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34例,根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中是否存在良好的颅内外侧支循环血管,将纳入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13)和侧支循环不良组(n=21)。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出血转化率和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为了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对溶栓预后的影响,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P值进行校正。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3.1%和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就短期预后而言,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溶栓后1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2.77±1.23)分和(3.24±2.66)分(P=0.492,校正P=0.390);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分别为(1.54±0.88)分和(2.52±1.83)分(P=0.044,校正P=0.071)。侧支循环良好组3个月mRS评分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OR值(95%CI)为0.20(0.05~0.78),校正OR值(95%CI)为0.15(0.03~0.73)。结论虽然没有证据提示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但是其可能显著改善溶栓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2月收治的85例ACI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我院进行规范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随访6个月,根据m RS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并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统计所有患者基线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6个月后,85例ACI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良好73例,占85.88%,预后不良12例,占14.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可能受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的影响(P0.05)。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6h是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6h是ACI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据此制定相关干预措施,以保证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负荷与轻型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9年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161例轻型ACI患者的资料。研究的临床变量包括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及血液学和MR参数。轻型ACI定义为基线NIHSS≤7分,3月不良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3分。CSVD负荷包括脑白质高信号(WMHs)、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CMBs)和扩大的周围血管间隙。根据头颅MR影像评价CSVD总体负荷,根据Fazekas分级量表评估WMHs严重程度。  结果  161例患者中男性117例(72.7%),3月不良预后患者为29例(18.0%)。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NIHSS、房颤、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WMHs和CMBs与急性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有关(P < 0.05)。分别将WMHs及CMBs进入两个Logistic回归方程模型。模型1中,基线NIHSS(OR=1.601, 95% CI: 1.203~2.130, P=0.001)、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OR=2.658, 95% CI: 1.013~6.978, P=0.047)和WMHs(OR=1.449, 95% CI: 1.033~2.031, P=0.032)与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模型2中,基线NIHSS(OR=1.650, 95% CI: 1.232~2.210, P=0.001),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OR=3.732, 95% CI=1.435~9.702, P=0.007)和CMBs(OR=1.242, 95% CI: 1.062~1.452, P=0.007)与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结论  WMHs和CMBs是轻型ACI静脉溶栓后3月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神经内科的188例ACI患者,根据预后良好与否分为预后不良组(n=74)与预后良好组(n=114)。ACI预后影响因素选取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之后改良Rankin(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PLR、NLR之间的关系予以分析,比较两组病死率。结果 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血糖水平、体重指数、血脂水平、血压水平、吸烟史患者比率、饮酒史患者比率、冠心病患者比率、2型糖尿病患者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发病至溶栓时间为(176.63±25.69) min,明显长于预后良好组[(142.41±28.37) min],NIHSS评分≥5分患者比率、高血压患者比率分别为75.68%、54.05%,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28.07%、29.82%),PLR、NRL、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侧支循环的急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治疗后首次成功再灌注(first pass reperfusion,FPR)对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急性脑卒中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及EVT治疗。应用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HIR)评估侧支循环,HIR<0.4为侧支循环丰富,HIR≥0.4为侧支循环不丰富。FPR定义为首次取栓时即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2b-3级。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不同侧支循环卒中患者EVT治疗后FPR对预后的影响。结果HIR≥0.4卒中患者72例,与非FPR组(30例)相比,FPR组(42例)患者3个月致死率(11.90%与33.33%)较低,3个月预后良好率(59.52%与33.33%)较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4.872,P=0.039;t=4.805,P=0.034)。HIR<0.4卒中患者108例,FPR组(73例)与非FPR组(35例)间3个月致死率、3个月预后良好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R为预测急性脑卒中HIR≥0.4患者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2.281,95%CI:1.419~5.286;P=0.018),而FPR在预测急性脑卒中HIR<0.4患者良好预后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OR=1.693,95%CI:0.596~4.798;P=0.319)。结论FPR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依赖于侧支循环,当患者侧支循环不丰富时(HIR≥0.4)FPR对卒中预后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期间收治的245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与非HT组(NHT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治疗时间(OT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特点等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5例接受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38例,占15.