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变异与山东地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巢式PCR和DNA测序检测山东地区EBV阳性ENKTL组织(47例)和健康成年人咽漱液(70例)中LMP1全长序列,与EBV标准株及相关序列进行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根据其特征性突变对基因变异进行分类,比较LMP1各变异类型在ENKTL和健康人群中分布的差异。结果:117例标本完成测序,共发现3种主要变异类型:China 1、China 2和Med-,其在ENKTL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5.1%、8.5%和4.3%,在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5.7%、5.7%和21.4%,另有1例(2.1%)ENKTL和5例(7.2%)健康人群为不同亚型的重组病毒株,LMP1亚型在2种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LMP1 N端XhoI 位点缺失变异即XhoI (-)和C端30 bp缺失即del-LMP1在ENKTL中的检出率(95.7%和85.1%)高于健康人群(74.3%和6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和P=0.029)。结论:山东地区ENKTL中LMP1以China 1亚型、XhoI (-)和del-LMP1为主,带有3种变异型的EBV毒株可能与ENKTL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环境低水平砷暴露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砷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 采取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选择401名广州市某区低水平砷暴露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获取患者基本资料;采集患者生物样本(血液和尿液)检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和尿砷等指标。根据尿砷的水平将患者划分为3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各组间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和尿砷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结果: 401名低水平砷暴露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砷的中位数为38.31 μg/L,四分位距为48.25 μg/L。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尿砷水平组间糖化血红蛋白随尿砷变化呈线性升高趋势,与低砷组相比,高砷组糖化血红蛋白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组间尿砷水平的增加,药物控制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正常(HbA1C < 7.0%)人数逐渐减少,异常(HbA1C ≥ 7.0%)人数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尿砷是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与低砷组相比,高砷组OR(95% CI)为2.077(1.049,4.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尿砷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可能是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丙烯酰胺对大鼠肝脏基因表达、DNA甲基化以及基因突变的影响,探讨其肝脏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含50 μg/mL丙烯酰胺的饮用水染毒7周龄F344雌性大鼠28 d;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肝脏细胞增殖以及DNA甲基化调控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合重亚硫酸盐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方法检测Cdkn1a/Cdkn2a基因启动子区和重复序列Line-1的DNA甲基化水平;PCR扩增测序方法检测H-ras基因突变。结果:丙烯酰胺引起大鼠肝脏中Dnmt3a、Cdkn1a、Cdkn2a、Jun和Line-1的mRNA水平表达下降;未检测到Cdkn1a/Cdkn2a基因启动子区DNA和重复序列Line-1甲基化的变化;测序结果发现丙烯酰胺未引起H-ras基因突变。结论:丙烯酰胺可引起大鼠肝脏中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但无DNA甲基化改变和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环境低水平砷暴露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砷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 采取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选择401名广州市某区低水平砷暴露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获取患者基本资料;采集患者生物样本(血液和尿液)检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和尿砷等指标。根据尿砷的水平将患者划分为3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各组间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和尿砷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结果: 401名低水平砷暴露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砷的中位数为38.31 μg/L,四分位距为48.25 μg/L。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尿砷水平组间糖化血红蛋白随尿砷变化呈线性升高趋势,与低砷组相比,高砷组糖化血红蛋白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组间尿砷水平的增加,药物控制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正常(HbA1C < 7.0%)人数逐渐减少,异常(HbA1C ≥ 7.0%)人数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尿砷是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与低砷组相比,高砷组OR(95% CI)为2.077(1.049,4.