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急性肾损伤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重要因素,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急性肾衰竭。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血氧水平依赖(BOLD)、动脉自旋标记(ASL)、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等功能MRI能够无创、敏感、多次地监测不同程度的肾损伤,提供水分子扩散、微循环、血流灌注及血氧水平等微观信息的动态变化,为了解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等提供更多信息。就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功能MRI实验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CT灌注成像在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中的应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及I/R 6h、12h、24h组,每组5只)。I/R模型采用无创性动脉夹结扎肝左叶血供60min后,恢复血供。各组分别采用iCT行全肝灌注成像;在灌注图上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同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对比,24h组HAP显著下降(P〈0.01);各I/R组中HPP、TLP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在I/R 6h、12h组中,H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镜下表现肝窦红细胞淤积,肝细胞核固缩凋亡,肝窦解离,在24h组出现局灶性坏死。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动态准确反应肝I/R后微循环灌注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BOLD)对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完全随机分成IR 1 ~3组,建立左肾缺血再灌注模型,3组左肾动脉夹闭时间分别为40、60、80 min,夹闭后松开动脉夹均再灌注48 h.分别于IRI前后行双肾MR冠状位%wI及BOLD扫描,检查完成后立即取左肾行病理学检查.分别测量双肾肾皮质(cortex,C)层、外髓(outer medulla,OM)层的R2*值,再将左肾与右肾相同区域的R2*值做比值(rR2*),并计算IRI前后左右肾rR2*的差值(△rR2*).IRI前后IR1~3组每组组内兔肾C层和OM层△rR2*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IR 1~3组C层和OM层△rR2*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肾IRI后,IR 1 ~3组OM层△rR2*分别为0.27 ±0.04、0.47 ±0.01、0.49±0.01.IR 2、3组OM层△rR2*明显高于IR 1组(P<0.01),而IR 2组OM层△rR2*与IR 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 1~3组C层△rR2*分别为0.12±0.02、0.10 ±0.02、0.11±0.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OM层△rR2*均高于C层(P<0.05).结论 肾脏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注后损伤越重;肾脏缺血时间超过60 min后,肾脏IRI的程度已经达到最大程度.BOLD通过无创地检测肾脏外髓质血氧水平,能间接地反映肾脏IRI随缺血时间变化的趋势特点,有助于肾脏IRI的检出.  相似文献   

4.
CT灌注成像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CTPI)在HCC 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对24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3 d、术后6~8 d和30~40 d分别行双源CT灌注扫描,经肝脏CT灌注软件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彩色灌注图,在图像上分别测定相应的灌注参数值,观察TACE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及肿瘤的大小改变,评价TACE治疗肿瘤的疗效.结果 TACE术前9例肿瘤呈均匀高灌注,15例呈不均匀高灌注.术后8例瘤灶内碘油沉积密实,16例碘油沉积不均.灌注图像显示碘油沉积区域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及缺乏区域仍有血流灌注.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8 d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的肿瘤组织HA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VP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8 d肿瘤最大径以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肿瘤最大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TACE术后,16例残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HAP、PV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灌注成像能直观和定量地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丙泊酚对兔肝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兔肝脏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拟手术组(S组),肝脏缺血后再灌注组(IR组),及微量泵连续静脉输注丙泊酚[10mg/(kg.h)]组(PRO组),IR组和PRO组将入肝血流阻断25min后再灌注120min,然后观察不同时相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IR组、PRO组再灌注120min后肝功能均有损害,而IR组的ALT,AST,LDH均高于PRO组;PRO组肝脏组织MDA浓度低于IR组(P<0.05),PRO组的SOD浓度高于IR组(P<0.05)。结论肝脏缺血后再灌注可使大量氧自由基释放,它在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丙泊酚可抑制再灌注后的过度氧化反应,减轻肝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6.
