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应用已为临床多种疾病正确诊断及分析患者病情 ,观察疗效提供了准确的实验依据。为进一步了解血小板参数与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本文对 65例急慢性肝炎患者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压积 (PCT)、血小板体积 (MPV)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1 999年 1 1月~ 2 0 0 0年 7月我院住院确诊为急性甲型肝炎患者 2 5例 ,男 1 5例 ,女1 0例 ,平均年龄 (4 8± 1 2 4)岁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 ,男 2 6例 ,女 1 4例 ,平均年龄 (3 7± 1 4 8)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循环DNA水平定量检测在诊断肝组织损伤中的价值。方法纳入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30例,采用双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浆中循环DNA的含量。结果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外周循环DNA水平分别为(21±9、29±8、38±8和81±16)μg/L,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加重,外周循环DNA水平逐渐升高,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外周循环DN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循环DNA水平与ALT和AST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2和0.632,P值均<0.0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循环DNA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68μg/L±14μg/L vs 23μg/L±12μg/L,P<0.05)。结论外周循环DNA的含量可反映肝脏的炎性反应程度,有可能作为肝脏炎性反应活动程度的一项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钱留喜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10):603-60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含量与α干扰素治疗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IFN-α)治疗前后血清中TGFβ1含量,并和3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血清TGFβ1含量为38.35±8.97ng/L,治疗6个月后下降到21.76±6.22ng/L,治疗前后比较t=9.15,P<0.01.健康对照组血清TGFβ1含量为21.32±3.81ng/L,与肝性乙型肝炎组干扰素治疗前比较t=11.97,P<0.01,差异有显著性;与干扰素治疗后比较(t=0.40,P>0.05)则无差异显著性.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GFβ1含量明显升高,α干扰素治疗可以有效抑制TGFβ1的表达,起到预防乙型炎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膜型CD14(mCD14)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30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2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上mCD14水平,应用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慢性重型乙肝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0.523±0.453)均高于慢性乙肝组(0.0431±0.0327)和健康对照组(0.0215±0.0158),P均<0.05,但慢性重型乙肝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表达水平与慢性乙肝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慢性重型乙肝血浆内毒素水平普遍升高,但外周血单核细胞上mCD14水平并未上调,推测可能与mCD14大量脱落进入血清转变成可溶性CD14(sCD14)有关。  相似文献   

5.
慢性重症肝炎90例治疗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映芬 《广东医学》2001,22(3):242-242
慢性重症肝炎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现对我院 1996~ 1999年收治的慢性重症肝炎 90例的治疗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如何加强综合疗法 ,特别是支持疗法 ,以求提高生存率。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90例均符合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 (上海 )诊断标准。男81例 ,女 9例 ;年龄 10~ 74岁 ,平均 (4 2±5 )岁。全部病例均为乙型肝炎患者 ,1例合并丙型肝炎。本组病例血清胆红素(SB)均升高 (4 5 8 2± 195 .4) μmol/L ,谷丙转氨酶 (ALT)升高 (331 4± 2 46 7)IU/L ,白蛋白定量 (Alb)降低 (2 9.3± 4.4)g/L ,凝血酶…  相似文献   

6.
钱留喜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10):603-603,60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的含量与α干扰素治疗的关系。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测定 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 (IFN α)治疗前后血清中TGFβ1含量 ,并和 3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 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血清TGFβ1含量为 38.35± 8.97ng/L ,治疗 6个月后下降到 2 1.76± 6 .2 2ng/L ,治疗前后比较t =9.15 ,P <0 .0 1。健康对照组血清TGFβ1含量为 2 1.32± 3.81ng/L ,与肝性乙型肝炎组干扰素治疗前比较t=11.97,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 ;与干扰素治疗后比较 (t=0 .4 0 ,P >0 .0 5 )则无差异显著性。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GFβ1含量明显升高 ,α干扰素治疗可以有效抑制TGFβ1的表达 ,起到预防乙型炎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自然史状态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水平及其用于自然史状态区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60例,根据自然史状态分为免疫耐受组(n=43)、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37)、非活动携带组(n=39)及HBeAg阴性CHB组(n=41),同时纳入HBeAg阳性(n=44)及阴性肝硬化患者(n=46).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eAg、抗-HBc、HBV DNA载量及HBV基因型.分析抗-HBc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其用于自然史状态区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不同自然史状态抗-HBc由高至低为:HBeAg阳性CHB组(4.22±0.68)log10 IU/mL、HBeAg阴性CHB组(3.89±0.88)log10 IU/mL、非活动携带组(3.07±0.68)log10 IU/mL及免疫耐受组(2.88±0.82)log10 IU/mL.HBeAg阳性及阴性肝硬化患者抗-HBc分别为(3.04±0.82)、(3.15±0.86)log10 IU/mL.HBeAg阳性CHB组抗-HBc与ALT(r=0.353,P=0.032)及AST(r=0.421,P=0.009)呈正相关;HBeAg阴性CHB组抗-HBc与HBV DNA(r=0.343,P=0.028)、ALT(r=0.458,P=0.003)及AST(r=0.495,P=0.001)呈正相关.抗-HBc区别诊断免疫耐受状态及HBeAg阳性CHB的AUC为0.903,区别非活动携带状态及HBeAg阴性CHB的AUC为0.833.结论 不同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状态下血清抗-HBc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抗-HBc可用于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状态的区别诊断,诊断价值高于HBsAg水平.  相似文献   

8.