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尿砷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可能是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期多次接触高氡温泉对机体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降扎乡氡温泉周边居民38人作为高氡组,选取阿西茸乡居民39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人群血浆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的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8-OHdG和TrxR水平的差异。采用问卷调查判断居民对氡的认知情况。结果:高氡组居民外周血血浆中8-OHdG水平明显降低,TrxR水平明显升高(Z=-3.316,-3.773,P均 < 0.05),分别是对照组的0.571和2.325倍。将氡暴露纳入回归分析,居民氡暴露对8-OHdG和TrxR差异性表达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两组居民对氡、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减氡措施均缺乏了解。结论:长期多频次接触氡温泉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降低机体氧化损伤水平。当地居民对氡的健康危害认知严重缺乏,应加强居民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EB病毒IgA/VCA阳性为入列条件,进行大样本的病例 对照研究,系统性地评估鼻咽癌家族史,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吸烟和职业暴露在中国南方鼻咽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的1 01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鼻咽癌病人及1 009例正常人对照均来源于梧州市和苍梧县及其周边广西和广东高发市县。病例与对照的EB病毒IgA/VCA血清学检测均为阳性。对有关暴露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有鼻咽癌一级亲属的EB病毒IgA/VCA阳性个体患鼻咽癌的风险会升高3.05倍。食用咸鱼、经常接触柴火及有机溶剂、较早年龄开始吸烟会显著增加患鼻咽癌的风险,其OR值分别为1.70、4.04、2.23、1.68。结论 在调整EB病毒感染状态因素后,研究结果证实在南方高发区,鼻咽癌家族史、食用咸鱼、接触柴火及有机溶剂、吸烟仍然是鼻咽癌的非病毒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rs1801131位点多态性与潮汕地区汉族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CL/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潮汕地区汉族人群NSCL/P患儿357名、患儿父亲199名、患儿母亲198名及健康对照者354名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MTHFR基因rs180113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采用卡方检验对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分析。在核心家庭中进行等位基因的传递不平衡检验。家系分析由FBAT2.0.2软件完成。结果: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MTHFR基因rs1801131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对照研究发现rs1801131位点基因型多态性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NSCL/P的发病风险无显著相关关系(P > 0.05),核心家庭等位基因A或C均不存在传递不平衡(P > 0.05),家系分析显示该人群NSCL/P的发病与rs1801131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无显著相关关系(P > 0.05)。结论:MTHFR基因rs1801131位点多态性与潮汕地区汉族人群NSCL/P发病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中磷酸二酯酶4C(PDE4C)基因甲基化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2月纳入的402例乳腺癌病例和470例对照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特异性DNA甲基化修饰的定量PCR方法检测PDE4C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应用叉生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其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结果 未发现PDE4C甲基化与乳腺癌的发病有显著关联。高频次/摄入量的粗粮、蔬菜、葱属性植物、禽肉、牛奶及经常运动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高频次/摄入量的猪肉,以及月经周期不规律、心理应激指数偏高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PDE4C高甲基化与食用葱属性植物大于3次/周有显著的联合作用(OR=0.373,95% CI:0.208~0.668,P=0.001)。结论 PDE4C基因高甲基化不是乳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影响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暴露于相同环境致癌因素(如吸烟)的人群中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癌症,个体之间存在的这种患癌差异性被称为肿瘤遗传易感性(geneticsusceptibilitytocancer)。以上现象说明除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也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肿瘤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机体内的代谢酶系可对外界进入体内的原致癌物进行生物转化使之变为终致癌物。研究表明人群中的许多代谢酶都存在遗传多态性(geneticpolymorphism),这种多态性为个体肿瘤易感性的重要决定因素,它可以影响环境致癌剂的最终效应…  相似文献   

10.
