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痹阻型关节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湿热痹阻型关节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关节痛处,均治疗1个疗程。应用证候积分量化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证候积分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联合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关节痛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烧山火针刺法联合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烧山火针刺法联合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以及理化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DAS28、VAS、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烧山火针刺法联合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寒湿痹阻证),可促进症状和中医证候的改善,增加临床疗效,改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黄胶囊内服联合金黄膏外敷治疗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三黄胶囊口服加金黄膏外敷。两组疗程均为10日,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疼痛与活动受限)、关节肿胀评分及相关生化指标血尿酸(BUA)、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组间治疗后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更低(P0.05)。③组间治疗后比较,疼痛、活动受限视觉模拟评分及关节肿胀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组间治疗后比较,BUA、ESR及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黄胶囊内服联合金黄膏外敷结合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当归拈痛汤加减联合三黄膏外敷治疗湿热阻络型膝关节急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湿热阻络型膝关节急性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予当归拈痛汤加减联合三黄膏外敷治疗,对照组31例单予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 55%(29/31),对照组为77. 42%(24/3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VAS评分、Lysholm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当归拈痛汤加减联合三黄膏外敷治疗湿热阻络型膝关节急性滑膜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高欣  周斌 《河南中医》2023,(3):450-453
目的:观察围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寒湿痹阻型膝痹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试验组给予围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西安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有效率为67.5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OMAC评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治疗后WOMAC评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痹,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骨关节炎指数,改善中医证...  相似文献   

6.
常新斗 《新中医》2020,52(13):137-140
目的:观察穴位埋针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湿热痹阻型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湿热痹阻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穴位埋针联合三妙汤加味内服、金黄膏外敷治疗,对照组给予三妙汤加味内服、金黄膏外敷治疗。观察2组患者症状、血沉(ESR)、关节腔积液的改善情况,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除关节肿胀积分无统计学意义外,治疗组其余各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2组ES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ES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关节腔积液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关节腔积液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针联合中药内服外敷可有效减轻湿热痹阻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ESR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蠲痹历节清方联合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蠲痹历节清方治疗,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血尿酸(UA)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 33%,对照组为74. 1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VAS评分、ESR和UA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蠲痹历节清方联合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可明显降低患者ESR和UA水平,减轻患处疼痛,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毛振  涛郎娜 《新中医》2017,49(6):107-109
目的:观察中药热熨联合手法治疗肩周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功能锻炼加中频电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热熨联合手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进行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现在疼痛状况(PPI)3维度]评分、肩关节活动度(采用Melle评分)、日常活动能力[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和寒湿痹阻证评分。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85.33%,高于对照组70.6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PRI、PPI及SF-MPQ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PRI、VAS、PPI及SF-MPQ量表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Melle评分和寒湿痹阻证评分均下降,ASES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Melle评分和寒湿痹阻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热熨联合手法治疗肩周炎性颈肩痛寒湿痹阻证患者,能改善颈肩痛症状,改善肩关节活动度,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宣痹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干预膝骨关节炎(KOA)湿热痹阻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KOA湿热痹阻证患者6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干预措施;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内服宣痹汤加味。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视觉模拟量表(VAS)、湿热痹阻证症状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KOA患者的WOMAC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减少更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湿热痹阻证症状评分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减少更明显(P<0.01);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干预措施基础上,宣痹汤加味干预KOA湿热痹阻证患者的疗效确切,有助于症状体征、疼痛以及湿热痹阻证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应海琼  诸小丽  孙云  季双双  左扬 《新中医》2021,53(10):139-142
目的:观察中药饼石蜡泥外敷结合清热活血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清热活血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饼石蜡泥外敷。2组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临床疗效、血常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减少更明显(P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后,2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计数以及血清CRP水平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计数以及血清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饼石蜡泥外敷结合清热活血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显著,能促进中医证候改善,且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感”是针刺治疗与针刺研究时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国内外对针感的研究众多,“针感量表”是测量针感的重要工具。但限于对针刺作用原理或中医理论理解的不全面,针感量表的设计均有一定不足,阻碍了针刺的深入研究。结合以往研究,探索适用于针刺研究的最佳量表设计思路,使之应用于针刺临床研究或有助于针刺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末期90项症状清单各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针刺对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末期病态心理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用针刺疗法、阿片加针刺疗法与阿片加丁丙诺啡及阿片加韩氏戒毒仪4种脱毒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研究针刺对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末期90项症状清单各因子的影响。