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次横向与纵向剖宫产切口对二次剖宫产产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需择期行二次剖宫产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抽取首次剖宫产为横切口方向的产妇作为试验组,抽取首次剖宫产为纵切口方向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两组腹腔粘连程度,疤痕切口分级情况,首次剖宫产瘢痕愈合情况和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娩出胎儿时间。结果:试验组的腹腔粘连程度较轻,疤痕切口分级较低,并且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出血量少,首次剖宫产瘢痕愈合情况较优,手术时间、娩出胎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纵向切口手术相比,横向切口手术不仅能够减轻腹腔粘连,降低疤痕切口分级,减少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出血量,提升首次剖宫产瘢痕愈合度,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娩出胎儿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首次剖宫产行腹壁中线纵切口与腹壁横切口对术后并发症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 选择剖宫产产妇72例.观察组36例选择腹壁中线纵切口,对照组36例选择腹壁横切口.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再次剖宫产率等情况.结果 再次剖宫产时,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开腹至胎儿取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腹腔粘连产妇低于对照组;分析产妇疤痕情况,观察组疤痕明显2例、中等17例均低于对照组,纤细17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首次剖宫产产妇,采用腹壁中线纵切口方式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盆腹腔粘连和产妇局部瘢痕程度,安全性较高,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腹壁纵切口和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产妇98例,按照产妇首次剖宫产切口术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所有产妇按照首次剖宫产分娩切口术式作切口,即对照组采用腹壁横切口手术,观察组采用腹壁纵切口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及盆腔粘连情况。结果:所有产妇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产妇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的进腹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腔粘连率为30.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壁纵切口术式进行剖宫产手术粘连程度低,有助于减少再次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对于可能再次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建议首次剖宫产选择腹壁纵切口术式。  相似文献   

4.
佟建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615-8615
目的通过对200例二次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第1次剖宫产时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选择兴隆县妇幼保健院2005-2010年二次剖宫产的的病例200例,其中第1次剖宫产为腹壁横切口的100例(A组),第1次剖宫产为腹壁纵切口的100例(B组),对两组孕妇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腹腔粘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组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12.5±3.4)min,手术总时间(58.2±8.4)min,明显多于B组患者的(6.1±2.5)min及(46.8±8.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粘连率94%,重度粘连率为39%,明显高于B组的粘连率72%及重度粘连率为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及腹壁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壁横切口术后切口瘢痕纤细美观的优点,但粘连严重,加大再次手术的困难,如有再次生育要求的妇女,选择腹壁纵切口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再次剖宫产的70例产妇的病例资料。其中首次剖宫产时采用改良的腹部横切口式的剖宫产产妇40例作为观察组,首次剖宫产时采用传统的腹部纵切口式的产妇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再次行剖宫产的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胎儿娩出时间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较少,两组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术中盆腔粘连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30.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时行改良的腹部横切口手术的产妇,再次剖宫产时比首次腹部纵切口式产妇出血量更少,且患者术后伤口外形美观,不失为剖宫产手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6.
刘璐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7):4017-4018
择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二次剖宫产治疗的80例产妇,其中前次腹壁横切口组40例,腹壁纵切口组40例,观察对比两组产妇的二次手术情况。结果腹壁纵切口组40例产妇腹腔、盆腔未粘连的机率明显高于腹壁横切口组,轻度、重度粘连、总粘连的发生率,新生儿病率,术中膀胱损伤发生率及术后腹壁血肿发生率均明显小于腹壁横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腹壁纵切口组产妇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T1)、手术总时间(T2)明显小于横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再次生育意向的首次剖宫产产妇在选择腹壁切口形式时,应优先选择腹壁纵切口,以便为二次剖宫产降低手术创伤及风险。  相似文献   

7.
