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采用“扳机点”小针刀配合手法、封闭疗法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腰背部肌筋膜疼痛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扳机点”小针刀配合手法、封闭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功能状况以及肌电图信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调查表(ODI)、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及Barthel量表(MBI)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ODI功能障碍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FM下肢功能评分、M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肌电图信号平均肌电波幅(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电图信号AEMG、MPF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采用“扳机点”小针刀配合手法、封闭疗法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腰背部肌肉肌张力、肌力以及疲劳感,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腰背部及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镜像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肌电图信号、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43例。所有患者开展常规康复治疗及训练,对照组同时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电图信号[股直肌、半腱肌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功能[Fugl-Meyer量表(FMA)]、步行能力[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结果:两组治疗后股直肌、半腱肌MF、MPF水平,BBS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治疗后股直肌、半腱肌MF、MPF水平,BBS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肌电图信号及下肢功能,提高机体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冲击波疗法治疗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4例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其中治疗组患者予浮针配合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患者予物理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冲击波疗法能有效缓解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疼痛症状,改善颈肩部的活动功能,治疗安全简便,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对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32例产后下背痛患者按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d/周,共计4周。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疼痛相关的视觉模拟量表法(VAS)、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CODI),于治疗后使用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评价患者竖脊肌的痛侧和对侧表面肌电信号(sEMG)活动,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痛侧的竖脊肌的MF、MPF均较对照组痛侧下降、AEMG较对照组痛侧升高(均P<0.05)。结论: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sEMG变化亦提示悬吊运动疗法对患者竖脊肌功能水平和疲劳程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王秋媛  冷雪峰 《妇幼护理》2024,4(8):2015-2017
目的 探讨磁电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本院收 治的 100 例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采取生物反馈电 刺激、筋膜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展磁刺激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性功能、盆底肌电位恢复 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症状初次缓解治疗次数、盆底表面 肌电值恢复治疗次数、症状完全缓解治疗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 FSF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磁电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能缓解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患者的疼 痛程度,改善女性性功能,促进盆底肌电位恢复,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下肢整体训练联合髋周筋膜手法对慢性足底筋膜炎症状的疗效。方法:取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体外冲击波、踝足牵伸及训练);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及下肢整体训练联合髋周筋膜手法。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试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第1步”数字疼痛评分(NPRS)、下肢Y平衡测试(YBT)值、髋外展和伸展肌群的峰力值;并比较观察组各指标间的相关性(Pearson分析)。结果:治疗3周后,2组AOFAS、观察组患侧YB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2组NPR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AOFAS及YB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髋外展及伸展肌群峰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髋外展肌群峰力值与AOFAS、YBT值具有相关性(P<0.05),髋伸展肌群峰力值与YBT值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下肢整体训练联合髋周筋膜手法可有效改善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经络穴位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58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扳机点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经络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腰背功能障碍。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6.55%(28/29),高于对照组72.41%(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R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经络穴位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腰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方法 对24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7例正常对照组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诱发双侧下肢屈伸髋及膝关节,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 偏瘫组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均值明显减小,平均肌电值(AEMG)均值显著增大(P<0.001);活动侧的MF、MPF显著小于非活动侧(P<0.001),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P<0.05),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P<0.01);健侧活动侧MF、MPF均值明显增高,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活动侧MF、MPF均值股外侧肌(VL)最大而非活动侧股内侧肌(VM)最大,活动侧、非活动侧AEMG均值股二头肌(BF)最大;偏瘫组双下肢四组肌肉MF、MPF均值减小,患侧以股直肌(RF)最小,健侧以BF最小(P<0.01),双下肢的AEMG均值明显增大,尤以BF增高最明显,特别是健侧下肢;四组肌肉AEMG均值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逐渐增大,其中BF始终是最大,而VM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增大最明显.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MF、MPF均值明显减小,而AEMG均值增大;活动侧的MF、MPF小于非活动侧,其中健侧活动侧明显增高,而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DMS)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康复干预(包括足底按摩手法及超声波治疗),观察组还同时辅以DMS治疗。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足底超声检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疼痛、足底筋膜厚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2.9±1.9)分]、足底筋膜厚度[(2.84±0.71)mm]及MBI评分[(74.9±9.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DMS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干预,能进一步缓解疼痛,促进患部炎症水肿消散及生活质量提高,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究一次腹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和一次牵伸运动练习对原发性痛经女性在经期时的即刻镇痛效果。 方法:共54例原发性痛经女性参与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20例)、运动组(18例)和空白对照组(16例),肌筋膜触发点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腹部触发点针刺治疗,运动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时长为30—45min的牵伸运动练习,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采集压痛阈值、Mc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 结果:即刻治疗后,组内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在各个部位的压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Mc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运动组在腹部远端区域见压痛阈值显著提高(P<0.05),在部分腹部近端区域(腰椎左侧、上腹直肌处)见压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McGill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痛经症状积分仅有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与对照组之间仅在腕背部右侧、斜方肌右侧、下腹直肌左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经期时,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可以立即降低机体的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强度,以及缓解痛经相关症状,而即刻的牵伸运动可能提高机体的疼痛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悬吊下数字作业疗法(OT)评估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数字OT组和悬吊组,每组30例。