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升清降浊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其源于《黄帝内经》,兴于《伤寒论》,成于《脾胃论》,并为后世医家继承发展,广泛应用于含中医眼科在内的中医临床。本文从以上3部中医专著中探索了升清降浊法应用于眼科的理论渊源,从结构特点、脏腑调节、经络通路等角度探讨了升清降浊法应用于眼科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医临床研究总结了调脏腑升清阳、泻浊邪降浊阴、合针刺调升降、调情志畅气机等升清降浊法应用于眼科的临床法则,指出将升清降浊法运用到眼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武连仲教授根据脑的三大生理功能特点提出了清浊失司为脑病的重要病机,选取具有"升清降浊"功能的特色穴位,开创了"升清降浊针刺法",并以此治疗以清浊失司为主要病机的脑病。  相似文献   

3.
中医脑病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多变,风火易为患,危急重症较多,个体差异大且变化迅速,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故不能守一方、一证论治,在诊治时须辨证求因、贵乎精详、以法选方,通权达变。根据脾胃-脑相关理论,结合脾胃生理功能、病理特点探究脾胃与脑相关性,为脾胃论治脑病提供更多思路。脾胃疏中焦、化精微、升清降浊和统血的功能正常可保持脑髓的充盈、痰湿的运化、元神的清明及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若脾胃受损也可导致脑病的发生。当部分脑病发生时,从调理中焦脾胃角度,脾失健运、痰蒙脑窍者需以补脾疏肝,化痰祛瘀;生化无权、无以养脑者需温补肾脾,填精益髓;脾失统摄、瘀阻脑络者需补益心脾,益气活血。鉴于脾脑相关性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脑病注重节制饮食,调理中焦脾胃,以脾胃论治脑病的思路为中医治疗脑病提供一种行之有效、规范系统方法。临床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归脾汤、益气聪明汤、导痰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加减运用治疗不寐、中风等部分脑病,来研究从脾胃论治部分脑病的可行性,期望为中医部分脑病的防治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4.
刘瑞 《环球中医药》2014,(8):604-605
花宝金教授认为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肿瘤治疗,可以使湿、痰、瘀、毒等肿瘤病理产物逆转为正常的津液,以达到防治肿瘤的发生及复发转移,因而临床上十分重视气机升降理论在肿瘤中的应用。花宝金教授认为胃癌的发生与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治疗上不仅要重视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还要根据患者体质制定升清与降浊的比例,促使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探讨升清降浊法的源流和内涵,总结升清降浊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 用。认为头痛病机总属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升清降浊法可使精微上升,脑窍得养;浊邪下降,脑窍清明。临 床应用升清降浊法,通过健运脾胃,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助清阳上荣,引浊阴下降以治疗原发性头痛,可为 临床治疗原发性头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通腑理论的阐述,结合相关文献佐证,以通腑理论在中风、昏迷、眩晕、不寐、头痛、痴呆、郁证、颤证等脑病方面的临床运用为例,探讨其在临床中对脑病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以提高中医药论治脑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武继涛教授以气机升降理论为基础,研究心因性头晕的致病特点及治法,提出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是心因性头晕的基本病机,治疗上采用自拟升清降浊方,在临床中获得较好疗效。本文总结了武继涛教授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心因性头晕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Peng JD 《中国针灸》2011,31(7):631-634
介绍武连仲教授学术思想及关于武氏治神针法、升清降浊针刺法、临证特穴刺法的理论与内涵,及其施术运用方法.武老临证运用的治神针法和升清降浊针刺法,强调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注重以人为本,医患互动,因势利导;强调针法应激发经气、调整正气,以醒神、调神为施术核心.其治疗中风、痴呆、肿瘤等疑难病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介绍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心悸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体会。结合孟河医派经验,提出临床上气机生化升降失常为心系疾患的主要病机,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脂症与湿浊的关系;方法:根据湿郁致病理论,自拟“升清降浊汤”治疗高血脂症患者36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高血脂症患者的头晕、胸闷、肢麻、倦怠等症状逐渐缓解,降脂明显下降;结论:高血脂症与湿郁关系密切,从“湿浊内郁”着手,运用升清降浊汤可以有效的治疗高血脂症。  相似文献   

