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体部直接冠状位CT扫描 (以下简称冠扫 )是利用现代CT机孔径大、扫描速度快的特性 ,采用特定的体位 ,根据检查部位分段进行体部冠扫 ,以弥补体部CT轴位扫描 (以下简称轴扫 )的不足。1 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 1993年 5月~ 1999年 10月行常规轴扫后辅以冠扫的胸、腹部占位性病变 2 6例。男 15例 ,女 11例。年龄 9~ 46岁 ,平均 3 1岁。病变包括肝脏 7例 ,肾脏 3例 ,肾上腺 2例 ,盆腔 5例 ,胸部 9例。使用PickerIQXtra型CT机。扫描孔径 70cm ,重建矩阵 5 12× 5 12 ,常规扫描时间 2、3、4s ,层厚 2、5、10mm ,最大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0例小儿盆腔占位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50例盆腔占位均行CT平扫,其中32例同时行增强扫描。女31例,男19例,年龄为生后2h至14岁,平均5.8岁。47例手术病理证实,2例活检证实,1例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证实。结果50例中生殖细胞瘤27例,横纹肌肉瘤7例,神经源肿瘤4例,子宫,阴道积液2例,脂肪增多症,输尿管囊肿,非霍奇金淋巴瘤,异位前列腺增生,阑尾脓肿,前腺脓肿,巨大膀胱,肠系膜囊肿,肠囊肿,平滑肌肉瘤各1例。术前CT诊断占位46例,误诊4例。良性31例,占62%;恶性19例,占38%,恶性占位19例中17例为实性占位,占89.5%。31例良性占位中29例为多种组织成分的混杂密度或囊肿,占93.5%。结论 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盆腔占位的大小,密度,形状,位置及与盆腔脏器的关系,为小儿盆腔占位病变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儿童低剂量头颅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高度怀疑颅脑病变的儿童共50例,其中炎症6例,占位性病变5例,外伤21例,其他18例,平均年龄6.5岁,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行颅脑CT扫描。  相似文献   

4.
缪建良  张鑫  章熙道 《人民军医》2004,47(11):659-661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随着CT和MRI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大大提高,但由于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常很相似,因而,通过影像学对其定性仍较难。为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趋完善的依据,我们将2002年8月~2003年8月,经CT和MRI检查,并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报告27例脑转移瘤,其中25例原发肿瘤为肺癌,以脑部症状为首诊者11例(40.7%)。我们认为CT发现脑部占位性病变后常规胸部X线检查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是有帮助的。CT增强扫描能显示比平扫更多的瘤灶,特别是可显示出脑膜转移。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具有快速扫描和容积数据采集处理能力,进行薄层增强扫描是胰腺占位病变的首选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我院自2001年以来共行胰腺占位增强CT180多例,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45岁。从首发症状到就诊时间最短者1天.最长者2年。 2.检查方法:36例均行CT检查,横断面扫描层厚8或10mm,采用美国彼克公司Ultraz型CT扫描仪,扫描条件:130KV.120mA,增强检查使用碘海醇(300mg/ml)作为对比剂。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28岁。发现左下腹部肿块并逐渐增大约5年余,近一年来,偶有疼痛伴腹胀。B超检查示:左中下腹部囊性占位,大小便及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通过多层螺旋CT(MDCT)对胃癌进行TNM分期的回顾性评价,以探讨其对胃癌浆膜浸润的准确性,作选取经病理证实并行MDCT检查的病人41例,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68岁)。MDCT检查前病人均饮用600mL自来水将胃扩张,扫描前5min,肌注20mg东莨菪碱以降低胃张力。扫描体位取仰卧位,以避免胃内气体引起的伪影;如果钡餐检查和内镜已发现病变,病人应取俯卧位。MDCT检查不进行平扫而直接行增强检查。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引导的介入治疗扫描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进  肖明  周义成 《放射学实践》2003,18(3):206-207
螺旋CT具有很好的密度分辨率 ,能清晰显示脏器内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 ,明确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本质关系 ,并可精确确定穿刺点 ,进针角度和深度 ,因而可应用于身体上任何部位的穿刺活检以及部分介入治疗。本文搜集了 70例CT引导下的介入治疗 ,重点探讨介入治疗扫描方法的应用。材料与方法搜集 2 0 0 1年 1月~ 9月病例 70例 ,均经临床、影像学检查证实 (表 1)。年龄在 7~ 76岁 ,平均年龄 5 7.9岁。表 1 搜集病例的病种及性别例数病变 腰椎间盘 肝占位肾上腺肾囊肿肺其它病例数 3 62 0 3 3 44男 2 7 12 2 2 12女 9 8113 2腰椎间盘…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43岁,因反复出现右眼视力阵发性下降伴头痛1月加重3天,于2006年1月6日来我院求治。门诊检查:患者双眼裸眼视力右眼4.3,左眼4.2,矫正视力右眼5.1、左眼5.1,右眼下睑轻度水肿凸出(与左眼相比),脸结膜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清亮,晶体玻璃体透明无混浊,眼底正常。未给予任何治疗,嘱病员出现视力下降时复诊。次日上午病员再次就诊,述晚上出现一过性视物模糊不清。再次给予眼科专科检查:右眼下睑轻度水肿凸出(与左眼相比),余无变化。基于右眼下睑轻度水肿凸出无眼科原因可以解释,故行CT扫描检查,了解球后及比邻组织有无占位病变。CT报告:右侧后组筛窦软组织占位病变。在他院行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检查报告:右侧筛窦区占位。逐将病员转耳鼻咽喉科诊治。在鼻内窥镜下行筛窦手术。术后确诊为:筛窦粘液囊肿。  相似文献   