常温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取大鼠第一肝门阻断的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B组(肝缺血40分钟组)、C组(肝缺血40分钟再灌注2小时组)和D组(肝缺血40分钟再灌注4小时组),观察每组动物的病理切片,分别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肝组织匀浆中的丙二醛(MDA)和内皮素-1(ET-1)的含量,免疫组化测定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B、C、D组血浆肝功能酶学指标显著升高,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升高更为明显(C、D组与B、A组比较及D组与C组比较,P〈0.01);C、D组血清TNF-α活性升高,以再灌注2小时最明显(C组与A、B组比P〈0.01);C、D组肝组织中MDA活性升高,以再灌注2小时最明显(C组与A、B组比P〈0.01);C、D组肝组织中ET-1活性升高,以再灌注4小时最明显(D组与A、B、C组比P〈0.01);C、D组肝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增加,以再灌注2、4小时最明显(C、D组与A、B组比P〈0.01);光镜下表现再灌注4小时肝组织明显水肿变性,部分有片状坏死,肝窦淤血并变窄。结论 大鼠肝脏微循环障碍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基础,枯否氏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在中性粒细胞的激活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肝脏对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的调节紊乱也是微循环产生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临床Ch ild-pug h分级为标准,应用256层CT全肝灌注扫描对肝硬化患者行段性功能储备评估。方法:20例无明显肝脏疾患的患者及23例肝硬化患者均行全肝灌注检查,得到肝脏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肝脏各段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以及门静脉灌注指数(HPPI)。对正常组及肝硬化组行肝段性灌注测量,对肝脏各段血流灌注参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肝脏各段间HAP、HPP、TLP、HAPI、HPPI均无统计学差异,HAP:HPP=1/3~1/4;Ch ild-pug h A级H A P、T LP存在段间差异(P<0.05),H A P:H PP=1/2~1/3;Ch ild-pug h B级H A P存在段间差异(P<0.05),HAP:HPP=1/2~1/3;Child-pugh C级各灌注参数均存在段间差异(P<0.05),HAP:HPP=2/1~2/3。正常组与肝硬化各组间比较:除Ⅱ、Ⅲ段HAP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Ⅰ-Ⅷ段各灌注参数均存在部分组间差异(P<0.05),Ⅰ-Ⅷ段HPP肝硬化各组与正常组均有统计学差异,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肝脏各段HAP、HAPI值呈上升趋势,HPP、TLP、HPPI值呈下降趋势,肝动脉与门静脉系统血供比例逐渐增大。结论:256层CT全肝灌注模式可用于直观定量反映肝硬化肝脏各段血流灌注特征,对肝脏储备功能分段评估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常肝脏低剂量CT灌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文晶  钟喨  华小兰  范瑜  李岚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0,25(3):316-31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管电流扫描情况下正常肝脏的灌注参数,评价低剂量肝脏CT灌注成像(CTPI)的可行性。方法:确诊无肝脏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2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组(140mA)、中等剂量组(90mA)和低剂量组(50mA)。比较两种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组所测量的肝脏灌注参数(HBF、HBV、HPI、MTT、PS、HAP及PVP)间的差异。结果:不同管电流扫描条件下肝脏CTPI均获得了较满意的图像质量及灌注参数,不同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灌注参数值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测量的HPI值(t=-2.23,P=0.034)和低剂量组测量的MTT值(t=-2.25,P=0.042)在不同感兴趣区选择方式间略有差异。常规剂量、中等剂量和低剂量肝脏CTPI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9.62mSv、12.61mSv和7.01mSv,低剂量CTPI较常规剂量减少约64.27%的辐射剂量。结论:低剂量肝脏CTPI可以较常规剂量减少约2/3的辐射剂量,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CTPI相当的灌注参数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对肝内门体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2只成年犬,剖腹下经小隐静脉注射前列地尔(Lipo-PGE1),剂量为1μg/kg,用药前1h和后5min同时采用CTP和电磁流量仪(EMBF)测量门静脉灌注量(PVP),评价两种方法的相关性。21只成年犬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静脉用药组(IV组)、肠系膜上动脉用药组(SMA组),每组7只。I/R模型建立方法为肝门阻断45min后再灌注60min。IV组和SMA组每只犬的Lipo-PGE1用量为1μg/kg、注射速度为0.05μg/(kg·min),对照组每只犬的0.9%生理盐水(NS)用量为2mL/kg,肝门阻断前5min和再灌注60min后各用药1次。各组首次用药前30min及再次用药后30min依次行CTPI、门静脉测压和病理取材,对比分析I/R前后PVP、门静脉自由压(FPP)和病理学的变化。