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彭瑶  喻斌 《河南中医》2021,41(3):361-364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治疗便秘处方的用药规律,总结叶天士治疗便秘的诊疗思路.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治疗便秘的医案,整理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筛选并整理出37则便秘医案,共计46诊次,46个处方.频数分析得到32味高频中药,用药种类以补益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物归经主要为肺经、肝...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叶天士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并整理叶天士治疗不寐的处方,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中的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处方92首,中药147味,高频药物为白芍、人参、茯苓、半夏、茯神等;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苦、辛、酸次之;归经以肺经为主;功效以清热为主,宁心、养阴生津、燥湿化痰次之;聚类分析得到4组药物组合,包括燥湿化痰、滋阴潜阳、清热泻火、补益阳明之剂;关联分析得到常用药对,半夏-茯苓。结论 叶天士治疗不寐重视以白芍酸苦敛泻厥阴、甘味补益与燥湿化痰之剂和调脾胃、苦寒清热泻火、滋阴潜阳之剂交通阴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疟病组方思路,探讨叶天士临床辨治疟病用药规律与特色.方法 以《临证指南医案》卷六疟病篇所载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及系统聚类算法、因子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疟病的高频药物有6味(用药频次≥40),分别为:生姜、人参、半夏、茯苓、知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妇人癥瘕的用药规律及其特点。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癥瘕的医案,采用Excel 2010、SPSS 19.0、SPSS Modeler 15.0软件对医案中的药物频数分析、药性药味、归经特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网络分析。结果:茯苓、当归、香附的频数最高;补虚药的频数最高;药物性味多以辛温为主;归肝脾经的药物最多。关联规则分析包含2种药物的药组有8组:川楝子、延胡索;当归、白芍;当归、肉桂;茯苓、地黄;小茴香、青葱管;当归、桃仁;川楝子、青皮;当归、地黄。包含3种药物的药组有3组:茯苓、小茴香、当归;地黄、茯苓、当归;当归、青葱管、小茴香。聚类分析最终形成4个聚类,分别具有温经通脉、散瘀止痛;活血清热、调经止痛;健脾利水、养血调经;疏肝行气、散寒止痛的功效。关联网络分析得出的核心药物为白术、川楝子、当归、人参、桃仁、地黄、香附、延胡索、甘草、茯苓、陈皮、青葱管。结论:叶天士治疗癥瘕时,根据病情特点,最常用茯苓、当归和香附,最注重温经散结之法,并配以养血活血、疏肝解郁、温中健脾等治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病内服方药的性能,探讨叶天士治疗消渴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内服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加以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其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叶天士治疗消渴常用药以频次大小前12味药依次为甘草、麦门冬、人参、山药、山茱萸、茯苓、生地黄、熟地黄、知母、附子、桂枝、石膏等;使用最多为补益药,其次为清热药;入脾胃和肺经药物最多;药味多为甘、苦,药性以寒为主。结论:叶天士治疗消渴病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用药规律是:滋阴为本、借重甘味,清肺运脾、助肾气化,泻火致津、肃清阳明。  相似文献   

7.
蒋凯  鲁嵬 《光明中医》2013,28(3):453-455
叶天士治疗头晕,首先是用药灵活;其次以补益药物为主,补益药物中又以补益阴血为主,补益阴血的药物中又以入肝肾两经的药物为主;再次认为肝风内动,上扰清窍为头晕发病的主要机理,所以治疗时所选用的药物也以入肝经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8.