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是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生殖毒性、发育毒性、致癌风险等,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及日化用品中。如在塑料工业中,PAEs在各类塑料制品中的应用浓度颇高,且易从塑料制品中逸出进入水、土壤、空气等自然环境,造成污染。PAEs可从环境、食物容器迁移进入各类食物(材)。人群通过膳食饮水、皮肤、呼吸等途径暴露于PAEs,其中膳食饮水占总暴露的90%以上。通过对近年来关于我国人群PAEs暴露评估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我国人群PAEs的暴露水平为23~159 μg/(kg·d),DEHP为最主要成分,其暴露水平为11~116 μg/(kg·d),临界于DEHP的每日可耐受摄入量(TDI)[20~140 μg/(kg·d)],提示我国人群处在PAEs暴露的风险中。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各地区PAEs的污染水平和人群PAEs的暴露评估研究,以及我国人群PAEs的暴露风险等方面进行综述,为PAEs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卤代苯醌(HBQ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的未受监管的消毒副产物,广泛存在于经过处理的饮用水和游泳池水中。定量结构毒性关系分析预测HBQs是潜在的膀胱致癌物,因此近年来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对卤代苯醌的化学特征、环境暴露和毒性评估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其毒理学机制、人群暴露水平,以及充分了解由HBQ暴露引起的潜在不良健康影响和癌症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胃癌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浆某些化学元素的差异及其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在仙游县本地居住10年以上,并经病理确诊的新发胃癌病例共299例,胃癌死亡率相近居住地的健康对照295例。通过问卷调查及血样采集等方式获取病例及对照组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等信息,运用微波消解法处理血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血浆化学元素。运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人群血浆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血浆化学元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存在差异,病例组中铜(Cu)、镁(Mg)和Cu/锌(Zn)高于对照组(P < 0.01),病例组中钼(Mo)和钙(Ca)低于对照组(P < 0.01);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浆Cu(OR=2.71)、Mg(OR=2.26)、Cu/Zn(OR=3.88)增加胃癌发病的风险,Mo(OR=0.48)、Ca(OR=0.7)减少胃癌发病的风险(P均 < 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浆某些化学元素水平较正常人群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影响肺癌发生的环境因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癌是当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发展的复杂过程。一方面机体暴露于环境危险因素而导致DNA损伤 ,促使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失活而形成恶性肿瘤 ;另一方面基因多态性的存在使携带易感基因型的个体较少量地暴露于环境危险因素即可发病。因此 ,肺癌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基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现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环境因素所致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突变1.1 p5 3基因 p5 3基因是一种典型的抑癌基因。大约 5 0 %以上的肺癌患者存在p5 3基因突变 ,其中鳞癌的p5 3突变率高于腺癌和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长期暴露对成年雄性大鼠甲状腺激素水平产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以及150、300、600 mg/kg DEHP暴露组。对照组大鼠正常饮食和饮水,暴露组大鼠连续灌胃给予DEHP 3个月。处死大鼠前称取大鼠体质量并计算各组织脏体比,检测尿碘含量,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及血清TTR、TRH、TSAb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各指标的组间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经过3个月的DEHP暴露,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大鼠甲状腺湿重和脏体比无显著性差异。150、300、600 mg/kg剂量组大鼠肝脏脏体比增加并呈剂量-效应关系(P < 0.05)。600 mg/kg剂量组大鼠尿碘水平显著降低(P < 0.05)。600 mg/kg剂量组血清FT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水平降低(P < 0.05)。结论:DEHP 3个月的暴露期对大鼠体质量未产生明显影响,对甲状腺、肝脏脏器系统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DEHP的暴露可抑制大鼠体内TSH的合成、分泌及转运,扰乱甲状腺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与胃癌发生相关的PI3K/Akt/mTOR通路上新的与自噬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为寻找有价值的胃癌发生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KEGG pathway网站和Gene Ontology、Ensemble数据库及HaploView、STRING、Cytoscape软件联合SNP芯片筛选目标SNPs,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筛检出来的SNPs位点在来自福建省仙游县的622例胃癌患者和622例健康人群基因组中进行验证。结果: SNP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IRS1 rs10205233、PIK3CD rs3934934、PIK3R1 rs706711、PIK3R1 rs706714和AKT1 rs35285446为候选位点。扩大样本验证发现IRS1 rs10205233的多态性变异(C > T)显著降低了胃癌的发病风险[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的OR(95% CI)分别为0.761(0.595,0.975)、0.764(0.601,0.973)]。进一步分层分析,该位点显性模型、隐形模型、共显性模型以及等位基因在贲门癌和非贲门癌人群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 > 0.05)。