结果 CTPI与EMBF的PVP值接近且高度相关(r=0.87),Lipo-PGE1用药后PVP明显增加。I/R后对照组、IV组、SMA组CTPI的PVP分别为:(0.22±0.06)、(0.26±0.06)、(0.38±0.11)mL/(min·mL);EMBF的PVP分别为:(0.29±0.08)、(0.30±0.07)、(0.41±0.11)mL/(min·mL),3组两种方法结果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10,P=0.000)、(t=-11.711,P=0.000)、(t=-9.370,P=0.000),其相差程度分别为31%、25%、8%。对照组I/R后FPP明显升高(P〈0.05),而SMA组、IV组I/R前后变化不显著(P〉0.05)。I/R后对照组的肝组织结构欠清,肝细胞浊肿,肝窦内红细胞淤积,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SMA组的肝组织损伤明显改善,IV组的变化介于对照组和SMA组之间。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定量反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内门体静脉分流的变化和药物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素内非相干性运动DWI(IVIM-DWI)在糖尿病患者足部软组织灌注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例健康人作为A组,选择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B组,另选择2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C组。使用11组b值行DWI,以第一跖骨掌侧、趾长屈肌肌腹区为ROI分别测量,并将所得图像行IVIM灌注分析,分别得出真性扩散系数(D)值、假性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D值高于A组,C组高于B组(均P0.05);B组D*值低于A组,C组低于B组(均P0.05);B组f值高于A组,C组高于B组(均P0.05)。结论:IVIM对糖尿病患者的灌注情况分析显示,D*值下降,提示微循环灌注情况变差,且糖尿病足患者D*值下降更明显,对评估糖尿病病情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究五期增强CT扫描灌注参数评估正常肝实质及肝硬化者肝脏灌注特性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正常或肝单发血管瘤(直径<2cm)者16例及肝硬化患者10例纳入本研究,均行腹部CT平扫及五期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早期、动脉期、门脉期流入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另外回顾性收集12例正常或肝单发血管瘤(直径<2cm)者的肝脏灌注数据纳入本研究。经后处理获取肝脏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由2位观察者分别测量五期增强CT及常规CT灌注后处理获取的各肝脏灌注参数。记录以上各扫描方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位观察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比较正常肝实质五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正常肝实质与肝硬化患者五期增强CT所得各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比较五期增强CT扫描与常规CT灌注扫描的CTDIvol值差异。结果:2位观察者测量各灌注参数结果的一致性均良好(ICC值为 0.818~0.996)。正常肝实质五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得到的HPI、HAP、PVP、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75、0.219、0.073、0.108),而两者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五期增强CT扫描得到的参数中,肝硬化组HPI、HAP较正常肝实质组升高,PVP较正常肝实质组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42、0.002);而两组间BV、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88、0.093)。平扫加五期增强CT扫描的CTDIvol为(53.78±13.67)mGy,常规CT灌注扫描的CTDIvol为45.45mGy,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单期增强CT扫描的CTDIvol为(8.96±2.28)mGy,为常规CT灌注扫描的19.7%。结论:五期增强CT对正常肝实质灌注评估结果与常规灌注C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望应用于肝硬化患者肝脏灌注改变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VX2肝癌兔CT增强5期扫描,探讨模拟常规25期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20排容积CT对38只兔VX2肝癌模型进行肝脏灌注扫描,从常规25期图像中依据时间密度曲线(TDC)选取5期增强图像(平扫、动脉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并利用后处理软件分别获得其灌注参数的伪彩图,包括动脉血流量(AF)、门静脉血流量(PF)、肝脏灌注分数(PI),并分别记录其辐射剂量。