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8例门诊患者按抽签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针灸:取双侧风池、完骨、风府、头维、率谷,端坐位时脊旁有压痛的夹脊穴。辨证取穴,肝肾阴虚配双侧肾俞、太溪;肝阳上亢配肝俞、太冲;气血亏损配脾俞、足三里;寒湿凝滞配脾俞、肺俞;常规无痛进针,风池刺向对侧眼角,深刺1.5寸,以酸胀感向后头部放射为佳;夹脊穴深刺直达脊椎横突骨面,行合谷刺,以针感上下放射为佳;其余穴位常规针刺,留针30min。对照组24例氟桂利嗪,5mg/次,1次/d。治疗组24例穴位注射,舒血宁4m L,双侧风池、天柱穴,常规刺入,上下提插得气后,注入1m L左右药液;若局部酸胀,热敷数分钟减轻不适感,1次/d,疗程间隔2d。连续治疗5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5.80%。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傅应昌眩晕方治疗眩晕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8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9例氟桂利嗪,5mg/次,qn;培他司汀,2片/次,Tid。治疗组39例眩晕方(桑寄生、牡蛎各30g,生党参15g,制天麻、白芍、山茱萸、麦冬、茯苓、柏子仁、牛膝、丹参、桑叶、菊花、蔓荆子各10g,甘草5g),1剂/d,水煎200mL,早晚各服100mL。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眩晕残障程度评估(DHI)、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眩晕程度、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3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4.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DHI评分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傅应昌眩晕方治疗眩晕,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B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C组应用采用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3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三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半夏白术汤治疗眩晕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半夏白术汤(半夏、白术、天麻各10g,茯苓15g,陈皮10g,甘草6g),水煎450mL,1剂/d,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治疗组30例,穴位贴敷(易泰宁神阙贴),主穴:风池、合谷、太阳;配穴:丰隆、三阴交、足三里。1次/贴,4h/次。中药内服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眩晕分级量化标准评分、不良反应。随访3月了解复发情况。治疗1疗程,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配合半夏白术汤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陈建辉  陈鹏 《中医研究》2013,26(1):49-50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颈性眩晕患者给予针灸配合整脊治疗,针灸取百会、风池、完骨、大椎、外关等穴,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同时,颈部采用TDP照射.治疗最少1次,最多7次.整脊治疗一般在针灸治疗期间,整复1~3次,2次整复间隔1~2 d.结果:痊愈34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0例.结论:针灸配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推拿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5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钊 《光明中医》2010,25(9):1680-1681
目的观察推拿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取推拿加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颈复康颗粒口服治疗;10d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d,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51.72%,总有效率89.66%,与对照组28.57%和60.71%相比,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推拿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优于颈复康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眼针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舒血宁注射液20mL(5mL/支),1次/d,静滴。治疗组30例眼针(肝区、上焦区)35×25mm毫针在相应眼穴区距眶内缘2mm处,平刺,由该区始点向该区终点方向,刺入0.3cm,留针30min,1次/d。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判定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为主,并随证加减配穴.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间歇1d,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中,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结论:针刺颈夹脊穴配合透穴刺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眩晕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0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西比灵胶囊5mg/次,1次/d。肠溶性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肠溶性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眩晕停25mg/次,3次/d。维脑路通0.2g/次,3次/d。治疗组45例辨证分型,分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四型对症治疗。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1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痊愈21例,好转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2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分型治疗眩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疗效。[方法]将12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取百会、太冲、风池、足三里、三阴交(除百会均为双侧),肝阳上亢者加侠溪、太溪穴;痰湿中阻者加中脘、丰隆穴;气血亏虚者加膈俞、脾俞穴;肾精不足者加志室、肾俞穴。对照组60例单纯针刺,风池穴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1~1.5寸,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使针感上传于头;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志室、肾俞、膈俞、脾俞等穴得气后行提插补法;中脘、丰隆、侠溪等穴得气后行提插泻法;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1次/d,20次为1疗程。治疗组60例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神经妥乐平注射液6mL(3.6u×2)+注射用水配成20mL。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或肌层,小幅度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缓慢推入0.5~1.5mL/次.穴,1次/周,4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5例,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13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穴位注射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天麻饮治疗眩晕8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哲  魏霞  董庆梅 《陕西中医》2003,24(2):125-126
目的 :观察经方半夏白术天麻汤、泽泻汤化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用天麻饮 (天麻、茯苓、半夏、当归、白术、泽泻、川芎、菊花等 )治疗 ,对照组用氟桂嗪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81 %、95 .6% ,对照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1 9.8%、67.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天麻饮治疗眩晕有平肝潜阳 ,化痰燥湿 ,活血通络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80例腔隙性脑梗死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平 《光明中医》2016,(8):1111-1112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给予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天;对照组40例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次/天,两组均观察14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72.5%。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腔隙性脑梗死性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止眩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自拟止眩汤口服,对照阻以眩晕停口服.结果:组患者总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药物对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有良好疗效,对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还原黏度高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集聚、变形指数均有明显影响.结论:自拟止眩汤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脂、血流变的多项指标,从而达到治疗眩晕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皆于肝有关,故宜辨证分型从肝论治。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肝风夹痰,化痰熄风,健脾祛湿,半夏白术天麻汤;肝气郁结,疏肝解郁,清利头目,逍遥汤;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养阴疏肝,龙胆泻肝汤;肝血亏虚,补血养肝,柔肝止眩,四物汤合归脾汤;肝阳虚馁,温阳暖肝,降逆和胃,吴茱萸汤。认识眩晕各证之间转化和兼夹证,以发展变化的动态思维具体分析,以便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切合病机,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痰邪是眩晕致病主要因素,痰邪致病易与风、火、湿、瘀病邪相兼为患,治疗痰症眩晕要详辨痰火、风痰、痰湿、痰瘀.依痘不同分而治之,方可彰显疗效。  相似文献   

17.
眩晕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古今医家对眩晕论述颇多,主要从瘀血、肝风论治,通过分析痰饮在眩晕发作的病因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张仲景、朱丹溪对痰饮致眩的治疗经验,同时浅析导师根据仲景、丹溪理论治疗眩晕1则医案,为今后治疗眩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眩晕3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容平  徐大鹏 《陕西中医》2003,24(2):124-125
目的 :观察清热化痰类的中药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 :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黄连、半夏、竹茹、白僵蚕、天麻、川芎等 )治疗眩晕 3 6例。结果 :总有效率 1 0 0 %。提示 :清热化痰 ,健脾定眩法是治疗痰热上扰清窍型眩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椎基地动脉供血不足(VBI)属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患者,多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病史,临床上年轻患者有增加倾向,多为职业因素引起的颈椎病型.其临床症状复杂,主要表现是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常见的症状是眩晕,可伴发呕吐、耳鸣、眼球震颤、面麻、吞咽发呛、共济失调、四肢无力、偏瘫、半身感觉障碍等症状.该病常为突发性,并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本病轻者影响工作、学习,治疗不及时发展严重者可发生相应区域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姜德友  朱紫薇 《河南中医》2011,31(7):710-712
祖国医学认为“药食同源”。战国至三国时期是食疗治疗眩晕病的起步阶段,魏晋隋唐时期对于眩晕病食疗的理论研究趋于增多,宋至金元时期在眩晕的防治研究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后世奠定了坚实基础,明清以后食疗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眩晕病的食疗也成为不能忽略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