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确鉴定HLA抗体的特异性,阐明HLA抗体作用的表位(氨基酸残基),对于指导致敏受者的HLA配型、减少排斥反应、改善移植肾的存活率都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有关致敏肾移植受者HLA抗体表位分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致敏受者经严格的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 对6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较高的患者进行严格的供,受者HLA配型筛选,并按照美国国立器官分配中心(UNOS)制定的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配型筛选,按常规肾移植方法进行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 63例患者,44例术后1周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0例术后出现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经静脉滴注单克隆抗体OKT3,7例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切除移植肾;9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8例于术后2周至2个月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死亡2例;总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总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分别为15.9%和14.3%;按CREG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1例(17.5%),39例(61.9%)和13例(20.6%);明显高于传统HLA抗原配型结果。结论 致敏受者必须严格按照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的筛选,这对减少移植肾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对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肾移植受者人/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美国莱姆德公司LAT1240、LM720R、SSP2LB试剂,准确检测112例PRA阳性肾移植受者体内PRA的水平及其抗体的特异性,评估其致敏状态,应用CREGs配型标准选择最匹配的供者。结果112例受者中,HLA-Ⅰ类抗体阳性43例,Ⅱ类抗体阳性39例,Ⅰ、Ⅱ类抗体均为阳性30例;HLA配型0~5个位点错配数分别为6、39、38、21、7、1例,术后移植肾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排斥反应18例、慢性排斥反应5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4例,因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切除1例,死亡13例(其中移植肾带功能死亡5例)。目前人存活99例,肾存活96例,5年、3年和1年肾存活率分别为86.21%、86.96%和91.96%。结论运用CREGs配型原则,能使供、受者间的HLA相配率显著提高,可减少PRA对肾移植的不良影响,提高PRA阳性受者的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致敏受者与非致敏受者移植肾存活率的差别,以及移植肾功能与抗HLA抗体变化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0年4月至2008年12月间行肾移植后资料完整受者1309例。根据受者术前ELISA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结果将受者分为50%≤PRA≤100%组(n=35)、10%≤PRA〈50%组(n=47)和PRA〈10%组(n=1227)。所有供受者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进行HLA分型。运用标准HLA配型和氨基酸残基配型。采用Kaplan-Meier法对3组受者术后存活率进行组间生存分析。分析肾移植后抗HLA抗体的变化及其与移植肾功能和HLA错配的关系。结果随着随访时间增加,3组移植肾累积存活率均有下降。在术后3年内3组移植肾存活率差异较小(P〉0.05),3年后3组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PRA≤100%受者移植肾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PRA〈10%受者(P〈0.05),50%≤PRA≤100%受者移植肾累积存活率也显著低于10%≤PRA〈50%受者(P〈0.05)。12例移植肾失功的受者中7例(58.3%)出现抗体增强,62例移植肾功能正常的受者中仅8例(12.9%)出现抗体增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新生抗体的受者抗体谱中,大多数包含有针对错配抗原的抗HLA抗体。结论无论是供者特异性还是非供者特异性抗体,抗HLA抗体的存在及其效价都会影响移植肾的存活。术后抗HLA抗体的变化与移植肾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抗主要组织相容性Ⅰ类相关链A位点(MI-CA)抗体在移植肾功能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流式液相芯片技术检测135例等待肾移植患者中的抗HLA和抗MICA抗体,其中33例.肾移植患者接受了2年的动态随访;采用PCR-SSOP方法 进行HLA和MICA基因分型并鉴定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和非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结合血清肌酐水平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4.1%等待肾移植患者(46/135)预存抗HLA和抗MICA抗体.动态随访33例肾移植患者:20例患者移植前后抗体均阴性;10例患者移植前后抗体阳性且类型未改变;3例患者移植6个月后产生新生抗体(9.1%).2例移植前抗体阴性,移植后6个月新生A33、A31和DQ7、DR17、DR18为NDSA抗体,移植后1、2年新生DR12和DR11为DSA抗体;1例移植后1年新增MICA27和MICA02特异性抗体的同时新生HLA-B41、A32抗体.在33例肾移植患者中,抗体阳性组患者与抗体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A抗体阳性组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 无论肾移植前患者是否预存抗HLA和抗MICA抗体,移植后动态监测抗HLA和抗MICA特异性抗体的变化,对预警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指导临床治疗来防止移植肾功能减退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肾移植前致敏患者干预治疗的方案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至2011年接受肾移植的致敏受者43例,根据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分为轻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术前经血浆置换、输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的干预治疗,经过HLA配型,联合应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诱导治疗,应用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和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定期检测PRA水平.