Tian Y  Qiu ZF  Li T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7):3354-335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探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2月至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9例、HBV携带者25例及健康献血员35例的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分析其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携带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分别为565±192、672±148和816±259;CD8+T细胞计数分别为491±225、445±157和609±17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患者和HBV携带者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8+T细胞、CD8+CD28+T细胞计数均减少,慢性乙肝患者NK细胞计数减少;与正常对照和HBV携带者相比,慢性乙肝患者CD8+CD38+T细胞和CD4+CD45RA-记忆/效应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4+CD45RA+62L+初始T细胞比例及计数均显著减少。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和HBV携带者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拉米夫定(LVD)是最早在我国批准上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核苷类药物,但随着疗程的延长,容易出现耐药问题,现已不被国内外专家推荐为一线用药。然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拉米夫定因价格优势及良好的安全性,暂无法被完全替代。如何及早预测拉米夫定耐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值得探索。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择西安市第八医院20052010年初治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0例,选出47例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定量、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的关系.方法:对78例小儿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进行肝脏活检、HBV-DNA定量分析及肝功能检测,并进行HBV-DNA定量、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对照.结果:20例HBV-DNA<105 copies/ml,病理分度为G1~2 8例,G3 5例,G4 7例;29例HBV-DNA 105~107 copies/ml,病理分度为 G1~2 15例,G3 9例,G4 5例; 29例HBV-DNA≥107 copies/ml,病理分度为 G1~2 25例,G3 3例,G4 1例.小儿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分度的符合率分别为:轻度87.5%,中度56.3%,重度85.7%. 结论:小儿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分度轻的其HBV-DNA定量高,病理分度重的其HBV-DNA定量低;临床上诊断慢性肝炎中度的患儿尤其应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HTK〗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与HLA-Cw基因型的关系。〖HTW〗方法〓〖HTK〗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期患者、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41例正常对照外周血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并通过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分型(PCR-SSO)技术进行HLA-Cw的基因分型。〖HTW〗结果〓〖HTK〗急性肝炎组的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22.62±3.70)% vs (19.03±4.91)%,(65.28±14.45)% vs (53.88±14.01)%,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的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14.36±1.07)% vs (19.03±4.91)%,(47.14±5.67)% vs (53.88±14.01)%,P<0.05],且急性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间HLA-Cw位点各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HLA-Cw*03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中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活化NK细胞数量呈显著负相关(γ=-0.394,P< 0.05)。〖HTW〗结论〓〖HTK〗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功能低下,HLA-Cw*03基因型可能是通过影响NK细胞而导致HBV感染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有研究显示,心理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和预后相关[1]。本研究以96例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全程管理模式下的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对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治患者96例,男性43例,女53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41.2±14.2)岁,均为慢性乙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重度患者经拉米夫定5年治疗前后的肝组织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0例患者6例肝组织显著改善,2例完全逆转,2例疗效不佳。随访发现有6例患者发生HBVDNA突破和反弹,均及时采用拉米夫定加阿德福韦酯片联合治疗于3~6个月内获得控制。结论经5年以上拉米夫定治疗可获得组织学上明显改善,甚至可使严重肝纤维化获得完全逆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组织中人类白细胞抗原I(HLA I)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43例原发性肝癌癌组织中的HLA I抗原进行检测。结果:肝癌组织中HLA I抗原表达为36.47±19.38,明显低于慢性乙肝的79.54±41.55和正常肝组织的81.86±46.53(P均<0.01),而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HLA I类抗原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伴有肝内和(或)淋巴结转移的肝癌组织中HLA I抗原表达较无转移组明显降低(22.83±11.59 vs 46.28±23.16,P<0.05);HLA I类抗原表达与血清AF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741?1, P<0.01),但与肝癌组织分化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805?1, P ?.05)。结论:HLA I抗原表达异常与肝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 [关键词]HLA I类抗原;肝炎,乙型;癌,肝细胞  相似文献   

15.
