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山区5间小学学生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东山区小学生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情况,为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东山区五间具代表性学校共3059名学生,抽血检验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结果HBsAg阳性13名,阳性率0.42%,HBsAg阴性3046名儿童中,HBsAb阳性2027名,阳性率68.02%。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抗体阳性率情况,随机抽取304名儿童,经χ2检验,男女儿童抗体阳性率差异对比χ2=1.1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岁组与10~11岁组儿童抗体阳性率差异对比χ2=17.59,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9岁组(则四年级组)开展乙肝加强免疫接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及有效保护浓度阳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2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儿童的乙肝表面抗体(HBsAb)电化学发光法定量结果,分析阳性率及有效保护浓度阳性率。结果男女总体HBsAb定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b的阳性率在各个年龄段均较高(≥78.3%),但HBsAb有效保护浓度阳性率在6个月~12个月达高峰之后随年龄增长迅速下降,3岁~4岁达低谷(35.8%)后再缓慢上升。各年龄组HBsAb阳性率和有效保护浓度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虽然学龄前儿童HBsAb阳性率总体较高,但有效保护浓度阳性率在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半年后迅速下降,需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HBsAb定量结果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学龄前期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HBsAb)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我市学龄前期儿童156例(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均接种乙肝疫苗,检测HBsAb水平。比较学龄前期儿童第0、1、6个月HBsAb阳性率、第6个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HBsAb阳性率。结果第0个月HBsAb阳性率为26.28%,第1个月为39.74%,第6个月为65.38%;随着接种时间延长,学龄前期儿童HBsAb阳性率逐渐升高(P<0.05);男性HBsAb阳性率为67.95%,女性为62.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HBsAb阳性率为89.19%,4岁为75.00%,5岁为56.41%,6岁为42.50%,学龄前期儿童年龄越小,HBsAb阳性率越高(P<0.05)。结论学龄前期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能产生表面抗体,且抗体阳性率与接种时间、年龄相关,但与性别无关,临床应据此合理安排接种时间,提高抵抗乙肝病毒能力。  相似文献   

4.
徐琳 《甘肃医药》2012,(10):778-779
目的:了解我区入托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的分布情况,为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加强儿童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乙肝表面抗体全血试纸条,于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对辖区内托幼园所儿童进行了乙肝表面抗体检测,各级托幼园所进行了分类比较。结果:2010年检测19063名儿童中,Ⅰ级园所3745人,Ⅱ级园所5272人,Ⅲ级园所10046人,阳性率分别是53.6%、47.4%和41.2%,平均阳性率45.3%。2011年检测20364名儿童中,Ⅰ级园所3778人,Ⅱ级园所5428人,Ⅲ级园所11158人,阳性率分别是54.2%、46.9%和40.7%,平均阳性率44.9%。Ⅰ级园所明显高于Ⅱ级和Ⅲ级。结论:为了更好的预防乙型肝炎的传播,应加强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家长要高度重视乙肝疫苗注射,一定要按程序接种和复种乙肝疫苗,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感染;同时对入托前儿童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以便及时注射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我园乙肝疫苗全程注射的儿童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情况,我们对1995年9月-1999年9月在滨州医学院幼儿园入托的3 14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在3 146名幼儿中,抗-HBs阳性者2 232人,占受检儿童的71.0%.其中男童1059人,占70.6%,女童1137人,占71.3%.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农村与城区入园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找出原因,了解城区、农村入园儿童注射乙肝疫苗后的接种结果,找出原因,降低农村儿童乙肝感染率和提高农村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方法对农村和城区6346名2~5岁入园儿童空腹抽血2mL分离血清,采用酶标法,进行乙肝免疫学指标检测。结果农村2550名儿童中,抗-HBs阳性1383名,占54.2%;城区3796名儿童中:抗-HBs阳性2286名,占60.2%。结论农村与城区入园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琳 《甘肃医药》2010,29(5):556-557
