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总结98例患者植入永久希氏束起搏器术后的护理体会。术后做好术侧肢体的护理,应用心电监护仪加强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做好生活护理,加强健康指导。98例患者经成功植入永久希氏束起搏和术后合理的护理管理,均好转出院,其中3例心力衰竭患者近期和远期心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1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患者心脏几乎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中等量心包积液,未予处理自行吸收。  相似文献   

2.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的随访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巧元  陈建明 《护理研究》2005,19(11):2329-2330
近年来,心脏起搏技术不断完善,起搏治疗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植入起搏器只是起搏治疗的开始,后续的随访管理直接关系到起搏治疗的效果。成立起搏中心或建立起搏随访门诊,设专人进行档案管理,由起搏电生理专业的医生直接对安装起搏器的病人进行随访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早期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可以排除一些由于起搏器引起的症状。我院自2003年12月正式成立心脏起搏中心以来,从完善档案管理,健全随访管理制度,来保障心脏起搏器安全有效的工作,使植入心脏起搏器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希氏束起搏更接近于生理性起搏,比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优势。总结34例经希氏束起搏患者术后的观察与护理,术后动态观察生命体征、起搏器起搏与感知功能、伤口及囊袋愈合情况,重视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及时发现患者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监控下的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方法。方法  6只犬急性闭胸模型。经颈静脉插入超声导管确定希氏束和房室结准确空间位置、超声解剖结构标志及其内心肌激动顺序。引导心脏起搏或消融导管到达靶组织 ,监控刺激电极植入过程和确认消融电极与心内膜面接触。分别释放电脉冲进行靶点起搏和射频消融 ,同步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确认实现希氏束起搏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果 实现了直接希氏束起搏 (1例 )和希氏束加室间隔起搏 (5例 )。希氏束起搏阈值为 :电压 (3 .0± 1 .0 )V ,脉宽 0 .5ms。希氏束起搏时导致了较早的室间隔电兴奋。窦性心律和希氏束起搏时QRS波宽度分别为 (59.7± 5 .3)ms和 (82 .8± 1 6 .6)ms (P =0 .0 2 )。完成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 40min(3~ 81min)和 3min(2~ 5min) ;平均X线曝光时间为 1 3min(1~ 55min)。病理解剖和组织切片表明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定位准确、效果肯定。结论 心腔内超声技术能够准确引导心脏介入导管实现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 ,减少导管操作和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pacemaker defibrillators,CRTD)、抗房颤起搏器等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而生理性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得到了更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测和评价直接希氏束起搏诱导的心室激动顺序、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重构.方法六只急性闭胸直接希氏束起搏狗模型.采用美国Medtronic导向引导鞘管和主动螺旋电极,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下将起搏电极分别置放于希氏束(n=6)和右室心尖(n=6).所有部位的起搏频率均控制为120次/min.采用二维灰阶、血流频谱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技术,分别测量和计算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心室各房室和相连大血管解剖结构内径和容量、心肌的激动顺序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不同起搏状态上述测量参数的配对统计比较.结果希氏束起搏状态下,左心室壁内心肌的激动顺序、心脏主要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窦性心律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技术能够有效地量化评价心脏起搏状态下的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希氏束起搏能够明显地改善心脏解剖和血流动力学重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行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RVS组与RVA组。RVS组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间隔部,RVA组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观察及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 min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RVA组治疗后6、12个月的QRS波时限较同期的RVS组长;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RVS组的LVEF、CO、CI、6MWT较RVA组高,LVEDd较RV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um pacing,RVS)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分为RVA组(24例)与RVS组(21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Tei指数变化。结果 RVA组术后LVEF与术前比较呈逐渐降低趋势,LVDd呈持续增大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S组术后LVEF、LVDd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i指数在术后均持续增大,术后1天、12月与24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式健康教育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教育效果。方法将104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式健康教育。在两组患者入院时及起搏器植入术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SAS)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评分并比较,同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手术前SAS评分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术后观察组发生并发症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文关怀式健康教育能减轻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生理性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置心室起搏器(vⅥ型起搏器)338例,生理性起搏器82例(其中双腔起搏器32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安置两种起搏器后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晕厥症状全部消失,尤以生理性起搏者明显.结论生理性起搏对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1.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调查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前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前焦虑得分高于国内常模。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对起搏器知识的了解程度与焦虑的发生率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术前多数存在焦虑情绪,医护人员应针对性地做好患者术前心理护理,帮助患者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房室顺序起搏(DDD)起搏方式曾被认为是一种"全能"的起搏方式,因为与心室同步(VVI)起搏相比它能保持房室同步,与心房同步(AAI)相比它具有心室起搏和感知功能避免心室停搏。  相似文献   

