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收集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病例84例,分析其发病机理、肠道及肠道外其他系统症状,以及诊断治疗。结果及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感染早期发生的病毒血症是造成肠道外其他器官和系统感染的前提;84例患儿肠道感染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和腹泻,肠道外其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的心肌损害50例,神经系统良性惊厥14例,消化系统肝脏损害13例,呼吸系统肺炎7例;采用常规降温、止吐、补液、营养支持、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及饮食调整等治疗基础上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提高伴发多系统损害的认识,应结合临床特点,及时进行有关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以利于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何英  李容文 《四川医学》2008,29(1):78-79
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79例确诊为RV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79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损害总计148例(53%),其中并发呼吸系统损害86例(58%),并发心脏损害74例(47%),并发其他系统损害25例(17%).结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损害发生率高,以呼吸系统及心脏损害较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外各系统损害发生情况以及心肌酶水平。方法:将轮状病毒感染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非轮状病毒感染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肠道外各系统损害发生情况以及心肌酶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心肌损害分别为34例(56.67%)和17例(28.33%);肝功损害分别为23例(38.33%)和12例(20.00%);小儿良性惊厥分别为7例和2例(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CK、CK-MB、LDH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外各系统损害以心肌损害发生率最高,其心肌酶各项指标较非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水平明显增高,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期控制病情,以减少对患儿的身心损害。  相似文献   

4.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对56例轮状病毒(RV)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住院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就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诊治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轮状病毒肠炎肠外并发症16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毅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33-833,841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及与脱水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68例确诊为RV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损害总计106例(63%),其中并发呼吸系统损害66例(62%),并发心脏损害47例(44%),并发肝脏损害22例(21%),神经系统损害17例(16%),并发其他系统损害19例(18%)。经统计学处理不同程度脱水肠外器官损害发生率比较差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损害发生率高,以呼吸系统较多,其发生率与脱水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的肝脏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引起肝脏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2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常规检测肝功能、HBVM,甲、丙、丁、戊、庚肝IgM抗体和TORCH、CMV的血清抗体。结果 324例患儿的HBVM及甲、丙、丁、戊、庚肝IgM抗体、TORCH、CMV血清抗体均为阴性。41例出现ALT升高,肝脏损害发生率为12.65%,≤1岁者为15.97%,>1岁者为9.7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ALT升高与临床脱水程度相比较,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泻停止后复查ALT,均恢复正常。结论 轮状病毒引起肠道外感染,肝脏是受累脏器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引起肝脏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常规检测肝功能、HBVM,甲、丙、丁、戊、庚肝IgM抗体和TORCH、CMV的血清抗体。结果 324例患儿的HBVM及甲、丙、丁、戊、庚肝IgM抗体、TORCH、CMV血清抗体均为阴性。41例出现ALT升高,肝脏损害发生率为12.65%,≤1岁者为15.97%,>1岁者为9.7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ALT升高与临床脱水程度相比较,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泻停止后复查ALT,均恢复正常。结论轮状病毒引起肠道外感染,肝脏是受累脏器之一。  相似文献   

8.
轮状病毒致肠道外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的肠道外损害的临床表现。方法对160例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RV肠炎的同时,出现呼吸系统表现,78例并鼻塞、流涕、咳嗽、气促等表现,急性喉炎2例,支气管炎30例,毛细支气管炎13例,肺炎5例;神经系统表现抽搐7例,8例伴皮疹;心肌酶谱检查110例,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85例;肝功检查丙氨酸转氨酶增高25例,天冬氨酸转移酶增高70例;X线胸片肺纹理增粗45例,双肺斑片影或点片影5例;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38例,T波改变6例;脑电图检查9例中2例异常。结论RV可发生肠道外感染,以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多,病毒血症可能是轮状病毒多系统损害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妮芝 《陕西医学杂志》2014,(12):1665-1666
目的:探讨消旋卡多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n=45),对照组患者给予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消旋卡多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疗程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及疗程分别为1.74±0.30d、2.28±0.41d、4.16±0.82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0.41d、3.59±0.52d、5.30±0.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消旋卡多曲联合蒙脱石散可以有效的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且退热止泻时间及疗程较短。  相似文献   