12.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0例,男80例,女20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为43岁。临床表现:鼻部畸形,鼻出血、面部淤血、肿胀等。  相似文献   

13.
眼眶内的肌肉、神经、血管的密度(30—50Hu)和球后脂肪的密度(-80—-100Nu)有较大的反差,对于眼眶的病变,CT检查尤为合适。它已经取代了眼眶的球后充气或注射碘剂的X光造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眼眶的动脉或静脉造影。 我院从1985年7月—1990年5月做眼眶CT扫描42人次,其中男31人,女11人,年龄3—79岁。扫描机为美国Picker公司1200SX型。病人取仰卧位,头稍后伸,闭眼,基线为Reid’s线,个别为与Reid’s线成-30°基线,层厚3mm、5mm、10mm,层距4mm,5mm、10mm,曝光时间4秒、少数病人做了冠状扫描。CT表现:球后占位病变11例,甲亢突眼、眼外肌肥厚6例,眼球病变4例,眼外伤3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SLEE)的CT表现。方法:系统性回顾分析本院1995年2月一2001年5月经临床证实的SLEEl2例,均为女性,年龄16—35岁,平均26.4岁;采用SiemensSomatomARC型CT机行颅脑CT检查,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主要CT表现:①大片状脑梗死(3例),部位不定,单发或多发,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占位效应较轻;②腔隙性脑梗死(9例),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及脑干;③轻度脑萎缩(5例),局部性或弥漫性。结论:SLEE的CT检查有较高敏感性,缺乏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早期确诊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笔者总结了2000例成年人腹部CT检查前口服对比剂情况,探讨胃肠道对比剂充盈情况与时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998年-2002年所有腹部CT检查病例中随机抽取2000份成年人腹部CT检查病例,其中男、女各1000份,检查前每位患者缓慢、连续口服肠道对比剂20ml/kg体重(约1000—2000ml)。依其不同检查部位分别  相似文献   

16.
陈思浩 《人民军医》2006,49(12):746-746
1病例报告 患者女,51岁。因左髂部疼痛20余天就诊。查体:颈部无阳性体征。左髂部压痛,皮肤无红肿,未扪及明显包块;四肢关节活动度可。6年前有右输尿管结石手术史,1年前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实验室检查:血钙2.89mmol/L,血磷0.86mmol/L,甲状旁腺激素368.51ng/dl,碱性磷酸酶847U/L,尿钙17.68mmool/24h,尿磷19.18mmool/24h。  相似文献   

17.
材料和方法选取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14例,女8例,男6例,年龄20-57岁,平均40岁,其中10例做了增强扫描,扫描设备为GE Hispeed FX/i全身CT扫描机,层厚层距均为10mm,必要时加扫薄层及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收集1995-2004年间肝豆状核变性有脑部CT改变的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范围9-20岁,平均14岁。主要表现为手足震颤4例,以运动时为著,构音不清3例,并不自主动作,行走困难,智能低下,表情幼稚,哭笑无常。5例均有角膜K—F色素环,3例有实验室检查,血清色铜兰蛋白降低,血清总铜量降低,尿铜增高,  相似文献   

19.
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这种较少见的肝细胞良性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材料和方法自1990年至1999年期间我院CT室诊为肝脏占位病变的900余例中,将有手术切除标本并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8例的临床及CT片逐例进行分析和归纳,重点讨论其鉴别要点。结果8例均为单发病灶。发生在肝左叶3例,肝右叶5例。其病灶大小在5cm以下者4例;5cm以上者4例(其中10cm以上者2例)。7例为类圆形,1例不规则形。平扫时7例为低密度,1例为等密度(有脂肪肝影响)。均行增强扫描,2例动脉期有显著增强,5例门静脉期扫描仍有显著增强,8例延迟3分钟后扫描为等密度。7例病灶内均可见裂隙或小片状密度减低影。1例为均匀密度影。结论利用CT扫描,尤其是多时相螺旋CT扫描,可以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进行明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20.
CT扫描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脊柱结核为常见的脊柱炎性疾病,脊柱X线摄片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对椎体后分及附件受累,对准确判断病变及椎旁、椎管受累程度上受到限制,对骨破坏轻微者易漏诊。本文收集脊柱结核36例,以探讨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36例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从20岁至63岁,平均38岁。病程从30天到6年不等,平均11个月。36例中经手术病理证实29例,经临床、X线、CT检查并随访复查诊断7例。30例CT检查前作脊柱正侧位照片,23例诊断脊柱结核,6例病损累及单个椎体需与转移性肿瘤鉴别,1例因摄片质量欠佳而漏诊。CT检查采用仰卧位,据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