目的:分析我区学龄前集聚儿童、散居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水平,为加强儿童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区2010年1-5月份来所体检的3526名儿童和我所下托幼园所体检的90所幼儿园10483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检测,按年龄、性别、集聚儿童、散居儿童等进行比较。结果:14009名儿童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共12人,占0.086%,其中男童5人,女童7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共13997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为6943人,阳性率为49.56%。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抗体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各年龄组阳性率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应该复种乙肝疫苗,这样才能起到更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作用,同时对入托前儿童进行抗-HBs的阳性率筛查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乙肝感染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为防止母婴围产期传播乙型肝炎,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发病最有行之有效的办法。2007年1-12月在承德市第五医院对200余名出生时接种了乙肝疫苗的儿童进行了乙表面抗体(抗-HBs)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在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乙肝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危害人民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2006年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乙肝列入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乙肝免疫预防策略对推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1岁~6岁儿童乙肝表面抗体状况,为预防乙肝感染提供资料。方法对350例儿童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1岁~6岁儿童350例,表面抗体检测阳性227例,阳性率64.86%。其中,1岁~3岁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115例,表面抗体检测阳性90例,阳性率78.26%;4岁~6岁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235例,乙肝表面抗体检测阳性137例,阳性率58.30%;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岁~6岁儿童随年龄增长,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下降,对抗体阴性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是防止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考核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自1992 年新生儿普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的乙型肝炎(乙肝)感染情况和免疫水平,同时调查该地区丙型肝炎(丙肝)的流行情况,采用ELISA 法对985 例标本的乙型肝炎指标(抗-HBs、HBs-Ag)和丙型肝炎指标(抗-HCV)进行了检测。结果:与免疫前相比,免疫后0~7 岁社区儿童HBs-Ag 阳性率降至0.89% ,疫苗保护率为91.38% 。免疫后0~7岁各年龄组儿童抗-HBs 阳性率在52% 与100% 之间,随年龄增加,抗-HBs 阳性率下降,但各年龄组HBs-Ag 阳性率并未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说明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控制乙肝效果好。乙肝血源疫苗在患病儿童中效果较差,尚需进一步研究。丙肝抗体阳性率在社区儿童中为1.18% ,患病儿童中为3.17% ,表明成都是一丙肝流行区,可能存在母婴传播及幼龄儿童间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状况,为制定有效的乙肝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中、小学生血清三项乙肝感染标志(HBsAg、HBeAg、HBeAb),对三项标志全阴性者再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测定血清二项感染标志(HBsAb、HBcAb)。结果血清三项感染标志(HBsAg、HBeAg、HBeAb)全阴性者其HBsAb阳性率为81.27%,中学生阳性率为80.27%,小学生阳性率为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P〈0.05)。HBsAb有应答者HBcAb阳性率为5.12%,中学生阳性率为8.82%,小学生阳性率为0.6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64.58,P〈0.01)。HBsAb无应答者HBcAb阳性率为21.14%,中学生阳性率为19.73%,小学生阳性率为7.6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87.70,P〈0.01)。HBsAb有应答者和HBsAb无应答者其HBcAb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313.48,P〈0.01)。结论该地区学生HBsAb阳性率较低,免疫效果不理想,小学生HBsAb阳性率较高,中学生HBcAb阳性率较高,提示学生中乙肝疫苗接种需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甲、丙、丁、戌型四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本地区甲、丙、丁、戌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及这四型肝炎的发病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886例病人血清的抗HAV-IgM、抗HCV-IgG、抗HDV-IgG、抗HEV-IgG。结果在四种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中,一种抗体阳性者以抗HEV-IgG阳性率最高,其次是抗HCV-IgG;抗HAV-IgM和抗HCV-IgG阳性率在女性显著低于男性(分别为P<0.01和P<0.05)。在两种抗体或多种抗体合并阳性中,以抗HCV-IgG和抗HEV-IgG合并阳性最高(为0.31%),抗HAV-IgM和抗HEV-IgG合并阳性次之(为0.14%)。结论本地区四型病毒性肝炎以戌肝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丙肝,再次是甲肝和丁肝;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甲肝和丙肝的发病率比较高;与其他合并发病相比,丙肝合并戌肝、甲肝合并戌肝的发病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儿的发病因素,以期发现和探讨新时期少儿乙型肝炎发病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住院治疗的2000年以后出生的3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与其母亲直接相关的296例,明确有母婴阻断史的58例,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仅达到63%,明确未接种乙肝疫苗者41例,接种情况不详者79例。