Fu JL  Xu DP  Zhao P  Chen LM  Zhang H  Zhou CB  Yao JX  Rong YH  Wang F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2):1522-152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的频率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1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AHB)、3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分析Treg频率及Treg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分子表达。所有病例及对照均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HBVDNA载量,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CD4+CD25highTreg表面高表达CD45RO,低表达CD45RA,细胞内高表达CTLA-4。比较Treg占CD4+T细胞频率,慢性乙型肝炎组(3·9%±1·4%)与正常对照(3·5%±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明显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3·1%±0·9%)(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Treg频率在高病毒载量组(HBVDNA>107拷贝/ml,4·5%±1·9%)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HBVDNA<107拷贝/ml,3·4%±0·6%)和正常对照组,并与病毒载量成正相关(r=0·32,P<0·01)。8例随访急性乙型肝炎患者Treg频率在恢复期(6·0%±1·7%)明显高于急性期(3·0%±0·6%),配对t检验P<0·001。结论CD4+CD25high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病毒载量组明显升高,这提示Treg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影响病毒清除;Treg在急性肝炎早期较低,随后增高,可能与Treg在急性肝炎的不同发病阶段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α(赛若金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疗效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试验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ELISA)大剂量干扰素α治疗前后乙肝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 及 CD4+ /CD8+ 、IL - 1 0、IL- 1 2、TNF-α含量。结果 :干扰素 α治疗前 T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CD4+ /CD8+比值及 IL- 1 0、IL- 1 2和 TNF- α含量分别为 ( 39.91± 4.5 2 ) %、( 34.1 3± 4.2 4 ) %、( 1 .1 3± 0 .1 2 ) %及 ( 30 .61± 1 1 .2 1 ) pg· L-1 、( 5 8.1 2± 1 3.5 2 ) pg· L-1 和 ( 2 65 .83± 60 .63) pg· L-1 ,治疗 6个月后治疗有效组分别为 ( 4 3.1 2±4.31 ) %、( 30 .81± 5 .1 3) %、( 1 .41± 0 .1 1 ) %及 ( 1 6.5 1± 8.63) pg·L-1 、( 92 .93± 2 1 .5 2 ) pg·L-1 、( 1 2 6.92± 5 3.83) pg·L-1。结论 :大剂量干扰素 α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免疫状态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经内科治疗及肝移植前后Gc球蛋白的变化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rninase,ALT)变化的相关性,初步阐明Gc球蛋白在重型乙肝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04~2009年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治疗患者1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内科治疗患者2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各阶段留取血液标本,另取健康对照者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肝功能及Gc球蛋白?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内科治疗组血清中Gc球蛋白含量治疗前?治疗后2?4?6?8周分别为(295.74 ± 76.13)?(159.37 ± 41.02)?(109.72 ± 30.48)?(100.19 ± 29.21)?(86.20 ± 28.38)mg/d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组血清中Gc球蛋白含量术前?术后6?12?18?24个月分别为(4.19 ± 1.17)?(30.89 ± 23.04)?(88.30 ± 52.87)?(200.07 ± 108.32)?(324.17 ± 119.14)mg/d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内科治疗组治疗后ALT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移植组手术前后ALT变化不明显?结论:血清GC球蛋白的变化可以预测内科治疗和肝移植后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病情演变,可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收集从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4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血浆置换治疗后外周血谷丙转氨酶(271.41±92.83)U/L、谷草转氨酶(291.51±85.72)U/L、总胆红素(178.13±40.13)umol/L、直接胆红素(97.38±27.66)umol/L、间接胆红素(80.76±18.89)umol/L、凝血酶原时间(15.20±1.80)s均较治疗前[分别为(374.94±127.10)umol/L,(361.67±112.89)umol/L,(453.13±69.22)umol/L,(252.65±46.32)umol/L,(200.48±35.98)umol/L,(26.17±2.62)s]显著下降(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5%。结论:血浆置换能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功能,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后病毒YMDD变异与治疗前HBV-DNA基线水平的关系。方法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片,100 mg/次,口服,1次/d,并随访1年。于治疗后第3、6、9、12个月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用ELISA方法检测HBV-M水平,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水平,用PCR-RFLP方法检测YMDD变异。结果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HBV-DNA转阴率71.88%(23/32),HBeAg转阴率25.93%(7/27),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18.52%(5/27),ALT复常率62.50%(20/32);治疗前ALT水平为(132.59±66.07)U/L,治疗6个月ALT水平为(46.28±17.89)U/L,治疗12个月ALT水平为(49.78±27.94)U/L,治疗前与治疗6、12个月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32例患者在治疗前均未发现YMDD变异,治疗12个月发现5例YMDD变异,一年期总变异率15.63%,其中DNA<106copies/mL组1例,变异率为5.88%,DNA≥106copies/mL组4例,变异率26.67%,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61)。结论治疗前HBV-DNA水平不能预见YMDD变异的发生;随着拉米夫定用药时间的延长,出现变异株的病例增加;变异株被检出时HBV-DNA水平均未超过用药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72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我院产科 1 990~ 1 998年共收治孕产妇 96 0 2例 ,其中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72例 ,本文对 72例患者临床资料加以分析 ,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围产期的处理原则与方法 ,为防治本病提供参考。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72例中 ,年龄 2 0~ 2 9岁 43例 (5 9.72 % ) ,3 0~ 3 8岁 2 9例 (40 .2 8% )。初产妇5 1例 (70 .83 % ) ,经产妇 2 1例 (2 9.1 7% )。小于 3 7孕周 7例 (9.73 % ) ,3 7~ 41 4孕周 6 5例 (90 .2 7% )。孕前有乙肝病史者 5 7例 (79.1 6 % ) ,孕期感染乙肝者 1 5例 (2 0 .84% )。肝功能正常者 45例(6 3 .5 1 % ) ,肝功能异常者 2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