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就诊的6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予以倍他司汀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治疗1周、2周后观察组的眩晕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氢溴酸樟柳碱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和脑部血液循环,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17例,以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的57例患者为对照组,以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治疗2周后,研究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接受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地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血液流变学,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相关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处理,对照组58例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观察组59例在此基础上增加氟桂利嗪,对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浆相关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对照组,血栓素B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能够通过增加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浆相关因子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西药盐酸倍他司汀与中成药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χ2=5.098,P=0.023);观察组在改善患者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小板黏附率(PAR)方面均优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优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优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倍他司汀与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以苦碟子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予以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2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测定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76.7%,2组有显著差异。TCD检查治疗组用药后VA等血流速度与用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盐酸苦碟子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加减治疗老年性眩晕60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1年1月治疗的120例老年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补肾活血汤加减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相关血管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基底动脉、右侧椎动脉和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仅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3例,但未对治疗造成影响。结论:在老年性眩晕患者中采用补肾活血汤加减治疗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减轻患者眩晕症状,改善脑血供,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予倍他司汀联合血栓通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予丹参联合脉络宁静脉滴注。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作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按痊愈、好转、无效划分,治疗组分别为29、4、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分别为18、4、8例,总有效率为73%(P〈0.01)。结论:血栓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效果优于丹参联合脉络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64例VBI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均于发病24h内治疗。治疗组应用盐酸倍他司汀20mg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对照组维脑路通400mg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点滴,1次/d,疗程14d。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治疗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8%,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TCD检查治疗组用药后VA等血流速度与用药前比较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倍他司汀治疗VBI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倍他司汀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46例和丹参川芎嗪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倍他司汀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LVA)和右侧椎动脉(RVA)的收缩峰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治疗14 d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丹参川芎嗪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14 d后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丹参川芎嗪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14 d后收缩峰流速LVA、收缩峰流速RVA、舒张末期流速LVA、舒张末期流速RVA血流速度均较丹参川芎嗪组增快(均P〈0.05)。联合治疗组有1例出现胃肠不适,有2例出现注射部位发红、搔痒,均可忍受,不影响治疗。丹参川芎嗪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倍他司汀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能显著的扩张脑血管,改善椎动脉的血流量,增加脑血流速度;有效的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许波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11):1624-1626
目的 探讨氟桂利嗪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对血清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给予氟桂利嗪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对比两组治疗前后ET-1、CGRP水平变化,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低于对照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肠道反应、皮疹、嗜睡、乏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桂利嗪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可改善其血流速度及血清ET-1、CGRP水平,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培他司汀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9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培他司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46例)和低分子右旋糖苷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44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血流参数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痊愈31例(67%),对照组痊愈7例(1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亦高于对照组(64%);治疗组中治疗后椎动脉各血流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各参数均明显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应用培他司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及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口服化痰止眩汤,对照组予口服倍他司汀。分别于就诊时、第14天进行眩晕程度评定。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测定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及血小板α颗粒蛋白140(GMP-140)。 结果:治疗14天后,治疗组DHI-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GMP-140有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GMP-140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痰止眩汤对于改善后循环缺血属痰瘀阻络型的眩晕症状、脑部血流速度及抑制血小板活化,疗效都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2):198-200
目的 探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使用长春西汀与阿加曲班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加曲班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单位时间内椎动脉血流速度,两组治疗前后ESCV和DHI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80.36%)(P<0.05);两组给药前单位时间内左、右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后两组单位时间内椎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所提高,其中观察组左、右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ESCV和DH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使用长春西汀与阿加曲班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一使用长春西汀治疗的效果,联合用药明显提高了临床总有效率和单位时间内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ESCV和DHI评分,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就诊的11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将54例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56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9%较对照组73.2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疗效较好,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眩晕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1。7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7d为1个疗程。对2组的疗效、经颅多普勒(TCD)测定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经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均P〈0.05)。2组均未出现皮疹及血压、心率的变化,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结论倍他司汀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眩晕症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损伤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伴有眩晕症状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单一用药治疗,研究组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腕踝针治疗。两组均治疗两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严重程度、症状变化情况[前庭症状指数(VSI)]、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计时平衡试验结果、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神经功能以及眩晕症状持续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躯体性、情感性与功能性评分低于对照组,VSI评分低于对照组,Berg评分与计时平衡试验结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眩晕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损伤后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缩短眩晕持续时间,改善其血液流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化痰止眩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及入选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化痰止眩汤,对照组予倍他司汀治疗。分别于就诊时、治疗第14天进行眩晕程度评定;超声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测定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及血小板α颗粒蛋白140(GMP-140)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DHI-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GMP-140水平有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GMP-140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止眩汤可改善后循环缺血属痰瘀阻络型患者的眩晕症状、脑部血流速度及抑制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金纳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94例VB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给予国产氯吡格雷联合倍他司汀、金纳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金纳多注射液治疗。两组连续治疗7~21d后评估患者的起效时间、临床疗效。采用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并检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随访30d记录患者发生TIA或脑梗塞人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0~2h起效(47.7%vs26.1%)的患者及0~6h起效(87.4%vs56.1%)的患者占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64.8%vs43.4%)、总有效率(93.7%vs78.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检测显示,治疗组左侧椎动脉(43.3±4.5vs41.7±4.8)、右侧椎动脉(43.4±10.8vs41.4±10.7)、基底动脉(44.9±10.8vs42.8±11.2)的血流速度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30d内0例发生TIA或脑卒中,对照组5例发生TIA,0例进展为脑卒中。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418,P=0.036)。治疗过程,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国产氯吡格雷联合联合倍他司汀、金纳多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治疗过程极少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法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眩晕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流速明显下降(P<0.05),基底动脉流速有所下降;对照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下降均不明显。眩晕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经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明显降低(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减轻或消失。结论:旋转复位手法潜伏着导致椎基底动脉急剧供血不足或损伤椎动脉的危险。但如果选用得当,手法正确娴熟,不但能避免损伤和意外,而且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