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广西中医药》2015,(4):12-14
<正>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将2010年以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体针1.1针刺夹脊穴王琳晶等[1]随机抽取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成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针刺、巨刺法针刺夹脊穴及常  相似文献   

2.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死亡率随之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有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现象是中风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近年来针灸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现状,归纳针灸治疗规律和效果,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手检的方法收集近7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归纳不同针灸手法的治疗效果;结果:针灸包括毫针传统针刺法、头针、电针、灸法、颅针以及针灸结合现代康复等综合疗法对本病均具有良好疗效;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偏瘫中具有独到之处,尤其是近年来许多患者通过中医针灸治疗使偏瘫的症状显著缓解,获得了更理想的生活质量,也使得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受到临床重视.本次研究对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促进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痉挛量表疗效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2个疗程时2组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但同期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可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抗痉挛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研究组予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Ashworth痉挛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SEP相关参数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N20潜伏期与N20-P25波峰振幅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相关穴位治疗,每日1次,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近5年来针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刺取穴规律、针刺手法和除针刺以外的治疗方法,充分显示了针灸治疗该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用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FM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近十年来的临床文献,得知针灸及其综合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显著疗效,并显示出治法多样、操作方便、无副作用等优势。综述近十年针灸治疗该病的方法、疗效,指出研究方法中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灸法治疗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收集2000 - 2018年间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以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的RCT文献为收录标准。治疗组选用灸法,对照方式为常规护理或者基础治疗、对症治疗等,以Piper评分、BFI评分、KPS评分、EORTC QLQ-C30生活质量评分、免疫细胞为评价指标,其中Piper、BFI为第一结局指标。结果 最终纳入18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一共涉及样本量1472例,对于肿瘤或者化疗导致的疲乏采取亚组分析,将相关数据及指标信息录入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灸法缓解疲乏程度比常规护理、对症支持等治疗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 = -1.29(95%CI [-1.88,-0.70]),(Z = 4.27,P < 0.0001)]。结论 灸法能改善癌因性疲乏的症状,一定程度上提升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过未来尚需开展更多质量优良、随机方法确切、数据真实性较好的临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康复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留有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100例住院患者据其住院号的单双随机分成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拮抗肌经络腧穴治疗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肢拮抗肌群阿是穴进行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选取常规穴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初期(治疗前)、末期(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Ashworth评价量表(MAS)、Barthel指数评价量表(MBI)评价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在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部浅刺加药线点灸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中风上肢瘫痪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瘫痪的最佳方法和介入时机。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神经干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阳明经穴法。同时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量表作为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上肢功能针刺效应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入组时,上肢的运动功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疗程(4星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肢的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神经干的方法治疗早期中风上肢瘫痪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以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2组,其中50例应用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联合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50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时分别评价日常生活能力(BI)、Berg平衡量表、最大步行速度(MWS)、步行功能(Holden)进行评分。使用肌电图仪对患者进行H反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效果更为明显,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Berg平衡评分、步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步行功能(Holden)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对照组患者H反射亢进,潜伏期时间有所缩短至,肌电图波峰增高,说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而观察组患者H反射潜伏期缩短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波峰没有增高现象,说明患者H反射情况较好。结论: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性偏瘫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针刺联合拔罐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g 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搜集针刺联合拔罐治疗单纯性肥胖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间范围均从建库至2019年6月。选取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偏倚风险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项研究,共计10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比较临床总有效率、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方面根据对照组干预措施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所有疗程结束后,针刺联合拔罐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针刺对照组(OR = 2.28,95%CI[1.56,3.32])和拔罐对照组(OR = 8.79,95%CI[4.20,18.40]);在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方面,针刺联合拔罐较针刺对照组(Z = 2.72,P = 0.007,SMD = -0.21,95%CI[-0.36,-0.06])和拔罐对照组(Z = 4.23,P < 0.001,SMD = -0.54,95%CI[-0.79,-0.29])有一定优势;在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BMI方面,针刺联合拔罐较针刺对照组(Z = 8.70,P < 0.00001,SMD = -0.69, 95%CI[-0.85,-0.54])和拔罐对照组(Z = 3.30,P = 0.001,SMD = -0.42,95%CI[-0.67,-0.17])有一定优势;针刺联合拔罐较针刺对照组(Z = 3.14,P = 0.002,SMD = -0.46,95%CI [-0.75,-0.17])在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腰围方面呈现一定优势,而针刺联合拔罐组与拔罐对照组(Z = 1.39,P = 0.17,SMD = -0.33,95%CI[-0.81,-0.14])在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腰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比较臀围及腰臀比方面,针罐联合组对比对照组在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臀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49,P = 0.14,SMD = -0.22,95%CI[-0.52,0.07]),针罐联合组对比对照组在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腰臀比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01,P = 0.31,SMD = -0.11,95%CI[-0.32,0.10])。13个研究中有3个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尚可。结论 根据当前研究证据表明,针刺联合拔罐较单纯应用针刺或拔罐相比,在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BMI以及腰围方面优势较明显,且安全性尚可。本研究纳入RCT数量较少,方法学质量偏低,且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需进一步高质量研究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和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传统针刺联合常规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康复期联合拮抗肌针刺进行干预。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患侧痉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评分,MAS)、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和肌力结果分别为(1.58±0.6)分和(372.7±21.6)N,均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测定结果(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82.8±10.6)分和(83.7±5.6)分,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对患侧痉挛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改善患肢肌张,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应用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通络法是针对络脉不畅引起病变的治疗大法。笔者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论述运用通络法治疗不同证型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以及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经过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容受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升高以及胃排空延迟等.西药治疗FD为当前主要治疗方法,为对症治疗,但存在不良反应较多、依从性较低等不足之处.针灸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20.
金翊思  袁波  张桂珍 《河南中医》2015,35(1):142-144
目的:观察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8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A组采用Bobath疗法进行上肢康复功能锻炼,每日30 min,每日1次。B组在A组康复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患侧肩髃穴、臑会穴针刺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治疗20 d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手、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07、0.000、0.000);且B组患者的手和上肢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P=0.003、0.004);治疗后,A组的Fugl-Meyer评分为(25.00±6.32),B组的Fugl-Meyer评分为(33.06±6.00),B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04);A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61.11%,B组肩关节脱位发生率为5.56%,B组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01)。结论:肩部针刺结合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减少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