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脏腑背俞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贾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5,25(6):414-416
目的:探讨脏腑背俞穴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背俞穴及其主治的由来,背俞与标本、气街理论的关系以及背俞所反映的腧穴主治的部位特点,探讨脏腑背俞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结果:背俞作为足太阳经循行线上的一组腧穴,其主治病症未见该经的经脉病候,从十二经脉理论很难解释.而标本、气街理论,腧穴主治部位特点与主治的关系,以及因腧穴归经而出现的经脉分支等,有助于解释背俞主治五脏六腑病症的原因.结论:腧穴主治与经脉病候、经脉循行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以<灵枢·经脉>而论.  相似文献   

2.
郭海媚  陈波  陈泽林  郭义 《陕西中医》2019,(8):1112-1115
探究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在针灸临床取穴与配伍中的应用,通过对标本根结、气街四海历史源流考证,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发现标本根结理论强调了末端穴位的重要性、扩展了按经取穴的范畴,是针刺临床上远近配穴法、特定穴临床运用规律的理论基础;气街四海理论奠定了按部取穴的理论依据,揭示了人体内脏与胸、腹部之间内外、前后相应的规律,为临床俞募配穴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标本根结、气街四海作为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临床取穴与配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多篇章曾明确提出腧穴数目有365个,但屡经争论,至今仍未确定符合《黄帝内经》本意的这365穴。据笔者统计,《黄帝内经》中出现的与当今362正经穴匹配的有155个。虽然各朝代正经腧穴的数目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仍在365左右徘徊,而未被归经的奇穴或效应点的数量却迅猛增长并广泛用于临床。经络理论为腧穴的发展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腧穴的发展,了解腧穴渊源,理解腧穴涵义,完善经穴标准,有助于腧穴与经络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街以其特有的横向联系方式,将人体各部联系成为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作为表里内外横向联系的捷径,加强了针灸对内脏疾病的治疗效果,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并对说明脊柱或间盘病变的病理机制及其治疗有重要意义。四气街之划分与西医对疾病按系统分类方法有相似之处,却又不能简单地用诊断方法而论之。  相似文献   

5.
气街理论是针灸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脏腑、腧穴、经络借气街路径进行联络沟通,从点到面扩大了针灸的治疗范围。失眠的病位在头气街,与脏腑功能、七情内伤密切相关,是一种难治性疾病。为寻求更好的针灸治疗方法,本文试从古文献追溯气街的涵义及分布部位、作用,揭示气血通过气街径路在经络系统中的横向分布运行规律,探讨气街与失眠的关系,并在气街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相关的取穴方案,指导临床针灸治疗失眠。  相似文献   

6.
罗清华 《河南中医》2007,27(11):16-17
经络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十二经脉是其主干,络脉与其他经脉与之共同维持人体这个有机整体的气血运行。对于肢体残缺者,他们的十二经脉虽不能正常交接,但可以通过络脉、奇经八脉、特定的腧穴、气街完成衔接循行,运输机体气血。  相似文献   

7.
腧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方面存在的特异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腧穴与神经、肌肉肌腱、结缔组织的关系;腧穴的电、电磁、声、光、热特性;腧穴的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的特异性等,为腧穴的特异性研究提供可能的线索,并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居易对腧穴结构的论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炜  王丽平 《北京中医药》2010,29(7):510-511
王居易老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近50年,建立了腧穴结构理论.王师对腧穴结构的认识源自<内经>理论与自己近50年的临床实践,王师认为腧穴与人体的皮、脉、肉、筋、骨有关,它存在于它们形成的缝隙中.每个腧穴内包含有特殊的复杂的气血等精微物质.正确理解腧穴的结构对于临床取穴有重要意义,取穴精确才能达到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9.
Hou SW  Ma ZB  Li YC 《中国针灸》2010,30(10):865-869
总结腧穴教学经验,提出腧穴分类教学问题以探索新形势下腧穴教学规律性:腧穴分类教学可减少教学随意性,增加腧穴教学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优化课时利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依临床实际应用频次及理论重要性,将经穴分为核心、重点、常规、普通4类;确定了各类腧穴的分类方法、原则和内容,论述了各类腧穴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要求;建议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如穴名释义、腧穴功能、配穴、临床验案等。认为改革传统经穴重点、普通两类腧学分类及相应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5,25(5):366-368
目的:阐明腧穴部位与其主治关系的规律性.方法:通过分析腧穴理论中的类穴(特定穴)、经络理论以及针灸歌赋中的配穴经验等,揭示隐含其中的前人对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认识.结论:腧穴主治的特点和规律与腧穴部位相关.对腧穴主治规律的认识,古代针灸文献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内容,即:经络理论,腧穴理论,配穴经验.经脉是对纵向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类穴是对称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一般重视前者,后者因理论性较弱和间接性表达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针灸“气街”理论为指导,观察针刺对癫痫患者内分泌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各30例。药物组常规服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针药组在常规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主穴取人迎、风府、天柱。观察治疗前后癫痫计分及检测血浆总皮质醇(CORT)、雌二醇(E2)、孕酮(Prog)、垂体泌乳素(PRL)水平。结果:2组总有效率均为96.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药组治疗前癫痫计分(13.58±4.01)分,治疗后(8.30±4.52)分,药物组治疗前癫痫计分(12.97±3.91)分,治疗后(7.86±4.90)分,2组治疗后计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药物组治疗后相比,针药组的CORT升高具有显著性意义(P=0.046),E2、PRL和Prog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针药组在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能更好的改善患者内分泌功能。结论:气街理论指导针刺是改善癫痫患者内分泌状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Jiao L  Chi ZH 《中国针灸》2010,30(9):759-762
从气街的文献记载追溯气街的原始概念含义,通过热敏灸临床的印证,揭示了气街是经气运行的规律之一,是经气运行主干道中的矢向通路,是联系体表与机体深部及脏腑组织器官的直接通路的本质内涵,补充了气街理论是腧穴近治作用的理论基础,完善了针灸基础理论,为临床治疗机体深部病变提供了一条简捷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陈兴华  杨娟  孙玮  唐纯志 《中医药研究》2011,(11):1320-1322
目的以针灸气街理论为指导,观察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COR)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观察组针刺人迎、风府、百会;对照组采用5%葡萄糖250mL加参麦注射液20mL静脉输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FS患者ACTH及COR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ACTH及COR水平均有上升,治疗后观察组血ATCH为(51.08±24.29)pg/mL、COR(336.86±242.7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提高气阴两虚型CFS患者血ATCH、COR水平,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麦注射液。  相似文献   