结论母婴阻断的实施率和乙肝疫苗全程率低是患儿发病的重要因素;要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育龄乙型肝炎患者的防治观念是减少患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该院治疗梅毒的患者16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健康体检患者402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98%,"小三阳"的阳性率为39.22%;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大三阳"的阳性率为30.56%,"小三阳"的阳性率为55.55%。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0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和50例健康人分别检测HBV标志、preS1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306例乙型肝炎患者preS1抗原和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53.6%和58.8%;preS1-Ag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9%、29.2%,HBV-DNA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9%、34.6%,以HBV-DNA测定结果为判断标准,则preS1-Ag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87.8%、95.2%、96.3%、84.5%和90.8%;HBV-DNA检出率稍高于PreS1-Ag的检出率,但两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PreS1抗原与HBeAg阳性、HBV-DNA阳性呈高度相关,PreS1-Ag可与HBeAg、HBV-DNA同时作为HBV存在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检测指标,值得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呼和浩特市病毒性乙型肝炎流行现状及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乙肝的发病率和免疫水平,探讨人群加强免疫的年龄,以更好地控制乙肝的流行。方法:收集整理呼和浩特市2005~2007年乙肝疫情资料,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研究分析;调查资料的收集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市共调查1 372名表面健康的人群,并对其进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免疫状况。结果:2005~2007年全市乙肝发病率分别为120.11/10万、160.57/10万和183.75/10万,且3年之间发病率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325.137,P<0.01);2005~2007年年龄小于15岁的人群乙肝发病率为17.76/10万,年龄大于等于15岁的人群乙肝发病率为187.87/10万,两年龄段人群乙肝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1.51,P<0.01);调查的1 372名研究对象中,年龄小于15岁者达到抗体保护水平的人数为317人,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阳性率为45.22%(317/701),年龄大于等于15岁者达到抗体保护水平的人数为233人,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阳性率为34.72%(233/671),两年龄段人群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3,P<0.01)。结论:年龄小于等于15岁者免疫水平高,乙肝发病率低,年龄大于等于15岁者免疫水平较低,乙肝发病率较高,建议对15岁年龄组人群实施加强免疫,尤其是抗体水平较低的人群。  相似文献   

18.
周素芹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62-1163
目的探讨在乙肝诊断中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PreS1抗原及抗体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中的几种常见模式为样本,对它们采取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PreS1抗原和抗体的检测。结果大三阳患者,乙肝PreS1抗原阴性比例为11%,阳性比例则达到了89%;在小三阳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患者占的比例为7%,同时在表面抗原以及核心抗体阳性中,所占比例大约14%,而在单纯表面抗原阳性样本里面所占比例约为5%。乙肝病毒的PreS1抗原与HBsAg,HBeAg和HBcAb具有相关性。结论 PreS1抗原和抗体的检测可以作为乙肝的两对半检查的相关补充检查,可以在了解以及尽早发现存在乙肝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我院431例各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进行了丁型肝炎病毒(HDV)标志物的检测及分析。结果显示:乙型肝炎患者中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4.6(20/431);20例丁型肝炎患者其血清标志物HD-Ag、抗-HD-IgM及抗-HD的检出率分别为60.0%、70.0%及15.0%;乙肝与丁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者其乙肝复制指标的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单一乙肝感染者(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血清乙肝病毒两对半、HBVDNA的相互关系,了解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Pre-S1Ag的临床意义。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Pre-S1Ag,EIA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两对半,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乙肝病毒DNA。结果:1122例HBsAg阳性人群中,Pre-S1Ag阳性率为50.1%。114例HBVDNA阳性血清,Pre-S1Ag阳性率为78.1%,HBVDNA阴性人群,Pre-S1Ag阳性率15.7%(8/51);HBeAg阳性人群Pre-S1Ag阳性率为82.2%,HBeAg阴性人群Pre-S1Ag阳性率为35.7%;抗-HBe阳性人群Pre-S1Ag阳性率为31.6%。172例乙肝“两对半”阴性人群Pre-S1Ag阳性率为1.74%。结论:血清Pre-S1Ag与HBVDNA、HBeAg相互关联,可以作为HBV存在和复制的标志。联合检测Pre-S1Ag和HBeAg可相互补充、印证,对判断乙肝病毒的复制和存在更有价值。血清Pre-s1Ag测定还是乙肝患者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