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存在血小板的活化[1].本研究测定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儿童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4项指标,旨在探讨CD62p、CD63及血小板与儿童哮喘的发病关系,为哮喘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比浊法测定7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哮喘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变化,同时测定血常规和肺功能,另选3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评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病情的一个炎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哮喘患者免疫指标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 测定148例急性发作期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各项免疫指标,并与100例正常人对比.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急性发作期CD 2细胞数显著降低,CD4 /CD8 比值增高.结论 支气管哮喘存在T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IgM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治疗组)和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Eotaxin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血清Eotax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otaxin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Eotaxin参与支气管哮喘的病理变化过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Eotaxin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支气管哮喘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尿液白三烯E4(LTE4)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技术检测28例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的尿LTE4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同时对哮喘患者的尿LTE4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尿LTE4明显高于非急性发作期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非急性发作期又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尿LTE4和FEV1呈负相关(r=-0.534,P<0.01).结论 白三烯确实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尿中LTE4水平,为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期间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62例为病例组及1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根据其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将哮喘患者分为危重组87例、非危重组175例。记录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和血常规结果,并计算NLR和PLR。比较3组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NLR、PLR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各组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各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哮喘危重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哮喘非危重组、健康对照组(P<0.0001),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PLR显著高于哮喘危重组、健康对照组(P<0.0001)。哮喘非危重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重患者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2、0.784、0.873、0.795(均P<0.01)。NLR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重患者的最佳临界值为2.58,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81.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NLR、PLR均升高,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3 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及其中 2 6例临床缓解期的血浆内皮素水平 ,同时测定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氧分压变化情况。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临床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浆内皮素水平同血氧分压呈显著负相关 (r =— 0 .78,P <0 .0 1) ;临床缓解期血浆内皮素水平同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增高 ,其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支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度)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呼吸流速与诱导痰ECP浓度变化关系,以及急性发作期诱导痰ECP浓度与PEF(%)的相关性,为指导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敏感指标,为进一步评估哮喘病情、支气管哮喘治疗的疗效提供价值更好的指标.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急性期(中度)的患者60例,经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3个月前后进行肺功能PEF测定及诱导痰ECP浓度测定.结果 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P<0.05);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后较治疗前ECP浓度水平降低;哮喘急性发作ECP浓度与PEF(%)者有相关性(r=-0.813,P<0.01),呈负相关.结论 根据ECP浓度变化能评估哮喘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联合使用ECP、PEF%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估及对治疗疗效进行判定及跟踪.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控制程度与焦虑和(或)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间我中心随访的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同时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进行测评.结果 共有103例门诊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完成测评,40.8% (4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在哮喘病例中的预测意义,探讨哮喘患者CRP水平变化,分析其与肺功能(1s呼气量)、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评分的关系.方法 测定184例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CRP水平变化,同时检测肺功能(1s呼气量)以及ACT评分.184例患者的健康亲属为对照组,并且患者中再予以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组内对照.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CRP水平在急性发作期、临床缓解期、慢性持续期与健康家属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61.47,P<0.001;F=24.46,P=0.0258;F=20.08,P=0.0375),急性发作期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47,P<0.01).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临床缓解期、慢性持续期各组间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6,P=0.0363).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CRP水平与1s呼气量(FEV1)百分数预计值(r=-0.817,P=0.0408),FEVl/用力肺活量(FVC) (r=0.724,P=-0.0396)均呈显著负相关,与ACT评分(r=0.918,P=0.0138)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CRP水平与肺功能、ACT评分有统计学相关,哮喘患者CRP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测CRP有助于预测及评估哮喘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IL-5、IL-10以及干扰素诱导蛋白(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10的变化情况,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否能影响其含量。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和38例稳定期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18例正常儿童为对照。采用ELISA检测患儿血清中ECP、IL-5、IL-10和IP-10的变化情况,并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对其浓度改变的影响。结果与稳定型哮喘比较,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轻微降低,但ECP、IL-5、IL-10和IP-10含量显著增高(P〈0.05)。经激素治疗后,ECP、IL-5和IP-10水平有所降低,但IL-10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能活化嗜酸性粒细胞,而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改善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扎鲁司特在支气管哮喘治疗前后对血清IL - 5水平的影响 ,探讨其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 5 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 (哮喘组 ,其中 30急性发作期 ,2 0例非急性发作期 )治疗前后、2 5例正常人 (对照组 )的血清IL - 5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非急性发作期血清IL - 5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IL - 5水平又明显高于哮喘非急性发作期 (P <0 .0 1)。哮喘组治疗前血清IL - 5水平比治疗后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血清IL - 5促进EOS的分化、粘附 ,增加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 ,导致气道炎症的发生。观察血清IL - 5水平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支气管哮喘前后的动态变化对于评价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情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抗炎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病儿口咽部的菌群分布特点。方法随机选择8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科门诊病儿与24例正常儿童,应用咽拭子细菌培养方法进行咽部菌群测定。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病儿咽部菌群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病儿口咽部菌群分布无明显改变,未出现明显微生态学失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该院进行诊治的5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为观察组,同时将同期的56名体检示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儿童的血小板活化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哮喘与急性、慢性感染患儿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重度哮喘患儿高于轻度与中度哮喘患儿。中度哮喘患儿则高于轻度哮喘息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与慢性感染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呈现较高的状态。因此应注重对患儿此方面的监测与改善。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哮喘发作期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与支气管肺炎C反应蛋白水平的不同表达对二者之间的鉴别寻找客观的依据。方法:对我科2004~2005年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60例与同期支气管肺炎50例进行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结果:二者经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P<0.01有显著性差别。结论:C反应蛋白在哮喘急性发作期与支气管肺炎不同表达可作为二者之间鉴别诊断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新兰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6):1180-118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呼吸内科2006年5月—10月收治的3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护理方法及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合理的治疗及护理后,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症状得到控制或缓解达95%以上。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给予合理的治疗及护理,能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心肺功能,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选择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17例;在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用小青龙汤,对照组加用固本咳喘片,进行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检查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变化与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4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期、恢复期血清中IL-6、IL-10及TNF-α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38例正常健康者作如上检测,以形成对比。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中IL-6、TNF-α的浓度均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IL-6、TNF-α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也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IL-10在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的浓度却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IL-10的浓度比哮喘急性发作期要高,但比正常对照组要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检测其水平的变化,对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的评估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实验进行分析血清白介素-4(IL-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7(IL-17)、及血管紧张素Ц(Ang-2)浓度变化在支气管哮喘不同阶段患儿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9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治疗对象,其中45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为对照组,46例急性发作期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度)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呼气流速(PEF)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变化对比,以及研究急性发作期诱导痰EOS计数与PEF(%)的相关性,为指导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敏感指标。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急性期(中度)的患者60例,经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3个月前后进行肺功能PEF测定及诱导痰EOS计数测定。结果: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后较治疗前PEF%增加(P〈0.05);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后较治疗前EOS计数降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EOS计数与PEF(%)有相关性(r=-0.728,P〈0.01),呈负相关。结论:根据EOS计数变化能评估哮喘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联合使用EOS计数、PEF%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估及对治疗疗效进行判定及跟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