郭付祥  薛韵  周丽  黄子彦  白强民  张春和 《河南中医》2019,39(11):1703-170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疮疡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临证指南医案·卷八》中疮疡使用药物,并分别查出其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UCINET及NetDraw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疮疡的高频药物为牡丹皮、甘草、当归、人参、茯苓、夏枯草、连翘、金银花、栀子、生地黄、郁金、白芍、香附、水牛角、赤芍,多属清热药和补虚药,药性多寒,药味多苦、甘、辛,归经多属心、肝、脾、肺。结论:叶天士治疗疮疡以消散为主,兼以调和营卫、理气解郁、补益脾气、养血生肌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中的52个医案中所使用药物,按照频数、配伍频数、以及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叶氏治疗中风病的用药特色以及用药规律。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叶氏用药轻灵,寒热平调;喜用滋阴补肾、健脾化痰、咸寒清热之品。滋阴补肾药物如枸杞子、熟地黄、肉苁蓉、石斛、牛膝、当归;健脾化痰药物如半夏、茯苓、生姜、竹沥、人参;咸寒清热药物如羚羊角、玄参、连翘、生地。用药强调辨证,急证以固护阳气为先,缓证以补肾化痰为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医案的核心用药情况,认识叶天士辨治痹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痹证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通过分层切片算法的应用,进行《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病案数据的目标关键词频率统计的计算。利用Cytoscape可视化,提取医案的中药及药物性味归经规律。结果:卷七痹所载55例医案,共有处方79条,共使用中药122种。叶天士常用茯苓、桂枝、白术、当归等药物辨治痹证。叶天士治痹喜用温药、寒药、平药维多,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次之。用药归经方面,叶天士治痹注重调肝、肺,其次为调脾、肾、胃、心。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的4种痹证进行总结发现:4种痹证在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且各有特色及不同侧重。结论:叶氏在辨治痹证时,学宗《内经》,尊经不泥,重视脾胃,培补中焦,认为痹证多病久入络,善用虫药以通为用。  相似文献   

11.
<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记载了清代名医叶天士独特的辨证及用药经验,包括体质辨证、摄补法及补奇脉法等3个方面.体质辨证是对<内经>体质学说的延伸和发展,明确了一些常见体质类型的特点、病机及用药规律.摄补法是叶天士治疗虚劳的基本原则,通过补益法和固摄法相结合,达到补虚扶正、涵藏肝肾的作用.补奇脉法是叶天士独特的学术经验,认为奇脉病多有失血失精病史,奇经八脉隶属于肝肾,通过血肉有情之品补益肝肾,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杰  李莉  唐林  孟静岩 《河南中医》2016,(5):909-912
目的:通过对近现代临床应用于脾阳虚证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脾阳虚证方剂中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3首,涉及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显示甘草、干姜、人参、白术、陈皮、附子、木香、肉桂、茯苓、丁香等为常用药物,以补气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性味分布情况显示治疗脾阳虚证以温、热、平性及辛、甘、苦味药为主,以辛热、辛温、甘平、辛苦温药居多。结论:脾阳虚证的遣方用药规律为药性上以温药、热药为主,药味上以辛、甘味为主,药物选择以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和温里药(干姜、附子)为主,为临床脾阳虚证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文献总结和分析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三大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中的中药分类、性、味、归经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35篇文献共涉及79首方剂,18类药物,140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数共881;使用频率前六位的中药类别依次是补虚药(25.09%)、清热药(13.85%)、化痰止咳平喘药(9.42%)、安神药(9.19%)、活血化瘀药(6.81%)和理气药(6.81%);使用频数≥10的中药30味,前十位依次是甘草、石菖蒲、茯苓、大黄、当归、远志、半夏、酸枣仁、郁金和黄芩;药性使用频率最高是寒性(38.02%),寒、凉、平性药物累积频率为68.10%。药味使用频率位于前两位的依次是甘味(30.99%)和苦味(30.14%);归经频率最高的是肝经(16.99%),其次是心经(15.77%)和脾经(15.30%)。结论: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多以补虚、清热、活血、化痰、安神、理气为法,临床常选用具有补虚、清热、燥湿等作用的甘寒、苦寒之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李寿彭治疗胃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寿彭治疗胃痛的400个病例,录入400条初诊处方,建立总体、主要证型、主要证素用药数据库,分别统计分析用药频率.结果:所使用药物有明显的规律性,最常使用的一些药物为验方腹痛宁的组成部分.结论:李寿彭治疗胃脘痛主要以腹痛宁验方为基础加减,注意辨证合方,寒温并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李士懋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士懋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结果:李士懋教授治疗冠心病常用药以频次大小前15味药依次为桂枝、制附子、半夏、茯苓、干姜、炙甘草、蒲黄、细辛、黄连、枳实、石菖蒲、白术、丹参、白芍、瓜蒌;使用最多为活血药,其次为温里药,再次为化痰、补气、解表、清热、平肝药;常用药物组合有:桂枝、制附子,炙甘草、桂枝,茯苓、桂枝,干姜、制附子,干姜、桂枝、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细辛,白术、茯苓,茯苓、制附子,白术、桂枝,干姜、细辛、桂枝,白术、茯苓、桂枝,半夏、茯苓,茯苓、桂枝、制附子等。结论:李士懋教授临床重解表和温里,喜用附子、桂枝、半夏、茯苓、干姜等药。  相似文献   

16.
