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负荷与轻型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9年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161例轻型ACI患者的资料。研究的临床变量包括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及血液学和MR参数。轻型ACI定义为基线NIHSS≤7分,3月不良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3分。CSVD负荷包括脑白质高信号(WMHs)、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CMBs)和扩大的周围血管间隙。根据头颅MR影像评价CSVD总体负荷,根据Fazekas分级量表评估WMHs严重程度。  结果  161例患者中男性117例(72.7%),3月不良预后患者为29例(18.0%)。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IHSS、房颤、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WMHs和CMBs与急性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有关(P < 0.05)。分别将WMHs及CMBs进入两个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模型1中,基线NIHSS(OR=1.601, 95% CI: 1.203~2.130, P=0.001)、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OR=2.658, 95% CI: 1.013~6.978, P=0.047)和WMHs(OR=1.449, 95% CI: 1.033~2.031, P=0.032)与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模型2中,基线NIHSS(OR=1.650, 95% CI: 1.232~2.210, P=0.001),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OR=3.732, 95% CI=1.435~9.702, P=0.007)和CMBs(OR=1.242, 95% CI: 1.062~1.452, P=0.007)与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结论  WMHs和CMBs是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联合阿替普酶(rt-PA)动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6例早期ACI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联合组、常规组,每组43例。常规组接受rt-PA动脉溶栓治疗,联合组接受PTAS联合rt-PA动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NIHSS、ADL评分,治疗1 d血管完全再通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5.35%较常规组74.42%高(P<0.05);联合组治疗3个月ADL评分较常规组高,NIHSS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联合组治疗1 d完全再通率95.35%较常规组79.07%高(P<0.05)。结论:PTAS联合rt-PA动脉溶栓治疗早期ACI患者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高溶栓效果,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2月收治的85例ACI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我院进行规范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随访6个月,根据m RS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并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统计所有患者基线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6个月后,85例ACI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良好73例,占85.88%,预后不良12例,占14.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可能受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的影响(P0.05)。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6h是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6h是ACI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据此制定相关干预措施,以保证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钙化程度对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124例。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把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87)及预后不良组(n=37)。收集患者就诊时完善的颅脑CT,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J测量责任动脉侧颅内段颈内动脉虹吸段的钙化容积,并收集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一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颅内动脉钙化是否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计算钙化容积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联合预测因子,采用Medcalc 18.2.1统计软件,绘制溶栓前NIHSS评分的曲线及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计算两者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指标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显著性。  结果  钙化容积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95%CI=1.05~1.21)。溶栓前NIHS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77,95%CI为0.69~0.85,截点值为5分,敏感度为75.7%,特异性为72.4%;溶栓前NIHSS评分联合钙化容积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为0.75~0.89,敏感度为75.7%,特异性为80.5%。相较于单独应用溶栓前NIHSS评分,联合预测因子对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更高,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P=0.027)。  结论  钙化容积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独立相关,可以构成判断患者溶栓后预后情况的指标,且溶栓前NIHSS评分联合钙化容积对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独应用溶栓前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及胎儿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妊娠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晚孕期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109例,按照妊娠结局分为妊娠预后不良组75例和妊娠预后良好组34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两组胎儿大脑中动脉(MCA)、脐动脉(UA)及孕妇子宫动脉(Ut-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脐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收缩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流速/收缩末期血流速度(S/D) 、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绘制各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妊娠糖代谢异常预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指标及其界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妊娠预后不良组的MCA-PI、MCA-RI、RI比值(MCA/UA)均低于妊娠预后良好组,Ut-A-PI高于妊娠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示,当MCA-PI<1.56,其预测预测妊娠不良结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18%、80.00%。Logistic回归分析表示妊娠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有:高龄[OR=1.30,95%可信区间(1.107~1.525),P<0.05]、体质量指数≥24.0 kg/m2[OR=49.549,95%可信区间(1.464~1286.062),P<0.05]及糖尿病家族史[OR=43.393,95%可信区间(1.464~1286.062),P<0.05]。保护因素有:有孕期运动[OR=0.068,95%可信区间(0.009~0.522),P<0.05]、MCA-PI≥1.56[OR=0.113,95%可信区间(0.023~0.558),P<0.05]、MCA-RI≥0.63[OR=0.072,95%可信区间(0.009~0.581),P<0.05]及RI比值(MCA/UA)≥0.84[OR=0.034,95%可信区间(0.004~0.332),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得MCA-PI<1.56可作为预测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妊娠不良结局的界值。