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对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特点的分析概括,阐明不能用中医理论研究西医,也不能用西医理论研究中医.中医和西医诊断疾病的角度不相同,中西医结合的目的 :重视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助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提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融合,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应抓住机遇,谋求发展,使骨伤科中西医结合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2.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于1991年,是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和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主办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秉承“坚持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与中西医结合方针,以中西医结合为主,面向临床、面向基层”的办刊宗旨,以从事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理论,以及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学术讨论和争鸣,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对中西医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传统医药学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基于科学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医疗领域寻求最优效益的需求,都决定了在我国实行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加强国际合作研究,重视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助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提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融合,以及鼓励西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等都是发展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抓住机遇,谋求发展,使中西医结合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西医结合教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我国中医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了解目前中西医结合教材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同时,阐释了对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提出开展中西医结合,首先要明确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与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吸取现代医学理论精华和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教材必须适应社会需要,把常见病种纳入教材内容,更要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要求确定教材的基本内容;中西医结合教材建设,必须创新教材编写体例与教材内容。最终希望能从教材改革入手,创新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教材,使之成为探索中国中医药学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现实需求和学术发展决定了中西医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辨证论治”也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中西医结合背景下,中医“辨证论治”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思路,详细剖析了中医“辨证”和“论治”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路径,为更好实现“辨证论治”的传承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呼吁中医人砥砺奋发,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I0004-I0004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是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和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主办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秉承"坚持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与中西医结合方针,以中西医结合为主,面向临床、面向基层"的办刊宗旨,报道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理论和科研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学术讨论和争鸣,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标准化与泛化、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这3个论点是20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学术争鸣的主要方面。继承和创新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继承和创新的辨证关系和侧重点上;中医学理论的标准化和泛化之争则是以"阴阳"为主要代表的"泛化"理论和中医术语、理论、诊疗体系"标准化"的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中西医结合与纯中医观点的争鸣则集中在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西医结合要遵循的原则和实现的途径等。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适合我国高等中医护理教育模式,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护理人才,文章论述了高等中医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的发展沿革和现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发展的契机及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高等中医护理院校护理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教育的临床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调查分析了目前高等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培养模式的学制、教材、教学模式、师资,人才培养类型等问题,提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培养模式的发展应遵循: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是有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是有层次的;培养模式是发展的,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培养具有中医与西医的知识、理论、技能,又兼容中西医两种医学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应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培养模式的追寻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是在长期的理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而逐渐形成的“辨证论治、病证结合”诊疗模式。通过西医以疾病为主的模式化诊疗和中医以个体为主的个性化诊疗相结合,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使治疗效果最大化,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但中西医结合并不是单纯地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相加。如何将两者结合发挥出最大优势从而造福社会,走出中西医结合的瓶颈是现阶段应思考的问题。高永翔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的诊疗过程应该遵循:1)中医、西医取长补短。2)发挥中西医协同效应。3)中西药合用的减毒增效。4)中西药合用的君臣佐使。5)考虑患者的依从性。6)关注国家、患者的经济负担。最后,高永翔教授表示,应全力支持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发展,大力扶持中西医结合科室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贾英杰教授认为,在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必须坚守中医思维,要从病证结合的角度来认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目前,虽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现存的问题,贾英杰教授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中医的历史积淀奠定了中医肿瘤学科的根基、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现...  相似文献   

12.
基层中医医院存在着临床中药使用率低;临方炮制、药引、制剂工艺的缺失;中西药联合用药不合理;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进度缓慢;中药人才地位偏低等问题。笔者从上述几方面阐述基层中医医院中药学发展的现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不同于西医也不同于中医,是取西医和中医之精华所形成的新学科,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和西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陈宝贵教授是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流派第三代传承人,文章主要从中西医结合发展历程、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中西医结合诊疗不足等角度阐释中西医结合形成的必然性,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张大宁教授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相关观点和经验。首先,中医与西医"术业有专攻",理解并认同中医的文化属性是制约中西医结合的关键因素。其次,临床疗效是中、西医比拼的焦点,也是中西医结合的落脚点。最后,张教授提出的三维坐标诊疗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张大宁教授对中西医结合的思考,根植于文化差异,落脚于临床疗效,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 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物质基础不清、作用机制不明、质量控制不稳定、循证医学证据缺乏等瓶颈问题, 中药复方屡遭质疑, 难以获得国际认可, 临床应用和产业发展十分受限。如何科学有效开展中药复方基础研究, 使其更好为临床服务成了中医药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 转化医学浪潮的兴起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思路。该文简述了中药复方临床应用和开发面临的困境, 转化医学视角下开展复方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一步凝练研究思路与方法, 以期为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复方转化医学研究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6.
邓老认为:铁杆中医,不是中医与西医结合,而是中医与现代尖端科学结合。中医学就是尖端科学,两个尖端科学结合,那就是更高的医学。关于中医传承与创新,邓老说要学习好中医,就要从经典入手,因为经典是中医学之根,是后世各家学说之源头,必须下一番工夫才能学好。而要学习好经典,还必须注重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中医的生命线,离开临床实践,中医就寸步难行。此外,中医也要与时俱进,西医的检查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用‘拿来主义’的办法,补充中医的不足,中医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要发展中医,就必须把中医教育办好,要抓紧抢救老中医学术经验,办学要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在创新中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中医学发展的动力,中医不但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的统一。创新只能以实践为判断标准,而不应设置禁区。理论创新是关键,需要解决过度依赖哲学和功能与结构不完全一致的两大难题。中医学必须借鉴所有学科知识为其发展之用。中医学是在发展中与现代学科体系逐步沟通,最终走向融合。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完成,需要有更高层次理论的指导、人才的聚集和中医自身的有效发展等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发展饱受争议和挫折,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是大势所趋、历史所向。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果卓著,俨然成为中国特色,也是中西医结合成为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有利论证。中西医结合前提是界限分明,中医要在结合中坚定自信,保持鲜明特色,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与西医相互依存,需通过优势互补完成中西医的结合,实现理想的"1+1=11"的巨大效应,最终推广贡献于全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