10.
轮状病毒(rotavims,RV)是引起人类(主要是婴幼儿)和动物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为双链RNA病毒。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高峰期在每年秋季和初冬季节。可在肠道感染的基础上并发肠外多系统器官的损害。Blutt等[1]认为RV可以通过胃肠屏障而到达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1.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特征。方法:对253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及6个月以下小婴儿发病数占全部病例数25%,253例中16例合并抽搐,19例胸片有肺炎表现,4例心电图有明显改变。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存在着多种多样肠道外表现,而且新生儿及小婴儿发病并少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肠外感染的发生状况。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1月共收治的7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住院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者72例入观察组,阴性者32例入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肝脏、心肌、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及表现。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可以导致肠道外感染而引起肝脏、心肌、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表现为观察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常合并肠道外感染,以呼吸系统最常见,其次为肝脏、心肌及神经系统。损害大多常不严重,症状轻、恢复快,偶有重症病例,应早发现并及时给予保护措施,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轮状病毒感染致乳鼠肠外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引起肠外脏器损害情况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用MA104细胞培养猴RV sA-11经口感染生后7 d昆明小鼠乳鼠,实验组每只经口接种0.1 ml培养物冻融液(3.75×107pfu/ml),对照组经口接种0.1 ml正常对照细胞冻融液.接种后3 d处死乳鼠,光镜下观察脑、肺、心、肝、胰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各器官RV抗原分布情况;以Phalloidin-TRITC对丝状肌动蛋白染色并经软件(Imageproplus5.1,IPP5.1)测量分析以观察心肌组织丝状肌动蛋白含量有无改变;以原位凋亡细胞检测方法检测肝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情况;以巢式RT-PCR方法检测各器官内RV RNA分布情况.结果 在光镜下脑、肺、胰和肾组织未见明显病变,但可见心肌间质水肿,心肌细胞浊肿,肝细胞空泡变性;电镜下心肌细胞肌丝溶解,线粒体内室扩张,滑面内质网扩张,核周间隙增宽;Phalloidin-TRITC染色未见心肌组织丝状肌动蛋白含量改变;除脑组织外其他器官内见到RV抗原分布,而各器官内均有RV-RNA分布;肝细胞凋亡增加,而心肌细胞未见凋亡.结论 RV可播散到肠外脏器并引起病理损害,但总体上程度较轻.病毒感染导致丝状肌动蛋白解聚及细胞骨架损害、诱导细胞凋亡不仅是肠黏膜损伤的机制,同时也是肠外损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多系统损害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RV)肠炎的多系统损害的特点。方法对112例RV肠炎患儿的多系统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中同时出现鼻塞、咳嗽、气促、发热96例,其中78例肺部闻及干湿音,肺炎15例,支气管炎63例;抽搐5例,昏迷5例;5例皮疹,10例关节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5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6例;心肌酶升高28例;心电图异常20例,表现为T波异常14例,低电压4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胸部X线检查示点片状阴影32例,尿蛋白>0.2g·L110例,红细胞≥3个/HP12例,白细胞≥5个/HP8例,BUN20~189mmol·L113例。结论RV感染可发生多系统损害,病毒血症可能是RV多系统播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轮状病毒肠炎肠外表现的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采用A型轮状病毒胶体金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RV)抗原(Ag),对RV-Ag检测阳性且临床确诊为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15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中65倒发生肠外不同脏器、系统的损害,其中以心肌损害最多见,占25.49%,其次为肝功能、神经系统、肾脏损害,分别为18.46%、10.7%、6.15%,全部病例经相应治疗预后均良好。结论:急性轮状病毒肠炎可引起全身多脏器损害,需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的152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有无肠外脏器受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共有96例(63.2%)并发肠外损害,损害以呼吸道、心脏、肝脏、脑为多见,同时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等异常。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会对多个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呼吸系统和心脏损害多见。  相似文献   

17.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肠道外损害1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小儿轮状病毒(RV)性肠炎肠道外损害的认识。方法对104例诊断为RV肠炎并有肠道外损害的住院病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RV肠炎发病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89%),肠道外损害主要为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肾功能的损害。结论RV感染好发于婴幼儿,同时引发较多的肠道外损害,鲜粪RV抗体的测定有利于确诊,进行针对性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的152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有无肠外脏器受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有96例(63.2%)并发肠外损害,损害以呼吸道、心脏、肝脏、脑为多见,同时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等异常.结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会对多个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呼吸系统和心脏损害多见.  相似文献   

19.
戴桂芬  褚珺琼  王丹阳 《浙江医学》2017,39(12):1019-1020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儿童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诊治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对我院儿科院内感染轮状病毒的42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均为婴幼儿,其中婴儿26例(61.9%),幼儿16例(38.1%);以呕吐、发热、腹泻为主要表现,婴儿组的发热比例明显高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季节以秋冬季节多见;原发病以肺炎、支气管炎多见;曾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同处一室的有18例(42.9%),所住病房入院前3~4d收住过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8例(19.0%)。结论基层医院因住院条件有限,对入院患儿除加强疾病分类管理外,还应加强卫生养护宣教和病房定期消毒,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尽量减少或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