并未见其他位点与患胃癌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对PIK3R1基因2个位点(rs706711、rs706714)的单体型分析也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IRS1 rs10205233位点与福建省胃癌高发区仙游县的胃癌发生存在关联,T等位基因可能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遗传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相关基因3'非翻译区(3'UTR)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为寻找有价值的胃癌分子标志物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SNP芯片对福建省胃癌高发区96例胃腺癌患者与96例健康对照人群基因组中消化道肿瘤相关基因3'UTR区SNPs位点进行检测,应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质谱技术对芯片筛检出来的SNPs位点在622例胃癌患者和622例正常健康基因组中进行验证。结果:SNP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选取EGFR rs884225、EGFR rs10277413、FAS rs1468063、MSH2 rs17502941和MSH2 rs11125144为候选基因位点。对622对病例-对照组样本的上述候选基因位点进行SNP分型,均未发现上述5个位点与胃癌易感性相关。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发现EGFR rs884225中含有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CT+TT)与贲门癌相关(OR=0.67,95% CI:0.46~0.99),而其他位点与贲门癌、非贲门癌的风险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EGFR基因3'非翻译区的rs884225多态性位点与福建省仙游县的贲门癌发生存在关联,T等位基因可能是贲门癌发生的一个遗传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与胃癌发生相关的PI3K/Akt/mTOR通路上新的与自噬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为寻找有价值的胃癌发生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KEGG pathway网站和Gene Ontology、Ensemble数据库及HaploView、STRING、Cytoscape软件联合SNP芯片筛选目标SNPs,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筛检出来的SNPs位点在来自福建省仙游县的622例胃癌患者和622例健康人群基因组中进行验证。结果: SNP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IRS1 rs10205233、PIK3CD rs3934934、PIK3R1 rs706711、PIK3R1 rs706714和AKT1 rs35285446为候选位点。扩大样本验证发现IRS1 rs10205233的多态性变异(C > T)显著降低了胃癌的发病风险[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的OR(95% CI)分别为0.761(0.595,0.975)、0.764(0.601,0.973)]。进一步分层分析,该位点显性模型、隐形模型、共显性模型以及等位基因在贲门癌和非贲门癌人群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 > 0.05)。并未见其他位点与患胃癌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对PIK3R1基因2个位点(rs706711、rs706714)的单体型分析也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IRS1 rs10205233位点与福建省胃癌高发区仙游县的胃癌发生存在关联,T等位基因可能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遗传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顾良军 《癌症进展》2010,(3):206-206
Feero等提出,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去年,研究者在基因组研究中发现了对某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克罗恩病和常见癌症)有较强预测能力的遗传标志物。由此促进了针对这些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以及筛查、诊断和预后方面的进展。但是这些标志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同一种遗传标志物的应用在不同人群间是否有差异,多种遗传标志物对同一个体的共同预测效应如何尚不明确,环境因素与遗传危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等。  相似文献   

19.
Pig-a基因突变试验是利用流式细胞术或有限稀释克隆法检测细胞表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链蛋白的缺失情况,并以Pig-a基因突变率的变化来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该试验能够跨物种跨组织检测体内多种类型的突变作用,并能有效整合至其他体内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实现多终点联合检测,在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体内遗传毒性试验的新选择,从而弥补现有遗传毒性试验组合的不足。本文对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年龄、性别因素对我国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自发率的影响,为核质桥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98例健康成人,其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年龄范围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40.7±12.6)岁。按年龄分为20~29岁组(22人)、30~39岁组(23人)、40~49岁组(25人)和50岁以上组(28人)。抽取研究对象外周血2 mL,采用胞质分裂阻滞法培养细胞40 h后,加入松胞素B (终浓度为10 μg/mL),继续培养至68 h收获细胞。每个受试者观察1 000个双核细胞,分析核质桥、微核及核芽的数量。结果: 核质桥总体自发率为每个细胞0.56‰,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在不同年龄组间,核质桥自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女性40~49岁年龄组核质桥自发率最高,显著高于20~29岁组(U=2.31,P < 0.05)。微核自发率女性高于男性(U=4.40,P < 0.05),男性和女性受试者40~49岁组微核自发率均为最高。核芽自发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不同年龄组间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 健康人群中的核质桥自发率较低,不受性别因素影响,在20~49岁范围内具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