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0.737,95%CI:0.765~1.048)、溶栓前NIHSS评分(OR=0.590,95%CI:0.428~0.814)、OTT(OR=0.351,95%CI:0.530~1.185)、血尿酸(OR=0.954,95%CI:0.928~0.980)、溶栓前收缩压(OR=0.819,95%CI:0.737~0.910)、脑白质疏松(OR=0.459,95%CI:0.865~0.912)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溶栓前收缩压、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应谨慎,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后90 d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并根据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安全性及发病90 d时的病死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有8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5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共有5例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患者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起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7、5.126、2.715、4.249、3.918,χ2=7.86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不良预后与糖尿病史(OR=1.567)、溶栓前NIHSS评分(OR=1.916)、溶栓前收缩压(OR=1.269)、溶栓前血糖(OR=2.206)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近期预后与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糖代谢异常、血压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对这些高危因素给予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干预,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后再通动脉出现再闭塞的危险因素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发病3~6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发生再闭塞的情况.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闭塞2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30例.动脉溶栓后起初血管再通率为78.6%.再闭塞率为20.5%.稳定再通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modified Rankin Score 0~2)明显高于发生再闭塞者(80%与33.3%)(P=0.012).对两组患者单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16分(P=0.018)和动脉溶栓后仅获得部分再通(P=0.035)可能是血管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线NIHSS评分≥16分或动脉溶栓后仅获得部分再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于发生再闭塞,再闭塞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出现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阿替普酶治疗ACI患者294例的临床资料,24 h内发生出血转化为转化组(19例,6.46%),余为非转化组(275例,93.54%)。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脑梗死溶栓治疗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94例ACI患者中,转化组(19例)和非转化组(275例)的急诊收缩压(SBP)、急诊舒张压(DBP)、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N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血糖、基线凝血功能、基线血小板、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心房颤动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吸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SBP高水平(OR=1.627)、DNT越长(OR=1.015)、溶栓前NIHSS评分越高(OR=1.087)是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的ACI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高,高SBP,长DNT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128例纳入研究,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血管再通组(97例)和血管未通组(3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75.78%;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管再通组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NSICH)的比例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24 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7 d早期临床转归良好、90 d预后良好和生活自理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血管未通组(均P<0.05);2组7 d和90 d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患者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溶栓前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与预后。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溶栓治疗。统计溶栓治疗后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并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溶栓治疗后有侧支循环形成者45例(56.25%),无侧支循环者35例(43.75%)。有侧支循环形成者梗死病灶直径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者(P0.05),有侧支循环、无侧支循环者动脉狭窄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侧支循环者比较,有侧支循环形成者溶栓治疗前、后NIHSS、mRS评分均显著较低,简易神经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 CA)评分均显著较高(P0.05)。有侧支循环者近期预后BI指数好于无侧支循环者(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枝循环形成对改善患者神经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认知功能有重要意义,溶栓后是否有侧枝循环形成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及对溶栓治疗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行溶栓治疗的ACI 120例,检测溶栓前和溶栓1 d、溶栓5 d时中性粒细胞和NLR,均于溶栓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评估预后,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3~6分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剩余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NLR与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及对溶栓治疗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行溶栓治疗的ACI 120例中,27例预后不良。溶栓前,预后不良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溶栓前和溶栓1 d、溶栓5 d,预后不良组中性粒细胞和NL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和中性粒细胞、NLR水平与溶栓治疗预后有关(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溶栓前中性粒细胞和NLR单独及联合对溶栓治疗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以联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尿激酶动脉、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的差异及其并发症。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9项研究尿激酶动、静脉溶栓治疗ACI的效果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检验。结果(1)同质性检验:χ2=8.6092,自由度为8,P>0.05。(2)合并效应量的检验:OR合并=3.2943,OR合并95%可信区间为2.0071~5.4070。OR合并的检验:χ2=22.2399,P<0.001。(3)动脉溶栓的再通率为80.9%,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的60.0%(P<0.001)。(4)动脉溶栓组合并脑出血9例(3.3%),皮肤黏膜出血6例(2.2%),血尿1例(0.4%),死亡1例(0.4%);而静脉溶栓组合并脑出血21例(7.3%),皮肤黏膜出血34例(11.8%),消化道出血9例(3.1%),死亡10例(3.5%)。两组出血并发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ACI的再通率高,出血并发症及病死率低,对ACI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显著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闭塞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5—2017-04期间我院就诊的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再闭塞分为再闭塞组(13例)和稳定再通组(43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年龄和性别等)、既往病史(心房颤动史、高脂血症、高血压史、脑卒中史、吸烟史和糖尿病病史等)、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收缩压、溶栓时间窗等指标同血管再闭塞的联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管再闭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同稳定再通组相比,再闭塞组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心房颤动史、高血压史、收缩压、高脂血症、脑卒中史、TC、HDL-C、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NIHSS评分≥13分、溶栓时间窗、糖尿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再闭塞显著相关(P0.05),血管再闭塞组的总体生存时间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血糖、NIHSS评分≥13分、溶栓时间窗、糖尿病病史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收治的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50例,采用术后90天改良Rankin(mRS)评分分为远期预后良好(mRS≤2)组29例和远期预后不良(mRS≥3)组21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基础疾病、性别、年龄、术前ASPECT评分、术前NIHSS评分)、诊疗情况(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责任闭塞动脉、侧支循环、取栓次数、复合再通方式)、诊疗结果(血管再通率、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死亡)等进行单因素对比,单因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两组在合并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侧支循环、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责任闭塞动脉、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侧支循环、责任闭塞动脉、术后24小时 