣菌生长。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真皮浅中层可见上皮样细胞团块,伴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散在嗜酸粒细胞及多核巨噬细胞。PAS和银染色均可见真皮浅中层散在分布分枝分隔菌丝。诊断为播散性皮肤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伊曲康唑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及萎缩性瘢痕,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均示阴性,服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右拇指甲下鳞状细胞癌。患者男,80岁。右手拇指疼痛并逐渐出现指甲变形、增厚及发黄1年。皮肤科检查:右手拇指指甲远端及外侧缘甲剥离,叠层状碎裂,指甲及手指皮肤稍增厚发黄,甲板下境界清楚的黄棕色红色肿物。甲下组织病理检查:鳞状上皮增生,向真皮呈浸润性生长,细胞排列紊乱有异形,可见核分裂像。诊断:甲下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9.
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霉菌及酵母菌等病原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床的感染性疾病.目前通过镜检或培养确诊的甲真菌病发病率在2.6%~16%之间,并且在近年呈增长趋势[1].新一代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萘替芬及阿莫罗芬等的出现解决了甲真菌病治疗难的问题[2],其中罗美乐(5%阿莫罗芬甲涂剂)的主要适应证为无甲根受累的轻中度感染[3].现从其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制剂特点及系统吸收情况和局部刺激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从一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标本中分离出糠秕孢子菌 ,并进行了培养、组织病理、扫描电镜、溶甲等研究。患者为 6 4岁女性 ,因指趾甲变色、增厚、粗糙 2 0余年就诊。体检见各指、趾甲增厚变色 ,表面粗糙不平 ,指甲前端甲板与甲床分离。指甲培养结果发现在沙堡培养基有红色毛癣菌生长 ,在含菜子油培养基有卵形糠秕孢子菌生长。病理检查发现甲组织裂隙中有卵形出芽孢子 ,扫描电镜观察见大量有颈圈样结构的卵形出芽孢子镶嵌于甲组织中。 2 0 %KOH、5 6℃处理 1小时的甲沉淀物涂片经Parker墨水染色后镜下可见与卵形糠秕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形态一致的孢子和菌丝。患者接受伊曲康唑间歇冲击治疗 ,第四疗程结束后 1~ 2月时甲颜色明显光亮 ,以后未见进一步好转。治疗结束后 6个月时再剪病甲培养又有红色毛癣菌和卵形糠秕孢子菌生长。结论 此为国内首次报道卵形糠秕孢子菌与甲真菌病有关。复习文献 ,对红色毛癣菌和卵形糠秕孢子菌在发病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