13.
起搏器参数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起搏器参数调整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以评价起搏器参数的调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8例起搏器患者中双心室24例,抗房颤起搏器15例,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器(DDDR)20例,全自动型起搏器(DDD)28例,R波抑制型心室按需起搏器(VVI)11例。术后随访期间完成简明健康测量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cale,SF-36),调整起搏器参数前,后分别由患者本人填写SF-36,在30min内完成。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调整起搏器参数后,98例患者SF-36的积分由102.31&;#177;7.54提高到112.04&;#177;6.78,调整起搏器参数后SF-36躯体活动功能、躯体对角色功能、肢体疼痛、健康总体自评、生命力、社会功能6个方面得分高于调整参数前(t=1.993~2.448,P&;lt;0.05),而情绪角色、心理健康2个方面得分与优化起搏器参数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重视术后随访,通过合理、有效、可程控性的起搏器参数的调整,使起搏器发挥最佳的疗效,可有效提高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初次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作用。方法将113例初次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护理,音乐组(57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音乐疗法,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术前夜、手术后8h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测评患者焦虑情况;两组均采用McGill疼痛强度指数评估患者术后伤口、腰背疼痛情况,并记录术后入睡困难及排尿困难情况;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手术前夜、手术日清晨、入手术室前测量心率、血压,并作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夜、术后8hSAS评分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音乐组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8h腰背疼痛、入睡困难和排尿困难等不适感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音乐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音乐组干预后3次收缩压、心率测量值均比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有效降低初次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有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苗志林  荆全民 《现代康复》2000,4(12):1874-1874
目的:比较生理性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置心室起搏器(VVI型起搏器)338例,生理性起搏器82例(其中双腔起搏器32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安置两种起捕器后患心脏耐力生存质量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晕阙症全部消失,尤以生理性起搏明显。结论:生理性起搏对患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6.
经静脉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是抢救心脏停搏或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方法。大多采用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在X线透视下放置电极导管或经床旁盲插。漂浮电极导管的应用,为床旁准确植入电极,缩短手术时间提供了可能。我院自2002年8月-2005年8月应用漂浮起搏电极行床旁临时起搏.抢救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24例.均取得满意效果,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护理经验,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凤英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F0002-F0002
心脏起搏器是以一定强度的频率和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的心脏能够激动,并以一定的频率有效的收缩^[1]。植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抢救危重患者,使患者得以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后易出现囊袋血肿并发症,尤其是囊袋淤血一旦形成将增加细菌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心室起搏比例和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植入体内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DDD)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将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A组,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的变化。同时,将A组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者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A组术后1年左房内径(LAD)较术前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和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3、4.20、6.37,P均<0.05);B组术后1年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3、0.78、1.16,P均>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亚组术前LA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7、0.35、1.32,P均>0.05),两组术后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6、4.62,P均<0.05),RVS组术后LAD、LVEDD、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45、0.14、0.48,P均>0.05);而RVA组术后LAD、LVEDD均较术前明显扩大,LVEF较术前明显下降(t分别=2.20、3.13、4.31,P均<0.05)。结论老年患者中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但同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快综合征患者在植入自动化功能双腔起搏器后参数的调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植入自动化功能双腔起搏器的慢快综合征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的起搏心率设置为55次/min,对照组的起搏心率设置为65次/min,观察并比较在术后一年内两组患者频发心房事件的发生率(AHRE)、心室起搏百分率(Vp)、心房起搏百分率(Ap)、左心室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脑钠肽(BNP)。结果观察组Ap和Vp明显降低,而LVEDD和LVEF得到较大改善,BNP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的AHRE和LA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降低起搏心率,能较好的调整患者的LVEF和LVEDD,同时可降低BNP。  相似文献   

20.
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2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的护理。植入术前做好评估和心理护理,完善准备工作;植入术后严密监测起搏器功能,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同时做好健康随访教育,出院后重视随访管理,使CRT-D发挥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