徐彬 《临床医学》2007,27(6):52-53
目的 比较下腹壁纵切口与Pfannentiel式切口在二次剖宫产术切口愈合、腹腔粘连、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等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二次剖宫产孕妇的术中各项情况进行比较.其中A组为下腹壁纵切口75例,B组为Pfannentiel式切口75例.比较两组孕妇在二次剖宫产术中腹壁切口愈合情况、腹腔粘连、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等情况.结果 ①腹壁切口愈合良好,瘢痕纤细A组29.3%(22/75),B组74.7%(56/75);②腹腔粘连A组重度粘连4%(3/75),B组为4%(3/75);③二次手术术中出血量A组(238±76)ml,B组(248±93)m1;④二次剖宫产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A组(6±3)min,B组(10±3)min;⑤二次剖宫产总时间A组(37±18)min,B组(46±16)min.腹壁切口愈合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二次剖宫产手术开腹时间及总时间上A组明显快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粘连及术中出血量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腹壁纵切口虽然在切口愈合方面逊于Pfannentiel式剖宫产,但纵切口在二次剖宫产的开腹时间及手术总时间方面均短于Pfannentiel切口式,且其腹腔粘连率的发生及术中出血量与Pfannentiel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次剖宫产的孕妇选择下腹纵切口不失为一种更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时并发症情况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该院收治10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初次剖宫产产妇10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第1、5min的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和感染情况及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出生后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盆腔粘连、胎盘植入及手术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时并发症较多,风险较大,对母婴影响也较大。临床上应当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以减少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产妇。  相似文献   

9.
姚建菊 《临床医学》2009,29(4):67-68
目的探讨再次剖宫产术的术后腹壁切口愈合情况及腹壁、盆腹腔粘连情况。方法以118例前次剖宫产史,按传统术式下腹纵切口及新式剖宫产下腹横切口分两组,并对2种术式进行比较。结果新式剖宫产术的再次手术术后切口瘢痕纤细美观,腹壁及盆腹腔粘连较轻,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结论再次剖宫产行新式剖宫产术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妇产科需行二次剖宫产术的患者90例,参考家属的意愿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患者首次剖宫产采用腹壁纵切口,对照组患者首次剖宫产采用横切口,对比两组产妇二次剖宫产术的手术时间、胎儿分娩时间以及粘连的发生率等。结果试验组的患者手术时间及胎儿娩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次剖宫产术选择腹壁纵切口可以缩短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并且可以减少盆腔与腹部粘连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双层连续缝合法辅助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应用于剖宫产产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两组均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单层连续缝合法,观察组采用双层连续缝合法。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年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腔粘连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发生率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双层连续缝合法辅助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应用于剖宫产产妇能降低产后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发生率,改善盆腔粘连情况,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的优缺点。方法:分析480例新式剖宫产术中,术后情况,术后放置节育环的随访情况。以及再次手术病例的观察,并与同期196例子宫下段部宫产比较,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放环随访时子宫,位置宫腔深度;及再次手术时腹腔粘连情况,结果: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胎儿娩出快,术后恢复快,但术后腹腔粘连较多,两组比较有显性差异。结论:新式剖宫产近期效果好,但远期腹腔粘连较多,值得探讨,以便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随机抽取产科收治的132例瘢痕子宫产妇行再次剖宫产和第三次剖宫作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回顾性抽取产科资料库100例非瘢痕子宫产妇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剖宫产术发生术中胎儿窒息率、术后盆腔粘连率、术后血栓形成率、术后子宫破裂率;统计并对比三组剖宫产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24h出血总量及子宫下段厚度;随访6周后对比产后子宫复旧及伤口愈合情况。观察1组和观察2组发生术中胎儿窒息,术后盆腔粘连、血栓形成及子宫破裂率均高于对照组;其手术时间和术中及术后24h出血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子宫下段厚度均薄于对照组;观察1组和观察2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分别占4%、18.7%,产后伤口愈合不全率分别为2.0%、9.3%,对照组所有产妇子宫均复旧完全及伤口愈合完全;观察1组以上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观察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无瘢痕子宫产妇行剖宫术,瘢痕子宫产妇再次或三次妊娠再行剖宫产术的难度更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及术后总出血量多,术后发生子宫破裂及盆腔粘连损伤率、血栓形成率及产后子宫复旧和伤口愈合不全概率更高,此外,第三次剖宫产妇的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劣于第二次剖宫产妇。