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针刺对偏头痛的即时、短期、远期效应。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SD),并辅以手工检索有关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资料,结局指标为VAS疼痛评分,时间设定为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结果纳入文献15篇,均为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针刺后即时效应与假针刺和西药组比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短期、远期效应均优于假针刺和西药组。结论针刺可以作为治疗偏头痛和预防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但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即时效应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名无先兆偏头痛受试者,随机分为少阳经特定穴组(真穴组)、非经非穴组(假穴组)和等待治疗组(等待组),分别给予真穴组和假穴组为期4周20次针刺治疗,而等待组观察4周不予治疗,以头痛天数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头痛对生活质量、情绪影响为次要指标,评估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头痛天数真穴组明显减少(4.11±2.24)天,假穴组无显著改善(0.53±3.16)天,等待组增加(-4.40±4.38)天,真穴组对头痛天数的改善优于假穴组与等待组。偏头痛生活品质问卷评分(MSQ)与抑郁情绪的改善,真穴组优于假穴组与等待组。结论: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非经非穴和等待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1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9例,对照组60例,假针刺组62例。针刺组予以针灸治疗,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结合经皮电刺激治疗,假针刺组予以假针刺结合经皮电刺激观察,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观察改良吞钡试验的口咽效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口咽效能针刺组较对照组及假针刺组明显改善,对照组和假针刺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灸可以显著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口咽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丘墟配合少阳经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予电针丘墟配合少阳经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记录患者偏头痛VAS评分、MSQ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值、MSQ值均有显著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丘墟配合少阳经针刺治疗可缓解偏头痛疼痛,改善偏头痛患者的MSQ值,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偏头痛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针刺治疗,对照组用西比灵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6.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刺激久留针手法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西比灵治疗组,提示针刺是控制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即时镇痛疗效。方法:选择无先兆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1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9例,对照组给予假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真针刺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疼痛VAS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在治疗4周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顺利完成治疗,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4 h的即时镇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9%和88.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感影响等领域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具有明确的镇痛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分别观察针刺和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对偏头痛的预防性疗效,为形成偏头痛针刺预防性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纳入研究的患者经过4 周基线期基础病情采集后,采用实施者、记录者、评价者三分离,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给予针刺辨证治疗;药物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观察治疗4 周后及治疗后12 周、24 周的预防性疗效。结果:(1)治疗期针刺组总有效率95%,药物组总有效率78.95%;(2)治疗后12 周针刺组总有效率80%,药物组总有效率63.16%;(3)治疗后24 周针刺组总有效 率50%,药物组总有效率47.47%;(4)三个时间段内,两组患者基线期与治疗期各评价指标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组与药物组均具有预防偏头痛的作用,能显著降低偏头痛的疼痛程度、头痛天数及发作次数。(2)针刺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后12周疗效均优于药物组,治疗后24周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穴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共纳入60名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进行双侧太冲穴针刺治疗,治疗时间30min/次,1次/天,5次/周,共治疗4周。对照组常规口服西药西比灵,5mg/次,每晚1次,5天/周,持续治疗4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结局指标的评定。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②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偏头痛总积分、临床总疗效、MS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总疗效、MSQ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双侧太冲穴能明显改善偏头痛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回医烙灸与单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回医烙灸督脉组(治疗组)和针刺组(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取太阳、丝竹空透率谷、风池、阿是穴、外关、侠溪等,治疗组在上述穴位毫针针刺治疗基础上配合回医烙灸督脉;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治疗,针刺1周5次,烙灸1周2次,1周为1疗程,共治疗4周,治疗后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23%,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明显降低、SF-36问卷总体健康评分提升,且治疗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结合回医烙灸督脉治疗偏头痛可提高疗效,能够有效缓解头痛强度,减轻偏头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针刺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和73.9%,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并行音乐疗法是治疗偏头痛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偏头痛患者采用针刺头维和厉兑穴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94%,头痛程度VAS积分由治疗前的(7.68±1.10)分降至治疗后的(2.04±0.73)分(P<0.01)。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痛穴(宁神穴)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穴切割疗法相对于普通针刺组的治疗优势。方法:选择符合瘀阻脑络型偏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头痛穴切割组和普通针刺组,疗程为一周。以治疗前、治疗当天、治疗第三天、治疗一周为观察点,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观察其镇痛疗效,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综合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头痛穴切割组愈显率96.7%,普通针刺组为53.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穴切割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普通针刺组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当天、治疗第三天、治疗一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痛穴切割组和普通针刺组临床综合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穴治疗偏头痛有效,且头痛穴切割疗法优于普通针刺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滋补肝肾针刺法对肝肾阴虚型慢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西药组,每组35例,针灸组采用滋补肝肾针刺法治疗(每日1次,留针30min),西药组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晚1次,每次10mg),疗程为2周,并分别在治疗后1个月、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疼痛评分以及随访期偏头痛发作天数。结果:治疗2周后,偏头痛发作疼痛评分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随访2个月内,两组偏头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针灸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滋补肝肾针刺法对肝肾阴虚型慢性偏头痛患者具有明显临床疗效,且远期疗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针刺治疗,对照组用西比灵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6.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局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将头侧穴位分为前中后3组,每组取1个穴位,给予针刺放血,2次/周,连续3周。对照组常规针刺风池、太阳、神庭、本神、率谷、太冲、外关等穴位,3次/周,连续3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6.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近期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头痛强度及近期偏头痛生活品质问卷(Migrain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SQ)量表计分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针刺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穴,对照组针刺非经非穴,每次治疗30 min,每周5次,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偏头痛强度、VAS评分、MSQ量表计分等指标变化,判断两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VAS计分、头痛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偏头痛患者有明显近期疗效,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疗效优于针刺非经非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电针刺激,每天1次,4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一次40 mg,每日3次,餐后服用,连续服用4周。治疗结束1个月后评定两组近期疗效;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分别记录针刺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针刺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针刺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双向调节患者脑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调督安神法针刺印堂、大椎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予针刺印堂、百会、大椎穴,每周三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假针刺,同样每周三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以及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采用治疗有效率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脱落情况:治疗组有4例、对照组有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脱落,最终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患者完成试验。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优于对照组的77.4%,结果有明显的差异(P0.01)。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假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印堂、大椎之调督安神法对于原发性失眠的患者疗效确切,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针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远近配穴针刺对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即刻止痛效应及疗程结束4周后的远期总体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受试者60例,分为远近配穴组(A组)和非经非穴组(B组)各30例,每次治疗6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60 min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判定即刻止痛效应;以偏头痛计分法判断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4周后的偏头痛症状,评价远期总体疗效。结果:针刺治疗60 min的即刻止痛效应,远近配穴针刺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针刺疗程结束4周后的远期症状评分,远近配穴针刺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结论:远近配穴针刺组在即刻止痛作用及远期总体疗效均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偏头痛是一种以搏动性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但起效机制仍然不明确。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有助于推广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适用。过去几年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能够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同时,越来越多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机制研究促进了对针刺起效机制的理解。总的来说,24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影响脑结构、脑代谢、以及脑功能起到治疗效果。因此,大脑功能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在这个综述中,我们对当前偏头痛发病的神经影像学机制和针刺治疗的神经影像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讨论了针刺治疗偏头痛神经影像学机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