比较正常肝实质及肿瘤活性区5期增强CT与常规25期灌注各参数之间的一致性;比较5期增强CT及常规25期灌注图像上正常肝实质、肿瘤活性病灶间灌注参数的差异;评价常规25期灌注和5期增强CT的灌注参数分别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结果 1)对于正常肝实质及肿瘤活性组织,5期增强CT与常规25期CT灌注各参数之间均有较好的一致性(正常肝实质AF、PF、PI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依次为0.7798、0.5795、0.8371,肿瘤活性区AF、PF、PI的ICC值依次为0.5346、0.8475、0.7275);2)常规25期灌注及5期增强的正常肝实质与肿瘤活性区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VD与25期灌注参数的相关系数(r)依次为AF(0.4969)、PF(-0.7890)、PI(0.8946);MVD与5期增强灌注参数的r值依次为AF(0.4058)、PF(-0.7143)、PI(0.9690);4)5期增强CT辐射剂量明显低于25期CT灌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期增强CT对正常肝实质及肿瘤活性区灌注评估结果与常规25期CT灌注有较好的一致性,提示5期CT灌注可大致模拟常规25期CT灌注,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5期CT灌注结果与MVD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期间供肝以能量代谢的特点及其对供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供体兔均分为三组,分别作相应处理:A组(n=7)术前禁食24小时;B组(n=7)正常喂食;C组(n=7)正常喂食+葡萄糖补充。利用自创的兔肝保存--再灌注模型,测定缺血再灌注期间肝糖原水平、肝功酶学水平(AST,ALT,AKP)、ATP及能量负荷(EC)的变化,并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经冷存6小时后,各组肝糖原水平ATP及EC水平均显下降,于复温末降至最低点,经再灌注24小时,B、C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而A组无变化。于再灌注15',B、C组肝功能酶学水平均升至最高,而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A组酶学水平进行性升高。于缺血再灌注期间,B、C组组织结构改变较A组明显为轻。结论:供肝糖原水平高,其在缺血-再灌注期间肝功能损伤及肝组织结构损伤则较轻。能量物质的缺乏可能是造成禁食后供肝在冷保存--再灌注期间受损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的MR灌注成像参数对于人脑由于高碳酸血症所致血管扩张和高氧合状态所致血管收缩的敏感性。材料与方法研究经单位伦理委员会许可,所有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临床3T设备采集常规脉冲梯度自旋回波序列图像,选择0~900s/mm2之间的16个b值。7名志愿者在检查时吸入已知能改变脑灌注的4种不同混合气体(纯氧、空气、5%CO2的空气、8%CO2的空气)。根据IVIM双指数模型计算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和血流相关参数(fD*)图像,比较4种不同混合气体时的各参数图。采用单尾配对Student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志愿者脑实质的衰减曲线符合双指数模型。与吸入空气相比,随着吸入CO2浓度增高全脑的IVIM灌注参数D*、f和fD*均增高(5%CO2时f、D*和fD*均P=0.01;8%CO2时,f为P=0.02,D*和fD*均P=0.01);但吸入纯氧时,灌注参数有减低趋势(尽管P>0.05)。扩散系数D在全脑保持稳定。结论 IVIM灌注参数能够反映高氧合状态所致的血管收缩和高碳酸血症所致的血管扩张。这样,IVIM可成为定量分析人脑灌注的有效且有前景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排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排CT(MSCT)行脑CT灌注成像,研究多层面灌注参数图诊断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上急性脑缺血病变的能力,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只家兔分成缺血组和空白对照组,行脑MSCT灌注成像(CTPI)。缺血组分别在术后1、2、3h各行1次CTPI;对照组术后仅行1次CTPI。所有CTPI均为4层面成像。每层面CTPI均生成血流灌注图(perfusion)、峰值增强图(PEI)、峰值时间图(TTP)和平均通过时间图(MTT)。最后取兔脑沿CT扫描方向切片做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测量缺血组术后1、2、3h各参数图及染色切片上所显示的缺血梗死区的容积百分比,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对照组2例在CTPI及染色切片上均显示阴性;缺血组8例中有6例成功显示出缺血梗死区。在4个层面上缺血灶至少累及2个层面。方差分析表明术后第1h与第2、3h间以及术后第1h时,MTT图与其它CTPI参数图间存在组间差异(P<0.001)。相关分析表明:第3hCTPI各参数图所测缺血区容积百分比与TTC染色结果均呈相关关系。其中以perfusion图和MTT图相关性最好(pearsonR=0.94和R=0.905),TTP图其次(R=0.864),而PEI图效果最差(R=0.814)。结论MSCT脑灌注成像能更为全面地显示脑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探讨在不同海拔高度正常成人肝脏血流灌注及体积的变化,以评估正常人肝脏在缺氧状态下的灌注状态,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60例志愿者按海拔高度分为3组:A组22例来自海拔2260~3100 m,B组20例海拔3260~4100 m,C组18例海拔4260~5260 m,以肝门区为中心,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采用去卷积法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脏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采用点圈法人工测量肝脏体积。结果 A、B、C组HAP分别为(10.50±3.62)ml/(100 ml · min)、(15.03±4.27)ml/(100 ml · min)、(18.39±7.20)ml/(100 ml · min),其中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VP分别为(138.78±14.29) ml/(100 ml · min)、(80.42±16.80)ml/(100 ml · min)、(63.78±7.79)ml/(100 ml·min),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TLP分别为(149.30±15.55) ml/(100 ml · min)、(95.57±18.75)ml/(100 ml · min)、(82.19±10.56)ml/(100 ml · min),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HPI分别为7.00±2.17、16.27±4.22、22.05±7.9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肝脏体积分别为(1173.5±155.2)cm3、(1282.9±362.2)cm3、(1525.4±352.2)cm3,其中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拔高度直接影响肝脏的血流灌注,随着海拔增高,HAP、HPI逐渐升高,PVP、TLP逐渐降低,肝脏体积逐渐增大,提示高原低氧环境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肝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前、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PLC患者TACE术前1d,术后6~8d、32~40d行血清VEGF检测及CT灌注扫描成像(CTPI),得到血清VEGF、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ACE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部分缓解及无变化(PR+SD)组。术前两组血清VEGF及ALP、PVP、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d两组血清VEGF及PVP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HP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2~40d,CR组血清VEG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R+SD组则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EGF能间接反映TACE术后肿瘤组织微血管及侧支循环生成情况 CTPI能直观和定量反映肿瘤组织TACE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呈正相关。故联合应用血清VEGF及CTPI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对进一步治疗时间、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双入口灌注技术在定量评估活动性肺结核血流灌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不同类型肺结核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方法:23例肺结核病例按形态学分3组:结核球8例,空洞型病灶4例,浸润型病灶11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肺CT动态容积扫描,利用灌注软件获取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值:肺动脉血流量(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F)及灌注指数(PI),并对不同类型肺结核病灶的血流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核球病灶PF(41.51±10.32)ml/(rain·100m1)、BF(11.87±5.76)ml/(min·100m1)、PI(0.72±0.09);浸润型病灶PF(82.53±51.57)ml/(min·100m1)、BF(40.20±19.06)ml/(min·100m1)、P10.66±0.07;空洞型病灶PF(36.15土12.88)ml/(rain·100m1)、BF(23.69±4.51)ml/(min·100m1)、P10.51±0.14。3组病灶的PF值均大于BF值(P〈0.05)。浸润病灶与结核球、浸润病灶与空洞型病灶的BF和P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核球与空洞型病灶的BF、P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病灶的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结核的血供灌注研究表明,结核性病变同时接受肺循环和体循环供血,其中肺循环占优势。3组病灶中浸润型病灶的灌注值(PF和BF)最高,空洞型病灶的PF值最低,结核球病灶的BF值最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氢气生理盐水(Hydrogen-rich saline,HS)抑制氧化应激,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方法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肝缺血再灌注组(IR)、生理盐水处理组(IR+NS)和氢气生理盐水处理组(IR+HS),制作70%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12h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IR)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取肝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并观察肝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变化。结果与IR+NS组相比较,术后IR+HS组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明显改善,血清AIR及AST值较低(P<0.05),肝组织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SOD活性和GSH含量明显上升(P<0.05)。结论 HS能减轻大鼠肝IRI,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缺血再灌注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β—七叶皂甙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兔造成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β-七叶皂甙钠组。取血浆测定丙二醛、肌酸磷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取骨骼肌标本测定丙二醛、髓过氧化酶活性、肌细胞线粒体钙含量和组织湿/干重比值。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血 浆和骨骼肌各项生化指标显著增高(P〈0.01);使用β-七叶皂甙钠后,血浆及骨骼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