孕妇年龄越大、体质量指数≥24.0 kg/m2及糖尿病家族史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妊娠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有孕期运动、MCA-PI≥1.56、MCA-RI≥0.63及RI比值(MCA/UA)≥0.84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妊娠不良结局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128例纳入研究,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血管再通组(97例)和血管未通组(3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75.78%;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管再通组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NSICH)的比例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24 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7 d早期临床转归良好、90 d预后良好和生活自理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血管未通组(均P<0.05);2组7 d和90 d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患者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溶栓前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随访颈部动脉夹层(CAD)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而从多个层面分析CAD管腔不全再通的影响因素。 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为壁内血肿型CAD的患者105例(126支病变血管)。所有患者于发病后第3、6、12个月行CDFI随访检查,依据CDF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完全再通与不全再通2组,分析患者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动脉狭窄程度、药物治疗等因素对CAD再通性的影响。 结果126支夹层血管中,不全再通组共54支(4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45岁(OR=3.594,95%CI:1.430~9.033,P=0.007)、有高血压病史(OR=3.037,95%CI:1.079~8.544,P=0.035)、就诊距发病时间>30 d(OR=3.135,95%CI:1.122~8.759,P=0.029)、血管闭塞(OR=7.381,95%CI:2.620~20.795,P=0.000)均是CAD不全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AD的发病原因、壁内血肿累及范围、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方式等不是影响CAD管腔再通的因素(P均>0.05)。 结论应用CDFI诊断并及时随访CAD患者,并结合年龄、高血压病史、治疗时机、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评估CAD患者的预后再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置入颈动脉支架对串联病变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 10月31日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287例,其中串联病 变51例(17.77%)。根据是否急诊置入颅外颈动脉支架,将串联病变患者分为支架组23例和非支架组28 例。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与非支架组比较,支架组的高血压、房颤、吸烟比例更高; 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静脉溶栓治疗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 组的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发病至入院时间、入 院至穿刺时间、入院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良好再通、症状性颅内出血、良好预后及死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0.835,P=0.038)可能是影响置入支架的因 素。结论: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不影响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预后,也不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并根据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安全性及发病90 d时的病死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有8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5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共有5例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患者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起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7、5.126、2.715、4.249、3.918,χ2=7.86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不良预后与糖尿病史(OR=1.567)、溶栓前NIHSS评分(OR=1.916)、溶栓前收缩压(OR=1.269)、溶栓前血糖(OR=2.206)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近期预后与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糖代谢异常、血压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入院时血糖水平和发病到治疗的时间(ONT)对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 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通过卒中绿色通道收治的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值分 为有效组43例及无效组64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预后的影响的因素。结果:有效组90 d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ONT和入院时血糖均低于无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NT(OR=0.992,P=0.025)和入院时血糖水平(OR=0.746,P=0.022)可能是影响预后的预 测因素。结论:尽早实施溶栓治疗和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能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1例急性脑梗死应用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入院及发病24 h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将评分的差值作为患者结局变量,分为预后良好组(NIHSS差值≥4分或≥50%)及预后不良组(NIHSS差值<4分或<50%)。选取溶栓前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筛选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溶栓治疗后预后良好组42例(51.9%),预后不良组39例(48.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溶栓疗效的因素为溶栓时间窗、血糖、NIHSS评分。【结论】静脉溶栓的近期疗效有明确的时间依赖性。血糖、NIH‐SS评分为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后再通动脉出现再闭塞的危险因素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发病3~6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发生再闭塞的情况.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闭塞2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30例.动脉溶栓后起初血管再通率为78.6%.再闭塞率为20.5%.稳定再通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modified Rankin Score 0~2)明显高于发生再闭塞者(80%与33.3%)(P=0.012).对两组患者单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16分(P=0.018)和动脉溶栓后仅获得部分再通(P=0.035)可能是血管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线NIHSS评分≥16分或动脉溶栓后仅获得部分再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于发生再闭塞,再闭塞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白质病变(WML)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WML患者326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WML对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高龄、冠心病、合并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预后良好组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2.040,P=0.024)、溶栓前NIHSS评分(OR 1.128,P0.01)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出血转化组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的患者较未出血组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4.059,P=0.012)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中重度WML是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小板体积相关指数(platelet volume indices, PVIs)、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以及这些参数的组合与接受静脉溶栓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符合AIS诊断标准的147例静脉溶栓患者。