因此,针对即将妊娠的产妇,应尽量避免行剖宫产术,提前做好产前检查及准备,争取阴道自然分娩,减少瘢痕子宫的发生率,减少剖宫产术对产妇身体的再次伤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 将我院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选择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8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剖宫产产后出血初产妇10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未试产,行剖宫产术,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手术,观察组因瘢痕子宫,行剖宫产术前需先切除疤痕组织治疗,对两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出血原因。结果 观察组平均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单因素主要是宫缩乏力、盆腔粘连,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瘢痕妊娠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宫缩乏力、盆腔粘连(OR>1,P<0.05)。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和盆腔粘连,需针对这些因素采用一定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有剖宫产手术指征产妇4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给予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照组给予传统剖宫产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排气时间、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625-1626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进行再次分娩的200例瘢痕子宫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再次剖宫130例,行经阴道成功分娩70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非瘢痕子宫产妇208例,其中首次行剖宫产96例,阴道分娩112例,对瘢痕子宫与非瘢痕子宫产妇不同分娩方式的术中情况、母婴并发症以及分娩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瘢痕子宫再次行剖宫产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非瘢痕子宫行剖宫产组(P<0.05),产后2h出血量多于非瘢痕子宫行剖宫产组(P<0.05),且切口非甲级愈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未出现子宫破裂情况;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组的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发热情况等方面与非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瘢痕子宫产妇再次行剖宫产会增加产后出血、影响切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掌握瘢痕子宫孕妇阴道试产的禁忌证和适应证,行阴道分娩不失为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再次剖宫产产妇术中子宫瘢痕修剪预防子宫瘢痕憩室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73例再次剖宫产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6例剖宫产术后直接双层连续缝合切口,研究组37例剖宫产术后先切除原切口的瘢痕组织,然后双层连续缝合切口,两组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子宫瘢痕憩室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首次排气时间、术后3 d最高体温、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子宫瘢痕憩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瘢痕憩室容积小于对照组,残余的子宫肌层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及月经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剖宫产产妇采用术中子宫瘢痕修剪,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加了术后出血量,但可预防和减少子宫瘢痕憩室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原因及风险,以降低剖宫产率,确保母婴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914名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剖宫产原因,比较再次剖宫产者、同期1 000名初次剖宫产产妇(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盘异常、子宫不全破裂、子宫切除及术中盆腹腔粘连发生率.结果:阴道试产成功58名,再次剖宫产856名.社会因素301名(35.2%),继发性宫缩乏力192名(22.4%),巨大儿73名(8.5%),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前3位原因.再次剖宫产组手术时间(51±8)mm,术中出血量(382±63)mL;对照组分别为(27±6)min,(290±57)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盆腹腔粘连、胎盘异常、子宫不全破裂、子宫切除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风险高,严格控制非医学指征首次剖宫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不缝合壁层腹膜是否引起腹腔粘连及腹壁疝并提出改良。方法 选择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20例为研究组,子宫下段剖宫产再次剖宫产20例为对照组,第2次手术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对比两组腹腔粘连情况、有无腹壁疝、开腹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时间。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腹腔粘连及开腹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而取出胎儿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新式剖宫产不缝合壁层腹膜可使腹直肌与子宫致密粘连,导致再次手术时分离粘连时间长,腹直肌损伤大。通过新式剖宫产术壁层腹膜缝合的改良,不但保留了新式剖宫产的优点,而且阻断了腹直肌与子宫切口的粘连,特别是不扰乱和损伤膀胱,不给再次剖宫产带来困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新式剖宫产改良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模式对接受腹部纵切口剖宫产术肥胖产妇产后切口愈合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接受腹部纵切口剖宫产术的100例肥胖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QCC进行护理干预。比较2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和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切口愈合延迟率、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QCC模式护理干预能促进肥胖剖宫产产妇切口愈合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产后恢复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