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术后1周颅内出血转化是影响支架取栓治疗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侧支循环代偿良好、血管再通率高、术后1周出血转化高、术后24小时 NIHSS评分恶化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立志  罗伟良  李博生 《新医学》2012,43(6):362-365
目的: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因素。方法: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后第90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19例)与预后不良组(27例)相比,合并房颤率低(P=0.031),溶栓前血糖较低(P=0.001),CT示早期缺血率低(P=0.043),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低(P=0.001),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NIHSS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血糖低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血糖低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白质病变(WML)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WML患者326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WML对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高龄、冠心病、合并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预后良好组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2.040,P=0.024)、溶栓前NIHSS评分(OR 1.128,P0.01)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出血转化组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的患者较未出血组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4.059,P=0.012)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中重度WML是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多模式血管影像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评估中的价值以及患者脑侧支循环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MCA闭塞性AIS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1周内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检查、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收集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TCCS与CTA评估侧支循环的一致性以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侧支循环评分(CCS)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TCCS与CTA检测患者侧支循环结果一致的患者66例,TCCS与CTA检测患者侧支循环结果的一致性高(Kappa值=0.825,P <0.05);将66例患者根据脑侧支循环状态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41例和侧支循环不良组25例,侧支循环良好组ASPECTS、CCS评分[(7.18±1.24)分,(3.97±0.83)分]均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5.21±1.07)分,(1.74±0.72)分,P <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90 d mRS评分[(4.61±2.94)分,(1.39±0.95)分]均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11.04±6.28)分,(3.17±1.24)分,P <0.05];ASPECTS评分与NIHSS、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724、-0.637,P <0.05),CCS评分均与NIHSS、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653、-0.619,P <0.05);ASPECTS、CCS评分联合评估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0.831,83.2%,70.5%)均高于ASPECTS、CCS评分单独评估(0.659,70.6%,68.7%;0.676,72.8%,68.4%,P <0.05)。结论多模式血管影像可从血管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等多个方面对MCA闭塞性AIS患者脑侧支循环状态进行综合评估,有效提高MCA闭塞性AIS患者侧支循环评估准确率。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对预后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rt-PA)治疗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123例,依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组(ACS,n=89)和后循环组(PCS,n=34)。通过观察rt-PA静脉溶栓后7天的NIHSS评分变化,比较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结果 ACS组的女性比例高于PCS组,发病至溶栓的时间短于P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S组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率为85.3%,高于ACS组(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部位(前循环,OR=4.782,95%CI:1.162~19.671)、入院时NIHSS评分(OR=1.189,95%CI:1.090~1.298)、糖化血红蛋白(OR=2.422,95%CI:1.497~3.919)是rt-PA静脉溶栓疗效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对PCS患者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钙化程度对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124例。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把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87)及预后不良组(n=37)。收集患者就诊时完善的颅脑CT,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J测量责任动脉侧颅内段颈内动脉虹吸段的钙化容积,并收集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一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颅内动脉钙化是否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计算钙化容积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联合预测因子,采用Medcalc 18.2.1统计软件,绘制溶栓前NIHSS评分的曲线及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计算两者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指标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显著性。  结果  钙化容积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95%CI=1.05~1.21)。溶栓前NIHS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77,95%CI为0.69~0.85,截点值为5分,敏感度为75.7%,特异性为72.4%;溶栓前NIHSS评分联合钙化容积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为0.75~0.89,敏感度为75.7%,特异性为80.5%。相较于单独应用溶栓前NIHSS评分,联合预测因子对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更高,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P=0.027)。  结论  钙化容积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独立相关,可以构成判断患者溶栓后预后情况的指标,且溶栓前NIHSS评分联合钙化容积对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价值优于单独应用溶栓前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