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唐山市3~6岁幼儿遭受父母躯体虐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儿童暴力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唐山市243名3~6岁幼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最近1a内,60.1%的父母对子女实施过躯体虐待,其中28.8%为非接触性体罚,52.7%为轻度躯体暴力,8.6%为重度躯体暴力,0.4%为极重度躯体暴力。影响幼儿遭受躯体虐待的主要因素有儿童性别、父母是否有不良嗜好、家庭居住地。结论幼儿遭受父母躯体虐待的现象较为普遍,有必要开展有关儿童暴力伤害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初中生家庭躯体虐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州市初中生家庭躯体虐待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8个城区中随机抽取16所中学4 582名学生,使用自填式问卷了解学生遭受家庭躯体虐待及社会人口学特征、学习表现、学习压力以及学校/亲友支持等情况。结果4 582名初中生近0.5 a在家庭遭受躯体虐待的总发生率为27.3%,其中轻、中、重度躯体虐待发生率分别为11.5%,13.1%和2.7%,平均每人遭受2.54种虐待方式;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低年级、学习压力、单亲或重组家庭、母亲大学及以上学历、无单独房间、非汉族是家庭躯体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亲友支持和学校支持是保护因素。结论广州市11~17岁初中生遭受家庭躯体虐待现象十分普遍。应重点针对学习压力、学校/亲友支持、家庭模式、有无单独房间等可控因素制定保护策略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未成年中学生被父母打骂情况,探讨被父母打骂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为制定保护儿童策略及其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1年5月对北京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学生不记名伤害问题调查数据,对552名初一至高二年龄未满18岁学生被父母打骂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552名学生中,58.7%报告近1 a来有过下列至少1项被父母打或/和责骂的经历:被父亲打(12.1%)、被母亲打(8.0%)、被父亲责骂(46.4%)、被母亲责骂(43.7%)。在近1 a内有3项或以上被父母打骂经历的学生,出现自杀意念(32.1%)和饮酒醉过(11.3%)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被父母打骂经历的学生(分别为8.3%和1.3%)。结论中学生被父母打骂现象普遍。被父母打骂经历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州市小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小学生自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结合儿童期虐待问卷( CTQ - SF),对广州市10所小学的全体五、六年级小学生3 04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4%的广州市五、六年级小学生制定过自杀计划,1.3%的学生采取过自杀措施;多因素分析显示,父亲年龄大(OR=1.05)、重组家庭(OR=8.90)、被同学排斥(OR =1.47)、遭恐吓打骂(OR=2.48)等8个因素是小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小学生自杀行为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人的智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已有报道,学生的年龄、学习成绩、性别、父母文化、父母职业、环境变迁、母亲生育年龄等因素均与智商有关[1-4].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张家口市7~10岁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开展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样调查张家口市3所小学共2 432名7~10岁小学生的龋齿患病情况,进行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的患龋率为38.69%,龋均0.82,患者龋均2.12 .,患龋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喜甜食、出生地,而坚持刷牙、定期口腔检查、采用窝沟封闭术、餐后漱口则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与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强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是降低儿童青少年患龋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和比较父母近视者与父母不近视者子女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南京、南通、镇江市2 311名中小学生近视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比较父母是否近视学生近视发生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父母双方均近视者学生近视率显著高于父母双方均不近视者;学生每天学习用眼时间长、睡眠时间短、睡眠后精神状态差、做作业姿势差、喜欢躺着看书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时间长是近视的唯一保护因素,但这些影响因素不是与所有学生近视发生有关。父母均不近视学生和父母一方或双方近视学生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不完全一致,做作业姿势差,睡眠时间短、睡眠后精神状态差是父母均不近视学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每天学习用眼时间长、晚上自习光线强、喜欢走路或坐车看书是父母一方或双方近视组学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每天锻炼1 h以上是父母一方或双方近视组学生发生近视的保护因素。结论父母近视或不近视学生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侧重有所不同。近视的预防控制应根据这些异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儿童忽视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的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安全及教育的忽视现象[1].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曾指出,儿童虐待与忽视是一个社会现象和公共卫生问题,在所有的时间里存在于所有的社会中[2].潘建平等[3]在2003年共同开发了我国儿童忽视的常模,并研制了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云南省民族众多,各地生活习惯、文化习俗都有所不同.笔者于2013年3月对云南省3地农村户籍小学一至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及可操作性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了解上海市原南汇地区小学生视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小学生视力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对3 385名上海市原南汇地区一~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并发放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学生近视率为60.3%,其中中度近视为42.7%.女生近视率(63.1%)高于男生(57.6%).小学生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增高趋势(x2=37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健康状况、学习压力、读写姿势、母亲视力以及照明光源是小学生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近视率随着年级与学习压力的增加而上升.学校需重点关注高年级学生,且需将视力预防保健工作前移,动员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并参与儿童正确读写姿势的培养,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视力预防保健体系.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中小学生近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近视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防治近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15 316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验光检测.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近视率为53.8%,城区与郊区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男生与女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近视与年龄、视近距离、视近持续时间、父亲学历以及家族史密切相关.看书、看电视距离适当是视力保护因素.结论 中小学生近视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把有近视家族史的学生作为防近工作的重点.良好用眼习惯是视力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威海市居民的儿童虐待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虐待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威海市居民儿童虐待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 621名调查对象中,对儿童虐待认知程度较低的5 076人(43.68%),认知程度中等的3 977人(34.22%),认知程度较高的2 568人(22.10%)。影响认知程度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结论不同特征人群对儿童虐待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应采取相应对策,提高人群的法制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儿童虐待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2.