张小朵  李荣 《河南中医》2016,(11):2039-2042
目的:探索药枕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分布规律,为高血压病药枕治疗提供客观的临床用药依据。方法:以"药枕""中医外治法""高血压病"为检索词,检索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检索筛选的文献用Excell 2003录入和整理并进行逻辑校对,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药物药类、归经进行频次、频率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18篇,涉及中药共44味,出现总频次128次。其中中药以菊花的使用最多,其次为夏枯草,川芎,磁石,牡丹皮。中药分类以平肝熄风药、清肝热药为主,活血化瘀药次之;中药归经以肝、肺经为主。结论:中药药枕治疗高血压用药是以平肝熄风、清肝热为主,兼顾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医药家的补充和完善,蕴藏着非常实用的临床价值,而其中以性味、归经为主体的中药性能是中药理论核心,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易水学派开山张元素在继承前人药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用药经验,完备了中药学理...  相似文献   

18.
成人麻疹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伟  周红  罗翌  刘涛 《中国中医急症》2002,11(5):351-352
目的 探讨成人麻疹的诊治规律。方法 对1998年1月-2001年7月我院急诊留观病房收治的34例成人麻疹患者相关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成人麻疹特点主要有:发病年龄大多在18-30岁,高热伴消化道症状多见;早期易被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诊时多已进入疹出期,辨证为毒邪外透型。结论 进行了1次接种麻疹疫苗并不能获得对麻疹的终身有效免疫,应考虑2次接种,以彻底控制麻疹的流行;成人麻疹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疗效可靠,可使疾病按照病程规律自然转归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张景岳辨治中风病学术思想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在中风病的治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元气虚损”是中风发病的根本因素,而其他因素(如痰、瘀等)皆继发于元气虚损;治疗也应以培补元气为主。现浅识如下。1中风非风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的认识,在唐宋以前,均认为以外风为主。至元代王履首先提出“类中风”之名:“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但也有的医家认为“类中风”包括尸厥、痰厥、血厥、酒厥、中虚、中气、中食、中寒、中火、中湿、中暑、中恶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芥子、莱菔子炒制前后以及芥子不同品种饮片的UPLC图谱,分析3种中药饮片炒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50 mm,1.8μm),流动相乙腈(A)-含0.08 mol·L-1甲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20%A;5~7 min,20%A;7~25 min,20%~25%A;25~30 min,25%~90%A),柱温35℃,进样量10μL,流速0.3 m 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白芥子与炒白芥子饮片共检出7个共有峰,白芥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新生成1个色谱峰a,但其原有色谱峰8~10均消失。黄芥子生品与炒制品有10个共有峰,黄芥子炒制后部分色谱峰的峰面积显著降低,色谱峰11几乎消失。莱菔子与炒莱菔子有6个共有峰,莱菔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变化显著,色谱峰a消失,新生成2个色谱峰。通过比较白芥子、黄芥子和莱菔子的UPLC图谱,发现3种中药饮片中均归属出其共性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但在主要色谱峰峰面积及数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UPLC建立芥子不同品种及莱菔子生、炒饮片的图谱能全面反映出饮片的物质基础内涵以及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为揭示这3种中药饮片炮制原理和进一步诠释含硫代葡萄糖苷类中药饮片炒制共性原理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