所有受者随访12~36个月,观察受者/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和PRA水平的变化,以及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 经干预治疗后,轻度致敏组中14例PRA完全转阴,高度致敏组中5例PRA完全转阴,其余受者PRA水平均较干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两组受者均出现PRA水平的爬升.轻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的人存活率分别为95.6%和90%,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2.6%和70%.轻度致敏组有3例活检证实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高度致敏组有5例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均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5 d后逆转.两组共10例受者出现血肌酐缓慢爬升,经移植肾穿刺活检发现慢性移植肾肾病的表现.结论 血浆置换和输注IVIG的干预治疗,良好的HLA配型,ATG诱导治疗,以及应用Tac+ MMF+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是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广泛致敏受者 (PRA >5 0 % )肾移植是器官移植领域难题之一 ,由于较难寻找与其相匹配的肾脏 ,故经常需要一个长时间等待 ,致使大部分患者丧失移植机会 ;并且行肾移植术后其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高 ,严重影响肾移植成功率和移植肾的存活率。目前国内外对广泛致敏受者的处理策略为 :良好的组织配型、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一些免疫诱导剂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预防预致敏受者尸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LA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防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选择46例术前致敏患者(术前PRA>10%),对照组选择同期705例未致敏患者(术前PRA<10%),实验组患者均采用诱导治疗(ATG 100 mg/d,5~7 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FK506+MMF+激素),比较两组间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比例、移植肾/患者一年存活率,同时分析HLA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分别为30.43%和19.57%(P<0.05);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病率分别为60.86%和11.87%(P<0.01).患者一年存活率分别为95.65%和98.44%,一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48%和96.88%;一年时平均血肌肝分别为130 mmol/dL和125 mmo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HLA相配率(4.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8)(P<0.05).实验组中HLA配型2-4错配的患者与0-2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PRA>50%)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较低度致敏患者(PRA 10%~20%)发病率高,移植术后PRA水平持续升高者更容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HLA配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最佳治疗方法。随着相关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肾移植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移植数量也进一步增加。但尸体供肾肾源供不应求。因此,活体供肾在肾移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亲属供肾移植由于亲属间的血缘关系,存在HLA的遗传特征,HLA配合良好,使移植后人/肾存活率提高,减少了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所导致的相应并发症,且可缩短受者等待供肾时间,供肾热缺血时间短,肾再灌注损伤轻,使诱发移植肾排斥反应相应减少,同时可选择最佳的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高致敏是指患者体内预存大量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其中包括阳A和非HLA抗体。这些抗体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移植器官排斥的风险,因此,这种情况通常被视为器官移植的禁忌症。据美国器官移植网报道,在等待移植的患者中,至少30%的患者为致敏患者,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同时,移植术后的受者体内抗体的出现也会使得移植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移植器官丢失。  相似文献   

11.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高致敏肾移植受者HLAⅠ类抗体表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Ⅰ类抗体的致敏表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测定54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Ⅰ类抗体特异性,并指定可能的抗体公共表位。结果:90.7%(49/54)的高致敏受者具有可指定的抗体公共表位;最常见的公共表位是:163E、142-145TKH、83R、71—74AQTD、127K、163R、1631L、41T、62—66RNTRN和41—45ASPRT;在动态监测过程中,抗体公共表位分析结果稳定,与抗体特异性鉴定比较,能更准确地反映抗体谱。结论:高致敏受者的HLA抗体产生有明显的规律,对少数高频率、高免疫原性氨基酸残基的致敏是高致敏受者致敏的主要原因;对高致敏受者进行抗体表位分析能够准确地预测可接受的供者抗原错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HLA配型及受者PRA情况对致敏患者肾移植后2年疗效的影响.方法 测定73例预致敏肾移植受体体内抗-HLA抗体的致敏程度及抗体特异性,并与81例未致敏受体进行比较,受体以及相应供体的HLA基因型均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进行分析,分析了影响早期移植结果 的因素(移植物的2年排斥率和生存率),包括HLA错配、群体反应性抗体种类及特异性,以及供者的靶抗原.