结果 针刺能改善患者的病态心理,对强迫症状、焦虑、精神病性和因子十的调节更具优势(P〈0.01)。结论 针刺能改善患者病态心理,有希望帮助患者平稳地进入康复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将60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西医综合及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及高压氧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治疗更有助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针刺组)、B组(中药熏蒸组)和C组(针刺+熏蒸组),每组50例,共治疗8星期。选择症状分级量表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3组患者痊愈率和愈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体疗效优于A组和B组(P0.01)。3组患者第4星期、第8星期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A组前4星期疼痛改善率低于后4星期(P0.05),B组和C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星期和8星期的镇痛效果作组间比较,C组均优于A组和B组(P0.01,P0.001;P0.05,P0.01),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肯定,针刺结合中药熏蒸疗效更好,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疲劳程度影响的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随机)、对照(非经穴点针刺)、单盲(第三者评价盲)的研究方法,将70例合格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针刺选取百会、膻中、中脘、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肝俞、脾俞、肾俞;对照组选择非经穴点进行针刺。每周针刺3次,共14次。参照英国Chalder等开发的疲劳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疲劳程度进行测评。结果:脱落6例,最终完成64例,两组各32例。治疗组:疲劳量表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9.9±2.5)分和(6.8±3.8)分;体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8±1.5)分和(5.0±2.4)分;脑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1±1.5)分和(1.8±1.8)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此3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疲劳量表总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9.6±2.8)分和(7.5±3.4)分;体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4±1.5)分和(5.0±2.5)分;脑力疲劳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2±1.6)分和(2.5±1.6)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疲劳量表总积分及体力疲劳积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力疲劳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针刺后,CFS患者的疲劳程度,尤其是脑力疲劳程度得到明显缓解。经穴点的特异程度高于非经穴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刺和艾灸治疗躯体疼痛的临床试验为研究对象,借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主要研究指标,系统评价针刺和艾灸两者之间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以Pubmed、Science citation index、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为主要检索数据库。以考克兰偏倚评价方式来评估各文献的偏倚,治疗前后VAS的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治疗后不同时期的VAS,分成1、2、3、4周,分别合并相同时期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出的382篇经过筛选后,对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研究,其中有1篇文献分成3个研究分别纳入。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主要被认定为偏倚不清,主要源于分配方案隐藏、选择性报道等方面的信息不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治疗后第1[合并MD=0.19,95%CI(-0.13,0.5),P=0.05]、2[合并MD=-0.12,95%CI(-0.91,0.68),P=0.77]、4[合并MD=0.00,95%CI(-0.71,0.07),P=0.99] 周VAS变化数据提示针刺和艾灸对躯体疼痛的镇痛效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敏感性分析发现,任何一组在固定、随机效应模型上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因为所纳入研究本身质量较低,符合要求的研究太少,通过分析针刺和艾灸的镇痛效果的比较,无法得出两者之间孰优孰劣的判断,尚待更加科学、规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两者镇痛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collect preliminary data on the effects of Saam acupuncture with regard to the immunity in cancer patients.METHODS: Ten cancer patients were analyzed for improvements in immunity. Acupuncture was applied at the 5 acupuncture points, Jingqu(LU 8), Zutonggu(BL 66), Yanggu(SI 5), Yangchi(TE 4), and Zhongwan(CV 12) for 2 weeks with 4 sessions. We assessed the effect of Korean Saam acupuncture on the immune system in cancer patients by measuring particular blood cell subsets, including CD3 +,CD4+, CD8+, CD19+, and CD56+ cells, as well as tot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d fatigue score. The measurement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and at a 2-week follow-up.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D3+(P=0.023) and CD8+ cells(P〈0.001) and T-cell subsets, as well as a decrease in the 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 score(P=0.001) after Saam acupuncture using the 5 acupoints.CONCLUSION: Acupuncture may improve the immune system by increasing the counts of a few immune cells and relieve fatigue in cancer patients by decreasing FSS scores. Although this was a non-controlled study, it constitutes preliminary research investigating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Saam acupuncture in increasing the counts of several immune cells in cancer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电针刺激面神经评价90例周围性面瘫严重程度以及评测预后,探讨电针是否可用于周围性面瘫的评价及与House-Brackman量表的相关性。方法对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取牵正、翳风二穴,针刺后用电针连续波连接二穴,观察面部肌群的收缩运动状态,以此评价周围性面瘫严重程度并对预后进行评测,并用House-Brackman面瘫评定系统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电针预测与House-Brackman量表对面瘫程度评价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二者相关性高,呈负相关。结论电针刺激面神经可以对面瘫进行分级并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放血拔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脱落2例),治疗组34例采用刺络放血结合拔罐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后第3、7、15天评价VAS评分,进行疗效对比,并于治疗后比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出现减少,治疗组在治疗后第3、7、15天VAS评分均持续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分别为2.9%和8.8%。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血疗法结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与针刺治疗比较,在镇痛作用方面起效更快,疗效更好,并能有效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疏肝调神针灸方案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客观评价临床上疏肝调神针灸方案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3例抑郁症受试者随机分为针灸疏肝调神组、穴位浅刺组和非穴位浅刺组,分别进行操作方法不同的针刺、艾灸、埋皮内针的治疗。3组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12周。在4个不同时点对总有效率、HAMD抑郁量表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进行测量,结合严重不良反应记录以评价疏肝调神针灸方案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疏肝调神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62%,与非穴位浅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在以HAMD抑郁量表和中医证候量表为测量指标的评价中,疏肝调神组、穴位浅刺组在治疗后各时点评分优于非穴位浅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疏肝调神组的疗效最佳。并且,临床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肝调神针灸方案能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可改善抑郁症患者HAMD抑郁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