11.
冯文战  李光霞  张林  高立  刘代群  李陶  彭艳 《光明中医》2016,(19):2783-2785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医家的论著里未能得到系统总结和发展。现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3则。  相似文献   

12.
随着脑科学的蓬勃发展,人类对脑病的认识日渐提高。中医对脑病的认识可谓独树一帜。五藏所生的“精神魂魄意”的传输及展现,是脑的主要功能之一,亦离不开人体“(阴阳)气”升降出入的正常运行。结合脏腑与经络气机升降特点及符文彬教授的疏肝调神和心胆调治整合技术,探讨气机升降出入在脑病针灸治疗中的理论与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3.
总结周晓波教授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作者通过跟师侍诊,整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典型病案探讨其用药特色。周晓波教授治疗脾胃病以健脾益中,升降并用为核心,升法中补气升阳,配伍风药,降法中以降气为主,同治兼证,升降法中擅用药对,注重疏肝宣肺,取得良好疗效。周晓波教授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脾胃病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张大宁教授应用"升清降浊"法治疗肾脏病的渊源及疗效。方法:跟随张大宁教授出诊及聆听张大宁教授讲课,结合古今参考文献,收集门诊使用"升麻"治疗慢性肾脏病病历,观察其疗效。结果:张大宁教授应用"升清降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能够明显降低尿蛋白,减少血尿,改善肾功能。结论:张大宁教授应用"升清降浊"法治疗肾脏病"言之有理,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何平 《西部中医药》2011,24(4):14-16
王绪保老师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应用体现在临证工作中,尤其是把"升清降浊"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在胃病的中医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危立飞  于慧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145-1148
文章总结了前期有关血浊理论的成果,提出血浊理论是应现代疾病谱系变化而提出的新的"中医理论",用血浊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可以纳入检验医学等更多的现代诊疗手段,扩展中医四诊范畴,配合"援药理论",初步形成了适应现代临床的"理法方药"系统,为指导治未病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落脚点,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典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血浊证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浊理论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医学、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现状,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的对疾病防治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全新理论。克服传统中医诊断没有定性定量的缺点,制定血浊证规范的证候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将有效地丰富辨证论治的内容,增强辨证论治的依据,推进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升降散是清代温病大家杨栗山为治疗"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所设,其主要病机特点是外感邪热、火热内郁。该方经后世医家发展,灵活运用于临床,凡具外邪束表、里有郁热或湿热内蕴者,均可随证加减化裁,治疗多系统疾患。刘文军教授精研伤寒、温病等中医经典,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肾炎之中医病机既有伏邪为患,又有气机升降失常,后期更有络脉瘀阻;其中以外邪、湿热、血瘀为标;又肺、脾、肾3脏不足为本,各因素互为因果,然总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刘教授通过临证经验总结,认为升降散一从伏邪立论,二从升降立论,三从络病立论。治病求本,谨守气机失畅、湿热内蕴、络脉瘀阻之机,确立解表祛邪、升清降浊、调气活血之法,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19.
韩明亮 《光明中医》2016,(21):3196-3198
结合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传统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及我科临床的证治体会,对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概述,提出支气管哮喘主要与肺、脾、肾相关,病机是肺气不降而上逆。在临床治疗时,当根据病人"三因制宜"原则,或重左路升发、或重右路敛降、或健运中州、或补或泻,目的是恢复一身之气左升右降、中焦斡旋的正常运行模式,使正常之气得以宣发肃降,正胜邪退,阴阳调和。  相似文献   

20.
讨论血浊与老年脑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老年脑病防治中的意义。“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贯穿老年脑病的发生发展,是老年脑病的病理枢纽。清化血浊能够从根本上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对防治老年脑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