结果 预致敏受者比未致敏受体的2年预后差(移植排斥率P=0.019,生存率P=0.01),无论是以6抗原匹配(AgM)或氨基酸残基匹配(Res M)为标准,对预致敏受体而言,HLA错配数对移植物排斥率,或者移植物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同时产生PRA-I、PRA-Ⅱ两种抗体的移植物受体的两年预后更差(移植排斥率P=0.001,生存率P=0.002).PRA峰值≥50%的组及其分组,移植时PRA值大于50%,他们的两年预后明显比对照组差(移植排斥率P1=0.025,P2=0.001,生存率P=0.043,P=0.024).移植时靶抗原阳性组及其分组,HLA-I阳性的组,其移植物排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高于靶抗原阴性组(P=0.003,P=0.001),高于靶抗原峰值阳性但移植时靶抗原阴性的受体(P=0.024,P=0.002).靶抗原阳性组还有HLA-I靶抗原阳性组的两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P=0.001),靶抗原未明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与靶抗原阳性组类似.经过血浆滤过及免疫吸附的预致敏受者(PRA处理组)的两年移植结果 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但未经处理的PRA预致敏受者的结果 与对照组是不同的(排斥率P=0.004,生存率P=0.005),3例HLA-I靶抗原阳性、按照氨基酸残基标准无错配的受体发生超急性排斥,1例PRA-Ⅱ阳性(靶抗原未知)的受者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PRA-Ⅱ靶抗原阳性的8例受者未见超急性期排斥反应.结论 移植前PRA预处理可以改善预致敏受体肾移植后的预后,避免抗原阳性供者仍然是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早期排斥反应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亲属活体肾移植的发展和现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随着等待移植患者数量的增加,供者短缺已严重阻碍器官移植的发展。根据美国器官共享网的报告,至2006年3月,美国等待肾移植的患者共65707例,仅2005年全年新增加等待肾移植患者达29176例,但只有9915例接受了尸体肾移植,有3617例死于等待中。这使得肾移植的焦点逐渐转向活体肾移植,特别是亲属活体肾移植。本文就亲属活体肾移植的发展和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活体肾移植前对致敏患者的处理经验,并对移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609例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将受者分为高致敏组(41例,PRA≥30%),低致敏组(102例,PRA为0~30%)和非致敏组(466例,PRA为0).所有受者经HLA抗体检测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确认没有针对供者的HLA抗体后进行肾移植.高致敏组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低致敏组给予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抗诱导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各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高致敏组、低致敏组和非致敏组受者术后移植肾恢复正常的时间和1年时肾小球滤过率均无明显差异;3组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6%(4/41)、8.82%(9/102)和8.15%(38/466),术后1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7.6%(40/41)、97.1%(99/102)和98.1%(457/466),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7.6%(40/41)、98.0%(100/102)和98.9%(461/466),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致敏组的感染发生率为31.7%(13/41),明显高于低致敏组的26.5%(27/102)和非致敏组的21.6% (101/466) (P<0.05).结论 致敏受者肾移植前经HLA抗体检测和CDC配型,避开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体针对的供肾,并给予免疫诱导治疗,可以获得与非致敏受者相似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近半个世纪以来,肾移植工作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仍然是困扰移植界的一大难题。组织配型与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紧密相关,良好的组织配型对提高肾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HLA在组织配型中的应用1.1HLA配型HLA配型,即组织相容性试验,控制肾脏移植中的免疫反应(特别是HLA体液免疫介导的排斥)和器官的分配。排斥反应是肾脏移植的重要免疫问题,控制排斥反应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是一组细胞表面抗原,MHC不仅具有同种抗原的功能而且也是对T辅助细胞表达外来抗原的一个重要媒介。人类白细胞抗…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术后抗HLA抗体的产生与急、慢性排斥反应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及时检测并去除抗HLA抗体可显著提高移植物存活率。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抗HLA抗体的研究及进行移植术后常规检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患者预存抗体与供者HLA位点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者体内预存的抗 HLA抗体是肾移植术后引起急、慢性排斥反应的主要诱因,以往曾被认为是肾移植的禁忌证[1,2]。随着肾移植群体数量的增加,特别是部分 2 次以上移植和有过多次妊娠、输血史的患者,体内产生抗HLA预存抗体的病例也相应增多。因此,系统地了解受者体内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致敏尿毒症患者的肾移植一直是移植界面临的难题之一.由于致敏患者体内预存有抗HLA抗体,术后容易发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受者的长期存活率较低.近年来,国内实施的致敏患者的肾移植例数明显上升,很多中心亦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术后特异性HLA抗体对急性排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特异性HLA抗体对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136例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特异性HLA抗体水平,随访观察HLA抗体对急性排斥的影响.结果术后HLA抗体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高于阴性组(32.65%vs13.79%,P=0.000).按照HLA-Ⅰ类和Ⅱ类抗体水平分组后,移植肾无排斥存活率依次为HLA-Ⅰ-/Ⅱ-组>HLA-Ⅰ-/Ⅱ+组>HLA-Ⅰ+/Ⅱ-组>HLA-Ⅰ+/Ⅱ+组(P=0.03).结论术后特异性HLA抗体可能是引起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原因之一,HLA-Ⅰ类抗体与急性排斥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