安徽某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无为县2所农村小学三~六年级小学生884名(男472名,女412名),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总检出率为14.7%,男、女生分别为12.9%,16.7%;随着年级的增长,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社交焦虑影响因素有年级、健康状况、零花钱、学习困难程度、父亲教育方式、其他家人教育方式、是否为留守儿童、教师教育方式。儿童社交焦虑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儿童社交焦虑的因素有性别、零花钱、学习困难程度、是否为留守儿童、教师教育方式、其他家人教育方式。结论农村地区儿童存在较严重的社交焦虑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应给予相应教育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某高等职业学院女生儿童期性虐待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等职业学院女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探讨性虐待对成年女生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性虐待问题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高等职业学校701名女生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及其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701名女生中有155人(22.11%)回答18岁以前曾经历过至少1次1种或多种性虐待,其中98人(13.98%)回答经历过至少1次1种性虐待,57人(8.13%)回答经历过多种性虐待;以其经历过的最严重的性虐待进行统计,有75人(10.70%)被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有80人(11.41%)被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其中包括26人(3.71%)被试图性交和8人(1.14%)被强行性交。16岁以前有117人(16.69%)曾经历过性虐待。与没有性虐待经历的女生比较,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女生行为症状因子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重视女童性虐待问题,儿童期性虐待经历是导致成年后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徐州市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特点,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的自我评定,并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由家长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评定.结果 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未受虐待小学生,其中男生分别为42.9%和20.7%(χ2=4.11,P<0.05),女生分别为44.3%和18.2%(χ2=6.39,P<0.05).各行为因子与自我意识呈负相关(r=-0.236~-0.490,P<0.05或P<0.01);除女生的性问题和残忍因子外,其余男、女生行为因子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r=0.217~0.513,P<0.05或P<0.01).自我意识对行为问题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21~-0.517,t=-2.071~-5.994,P值均<0.05);虐待对行为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6~0.426,t=2.003~4.169,P值均<0.05).结论 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较明显,自我意识水平和受虐待经历可显著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熳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31-132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初中学生2 625名和高中学生2 49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5.35%,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年龄、性别、地区有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可能的危险因素为父亲文化程度高、与父亲交流时间少、家庭成员关系不融洽、自觉学习上有压力、认为父母在学习上施加压力、饮酒、使用过成瘾性药物等。结论江苏省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较高,应引起社会与家庭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倾向的影响,为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及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长沙市普通学校和私立学校分层整群抽样,共调查四~六年级小学生485名,进行学习能力倾向测验,并调查其家庭一般情况及父母的养育方式,同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家庭影响因素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对早期教育重视程度以及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等养育方式均与学习能力倾向相关,而这些影响在普通学校和私立学校间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应根据小学生学习能力倾向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了解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学校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为测量工具评定大学生的睡眠情况。结果大学生PSQI得分为(6.23±2.62)分,女生得分(6.49±2.60)高于男生(5.94±2.62);28.6%的大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女生睡眠质量问题现患率(32.3%)高于男生(24.8%);睡眠环境嘈杂、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等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结论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并不少见,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应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吸烟大学生尝试戒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吸烟大学生的尝试戒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防控大学生吸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自填式结构问卷调查广州某大学271名吸烟大学生的尝试戒烟行为、戒烟信心、吸烟情况、吸烟相关的知识与信念水平、环境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学特征。结果吸烟大学生中,40.6%曾尝试过戒烟。尝试过戒烟的学生中,50.0%曾戒烟2次,戒烟持续时间最长的1a以上,平均1个月左右。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尼古丁成瘾”、“认为戒烟困难”是大学生尝试戒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结论在大学校园开设戒烟干预是必要和紧迫的。戒烟干预应注重尼古丁成瘾性和戒断症状的宣传和治疗,从而提高戒烟成功率,降低大学生吸烟率。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敏  王礼桂  邢艳菲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29-430,432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市4所中学的1294名中学生,利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的部分条目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8.39%,女性自杀意念的报告率显著高于男性,有自杀意念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患有慢性病、母亲的职业是“文卫科技”人员(参照组为工人)、冲动倾向、过去1月饮酒的天数、学习焦虑倾向、过去7d玩电子游戏(包括网络游戏)的时间、对人焦虑倾向是中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应根据其影响因素给予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