14.
马廷辉 《针刺研究》2002,27(4):308-310
本文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经络间的内在实质联系的论述总结出十二经络阴阳二气盛衰和经脉交接的规律 ,认为经络阴气变阳气在于手 ,阳气变阴气在于足 ,故十二经中经络阴气始于足 ,汇于胸 ,上散于手 ;经络阳气始于手 ,汇于首 (头 ) ,下泻于足。阴阳二气交换转变形成大周天。  相似文献   

15.
针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气血的运行,有理由相信针刺所有的穴位都有这样的功能.本文认为针灸的治疗效应在于针刺部分最为有效的穴位就可以成功治疗任何疾病.理论依据就是气,气分阴阳,分属五行.道生一,一生气,气生阴阳,阴阳生四季和五行,五行创造了人和万物.医生可以根据阴阳五行辨证,也可以根据气辨证.由于气比阴阳五行的层次高,因此在气的水平上选择穴位将优于阴阳辨证.作者把根据其进行辨证成为"气针刺"."气针刺"在4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取穴策略:时间针刺,基本穴位,远道取穴和局部取穴或阿是穴.  相似文献   

16.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4,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17.
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以丰富经络学说内容。方法:整理足阳明胃经的相关经典文献,分析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气血多寡、病候及腧穴主治规律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经为十二经脉之长;胃经脉大血多、气盛阳旺;足阳明主润宗筋。结论:足阳明胃经是经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经脉,联系脏腑器官众多。通过化生气血、调节气机来调控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 以25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和256例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使用Fotric 226红外热像仪检测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腧穴的温度值,每名患者每周固定时间检测1次,共检测4次,健康人检测1次,比较患者组与健康受试者组穴位温度值的差异,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部位、经脉温度值的差异。结果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海穴、鹤顶穴、梁丘穴、曲泉穴、内膝眼穴、犊鼻穴、委阳穴、阴陵泉穴、膝关穴、阳陵泉穴、大杼穴、悬钟穴、足三里穴、命门穴、腰阳关穴温度值高于健康受试者(P < 0.05);患者组胃经的4次皮温均较高(P < 0.05),腰背部的4次皮温均较高(P < 0.05);KOA相关腧穴4次温度值变化趋势不显著(P > 0.05)。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部分腧穴皮温升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穴位升温现象具有规律性,与经络、部位相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穴位升温效应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常用腧穴相关研究,梳理该领域的知识结构,总结其发展现状。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穴腧穴的图谱,分析图谱并根据所得数据回溯文献,总结其发展概况。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艾灸治疗领域中研究最多的为传统常用腧穴。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些新思路与新方法,如热敏穴、热敏灸。结论:艾灸治疗LDH常用穴的研究较为分散,望该领域学者及研究团体间多方合作,为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睾丸及附睾炎性病变患者体表牵涉痛分布区与治疗该类疾病相关穴位的关系,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对比相关内脏器官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关系。方法:临床研究部分将93例睾丸、附睾炎患者临床体查确定的体表痛敏点进行总结分析,将其分布部位与临床治疗该类疾病常用穴位进行对比;动物实验部分观察雄性SD睾丸炎模型大鼠(n=8)、对照组(n=3)注射伊文思蓝(Evans Blue)后体表渗出点,与临床痛敏点和相关穴位对比。结果:临床观察93例睾丸、附睾炎患者体表痛敏点大多分布在下腹部及下肢内侧,腰部及会阴部也有部分分布,痛敏点分布范围与大部分治疗该类疾病常用穴位所处位置在同一区域,并有部分重叠;动物实验观察到体表Evans Blue渗出点与临床痛敏点分布情况高度相似。结论:睾丸、附睾炎性病变引发的体表痛敏点多数与治疗该类疾病的相关穴位所处位置重叠或邻近,提示这些疾病状态下的体表敏化点可能是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