根据3个月后随访结果,将研究人群依据MRS评分(modified rank in scale,MRS),分为MRS≤2和MRS≥3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NLR(OR=1.045, 95%CI:1.032~2.350, P=0.032),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OR=4.212, 95%CI:1.074~16.513, P=0.039),MPV×NLR/血小板计数(PLT)(OR=5.711,95%CI:1.342~24.298, P=0.018),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OR=1.015, 95%CI:1.001~2.372, P=0.03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NIHSS)评分(OR=1.266, 95%CI:1.111~1.443, P<0.01)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NLR、MPV、MPV×NLR/PLT、PDW、NIHSS评分是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MPV×NLR/PLT可以较好地预测3个月后AIS神经功能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接受阿替普酶(alteplase, 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及预后不佳驱动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3年5月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收治的168例CI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CIS患者均接受rt-PA溶栓治疗,根据其治疗后90 d预后情况纳入良好组(n=89)、不良组(n=79)。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调查早期疗效,并分析CIS患者接受rt-PA治疗后预后不佳的驱动因素。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高龄、发病至溶栓时间长、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血糖水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合并高血压均为影响rt-PA静脉溶栓治疗CIS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2、1.012、1.093、1.076、1.097、2.392,P<0.05)。结论 高龄、发病至溶栓时间长、溶栓前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CRP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 以2020年1—12月于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均行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随访1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2例和预后良好组11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卒中相关性肺炎、有无症状性出血转化、脑梗死部位、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卒中相关性肺炎、有症状性出血转化、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4.5 h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2(95%CI:0.785~0.905),敏感度为78.12%,特异度为78.45%,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有卒中相关性肺炎、有症状性出血转化、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4.5 h与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神经内科的188例ACI患者,根据预后良好与否分为预后不良组(n=74)与预后良好组(n=114)。ACI预后影响因素选取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之后改良Rankin(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PLR、NLR之间的关系予以分析,比较两组病死率。结果 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血糖水平、体重指数、血脂水平、血压水平、吸烟史患者比率、饮酒史患者比率、冠心病患者比率、2型糖尿病患者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发病至溶栓时间为(176.63±25.69) min,明显长于预后良好组[(142.41±28.37) min],NIHSS评分≥5分患者比率、高血压患者比率分别为75.68%、54.05%,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28.07%、29.82%),PLR、NRL、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卒中患者预后指数(SPAN-100)对于行早期血管内治疗(EVT)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 性卒中(ALVOS)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行EVT的ALVOS患者,根据SPAN-100评分分为<100 组和≥100组,统计2组的性别、年龄、血压、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对比2组围手术期相关参数,分析影响 ALVOS患者EVT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128例ALVOS患者,其中<100组107例(83.59%),≥ 100组21例(16.41%)。≥100组女性比例、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房颤病史比例、高血压病史比例均高 于<100 组(P<0.05),≥100 组术前 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 CT 评分(ASPECTS)显著低于<100 组(P< 0.05);2组术前血压、糖尿病比例、TOAST分型、病变血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组发病到置鞘时间明显短于<100组(P<0.05),2组桥接治疗比例相当(P>0.05);在血管再通上,2组血管 再通时间、术前侧支循环状态、取栓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组TICI≥2b级的比例显 著低于<100组(P<0.05);≥100组的90 d mRS评分显著差于<100组(P<0.05),≥100组的90 d功能独 立比例显著低于<100 组(P<0.05),2 组 90 d 死亡率、出血转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收缩压、不良侧支循环、ASPECTS评分是影响ALVO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 因素(OR=1.035、1.726、1.538,P<0.05)。结论:SPAN-100并不能作为ALVOS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风险 预测评估工具,但术前高收缩压、不良侧支循环、ASPECTS评分是影响ALVO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血管内治疗 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治疗的ALVO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3月后mRS评分,分 为良好预后组(mRS<3分)和不良预后组(mRS≥3分),比较2组基线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hs-cTnT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 纳入 127 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 55 例(43.3%),预后不良 72 例(56.7%)。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 hs-cTnT升高(OR1.037,95%CI 1.000~1.075,P=0.047)、年龄增加(OR1.070,95%CI 1.020~1.123,P=0.005)、 取栓次数增加(OR1.912,95%CI1.149~3.182,P=0.017)、ASPECT评分降低(OR1.479,95%CI 1.005~2.174, P=0.041)及颈内动脉闭塞(OR4.695,95%CI 1.524~14.492,P=0.007)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s-cTnT预 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0(95%CI 0.643~0.816,P<0.001),最佳截断值为15.45 ng/L,敏感度 63.9%,特异度69.1%。结论:早期hs-cTnT升高是ALVOS血管内治疗患者3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67例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死亡组和治愈组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入院实验室指标、抗菌药物和外科手术的差异。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和治愈组患者是否有肝病、入院休克、多处肢体损伤、入院白细胞、血小板、pH值、白蛋白、乳酸、谷草转氨酶、肌酐、降钙素原、肌酸激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入院乳酸( OR=0.628,95% CI:0.461~0.855, P=0.003)、白蛋白( OR=1.330,95% CI:1.062~1.667, P=0.013)、肌酸激酶( OR=0.999,95% CI:0.998~1.000, P=0.016)、入院至行外科手术时间( OR=0.118,95% CI:0.015~0.938, P=0.04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患者入院乳酸和肌酸激酶水平高、白蛋白水平低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入院至行外科手术时间≤12 h的患者预后较好。 结论:对于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救治,医护人员需在早期动态评估这些预后因素,并早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