三组均行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并予传统OT治疗;数字OT组行上肢数字OT系统训练,悬吊组在上肢悬吊状态下行数字OT系统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桡侧腕背伸肌收缩时的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评分、MBI评分、AEMG、RMS、MF和MPF均显著改善(|t|> 9.202, P <0.001),悬吊组各项指标最优(F> 8.791, P <0.001)。结论 悬吊下数字OT系统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上肢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影响。方法:选取CNLBP患者4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的疗效及功能进行评估,表面肌电图仪采集竖脊肌、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的肌电信号,分析均方根值(RMS)和平均肌电值(AEMG),并计算屈曲-放松比值(FRR)。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SF-36评分和竖脊肌、腹直肌、腹外斜肌的RMS值及竖脊肌FRR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PNF训练可显著改善CNLBP患者的功能,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艾地苯醌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95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分2组: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2组均采用常规及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艾地苯醌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3、6周后肢体运动功能(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6周后的FMA(上、下肢)、MBI得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3周后的MBI得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6周后FMA(上、下肢)、MBI得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3周后的FMA(上、下肢)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艾地苯醌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更佳,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腰肌劳损应用小针刀与推拿联合治疗的效果。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中医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68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与治疗组(34例),分别行推拿治疗、推拿联合小针刀治疗,对比疗效、疼痛发作频率、每次疼痛发作持续时间、疼痛度、腰部功能及复发情况。 结果 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4.12%,高于对照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周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发作频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周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周短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周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2.94%,低于对照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慢性腰肌劳损应用小针刀与推拿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缩短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并减轻疼痛度,促进患者腰部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下背痛患者双侧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与肌肉横断面积(CSA)变化差异,分析两者之间变化相关性。 方法 选取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对照组)和30例下背痛患者(病例组),利用表面肌电图检测仪和超声诊断仪分别对2组受试者L5~S1部位双侧多裂肌的AEMG值及CSA值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对照组多裂肌AEMG和CSA值的左右侧之间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疼痛侧AEMG和CSA值均小于非疼痛侧,且两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疼痛侧的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766),病例组非疼痛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763);对照组左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807),对照组右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800)。 结论 下背痛患者疼痛侧多裂肌AEMG和CSA值与健侧相比偏小,且双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变化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改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神经内科诊治的脑卒中患者1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时,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Brunnstrom分期评估患侧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评估步行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前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FMA-LE评分、Brunnstrom分期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FAC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FAC分级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MBI、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MBI、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MBI评分中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时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8周时观察组MBI评分中的进食、穿衣、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增强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功能力、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穿衣、上下楼梯、平地行走能力),改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在学龄期脑瘫患儿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表面肌电仪对患儿进行测试,分析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60例患儿治疗前后GMFM量表A、B、C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D、E区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60例患儿治疗3个月后功能位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RMS、AEMG、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RMS及A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MG能够定量反映肌肉功能的水平,可作为脑瘫患儿疗效评估的电生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前庭电刺激联合闭链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下肢功能训练,以闭链康复训练为主,观察组在闭链功能训练过程中同步进行前庭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利用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的步态周期、支撑相、摆动相和步速进行测量,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步速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LE、MBI和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FMA-LE、BBS、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功能训练联合下肢闭链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头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头针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双下肢主要肌肉肌张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两组下肢内收肌群、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治疗后内收肌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头针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下肢肌张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在预防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残余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60例,依随机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于术毕观察患者期间寻找腰背部痛点进行小针刀治疗.术前术后通过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JOA下腰痛评分来评估患者的疼痛及功能.通过随访术后3天,术后1月、术后6月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治疗组术后3天、术后1月,术后6月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来观察小针刀疗法预防PKP术后残余痛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术后3天、术后1月、术后6月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术后1月治疗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治疗能减轻椎体成形术后早期的腰背部残余痛,可巩固提升临床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